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新农村建设1 正文 本文移动端:新农村建设1

新农村建设1

2017-04-27 07:10:2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一:XX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出路

XX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出路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有机联系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县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如何破题、如何规划、如何解决困境、如何真正的把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将就清涧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建设状况和出路

一、 新农村建设概论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呢?它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二、 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在这里我以XX县新农村建设为例县政府在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政府资金设入不足 

1.政府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目前我县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

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湖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湖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

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

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  (二)专业人才不足,目前,我县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大多数年轻农村劳动力不再从事简单的种植农业而是不断向沿海发展地区务工。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

(三)中央的一些惠农政策在我县基层农村得不到落实 从总体上来说,我县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我县属于经济贫困县县财政投资的不足,使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民与城镇居民不能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

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不够完善。

(四)农村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人数不断上升 2011年4月发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间1.07%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人口流动看此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81.03%。 从以上数据看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的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在我县得到了推广老龄人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不愿再从事传统农业但又迫于生活压力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小孩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这两种原因就导致了农村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逐年上升。 

(五)我县农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致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但在这个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环境保护尚未受到全面的重视的阶段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在对待环境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环境问题产生人们都会把矛头指向企业单位而村民往往只是意气用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不能把责任归到村民、企业单位或环保机构任何一方而应由大家一起负责。 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当企业的建立能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他们都会表示欢迎直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生产他们就去寻求企业负责。当然这种情况不能怪他们一来他们没有让不让企业进来的决定权二来他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普遍存在于村民的身上生活污水乱排、生活垃圾乱堆在河道里挖沙盲目扩展种植业破坏植被等或许他们从来没小秒年个 过他们自身的行为也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企业单位

的角度出发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单位为了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节省成本牟取暴利而选择一些相对落后、环保意识薄弱的乡镇或村庄。当造成环境问题时某些企业单位还会利用农民缺乏保护自我的正确手段的弱点找各种的借口来推卸责任从而使环境问题延续。 从环保机构的角度出发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环保意识尚未跟上环保机构也往往忽视这些地区给一些无良企业单位钻漏洞及时当环境问题出现了某些环保机构的执行人员可能会与企业单位同流合污从中获取利益而任由企业单位继续污染环境。 由此可知当环境问题出现时要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还得由村民、企业单位、环保机构共同担当责任共同加强环保意识。那到底怎样来解决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呢首先必须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教他们一些法律知识让他们在权利受损的情况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并对环保机构进行监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其次村领导要做正确的抉择不能只因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而把牺牲整个村的环境作为代价再次环境保护部门应该严防腐败加强农村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严抓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企事业单位。 

(六)我县基层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三、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我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及生活设施改造消除中小学危房校舍。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2006年秋季起全县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

2.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支持每个村建立一个卫生站使农民有病及时看、小病及时治。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便民利民运作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活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

篇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过 “社会主义新农” 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 “小康社会”的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一五” 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而十六届五中全会时所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 在全理念指导下的又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中央、 国务院重视 “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为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是使农民、 农村、 农业能够得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村建设必须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各发面有待发展,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决定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农业却成为滞后我国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历史积累的问题非常复杂,深层次的矛盾非常突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彻底清除。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面貌亟待改善,绝大多数农民生活水比较低或者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农民生活水平相比处于很低的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历来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有9亿,接近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占全国产业人口的50.1%。20世纪末我国城镇和乡村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同时加剧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兼并问题,使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也带到了城镇。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 “三农” 问题不断扩大而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未根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保持增收困难还很大。比如,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而使农业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供给; 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转移困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容易; 包干到户曾经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而今却增加了我国发展农业集约经营的难度。 同时在工业化、 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 在市场的作用下农村的生产要素加速外流, 农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得到城市、 工业的大力支持, 将政策和资金投入于新农村

的建设, 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大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只有如此, “三农” 问题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重大步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全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协调利益矛盾,消除过大差异,维护社会公正,保持安定有序。如果农村的面貌不能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真正提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在于坚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潜力和出路都在农村。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发展农业,既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持久的动力,又有助于创造对工业品原材料的大量需求,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顺利完成“十二五计划”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依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为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主流。

基于上述四点,“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篇三:苏州新农村建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农村的概念在我国不断被提及,目前,我国仍旧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然而,新农村的概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村建造”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了,它是一个涵盖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复杂规划课程。苏州在近年来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中的黎阳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州农村,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规划通过对上位规划的研究、农村背景的分析,着眼于村域范围的整治和居民点的集聚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性规划。笔者希望通过这一规划可以有助于黎阳村人文和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1.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背景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已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有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和能力。如同党的十七大指出的那样,“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1],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又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维,“要求我们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重点,推行品牌化建设,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国推行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的恰逢其时,全国范围内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案例。近年来,苏州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表现突出,多个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之后重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但是,与城市相比,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1.1.3 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苏州经济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中推动本

