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bobo族 正文

bobo族

2017-04-16 05:53: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院 系: 年级专业: 姓 名: 学 号:

《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通过对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给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加深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不同方面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前期收集、整理的资料中,一部分资料对美国波波族的定义、产生背景、来源及一部分特征做出了分析;另一部分资料对中国月光族的相关信息做出了叙述,这两部分资料均为本文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参考。但是在特征方面的分析均不够详尽,也相对陈旧,且没有资料对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空间较为广泛,可从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着手,对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美国波波族(Bobos);中国月光族;比较分析;相似性;差异性

导言

本文意在通过对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给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加深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不同方面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美国波波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而中国月光族是指新潮、时尚、享受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入[1]”,但每月都将赚的钱用光、花光的一类人。两者都享受生活,因此两者具有相似的消费观,较随心所欲、“想花就花”。但两者也有不同,美国波波族比较讲求生活的“品质”,季晓鑫的《漫议BOBO消费法则》一文中是这样形容BOBO的消费的:他们喜欢买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因为波波族认为只有俗气的暴发户才会花大把的钞票在奢侈品上,有教养者只会把大笔的钱花在必需品上。同时,他们不会住俗气的住房,不会吃普通的苹果。但是,他们会花大把钞票在任何有“专业品质”的事物上,因为他们认为“专业品质”的事物能带给他们有品位的生活[2]。而中国的月光族奉行“挣多少,花多少”,花钱时并不会过多考虑“需要不需要”,他们对物质本身价值的追求,有时会多过于物质所带来的使用价值;“他们需要吃食考究,他们喜欢外表光鲜,他们更要求娱乐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3]”,当然,他们也需要代表品位的画展、音乐会的陪伴。

此篇论文的撰写查阅的主要著作有梁诗正的《趣说字词句大全集》,201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David Brooks的Bobos in paradise :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2000年Simon & Schuster出版,毛文婷、崔晓玲编译的UPDATE YOUR VI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2009年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同时,在网络中查询的资料库主要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输入“关键词”——“波波族”、“月光族”、“中国消费观”、“中国休闲观”等进行搜索,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有30篇,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8篇。

正文

1.定义

1.1美国波波族(Bobos)的定义

宋蕾在《从布波族现象看美国的个性自由》一文中是这样解释“波波族”的:“Bobos”其实是“Bourgeoisie”(布尔乔亚)和“Bohemian”(波西米亚人)的合成词。Bourgeoisie是指那些中产阶级或有中产阶级意识的人,他们严格遵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一般拥有较高学历、有份不错的工作和比较丰厚稳定的收入,讲求生活舒适和情调;而Bohemian是指一些不合习俗、放荡不羁的人,他们性格奔放,我行我素,遵从内心的呼唤,决不向现实社会的道德秩序和规则妥协。因此,两者的结合体“Bobos”具有双重人格:在表现波西米亚的一面时,他们选择了极端、自由、特立独行的作风,有点嬉皮的味道;而作为中产的一面时,他们的特点是享受舒适与权利,略有雅皮的风格[4]。

1.2中国月光族的定义

梁诗正的《趣说字词句大全集》中对“月光族”一词的解释是:“月光族”是指把每个月的收入全部消费光的一个群体,他们都有较为固定的收入,不愁下个月无钱花;“月光族”是相对于努力攒钱的“储蓄族”而言的。“月光”们是信贷消费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是商家最喜欢的消费者。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花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富,富不过30天;穷,穷不了一个月”,这是他们最贴切的写照[5]。“月光”们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会消费、懂生活,花钱表达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狂爱,更是他们赚钱的动力。

2.产生背景及来源

2.1美国波波族的产生背景及来源

根据宋蕾在《从“布波族”现象看美国的个性自由》中的描述,20世纪以来,美国出现了两种人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帮年轻人,他们在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中放荡不羁、崇尚乌托邦;他们反对物质至上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主义、快乐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个性和自由。他们就是“嬉皮士”。而“波西米亚人”是“嬉皮士一族”和

“垮掉的一代”的结合,他们就是那些崇尚反叛文化,藐视传统的率性任情者。[4]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批不断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中青年掀起了“雅皮士”文化运动。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美国,物质财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过于自我,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急于满足个人欲望。[6]虽然如此,他们努力工作的状态成为了积极进取的代表。而“布尔乔亚人”就是那些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积极进取的“雅皮士”。

