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大名史志网 正文

大名史志网

2017-04-16 05:46: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史志地情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秘书处曾 峰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加工、存储、传播及其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跨跃性的巨变,也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作效率和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虽对传统的史志文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给史志文化和史志工作者带来一次极好的机遇。如何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工具,开发利用党史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史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构建地方党史、方志、地情信息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强大功能,推进史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让史志信息的交流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拓宽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让广大干部群众方便、快捷地了解史志工作,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就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史志地情网站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思考。

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党史、方志、地情资料是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重要公共文化基础,也是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首先,资料性是党史、方志和年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而地情资料信息化是现代史志部门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史志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是史志鉴生命的集中体现。增强史志资料和地情信息网站建设成为提高志鉴的著述性、学术价值的重要方法。史志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史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史志部门搜集史志鉴资料,建立地情信息网的职责和权力。如《地方志工作条例》既赋予了史志部门征集地方志相关资料的法定权力,又明确规定了地方志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定了史志部门建设资料库、地情信息网络的职责。

第三,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将长久持续地为广大人民服务。从史志系统出发,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工作形式的一次革新,更是今后史志工作的新方向。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史志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史志工作者在人才缺乏智力资源不足、设备缺乏技术装备落后和财力缺乏资金支持不到位的重重困难下,应打开思路,知难而进,积极创新,以扎实而又富有成效的行动促进史志工作长足发展。

二、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数亿人在国际互联网上漫游,从大量的信息数据库中查找资料,因此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版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资料是重要的地方信息资料,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始性基础信息。但由于其信息载体单一,传播途径不畅,尚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史志地情网站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地方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重点为本地领导机关、科研机构、各类院校、大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史志地情资料网站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平台,使地方的党史方志文献具有了信息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易传播性和可重组性等方面。其功能要求,应遵循系统化、配套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四化”原则,从史志资源信息的存档、宣传、培训、咨询、交流和通讯等六个方面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史志地情资源网站的功能作用。

加强史志地情网站建设是为了让社会广泛地读史用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就决定了其功能既有与一般网站相类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应将网络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地情资料,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

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人物等内容,从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乡、爱国的热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人机交互功能,让网页根据浏览者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和响应,把浏览器作为用户端界面。例如,开设公告版、史志论坛、网上投稿、网上调查等交流互动栏目,设定网上订阅、视频播放、电子地图等功能,增强信息互动。利用史志论坛,选取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网民的发帖要实行后置管理,及时回复他们的E-mai1信件,把网民的意见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经编辑后予以发布。注册用户是门户网站最大的一项互动应用,让注册用户直接参与论坛讨论、网上投稿。直接双向沟通与联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收集者组织起来,组成史志编纂的共同体,完成地情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交换和反馈,让史志地情信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

浏览一个网站是否快捷、方便,同网站首页页面的设置是否合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首页页面不仅要功能齐全而且要美观实用,栏目设置要合理规范。从我办已建成投运的地情信息网络的成功经验和地情资料信息工作发展趋势看,地情信息网络的内容提供尤其是在栏目设置上既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更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地方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且要从技术层面和技术路线方面分析可行性,按照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设置栏目。

一是强化地情信息。包括地方的自然地理、建制沿革、资源环境、人口概况、行政区划、城乡建设和管理、风景旅游、科教文卫、经济产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绝大部分应该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二次、三次文献资料,如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介绍”、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无锡大事记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专门研究文章等,还应该选载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较大的一次文献资料。

二是注重史志鉴研究和宣传。包括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的信息和宣传;党史遗址遗迹的利用和保护;重要的工作总结、报告和调研文章;推进史志鉴工作的经验交流、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文章,等等。

三是健全地方人文及其研究资料。地情资源网站的建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应对本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经济发展进行较全面的推介。如,地情综述、大事纪要、名士人杰、史事艺文、民俗风情、方言方物、掌故传说、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镇名街、名企名产等。还应集中刊载本地及邻近区域、大文化区的文化和人物研究专题文章、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四是适当考虑强化业务功能,为本系统提供资料和查询功能:如,单位的机构简介和常用通讯联络资料;史志工作动态;史志工作文献(含领导讲话、重要文件、业务规章);史志学术论著(含原著、提要或目录索引)和史志工作交流文章;史志成果(含年鉴和其它地情资料)介绍、目录和评论;史志刊物;史志工作大事记;方志馆(或资料室)资料目录索引,等等。

