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抛弃 正文

抛弃

2017-04-23 05:44: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深圳,你被谁抛弃

深圳,你被谁抛弃?——从“候鸟北飞”看深圳的危机意识

2002年11月19日 12:21

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

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矫健??

莲花山下,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这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不但是深圳市全力以赴的重要经济活动,同时也成了深圳市的一大节日和胜景。每届高交会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会场,不少人就是为了看一个新奇。不过,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高交会多少让深圳人有一点沉重,因为不久前传出消息,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中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中,中兴和华为在这个称呼中虽然靠后,但这两大企业的实力却居于前列。作为深圳的两大骨干企业,中兴和华为对有志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中兴和华为要“弃”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云霄的赛格广场。

对于深圳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于上海宣布,将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资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据称这座大厦“约有交通银行大厦和中银大厦合起来大小”。这听起来好像是深圳企业北上扩张,但据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的核心业务部门已基本迁往上海,包括不久前迁出的的集团投资管理中心,平安保险已经“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海,但名义上的总部还留在深圳。2000年以来,关于平安保险欲迁上海的传闻一直不断,平安保险也似乎特意避开这个话题,在“迁都”问题上采取了低调的逐步转移策略,因而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尽管“迁都”消息马上被招行高层否认,但招商银行似乎也在实施和平安保险相同的策略,逐步脱“壳”。早在去年,招商银行已经把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经过一年的良性运作,招行信用卡中心将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向全国发行贷记卡。招商银行同平安保险一样,都是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金融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而且招商银行还是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纳税大户,因此招商银行总部如果迁往上海的话,对深圳的打击可想而知。

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同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一样,支撑起特区经济的绚丽天空。招行和平保,是深圳金融产业的龙头;中兴和华为,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如果这四大金刚脱“壳”而去,深圳的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疑被釜底抽薪,深圳还能有未来吗?纵览风云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还能风光依旧吗?

除了这四大金刚的“迁都”传闻外,还有一些已经是事实但似乎不重要的消息——中信证券总部拟回迁北京,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迁往上海,另外,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未来一段时间沃尔玛将会把采购总部由深圳北迁到上海。沃尔玛“迁都”不但严重打击了深圳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信心,而且给深圳吸引外资的努力泼上一瓢冷水。众所周知,跨国大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的本来就很少(一般都会选择上海、北京、广州以及西部的成都),更不用说地区总部了。因此,如沃尔玛真的再将采购部迁往上海,那将对深圳构成巨大压力。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引进的外资虽在增长,但主要还是来自香港的资金,统计显示,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

一江春水向东流,各路人才也随潮流而动,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涌入的热土,导致中西部省市一度有“孔雀东南飞”之怨。目前深圳虽然仍是就业热点城市,宝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场虽然依旧是人头攒动,但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却已今非昔比了。最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12.13%位居第三。当然,深圳现在人才引进目标趋向高级。80年代,深圳依靠各省市调进人才成就了一个现代化的特区,90年代深圳着力引进重点大学人才迅速发展了金融业何高新技术等产业,21世纪深圳将重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以推动深圳的二次创业和发展。为此,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人才七大举措,着力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到2002年9月30日为止,深圳市共引进了751名海外留学人员,这个数字在去年全年引进人才总量283人的基础上已经翻了一番,显得形势很好。但上海、北京、广州似乎对“海归派”更有吸引力。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是“海归派”首选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就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人,同时期的北京和广州吸引人才的势头也很猛。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是由于这两个地方的跨国公司更多,导致人才聚集效应。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深圳对面的香港人普遍希望北上上海、北京工作。据香港政府最近对香港市民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香港人愿意降低10%左右的薪水到内地工作,44%的香港人选择上海,9%的人愿去北京,选择广东的占22%,上海成为港人首选的城市。据说,在香港有一句流行的话——你多久没去上海了?

显然,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正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这场关于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风。没有了政策优势,又受制于经济地理条件,深圳的这种劣势在竞争中越来越明显。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历史的选择

为什么要抛弃深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但春寒犹料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激昂时代,只有改革,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开放,共和国才能展开春天的故事,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份量和意义不必多说,但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议。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然而,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搞资本主义。争论的结果是经济特区还是要搞,但要与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内地隔绝开,于是在深圳特区边上树立了一道水泥墙,以此隔开经济特区和内地。这道水泥墙就是香港人和深圳人所说的二线关(深圳与香港之间为一线关),深圳人对于这道关有爱有恨,下面我们再详细来谈它。

