篇一: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的区别
正文:
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结构
又称立贴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 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
(3)、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
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
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
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即使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表现对象富于逻辑的几何可惜性。美的建筑就是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是征服了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二、造型,布局
1、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2、对抗之力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
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例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 ”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然而,继承建筑传统绝不是沿袭某些固定的建筑式样,而应注重对其深层文化思想的诠释。在对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文化吸收、交融、创新的基础上,中国建筑文化才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中外之间的差异也在慢慢的缩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中国文化法国行等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的加强,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现代建筑学者正深思研究的话题,关于建筑文化的交融、重整、创新,我们应加强建筑创作的学习,积极向西方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借鉴、学习,形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文化风格和建筑的审美潮流!
篇二:中外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外建筑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可绘简图辅助说明,5分/题,共50分)
1.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 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3. 舍宅为寺。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
4.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5. “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 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6. 榫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7. 举折。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
8.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
9. 补间铺作。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也称平身科,其实就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
1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11. 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12. 凯旋门。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
13.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14.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草原式住宅,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坐落在郊外平坦的草地上,周围是树林,用地宽阔,环境优美。
15.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1) 独立柱支撑的架空的底层,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底层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2) 屋顶花园;(3) 自由的平面;(4) 横向的长窗;(5) 自
由的立面。
16. 帕拉弟奥母题。帕拉第奥母题是指对已建大厅进行改造,增建楼厅并加固回廊设计。原厅层高、开间和拱结构决定了外廊立面不适合传统构图,建筑师创造性解决立面柱式构图,后人称——帕拉第奥母题。帕拉第奥母题又常仅仅是指处于两个壁柱之间的三个窗洞的处理——即当中的呈券形,高而且宽;两旁的竖向矩形,低而且狭。此又称为帕拉第奥式窗。
17. 拉丁十字式与希腊十字式。拉丁十字:不等臂十字,为基督教会崇尚的建筑形制,常用拉丁十字同巴西利卡结合,成为教堂;希腊十字:原为基督教十字架的一种形式,其十字架的四臂相等,这里指集中式教堂形制的一种,主要见于拜占庭。这种教堂,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故称希腊十字。
18. 帆拱。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19. 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运动主要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对芝加哥建筑学派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其代表人物之一路易斯·沙里文(louis Sullivan)受到运动影响很大。同时工艺美术运动还广泛影响了欧洲大陆的部分国家。工艺美术运动是当时对工业化的巨大反思,并为之后的设计运动奠定了基础。
20.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着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二.绘图并简析(10分/题,共20分)
1. 佛光寺大殿平面。
2. 北京天坛祈年殿正立面图。
3.巴西利卡大厅平面。
4. 帕提农神庙立面简图。
三.论述题(15分/题,共30分)
1. 中国古建筑的形式特征和屋顶。(中国建筑史P2,P7)
答:(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2)北方游牧民族的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3)新疆的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4)黄河中上游的窑洞
(5)东北和西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6)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木构架承重建筑。木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f)便于修缮、搬迁 屋顶形式:单坡,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庑殿,歇山,卷棚,重檐,圆攒尖,盔顶,三角攒尖,四角攒尖,扇面,风火山墙,穹窿顶,盝顶,八角攒尖。
2. 唐宋及明清木结构建筑在结构构造、外观造型等方面的不同点。
答: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盘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形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以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天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3. 对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作一比较。
4. 结合实例分析哥特式建筑的结构及立面特征。
18周星期四不用到课室上课,大家可结合课余时间参观广州沙面建筑群、广州歌剧院等。
调研报告3000字左右,也就是3、4页A4纸左右,图文并茂。题目自选,古今中外都可以,只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封面用学校实验报告,正文按论文格式,有摘要、关键词。放假前将电子版(pdf格式)交到学委处。
还要劳烦你将每位同学的调研报告电子版(pdf格式)集中打包,在放假前发到我邮箱。谢谢!
成绩评定:平时考勤 5%, 调研报告 20%, 考试 75%
祝大家考试顺利!