史志地情资料的选取,应根据本地特点,收录一些能够把握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内容。资料要能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特点、厚重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成果地位。要从信息资料的“新、特、精”3个方面去把握。所谓“新”,一是资料内容要新,是最新发掘、发现的资料或课题研究成果;二是紧扣当前社会焦点问题、民生问题。所谓“特”,就是注重有别于外地的地方发展优势、社会历史传统、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所谓“精”,就是要突出重点,立足于大事、要事,着眼于事项、事件的影响和辐射范围。从史志地情资源网站长远发展来看,要积极推进“两个拓展”,即由单一的史志文献数字化向各类地方文献数字化拓展,由信息资源单一的文本表现形式向文本、图片、图表、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拓展。要结合本地史志文献的实际情况,加快资源数据化进程;加大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联机采编地情资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加快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升级,实现数据库对多媒体文件的支持,在各栏目内容中加载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文件,增加多媒体信息在网络数据库系统中的比重,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栏目内容。这些资料的选取和栏目的设置将不仅丰富史志地情信息资源的内容,提高资料的系统性、实用性,也将大大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篇二:地方志和地理学 目录

地方志和地理学 目录

一,地方志(中国方志丛书和其他)

(一)黑,吉,辽,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1,东北

(1)东北 东北

001 复县志略(全) zip

002 黑龙江外记(全) zip

003 龙江述略(全) zip

004 黑龙江大事志(全) zip

005 铁岭县志(1-4) zip

006 铁岭县续志(全) zip

007 新民县志(1-2) zip

008 北镇县志(1-2) zip

009 兴京县志(全) zip

010 沈阳县志(1,2) zip

011 辽中县志(1-2) zip

012 辽阳县志(1-5) zip

013 盖平县志(1-2) zip

014 盖平县乡土志(全) zip

015 锦县志(1-3) zip

016 义县志(1-8) zip

017 新民府志(全) zip

018 安东县志(一,二,三) zip

019 长白汇徵录(全) zip

020 辉南县志(全) zip

021 抚松县志(一,二) zip

022 辑安县乡土志(全) zip

023 辑安县志(全) zip

024 双山县乡土志(全) zip

025 昌图县志(1-2) zip

026 奉化县志(1-2) zip

027 开原县志(1-4) zip

028 瑷珲县志(1,2) zip

029 依安县志(全) zip

030 黑龙江乡土录(全) zip

031 黑龙江通志纲要(全) zip

032 呼伦县志略(全) zip

033 双城县志(1-2) zip

034 吉林外记(1-2) zip

035 依兰县志(全) zip

036 桦川县志(1-2) zip

037 方正县志(全) zip

038 安图县志(全) zip

039 珠河县志(一,二) zip

040 宁安县志(一,二) zip

041 呼兰府志(一,二,三) zip

(2)东北 吉林府县志辑

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 txt

吉林府县志辑 1 pdf

2 民国农安县志 民国延吉县志pdf

3 民国磐石县乡土志 民国珲春县乡土志 宣统辉南厅志 民国辉南县志pdf 4 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 民国安图县志 光绪柳河县乡土志 民国通化县志 pdf 5 光绪通化县乡土志 民国临江县志 民国抚松县志 宣统西安县志略pdf

6 光绪海龙府乡土志 民国海龙县志 民国海龙县志 pdf

7 民国辑安县志 光绪辑安县乡土志 民国双山县志 光绪东平县乡土志pdf

8 宣统长白汇征录 民国怀德县志 光绪怀德县乡土志 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 宣 统辽源州志书pdf