“在嬉皮士盛行的同时,雅皮士也在扩张。两者之间的矛盾恰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张力,而两者在彼此对抗的同时也在彼此渗透,最终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社会群体——波波族。

[7]”

“波波”一词最早出现在David Brooks的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天堂里的波波族)。他将“波波族”描述为“一脚踏在创意的波西米亚世界,另一脚踩在野心勃勃和追求世俗成功的布尔乔亚领域当中”,同时他认为“波波族”事实上是信息时代所造成的一种文化影响[8]。

2.2中国月光族的产生背景及来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方面的急速发展,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了许多。

在年轻一代的消费观中出现了超前消费、人情消费等消费方式。尤其是当今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盲目消费、情绪化消费等问题,且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

[9];因此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成了“挣多少花多少”的年轻一代,实践着“消费主义”。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他们没有节省开支和存钱的概念。

同时,年轻人在休闲方面的观念也与老一辈的不同。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偏向于精神方面的休闲,追寻一种“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自由,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10]”。而现在的休闲偏向于娱乐化、消费化,用物质上的满足来替代精神上的满足;“在这样的休闲观念指引下,每一个休闲个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了消费主义[11]”,因此休闲就成了用钱买来的“快乐”。

正因为这样的消费观和休闲观,他们每个月挣来的钱几乎都是当月就消费掉,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月光族”一词来源于网络,是年轻人们形容自己“富,富不过30天;穷,穷不了一个月”的情况。

3.特征

3.1美国波波族的特征

美国波波族的特质是崇尚自由、寻求反叛、亲近自然、喜欢挑战极限。他们有点理想,有点抱负,有点激情;富有小资情调,注重生活质量,追求有个性的极品生活;努力工作,事业上颇有成就。总而言之,波波族就是有钱、有闲、有品位的一群人。

3.2中国月光族的特征

中国月光族特征是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喜欢追逐新潮,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并且掌握流行趋势;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能赚钱更能花钱。总而言之,月光族就是“花光用光自得其乐”的一群人。

总结

以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使我对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的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研究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了美国波波族的定义、产生背景、来源;也叙述了中国月光族的相关信息,这些资料均为本文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参考。但是在这两个“族”的产生原因和特征方面的分析均不够详尽,也相对陈旧,且没有资料对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空间较为广泛,可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进行探究,并且做出详细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不同方面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李庆真. 从“月光族”到“年清族”——都市白领阶层消费理念分析.青年研究,2005(11):

22-26

[2]季晓鑫. 漫议BOBO消费法则. 美与时代,2010(02):40-42

[3]李李. 高调月光族“横行”都市——享受年轻,玩转青春. 北京纪事,2005(08):30 [4] 宋蕾. 从布波族现象看美国的个性自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9(04):36-39 [5]梁诗正.《趣说字词句大全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33

[6]毛文婷、崔晓玲. UPDATE YOUR VI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187-205

[7]易珏. 探源BoBos. 中国经济信息,2012(02):68

[8]David Brooks. Bobos in paradise :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2000

[9]袁伟强、余涛. 当代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 群文天地,2012(05):289-290

篇二:“布波族”的美学解读

“布波族”的美学解读

一、“布波族”的起源、含义及发展

“布波族”由“bobos”翻译而来,又译作“波波族”(BoBo族)。这一名词源于美国资深编辑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根据其多年观察所得而写成的《BoBos in Paradise》(《天堂里的布波族》,中文译名为《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2002年10月),它由“布尔乔亚”(Bourgeois)和“波西米亚”(Bohemian)两词合并而成。“布波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积极进取、崇尚自由解放并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族,即某一群或某一类人。

