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内涵人文 正文

内涵人文

2017-04-17 07:29: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茶的人文内涵

茶的人文内涵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

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和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了实用与娱乐相结合。 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篇二:“人文廊坊”内涵

“人文廊坊”建设的内涵

文/陈海燕

【提 要】“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廊坊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和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

关键词: 城市人文廊坊 社会建设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097) 廊坊建市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0亿元,同比增长11.5%,经济增产位居河北省前三甲。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 出了建设 “八大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八大廊坊”之间是内在的统一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其中“人文廊坊”建设的提出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 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 《理想国》 、 托马斯 ·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 《花园城市》 的理想之后 ,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 ,沉沉浮浮 ,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的发展动态说明 21 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如同19世纪、 20 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 ,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 “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 ,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Richard· V· Knight ,1996); “城市必须人道化 ,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 ,创建一种新的伦理 ,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的伦理 ,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 (Celine 1996) 。“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 ,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 ,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 ,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廊坊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决择。

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 ,单靠之前的高速 G D P 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 ,“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的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 R· E· 帕克曾说过 ,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 ,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 —— 城市的核心是人 ,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 ,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一)“人文廊坊”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贯彻这一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设“人文廊坊”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方针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之中,笔者认为,“以人为本”要从下面几个角度体现:

第一,从执政党、政府、公权力机关的角度,对待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个人要求,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更需要执政党、政府和其他公权力机关的援助。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受灾群众、下岗工人、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

第二,从个人对他人的角度,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单是别人对你怎么样,也包括你对别人怎么样。每个人都要关心别人,要以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尤其是那些在高位者,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也要尊重别人在不违反法律情况下的多种价值选择。

第三,个人对社会也要讲以人为本。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是人群集合体,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对这个集合体负责,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讲社会公德,要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报。

(二)“人文廊坊”建设的着重点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人文廊坊”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要再上新台阶,市民文明素质要有新提高,志愿活动普及深入,使廊坊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 “人文廊坊”建设要紧紧地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行为模式:文明用语,公共场合勿大声讲话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处抽烟,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衣着整齐;司机文明驾车,严守道路法规。一个城市的多数市民如果能做到这些极为简单的事,这个城市就会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第二,器物文明:廊坊市的道路、建筑等的建设要突出艺术性,给人以美感;市政建设整体上既要有实用性,更要有整体的美感;城市主要街道两侧的主要建筑的外观设计要有艺术家参与,包括一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的建造。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市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给到过廊坊的人留下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

第三,制度文明:任何制度建设都是紧紧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所以“以人为本”是制度建设的体中应有之义;制度设计必须人性化,制度的实施更需人性化;不仅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有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规章制度的实施也要因地因人制宜,人性化执法。

第四,价值层面:这是“人文廊坊”建设的核心,是上述诸方面建设的基础。要培养市民具有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观,乐于助人、互相关爱、热心参与社区、

市政、国家、全球化建设,积极为廊坊市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人总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城市具有人情味,适宜居住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亮点是凸显文化中心地位,构建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城市文化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但历史并未割断 ,历史在城市建设空间上不断被物态化和凝固化的同时 ,地域文化方面仍在延续 ,如不同城市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以及民间风俗等体现着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对于廊坊而言,它是京津之间的走廊,一条龙河自京城南下,在廊坊西东折绕呈作臂弯状,一条凤河在廊坊北南折绕呈作臂弯状,廊坊这座城就在龙河凤水的怀抱之中,天公赋予了廊坊龙趋凤随的魅力与张力,龙凤文化的弘扬恰恰与人文廊坊的精神相得益彰。在中国这个以龙凤文化象征的文化体系中,同时拥有以龙凤命名河流的城市,廊坊应该是唯一的,而同时被首都北京和九河津沽所拥抱的城市,廊坊也是唯一的。因此,龙凤之城理应成为廊坊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2011年,廊坊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廊坊龙凤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瑞兆吉祥、有容乃大、天人合一、与时俱进等内容。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信仰,也是民族品性和形象的象征符号。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个文化是非常大的,落在什么地方都是千金难买。在龙凤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承弘扬下,在历史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之中,廊坊市根据龙凤文化的实质内涵提炼出了廊坊精神,即“大气”、锐气、和气”。“人文廊坊”建设应该以龙凤文化为依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主要参考文献: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0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3、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八大廊坊”目标[R],长城网,2011-09-29

篇三: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爱的教育的内容。小学教材中所表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如语文课本中《秋天的怀念》那位感人至深的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地震中的父与子》里用双手刨开儿子生命通道的父亲,这些都体现了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爱大,而《画杨桃》等课文中感受到的又是师生之爱,《她是我们的朋友》等课文中体现的又是朋友间的爱。

二、爱的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爱的价值观。

1、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爱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爱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平凡的爱,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2、承担责任。在爱的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爱,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爱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三、爱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爱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爱,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明白要爱谁,为什么要爱,如我在教学中教《思想与品德》书中的《瞧、我们这一家》时,我首先让学生们一起制作了一幅全家福,通过学生贴全家福,写出照片中都有哪些人,用线连一连等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感悟,接着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家人,提升了学生对家的理解,对父母的爱,意识到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要和和睦睦,亲亲热热,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要爱父母,爱这个家,整个教学活动一直渗透着很强的生活气息,课堂中孩子们始终被爱感染着,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适宜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浓浓的爱,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语段,体会到父母虽方式不同,却都表达了同一个字——“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3、在诉说中表达。从文本入手,学生领悟爱的同时,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表达心声,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学生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些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体验爱的博大与深广,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内涵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05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内涵人文
相关文章
  • 内涵人文

    茶的人文内涵茶的人文内涵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既包括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