9 光绪奉化县志 光绪奉化县乡土志 民国梨树县志 民国梨树县志 民国奉天省洮 南县志略pdf

10 民国东丰县志 光绪洮南府乡土志 宣统安广县乡土志 民国大赍县志 民国镇 东县志 pdf

2,塞北

001 朔方备乘图说(全)●翰林院著●1968版●146页 zip

002 朔方道志(1-4) zip

003 宁夏府志(全)●杨浣雨著●1968版●580页 zip

004 灵州志(全)●杨芳灿 郭楷等著●1968版●474页 zip

005 中卫县志(全)●黄恩锡著●1968版●440页 zip

006 平远县志(全)●陈日新著●1968版●130页 zip

007 预旺县志(全)●朱恩昭著●1968版●190页 zip

008 宁夏新志(全)●胡汝砺著●1968版●382页 zip

009 绥远全志(全)●高赓恩 等著●1968版●448页 zip

010 归绥县志(全)●郑裕孚著●1968版●517页 zip

011 王原厅志(全) zip

012 临河县志(全)●王文 著●1968版●292页 zip

013 集宁县志(全)●杨葆初 撰著●1968版●204页 zip

014 清水河厅志(全)●文秀 等著●1968版●500页zip

015 和林格尔厅志(全)●托明 等著●1968版●160页 zip

016 土默特志(全) zip

017 承德府志(一,二,三,四) zip

018 宣府府志(全)●王者辅等著●1968版●808页zip

019 宣府镇志(全)●孙世芳 乐尚约著●1970版●490页 zip

020 宣化县新志(全)●王告士等著●1968版●323页 zip

021 宣化乡土志(全)●陈坦著●1968版●66页 zip

022 赤城县志(全)●孟思谊著●1968版●159页 zip

023 龙门县志(全)●章焞著●1969版●620页 zip

024 怀来县志(全)●席之瓒著●1969版●183页 zip

025 西宁县新志(全)●杨笃著●1968版●368页 zip

026 阳原县志(全)●李泰棻著●1968版●570页 zip

027 怀安县志(全)●张镜渊著●1968版●322页 zip

028 蔚县志(全)●李舜臣等著●1968版●186页 zip

029 蔚州志(全)●庆之金 杨笃等著●1968版●282页 zip

030 延庆州志(全)●张惇德等著●1968版●259页 zip

031 重修居庸关志(全)●张绍魁著●1968版●250页 zip

032 延庆卫志略(全)●周硕勲著●1970版●139页 zip

033 保安州续志(全)●张毓生著●1968版●114页 zip

034 保安州乡土志(全) zip

035 张北县志(1-2) zip

036 口北三厅志(全)●金志节 黄可润著●1968版●306页 zip 037 蒙古志(全)●夏日 姚明煇著●1968版●344页 zip

038 蒙古律例(全) zip

039 乌里雅苏台志略(全)zip

040 西北垦务调查汇册(全)●西北垦务调查局著●1968版●480页 zip 041 布特哈志略(全)●孟镜双著●1968版●216页 zip

042 科布多事宜(全)zip

3,新疆,青海

西部 001 回疆志(全) zip

西部 002 西陲要略(全) zip

西部 003 西陲纪事本末(全) zip

西部 004 新疆与图风土考(全) zip

西部 006 新疆山脉团志(1-2) zip

西部 007 新疆国界图说(全) zip

西部 008 新疆地理志(全) zip

西部 009 新疆礼谷志(全) zip

西部 010 新疆回部志(全) zip

西部 011 三州辑略(全) zip

西部 012 新疆四道志(全) zip

西部 013 绥定县乡土志(全) zip

西部 014 温宿府乡土志(全) zip

西部 015 塔尔巴哈台事宜(全)(旧版补充)zip

西部 016 新平县乡土志(暂缺存目) txt

西部 017 哈密志(全)(旧版补充) zip

西部 018 章谷屯志略 zip

西部 019 新疆孚化志略(全)(旧版补充) zip

西部 020 新疆志稿(全)(旧版补充) zip

西部 021 青海志(全) zip

西部 022 青海记(全) zip

西部 023 青海地志略(全)zip

西部 024 大通县志(全)(根据旧版补充)zip

西部 025 循化志 zip

西部 026 玉树县志稿(全)zip

西部 027 西康建省记(全)(旧版补充)zip

西部 028 雅州府志 zip

西部 029 里塘志略(暂缺存目) txt

西部 030 清溪县志(全)(旧版补充) zip 西部 031 越隽厅志(1-2) zip

西部 032 西藏志(全) zip

西部 033 卫藏揽要(全) zip

西部 034 西藏纪述(全) zip

西部 035 西域释地(全) zip

西部 036 西陲事略(全) zip

西部 037 玉树调查记(全) zip

西部 038 新疆小正(全) zip

4,甘肃

华北 322 陇边考略(全) zip

华北 323 钦定兰州纪略(一,二,三) zip 华北 324 狄道州志(一,二) zip

华北 325 金县志(全) zip

华北 326 渭源县志(全) zip

华北 327 会宁县志(全) zip

华北 328 清水县志(全) zip

华北 329 徽郡志(全) zip

华北 330 通渭县新志(一,二) zip

华北 331 西和县志(全) zip

华北 332 成县新志(一,二) zip

华北 333 静宁州志(全) zip

华北 334 隆德县志(全)(旧版补充) zip 华北 335 庄浪县志(全) zip

华北 336 崇信县志(全) zip

华北 337 固原州志(一,二,三) zip

华北 338 民勤县志(全) zip

华北 339 玉门县志(全) zip

华北 340 泾州志(全) zip

华北 341 海城县志(全) zip

华北 342 两当县志(全) zip

华北 343 镇番县志(一,二) zip

华北 344 永登县志(全) zip

华北 345 合水县志(全) zip

华北 346 夏河县志(全) zip

华北 347 山丹县志(全) zip

华北 348 肃镇志(全) zip

华北 349 洮州厅志(一,二) zip

华北 350 安定县志(全) zip

华北 351 敦煌县志(全) zip

华北 352 崆峒山志(全) zip