虽然“布波族”起源于美国,但它并非美国所独有的文化风尚,而是迅速波及全球,成为世界当下的一种文化时尚。《大西洋月刊》记者在采访大卫?布鲁克斯时提了个问题:“你认为波波士是美国独有的吗,也许欧洲是更好的波波主义展示区?”这个聪明人回答说:“写的时候我认为是美国人的,但现在看来,从日本到瑞典,巴西到阿根廷,波波们似乎遍及全世界。”这说明它不仅遍及的范围广泛,而且众多领域也都受其影响,如布波文学、布波电影、布波餐厅、布波书屋等,此外还有专门为迎合“布波族”需要而设计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这些都是“布波族”这个新兴文化消费群体所催生出的产物。 这股风尚也波及到中国,并热极一时,但布波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更多地带有了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色彩。中国的布波族们指的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追求时尚、生活富裕的年轻高级经理、媒体或广告界人士等所谓‘新贵’中被称为‘小资’的一部分人。与欧美的小资相比,中国的布波族无论在财富、生活方式以及所受教育方面都堪称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看重生活品质,无论是豪华住宅区、高级轿车,还是名牌时装、精致美食,他们都是消费主体。但是中国的所谓“布波族”诞生于本土固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作为文化的舶来品,它缺失了原产地美国的那种历史渊源,缺乏历史与现实土壤。因此,除却形而上的内容,只是继承了一些表面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有些走样。就“布尔乔亚”特质而言,中西的布波族们并无多少异质;就“波希米亚”情愫而言,西方的布波族们更加匹配具有艺术气质和生活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传统,中国的布波族们则源于社会新生的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他们谙熟中西方文化传统并深受其影响,所以反传统的勇气和方式就不如西方那般激烈。而且,中国布波族们的生活基础是大城市,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很难或根本无法体味波希米亚那种聚族而居,追求自由,不受拘束,亲近自然的“流浪”感觉。虽然他们也定期旅游,遍历名山大川,并自标“流浪”,寄情于山水,但与“波希米亚”与生俱来的那种特质相比,这种“流浪”则带有几分作秀的意味。也有人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布波族”,所谓的“布波族”只是人们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慧远就认为:“‘天堂里的布波族’原本就带有几分乌托邦的味道,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与其说‘知识与财富兼得,趣味与地位兼有’的布波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理想,是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幅人生蓝图。”实际上,对于中国人而言,“布波族”更像是一个新兴的文化概念,与雅皮、白领、金领、小资、新新人类等并无两样。这是各路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纷抢注的五花八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词语,更像是文化热潮中的匆匆过客,但作为全球性

的文化热潮,它的影响力足可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

二、“布波族”的美学解读

第一、多元化审美观念的整合

早在1964年,社会学家格雷纳(Cesar Grana,1919―1986)的《波希米亚对抗布尔乔亚》就对“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勾画。根据布鲁克斯的描述和他对格雷纳的引述,我们可以勾画出这两个阶层在文化上的特征。所谓的布尔乔亚就是经济学家们眼里的人类――经济的动物。对于布尔乔亚而言,积累财富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表现财富是他们的人生表达。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就是要在形式上建构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群体,也因此构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即把自己所有内在的或外在的特质用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物质的所有属性都要归结为可以用货币表达的价值,没有货币价值的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波希米亚就是文学家们眼里的人类――亲密的动物。对波西米亚而言,展示精神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表现精神是他们人生的表达。对精神独立的追求也要在形式上建构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群体,也因此构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即把自己所有内在的或外在的特质用表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他们而言,任何物质本身都没有了货币价值,其全部价值就在于它的表意性,长头发、胡子、非洲工艺品等等都只不过是表达的工具而已。 也就是说,“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化上有着质的区别,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布波族”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多元性、矛盾性特征,而且极难融合。事实上,“布波族”就如同一种强力粘合剂,它跨越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用弥补的方式铺就了一条有效、通融、完满的沟通渠道,将社会粘合成一个连续体,这也就使“布波族”顺利地获得了认同和赏识。在布波文化获得认同与赏识的同时,这个阶层的审美心理就代表了整合多元化审美观念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审美文化心理,属于多元化审美观念的话,那么“布波族”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是在整合这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它既不是对这两个不同阶层审美文化心理的单向取舍,又不是对这两种不同审美文化心理的简单折中。“布波族”兼顾了这两个矛盾的阶层,具有这两个阶层的双重特征,它的审美文化心理既有别于“布尔乔亚”的实用、舒适与享受,又不简单等于“波希米亚”的自由与特立独行,它的审美文化心理是整合了多元化审美文化心理形成的又一元,不会也无法取代“布尔乔亚”、“波希米亚”审美文化心理,而是与它们一起共同构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文化心理。 第二、精致化、个性化审美趣味的盛行

布波族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布波族在个人的消费享乐方面,非常重视物质的质感。二、在经济能力可负担的范围内,布波族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也就是说,对布波族而言,生存已不再是个问题,他们在赢取财富、世俗权力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试图保持一种个性化的自由精神,随兴浪漫的生活方式,乃至波希米亚式的叛逆、拒绝约束与反物质主义,而这就是“布波族”精致化、个性化审美趣味的体现。

