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y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篇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十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讲一讲
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一天,先生又教了一段课文。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能背了。可是,书里说的什么意思,他还有些不明白。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
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
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收直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
“我原想,书中的
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议一议
先讨论后发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孙中山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 练一练
一、如果我们学习《草原》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提出那些问题?写下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二、小组讨论
在学习中,我们如何做到专心听讲、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勤于探究?
比一比
一、我的意志最坚强
你每天都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吗?(数量不限)又是如何解决
的?比一比谁的意志最坚强。
二、我是优秀的小少年
1.评一评,谁是勤学好问的好少年。并请他们介绍经验。
2.你觉得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够好?计划怎样努力做好?
相关链接
革命导师——列宁
听说过列宁吗?读过列宁的文章吗?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他小时候是个非常好问好学的孩子。
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在一起玩,挖到一个屎壳郎的窝,里面有好多好多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壳郎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粪球滚到窝里呢?”大家都答不上
了,他答应第二天把答
后,先是向哥哥请教,
第二天,他又带大
“原来是屎壳郎把卵来。可是把列宁给问住案告诉大家。列宁回家又找来很多书籍查找。 家到屎壳郎的窝旁说: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做食物”同学们都很满意的笑了。
过了几天,他又告诉同学说:“在古代的埃及,屎壳郎是不可侵犯的神圣。埃及人把石头雕的和泥塑的屎壳郎放在庙里供奉,或者戴在身上作护身符。”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原来这几天,列宁又翻阅了讲屎壳郎的书。
列宁对各种知识都很有兴趣。他不但认真学习了各门功课,
而且
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这也为他以后从事伟大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篇三:不耻下问议论文
论不耻下问之意
论语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其中不乏有其精妙之处。不过今天在这里,
我想就论语里面的一个词语谈谈我的理解。它就是不耻下问。 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人们对它的意思有以下两种观点,1.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
教为耻。2.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关于这两种意思的理解,我有以下观点: 首先针对于第一种观点,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仔细想想这句话,似乎其中
便有不妥之处,既然不如自己,为何还要向他们请教呢。难道一个深有远谋的人在决策一个
问题的时候,还得向那些没有成见的人去咨询一下自己的计划是否得当,是否周全,若有人
稍有不满,然后全盘否定自己当初周密的计划。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想当初,商鞅在秦国
变法,不知得罪多少老氏族,况且多次被老氏族诬陷,甚至公子虔也对商鞅怀恨在心,但依
然没有改变自己变法的决心,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使秦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由一个
弱国变为一个强秦。所以,既然明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又何必在重大决策中问他
呢。不过现实中,和不如自己的人谈论某些方面的问题,那也只是交流而已。关于第二种意思的理解,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如果放在新文化运
动以前,其意思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个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这句话如果说出来,就
想必不是那么的正确了。道无尊卑,何谈不如。况且古人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故君子应当礼贤为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以此种意思在今天不能说它正确。但依然时不时有人说出我们要“不耻下问”。请问,道不
同,何来“下”。
那么,既然以上两种意思都不正确,什么才是适合于这个社会的意思呢?我想了好长时
间,终于明白这样的理解最合适,那就是“我们要不以低下自己的头来向别人请教为耻”。成
语“不耻下问”中,“下”应理解为“低下自己的头”的意思,而不是前两种意思中“不如自
己的人”亦或“不如自己身份高贵的人”。这种理解,既不缺少对贤者的尊重,又避免了理解
者对身份的特殊理解。
文章结尾,我想说的是,既然时代赋予我们对某些事物特殊的含义,我们平常人又何苦
墨守成规,去使得贤者的思想那么的不可教条。抓住事物的本质,用一颗灵感的心,去使得
这些意思更加完美。篇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
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这句话表明,要想获得真知,好学和善问缺一不可,
而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有谦虚的态度。篇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 而 好 学 不篇四: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
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
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敏,乃勤奋也。好,乃喜爱也。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当
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通过勤奋学习,会增
长见知,提升自我;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况
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对自己,
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
来简单而又复杂。
第一,敏。即是勤奋。要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
嘴上清谈有什么意思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当然需要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仍旧
能继续学习。像毛泽东少时不顾家里的反对,克服贫穷,毅然出门求学。没有读书的环境,
就在繁闹的街边读书,丝毫不影响他学习。也就在这嘈杂中成就了一位伟人。像汉代孙敬读书的“头悬梁”,战国苏秦读书的“锥刺股”,都是敏而好学的体现。喜爱
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止只有学生当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这样。 对于“敏而好学”也许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耻下问”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可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议。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于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没什么,不以为
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卑求教于位卑,以才高者求教于才低。往往会觉得别扭,也许会感觉
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这种感觉多半来自于心理压力,我们当然要克服它。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问个问题有
什么嘛?”“他也许比我强呢!”“别人才不会这么在乎我呢,何难堪之有”???。。。。。。在
自我暗示下,可以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久之后,定会有显着效果。还有一个方法,
就是人前人后都保持谦逊的作风,忘却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尴尬,久而久之,习惯了,也说
真实了。
努力吧,朋友们,你一定会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的。篇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优化学生各 项素质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适应变化,吸取新知,解决问题,有独创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设问,提问, 而且要满腔热情地促进学生发问。要处理“学”与“问”的关系,认识到“学”是为更好去问,问又是更好地促进去“学”,“学”与“问”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为此要激活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的环节。
一、参与情境,乐学好问
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 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商店有6只白皮球和18只花皮球,现在卖出20只皮球,还剩多少只皮球?”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 开展了一次商品交易活动,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当顾客, 用皮球纸片进行交易。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参与情境中去解答问题,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能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和看法。有的学生谈到:“要求剩下的皮球只数必须知道商店里有多少只皮 球?”有些学生会问“买出20个皮球中究竟有几只白皮球?几只花 皮球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出现的情况:a、白皮球全卖完了;b、花皮球全卖完了;c、白皮球和花皮球各卖了一些,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既能学又能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氛围,会学敢问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从问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
中遇到难题敢不敢问,学习中有疑点想不想问,有独特想法要不要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 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 ÷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 2-8=2(分米)、5一(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在教学时的内容选择要生活化、从生活 中取材,设计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场景,使学生有“想头”,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意识。如果学生见老师是非常恐惧的、望而生畏的,教师问题设计的再好也没有用,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说,敢问,敢创新的氛围。
三、掌握方法。创新发问
要让学生数学学习得“有意思”,就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让学 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这样的例题:“小强和 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 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解答这样的应用题,要从素质能力培养角度去提问,学生要从这样的应用题学习中掌握方法和一些技能。问:a、相遇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况?b、两人到学校时运动方向是怎样的?c、两家相距的路程与小强和小丽同时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 础上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提问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检测,从问题和过程中寻求方法,把问题的解决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注重对两者训练,学生的能力才有实的提高。另外要注重对开放题的教学,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易化难点,学问有法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好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 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 如:某饲养专业户养白兔800只,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只数的3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 ①专业户共养兔=白兔+黑兔;②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 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这样就易化了教学难点。 问从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 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思路,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关键 句,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
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 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 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 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 一。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 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5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