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吴均体 正文

吴均体

2017-04-23 05:47:5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赢在起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缥碧( )经纶( )窥谷( ) 急湍(

....

轩miǎo()横kē( ) yīngyīng( ) línglí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 ( ) ..(2).争高直指( ) ..(3).望峰息心 ( ) ..(4).经纶世务者 ( ) ..

(5).天下独绝() .(6).百叫不绝( ) .(7).负势竞上( ) .(8).横柯上蔽( ) .

3.填空。 本文的作者 ,是 代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本文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特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句子。 (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 (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课堂达标 课中探究 当堂达标 1.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找出本段特写山中景物的句子,并思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 课后作业 积累运用巩固提升 1.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消净、消散) .

B.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 ..C.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D.猛浪若奔(飞奔).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3.下列加点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C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 此为一一为具言所闻 .

4.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五柳先生传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赢在起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 )酒 吝()情 赋( )诗箪瓢(

....

lǚ( )空yàn( )如 jíjí( ) 衔shāng(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每有会意( ) ..(2).造饮辄尽( ) .(3).环堵萧然() ..(4).晏如也( ) ..

(5).不戚戚于贫贱() ..(6).不汲汲于富贵( ) ..3.填空。 本文是一篇传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按要求写句子。 (1).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 、(3).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4).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

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

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

欤?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赞美了他的精神。 (4).“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 课后作业 积累运用巩固提升 1.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D.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代词,他的) .

D.场主积薪其中(它,指麦场 )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4.下列一词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或置酒而招之( 他,助词 )

黔娄之妻有言( 的,助词 )

B.言:娴静少言(说,说话 )

黔娄之妻有言 ( 言,言语 )

C.意:每又会意(意旨 )

意暇甚 ( 得意 )

D.得:家贫不能常得 ( 得到 ) 忘怀得失 ( 益处 )

5.类文阅读

王勃传(节选)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

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

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

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

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注释]宿:事先。 沆然:轻松、愉快之意。 矍然:惊惶的样

子。 寤:睡醒。

(1).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引被覆 面 卧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宴 ( )

②遣 ()

③辄 ()

④易 ( )

(3).文中加方框的“寤”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 ”(填

一词)的意思相反。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正确

的一项。( )

A.因此拿出纸和笔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 敢

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 敢承

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 敢

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 敢答应

的。

(5).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篇二:板书 备课

1、个人角度:以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如果没有伯乐,毛遂自荐,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挑战困难,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社会角度。(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

2、陶渊明这种在否定中肯定,自嘲中自赏的自我评价,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3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5、《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6、作者为什么托言为五柳写传记?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

篇三:单元检测正式版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5分)

A.解剖(pōu) 诘责(jí)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

B.芦荟(huì) 绯红(féi)嘤嘤成韵(yīng) 造饮辄尽(zhé ) .....

C.横柯(kē) 畸形(qí) 诱惑(y?u) 摹画(m?) ....

D.滞留 (zhì)泠泠(líng) 庶祖母(shù) 脊背(jǐ)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

A.深恶痛疾 器宇轩昂缥碧 油光可见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文质彬彬 箪瓢屡空

C. 急湍甚箭 不逊 糜先生好意难却

D. 衔殇赋诗 环堵萧然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在《我的第一本书》中,牛汉用温情的笔调来描绘父亲为自己抄写课本的动人情景。

B.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等。

C.胡适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时,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在《我的母亲》中,用朴

实的文字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D.《与朱元思书》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兴故鄣人。他的

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本文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记叙文,

描绘了富春江一带优美的景色。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2分)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

5.背诵默写。(每空一分,有错字,别字,加字,漏字该空均不得分)(15分)

晓雾将歇,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⑤ ,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 ;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⑥ ;造饮辄尽,⑦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泉水激石,⑧ ;⑨ ,⑩ 。蝉则千转

不穷,? 。(吴均《与朱元思书》)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吴均《与朱元思书)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负势竞上( ) (2)望峰息心 () ..

(3)从流飘荡( ) (4)窥谷忘反 () ..

7.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夸张手法,构成一幅音韵和谐

的画面。

8.写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4分)

句子:译文:

9.文章理解。(5分)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一句作为全文的

纲领,第二三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写水流舒

缓处,以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 、 、 、等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 , , ,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0~16题。

一、(14分)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

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

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

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

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

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

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

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

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

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臵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0、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中,鲁迅先生的这

部著作取名的寓意是傍晚时把早晨落下的花拾起来,指的是幼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和往事。(2分)

11、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6分)

12、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

样清楚,原因是 。(5分)

13、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4分)

(1)

(2)

14、“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

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16、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6分)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

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7、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A.诘jié B. 绯.fēi C畸 jī

2.B .A油光可鉴 C穈先生D 衔觞赋

3.D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其文体是散文。 4.C

5. ①狗吠深巷中②猿鸟乱鸣③天涯若比邻④独怆然而涕下⑤不戚戚于贫贱⑥或置酒而招之⑦期在必醉⑧泠泠作响⑨好鸟相鸣⑩嘤嘤成韵?猿则百叫无绝?在昼犹昏?有时见日?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6.(1)凭依(或:凭借、依仗))(2)平息或停止(3)随着(4)同返

7.D (拟声叠词)

8. 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9.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10.《朝花夕拾》

11、解剖学 马虎 不讲究 添加订正或改正

12、“我”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

13、(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14、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进一步说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就更能突出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15、不能 承上启下

16、生活俭朴,严于治学,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

17、因为说轻薄话,母亲重责“我”。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18、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

19、为下文埋下伏笔。

20、“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1、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由于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作者母亲深感教子责任重大,更兼丈夫去世后,孩子是她精神寄托的全部。(看法可见仁见智)


吴均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吴均体
相关文章
  • 吴均与“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配答案)与朱元思书一、简介吴均与“吴均体”二、结合原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批注、解释难字、难词、难句,逐句译文。三、直译课文四、正音缥(piǎo)碧急湍(tuān...

  • 吴均体

    练习题与朱元思书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赢在起点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缥碧()经纶()窥谷()急湍(....轩miǎo()横kē()yīngyīng()línglíng(2.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