时代选择了深圳,但也只有深圳才能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深圳,毗邻香港,以这个地理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只有两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地区(澳门太小,经济也不发达),那就是香港和台湾。厦门具有面向台湾的地理优势,在1979年7月与深圳、珠海、汕头同时被国务院确定试办经济特区,但厦门与台湾之间大海相隔太远,交通不便,地理优势显然不如水陆相连的深圳和香港,而且厦门当时还是军事前沿阵地,不像深圳口岸一直

和香港保持着紧密来往。可以说,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事实上也是这样。到20世纪末,人们回首中国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里程时,发现中国五大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只有深圳特区的发展最好,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厦门和汕头因走私而元气大伤,珠海至今仍在吞咽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海南则饱尝了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痛苦。

但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圳特区的建设是从蛇口开始的,从荒山野岭的“蛇口”起步,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立之初,建设者们喊出了一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就是这个在现在深入人心的口号却在当时招来全国一片抗议之声。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激情年代》就反映了这段真实的历史。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业区,依然成为特区精神的标志之一。到了1984年,深圳特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海外媒体这时候却说中国经济特区就是建高楼大厦,同时国内对特区是否成功的疑问不断,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办特区仍不能理解。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去南方,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关于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才逐渐淡化下来,深圳也打破了从前依靠外贸出口的产业格局,在继续发展以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外,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发展,于是有了现在的康佳、赛格、华强、飞亚达和华为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说:“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深圳经济特区是成功的。多年来,深圳不但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早实现深港衔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成功地担负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现在,深圳为完成深港衔接的历史任务,正在继续快速运转。80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与地市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科技园在建设早期一时间成为国内各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蓝本;90年代深圳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时代的变迁

但是,199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首先来自河对岸、海那边的香港。

香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从制造业主导经济体系转型至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资来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香港对深圳的投资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且由于近年来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香港对深投资更显重要。在消费方面,香港人纷纷北上置业、娱乐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消费。在深圳有个笑话,说深圳对港人消费颇有微辞,认为港人不仅抬高了深圳的房地产价格,而且也提升了深圳“小姐”的身价,对深圳人消费不利。另外,近年深圳方面一直竭力促进深港之间24小时通关,以更方便港人北上消费,但香港方面反应冷淡,二者矛盾隐约可见,但也显示了港人北上消费对深圳的影响。出口、消费以及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而在深圳经济的三套马车中香港都显得举足轻重。

自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一蹶不振,其中香港四大行业表现尤甚。过去十多年来的地产泡沫不但令香港经济急速增长,同时也导致租金及薪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为金融及服务中心的竞争力,尤其在金融风暴后表现更为突出。回顾香港的经济状况,自1974年至1997年间,二十多年来香港从未出现过通缩,但自金融风暴后,消费物价便一直持续下调,增长比率由正变负,于1999年8月更出现负6.1%的新低,目前香港业界陷入40年以来的最低潮。尽管深圳依托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经济还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香港经济的持续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逐步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开始向普遍改革推进。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不能再把优惠局限于几个特殊的区域。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经济特区正在越来越失去其特殊性。尽管每一个经济特区都不愿意放弃其特殊性,但它们仍然不能不接受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加入WTO后,“经济特区”似乎更没有存在的理由,因为经济特区是与WTO的精神相违背的。可见,在对外与对内开放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特区的存在已经丧失了重要的政策基础,窗口作用显著下降的深圳难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顾,来担负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此外,深圳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然而,对深圳经济打击最大的还是

篇二:被抛弃的情结

被抛弃的情结

每个人内在都隐藏着许多的情结,被抛弃的情结显然是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影响较大的一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各种被抛弃的感受,这种经历和感受如果没有被适当地处理,就会在幼儿的心灵中形成相应的情结。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和事实上的抛弃相连系的,当母亲因为需要外出工作而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当母亲或孩子因为生病住院而长时间无法正常生活在一起、当父母的感情不和而忽略了孩子的存在、当离婚所造成的与孩子的分离、当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离世、当把孩子寄养在别处或托儿机构、当孩子成了父母的“牺牲”作为父母的延续而被寄予期望而失去了自己时,都在经历与事实的抛弃相似的感受。

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结的感受会一直被带到成年,有些人甚至会受其影响一生。每个孩子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发展任务,在这些不同阶段各自的发展中,孩子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都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种不被满足的感受就聚积逐渐形成情结,等待被激发的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成年人的很多负性情绪都与此情结相关。对那些在小时候体验到长时间被动与父母分离的人而言,当这种分离是处于最需要父母的身体和情感爱抚的年龄阶段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正常地发展心理而体现出对安全感、爱和信任的缺失。由于无法与母亲进行正向的连接,母亲积极的特性无法被孩子摄入,负性的母亲情结随即产生。负性的母亲情