土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形态不断增强。在这个背景下,苏州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化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工业推动农村产业,以国际化城市理念塑造当今苏州新农村,从而又以苏州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向更宽领域、更新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三农”与“三化”相互守望、齐头并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苏州出现了不少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案例,也总结出一定的适合苏州总体发展的规划要求:“不仅看收入指标更要看生活质量”、“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将科技的‘腿’插入新农村建设的‘泥’” 等等,表明苏州政府不会将新农村建设当做一个扶贫工程或者简单的增加投入的工作,而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苏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农村未开发资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除此之外,苏州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注意加强新农村的民主管理以及文化宣传,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建设,树立农村主人翁意识,既填满了农民的口袋,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保留住原有的乡村特色,维持朴实美好的乡风。苏州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到生活上“城市化”甚至“国际化”,农村形态上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与苏州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1.4 吴江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吴江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新城区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经济支持力度:经济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特色与现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政策上,注重改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将农民遇到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起到了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发展的作用。

与此同时,苏州地铁四号线的建设也将为吴江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个飞跃式发展,吴江通过地铁直接与相城区、姑苏区以及吴中区联通,不仅缩小了地理上的距离,也将在苏州近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吴江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有一些问题

尚未解决。吴江整体综合实力在苏州尚且较弱,总体环境面貌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同时还存在,投入大,效果小,时效短的问题,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1.1.5 汾湖高新区村镇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汾湖高新区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位于江苏、浙江、上海的长三角腹地范围,是“临沪”经济圈中比较具地理优势的区域。目前,汾湖镇高新区正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为中心工作,打造宜居汾湖,活力汾湖;以新城建设为平台,将汾湖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新城。在经济建设上,汾湖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800余家,基本形成装备制造、电子资讯和新型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先后获批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生态工业园;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汾湖科创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然而,在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1)汾湖镇村庄的建设用地较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村庄占地规模较大大,村庄建设用地人均达到179平方米,又因为农村居住特点,村庄向边缘蔓延的情况较为严重。

(2)工业用地上主要问题集中在工业的集聚上,汾湖高新区虽然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但因未能将工业吸引集聚,所以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导致基础设施的严重浪费、不足与重复建设。不少的企业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庄之内,相互之间交流少,也不存在基础设施共用的可能,同时汾湖高新区内的不少企业都属于高污染与污染企业,工业的分散也为废气废水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区域环境。

(3)村庄分布凌乱,大片耕地较少:村庄分布零散,自然村个数多,造成连片耕地的规模较小。由于村庄向边缘蔓延,存在占用耕地的现象。

(4)乡村配套设施存在老旧和缺乏的问题,尤其是供、排水设施难以满足村庄内现有的需求,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处理,造成区域内多处水体的污染,从而造成了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

(5)黎阳村位于汾湖高新区西南端,村域范围用地面积约5.0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3380亩,企业15家,现共有人口1890人。现阶段,黎阳村民居仍旧

以自然村落为主,规划较少,农民收入为务农和村中企业,收入方式单一;村中农田比例较高,交通道路多为民间小路,道路狭窄曲折,交通通达度较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品种单一,多为油菜花,经济效益不高。为适应吴江黎里高新区新一轮的规划发展,抓住发展机遇,更好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调高村民综合素质,黎阳村规划势在必行。

1.2 研究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多且复杂,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虽然说发展农村经济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主要方面,然而,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发展经济是不够的,除了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切实解决农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而我们要通过对黎阳村的现状和苏州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黎阳村的现有资源和经济状况,征询黎阳村村民意愿,明确黎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相关的规划条例、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将黎阳村建设成为一个乡风浓郁、人居幸福、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研究的意义

(1)调整村庄空间分布,明确功能分区

黎阳村居民点多为自然分散状态,土地零碎分布,导致土地利用率偏低;农业用地零碎、分散,完整的大块土地较少。规划中对于黎阳村的土地进项整合,有利于村庄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完成对大块土地的开发,对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乡村经济,完善交通路网,维护生态环境,美化乡村风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黎阳村村农主要仍是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庄范围内有15家企业,但是企业品种单一,都为喷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且缺乏创新能力,内部竞争较大。总体而言,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和工业发展都较为落后。规划的意义就在于,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

(3)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黎阳村的新农村规划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将会提出切实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一些既具有苏州特色又带有乡村风情的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形成特色的乡村文化,树立村民爱村意识,将新农村规划从政府行政推动,转向村民自主完成。

(4)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消除发展差异

黎阳村的规划将参考村民意愿,结合当地实际,在多方交流的情况下明确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进农民权益,加强农民主体地位,逐步消除农与非农的区别,不断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强农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将农村管理从行政命令转变为民主管理,让农民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5)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对黎阳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不仅是对本人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同时也是一次参与实践和锻炼自身能力绝好机会,为将来的工作以及深入学习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实习机会。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 规划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4)《汾湖高新区总体规划(2006-2020)》

(5)《汾湖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吴江市汾湖高新区镇村布局及居民点规划(2011-2020)》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 规划原则

1)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点击查看更多: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农村建设1》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4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新农村建设1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