他们讲究生活品位,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致的极品生活,但这丝毫不掩盖他们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他们精选细挑的质料和一丝不苟的手艺,但他们从不迷信名牌,他们毫不介意T恤破仔裤,又显现出另类的潇洒。他们追求最不落俗套的欧洲汽车、波尔多红酒,但他们从不执着拘谨的享受生活方式,吃地摊也一派轻松自若。他们不是不要古董,但与典型的资产阶级相比,他们更有

一种实用主义的生活美德。古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祖传的柜子,一对拍卖会上争到的花瓶,或是旧家具店淘来的黄铜糖罐。他们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偏好,中西古今艺术,建筑美学、环境保育、家具装潢、时装设计,这使他们比别人更有气质。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有时大胆得令人咋舌。在大多数人还在追求和谐的时候,“布波族”已经打翻了调色盘,让家的颜色变成某种生活状态的写照。火红、柠黄、靓蓝、瓷白??如此不适宜家居的大红大绿却可以在“布波族”的家中见到。他们对风格的统一表现得漫不经心。极简主义的干净与“冷酷”是他们崇拜的格调之一。泛着金属光泽的不锈钢厨房让他们有生活在太空舱中的后现代幻觉,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在卧室里铺上柔软的伊斯兰地毯,并且在临睡前点上支印度梵香。不断地变更职业,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乡村,甚至变化生活方式和节奏。穿着泛白斜纹布裤出席股东大会的比尔?盖茨,被认为展示了一种个性。总之,变化是他们不变的宗旨,这注定我们只能对此进行描绘,却无法定义。

布鲁克斯明确指出:布波文学或者布波文化的产生根源在于“高学历阶层的兴起”,“《纽约时报》强调了一个人的四件事情: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晋升途径和父母的职业”。 从这四种因素来看,“布波族”的“创意”、“知本”成为商业社会中的“资本”,成为现实的财富,高学历阶层为他们赢得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为他们挣得了滚滚财源。也就是说,布波族们有足够财力担负起自己精致化的生活,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比如他们花大把钞票将自己的新居修饰成“原始”风格,凸现的是一种格调;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精心而在行地为自己选一杯咖啡,体现自己的品位;他们追求最佳的音响器材、最优雅的室内装潢和意大利家具、欧洲汽车、波尔多红酒;名牌穿在他们身上,自有一派气度。如果说“布波族”追求精致化的审美趣味是受“布尔乔亚”精神的影响,那么个性化审美趣味的凸现则是受“波希米亚”精神的左右。从布波族群的生存法则来看,他们认为只有俗气的暴发户才会花大把的钞票在奢侈品上,有教养者只会把大笔的钱花在必需品上;他们花大把钞票在任何有“专业品质”的事物上,即使这些东西和他们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花大钱购买从前很廉价的物品,偏好富有阶级永远都不会买的东西,他们喜欢买和无产者一样的东西,只是他们买的是这些劳工阶级人士觉得荒谬的同类稀有物。虽然布波族群拥有丰厚物质财力基础,但他们的审美趣味并不是暴发户式的浅薄与鄙陋,而是从内心深处透发出一种高知群体所独有的特质和个性,表现为精致化、个性化审美趣味的追求。

李思,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高等社会研究院硕士。

篇三:经典BOBO裁剪图解

经典BOBO裁剪图解

作者:佚名

培训资料来源:新思路美容美发专业店

点击数:

190 更新时间:

2008-2-18

最后效果图

1.模特原形

2.正面分区

3.左侧分区

4.背面

5.右侧分区

6.在右侧后颈部以斜向前分份45度提拉发片点剪

分区

7.同样以斜向分份.45度提拉发片点剪

8.以“U”行分份,45度提拉发片点剪

9.左侧后颈部发区,以斜向前分份45度提拉发片点剪

10.以“U”行分份,45度提拉发片点剪

11.左侧斜向后分区,45度提拉发片点剪

12.右侧斜向后分区,45度提拉发片点剪

13.右侧前发区头发自然下垂,不提升水平修剪

14.左侧前发区头发自然下垂,不提升水平修剪


bobo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96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bobo族
相关文章
  • bobo族

    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美国波波族与中国月光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本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