结不能帮助孩子在人格的塑造中形成稳固的基础,孩子就会变成犹豫不决和羞怯的,进而发展成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不信任。 孩子的早熟是在这些情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中一种结果,孩子过早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让他们看起来更懂事、更配合、更会帮助别人而丢失了自己年龄阶段该有的自然和童真。这样的童年生活相比那些寻常的同伴而言显然是令人不愉快的,安全感和信任的缺乏很多时候让他们处于“失去”的焦虑和害怕之中。对一些孩子而言,有时那种“失去”意味着“爱的撤销”,他们理解为:“妈妈不爱我,我很坏,都是我的错”,这种挫折的体验在幼儿早期会被内化为内疚,进而形成自责。受到这些情结的影响,成年后的行为会呈现出以下两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种就是成为自我满足的人,他们独立而自我依赖,并且少有发展亲近的关系,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被抛弃情结的掌控,其隐含的无意识意义在于:“我自己能够满足自己,不需要其他的人”。

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模式就是极力地寻求融合,他们寻求着将别人与自己绑在一起,以期与他人达到早期婴幼儿所体验的母子关系般的共生依附的状态。这种趋势促使他们让身边的人无法自立,从而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来捆绑彼此的关系,并成功地令他人持续保持需要被照顾和支配的错觉。这种共生的状态很多时候是令人着迷的,他会使人在精神上拒绝成长,会使人狂热地追求对他人边界的突破,对性爱的痴迷和对奉献及助人的热爱。这两种应对被抛弃的模式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另一种的被抛弃的感受是与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被忽视有关的。如果我

们对神话或童话故事感兴趣,就不难发现有许多的传说是讲述父母对孩子的培育和期望的。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神话中的英雄,是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凡人英雄珀琉斯(Peleus)所生。当他出生时,他的女神母亲也想使他成为神人。她在夜里背着父亲把儿子放在天火中燃烧,要把父亲遗传给他的人类成分烧掉,使他圣洁,是父亲在看到儿子在烈火中抽搐时,吓得大叫而阻止了儿子的苦难,并把他送去给半人马喀戎教导。现实中许多的父母都像女神忒提斯一样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生命成就非凡的人生,正因如此,孩子很多时候会因自我实现的动力被毁灭而成为了”牺牲品“。也许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愿望或幻想,很多时候这些愿望和幻想却更多的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多于对孩子幸福的考虑。这些往往意味着是父母其实是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在这些孩子身上,不难看到一些被拥有和占有的模式,一种自私的爱在关系中被培养起来,这往往体现在父母总以孩子有教养、学习好和有礼貌为荣,从而使孩子的感受被严重地忽略。孩子被看作是为完成父母的任务的财产而非具有自己自然属性和力量的个体。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外部的生活条件多么的优越,孩子内在的需求和潜能都被忽略了,他们就成为了被情感抛弃了的孩子。这些被情感所抛弃的孩子被赋予太少的时间和关注令他们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并与自己内在失去了连结。他们的自我意识被严重地破坏,当任何事情被父母认为是不重要或不被父母所看到时,孩子也会忽略了自己内在的需要而逐渐形成自我的隔离。没有自己的感觉或常常感受不到自己让他们成年以后总尝到迷茫和困惑的滋味。

当所有的这些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期望的就是像阿喀琉斯那样能够在心灵深处遇到有如半人马喀戎那样智慧的引领者,或是期望内化了的父母意象能够得以改变,并让这些情结不再困扰着我们。

篇三:习近平谈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http://ha.huatu.com

习近平谈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

的精神命脉

河南公务员考试

1669092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华图教育面试老师整理如下,供参考)。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其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再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另外,作为公务员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总之,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抛弃》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5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抛弃
相关文章
  • 不放弃,不抛弃

    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不放弃”读后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读完《不抛弃、不放弃》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分,受益匪浅。我深深为文章作者豁达不弃的精神所折服,更为自己能...

  • 不放弃,不抛弃

    不抛弃不放弃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在汇报工作之前,首先谢谢大家对于我在各个方面的关心与支持,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机会。上大学时,我了解到班主任是班级工...

  • 不抛弃不放弃

    辩论演讲稿:不抛弃不放弃辩论演讲稿:不抛弃不放弃下文是一篇辩论演讲稿,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源于《士兵突击》的一段台词,它体现了军人的精神。进行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

  • 抛弃

    深圳,你被谁抛弃深圳,你被谁抛弃?——从“候鸟北飞”看深圳的危机意识2002年11月19日12:21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