篇三: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
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
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
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
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 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
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
“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23.寄畅园: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24.硬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25.槽:大而深的沟。 26.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上半叶法国路易十五王朝时期兴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装饰题材排斥建筑母题,常用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等曲线花纹,局部点缀人物。色彩常为白色、金色、粉色、嫩绿、淡黄等娇艳的颜色。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和直角,而用多变的曲线、卷涡以及水草、璎珞等图案。室内喜用闪烁光泽的镜子、吊灯、帐幔和陈设。由于路易十五的偏爱,又名路易十五式。
27.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认为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雨从山里来,山水注满了河流 28.阿尔罕布拉宫:西班牙的著名故宫,为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为摩
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
之称。始建于13世纪阿赫马尔王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 21.穿斗式: 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2.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23.漏窗: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24.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25.留园: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6.肋架拱:古罗马4世纪后,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卷上,以摆脱承重墙。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模架,这一项新创造有很大的意义,但当时罗马已经很没落,建设规模很小,这类新技术来不及推广和改进。后来,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大大发扬了这种肋架拱。
27.巴洛克: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引艺术风格。
28.琉璃:又称流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 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
27.攒尖: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29.《建筑十书》:罗马帝国初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总结当时的建筑经验,在公元前1世纪末写成一本著作。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里亚和罗马早期建筑创作的经验,从一般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筑地段、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一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2.拉丁十字式:中世纪基督教堂典型平面形制。在长方形巴西利卡平面的基础上,入口在西向的短边,信徒在中厅和侧廊,东端是半圆形的圣坛,圣坛前是祭坛,在祭坛左右建横向的巴西利卡,高度与宽度与正厅相等。信徒所在的正厅比横向的侧厅和圣坛要长得多,这种平面形式称为拉丁十字式。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耶稣十字架受难的象征意义。 3.坦比哀多: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平面是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4.山节藻梲: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5.子罗城:春秋时期,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渚邑,今人俗称 “子罗城”
6.砖细:是指将砖进行锯、截、刨、磨等加工的工作名称,砖细抛方为抛枋及其墙体其他部位用砖的加工项目,分为平面加工和平面带枭混线脚抛方两种。
1.大角斗场:古罗马时期剧场建筑,世界名胜。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2.骨架券: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并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了券脚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 3.洛可可装饰: 洛可可装饰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最爱用的是千变万化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爱用娇艳的颜色;喜爱闪烁的光泽;喜爱多变的曲线,并且常常被装饰打断。 4.无梁殿: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明代重建,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没有飞檐、也无斗拱,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故俗呼为“无梁殿”,堪称一绝。 5.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3.巴洛克建筑:17世纪由罗马教廷中的耶稣会所倡导的建筑风格,最初的目的是在教堂中制造神秘的气氛的同时标榜教迁的富有,常用的手法有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形成动态建筑;利用透视术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体积感强;建筑部件断折、不完整,形成不稳定形象,如断折或双层檐部与山花;柱子不规则排列,增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室内应用曲线曲面及形体的不稳定组合,产生光影变化和虚幻的气氛。
4.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春秋时期,追求宏大的外观,采用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房。5.佛图:又作十法界图、佛法双六、名目双六、净土双六。借佛教之名相,依转迷开悟之理所绘制之游戏图
1.纪功柱:为了纪念皇帝的功绩和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石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式的,多有大理石建造,里面是空的,可以上到柱顶,一般有20~30米高。柱身上是叙述功绩和胜利的浮雕,柱顶上是被纪念的人的塑像。
2.罗曼建筑: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3.帕拉第奥母题: 帕拉第奥母题是指对已建大厅进行改造,增建楼厅并加固回廊设计。原厅层高、开间和拱结
构决定了外廊立面不适合传统构图,史创造性解决立面柱式构图,后人称——帕拉第奥母题。
4.抄手游廊:抄手游廊的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 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 5.嫩戗发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6.象眼:建筑中,“象眼”简单地说,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 1.券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与券拱结构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用柱式装饰券拱的做法。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都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突出于墙面约3/4柱径。这种结构图称券柱式
2.希腊十字式:希腊十字中间是一个大的穹顶,为平衡侧推力在穹顶四面对帆拱下的发券砌筑筒型拱.这样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就成了等臂的十字,这样的就叫希腊十字式.
3.洛可可(建筑)风格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罗马万神庙(潘泰翁):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底部墙厚6.2m顶部有直径8.9M的圆洞。集古罗马穹顶与希腊门式廊大全门廊正面八棵可科林新主子。
6.金厢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7.漕运:古代由官方督管的水道运输 8.叉柱造: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6.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管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7.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 8.方上:1.谓物体的上部作方形; 2.指墓圹; 3.犹方外; 4.古代陵墓中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5.人体部位名。指鼻尖两侧的鼻翼部 1.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拉丁十字,不等臂十字,为基督教会崇尚的建筑形制,常用拉丁十字同巴西利卡结合,成为教堂,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称之为“希腊十字”;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称之为“拉丁十字”。
2.连续券:罗马建筑中柱式与拱券相结合,柱子起承重作用,券代替柱子上面的梁,券脚直接落在柱子上,或在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多重复连续使用,产生轻巧、活泼的构图,称为连续券。
3.柱式: 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基、柱身、柱头(柱帽)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5.九脊殿: 歇山顶,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第二层檐与重檐庑殿顶的第二层檐相同。
26.叉手柱: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宁懋石室以见。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6.叉手:位于脊檩和平梁之间的斜置构件。
7.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8.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21.斗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22.《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23.中庸: 过犹不及,避免思维的变革,是一种维护传统的有力工具 24.歇山: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一根正脊、四根垂脊、四根戗脊、四个倾斜屋面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外观庄重华丽,常用于皇家园林、宫廷、寺庙等建筑群中。大型殿宇常采用重檐的做法,构成重檐歇山,如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
2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2.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4.罩: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5.角斗场: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遍布各城市。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它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看角斗而造。
6.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圣彼得教堂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8.洛可可: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2.花篮厅: 古建厅堂的一种,特点是前步柱或前后步柱不落地,悬在上空,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既扩大室内空间,显得高敞,又增添了装饰性. 3.坞壁:干船坞两侧及坞首的岸壁。 4.飞扶壁: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利用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起脚处向外伸出的半券形构件(称为飞券),将墙体所受到的拱顶侧推力传递到离墙体一定距离的墩柱上,使中厅的墙体所承受的荷载大大减少。这种飞券和与之相连的墩柱称为飞扶壁。
6.希腊十字:集中式教堂形制的典型平面形式,在拜占廷建筑中成熟,主要在拜占廷教堂和东欧东正教堂建筑中应用。依靠拱技术开成的中央穹顶和四边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架。其内部空间的中心在中央穹顶下。
26.琉璃瓦: 据文献记载,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东传,其原来的代表色实际上指蓝色。中国古代宝石中有一种琉璃属于七宝之一。
27.硬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29.金字塔:金字塔,在建筑学上是指锥体建筑物,一般来说基座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边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边形,侧面由多个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顶部面积非常小,甚至成尖顶状。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块堆栈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质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挡自然灾害,因此各地文明的先民,会利用金字塔作为重要记念性建筑,如陵墓和寺庙。
26.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中外建筑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6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