华北 550 和政县志(全) zip

华北 551 靖远县志(1-2) zip

华北 552 伏羌县志(全) zip

华北 553 新纂康县县志(1-2) zip

华北 554 华亭县志(1-2) zip

华北 555 隆德县志(全) zip

华北 556 重修灵台县志(1-3) zip

华北 557 临泽县志(全)(据旧版补充)zip 华北 558 重修镇原县志(1-2) zip

华北 558 重修镇原县志(三,四,五,六) zip 华北 559 秦安志(全) zip

华北 560 五凉全志(一,二) zip

华北 561 甘州府志(1-6) zip

华北 562 徽县志(1-2) zip

华北 563 直隶秦州新志(6) zip

华北 563 直隶秦州新志(一,二,三,四,五) zip 华北 564 兰州府志(1-3) zip

(二)河北,天津

华北 126 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全) zip 华北 127 清苑县志 (2) zip

华北 127 清苑县志(1) zip

华北 128 良乡县志(全) zip

华北 129 固安文献志(1-3) zip

华北 130 东安县志(全) zip

华北 131 香河县志(全) zip

华北 132 怀柔县新志(全) zip

华北 133 房山县志(1-2) zip

华北 134 霸县新志(一,二) zip

华北 135 涿县志(一,二) zip

华北 136 通县志要(全) zip

华北 137 光绪昌平州志(一,二) zip 华北 138 顺义县志(一,二) zip

华北 139 密云县志(全) zip

华北 140 静海县志(1-3) zip

华北 141 新校天津卫志(全) zip

华北 142 青县志(1-2) zip

华北 143 沧县志(1-2) zip

华北 143 沧县志(三,四) zip

华北 144 南皮县志(一,二,三,四) zip 华北 145 卢龙县志(全) zip

华北 146 初续献县志(全) zip

华北 147 阜城县志(全) zip

华北 148 交河县志(一,二,三) zip

华北 149 临榆县志(一,二,三) zip

华北 150 丰润县志(一) zip

篇三: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名讳考辨

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名讳考辨

杨修骏

摘要:三槐王氏开派始祖为北宋真宗宰相王旦(字子明)之父王景叔,其名讳传今大致

有如下三种说法:一说为王祐,受大陆推行简化字影响,今又作王佑;又一说为王,常见

于王氏家谱中,但各类字典均查无此字;另一说为王祜,山东省莘县原负责地方史志工作的

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曾撰文论述为“王祜”,今大多人受其论述观点影响,认作“王祜”。

关键词:三槐王氏;王祐;名讳;考辨

引 言

据新闻媒体报道,王姓人口9500多万人,成为中国第一大姓[1]。而在王氏中,最早、

最大的支派为太原与瑯琊,在两大支派之后,衍生出最有名气的支派当属三槐,三槐王氏是

众多王氏子孙繁衍中最大的一支,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

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王氏开派始祖为北宋真宗宰相王旦(字子明)之父王景叔,其名讳传今大致有如下

三种说法:一说为王祐,受大陆推行简化字影响,今又作王佑;又一说为王,常见于王氏

家谱中,但各类字典均查无此字;另一说为王祜,山东省莘县原负责地方史志工作的县政协

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曾撰文论述为“王祜”[2],今大多人受其论述观点影响,认作“王祜”。

一、“祐”与“祜”混淆案例列举

王祐(祜),字景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五史》、(宋)王称《东都事略》卷

《王祜传》、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九《三槐堂铭》、

(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之史书作“王祜”;(元)脱脱《宋史》卷《王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二

十四史》和《太宗实录》作“王祐”。

张祐(祜),字承吉。唐代人,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作“张祜”,《全唐诗》

录郑谷诗下的小字夹注曰:“杜牧舍人赠张祐处士??”又写作了“张祐”。宋代晁公武的《群

斋读书志》作《张祜集》;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作《张祐集》。元代有辛文房的《唐

才子传》(粤雅堂本)作“张祐”。因为不易分辨是“张祜”还是“张祐”,后世不少刊本干

脆作《张处士诗集》或《张承吉文集》(前者见旧时《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和晚晴著名藏

书家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后者见北京图书馆藏宋蜀刻本)。

萧祐(祜),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有一篇纪传,其中《旧唐书》作“萧祐”,

而《新唐书》却作“萧祜”。其名究竟是“祐”还是“祜”?两种《唐书》竟无“校勘记”

可资参考,颇无奈。

陈祐(祜),《全元诗》第4册第148--151页辑录陈祜诗14首,辑录者作“陈祜”。《元

史》卷一六二、一六八,以及其他文献或作陈祐,《元史》卷一六七则作陈天祐。关于陈祐

记载较早的文献应该是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该书卷五十四《大元故中奉大夫浙东道

宣慰使陈公神道碑铭并序》写道:“公讳祐,字庆甫,世家趙之宁晋。”在《秋涧集》中保留

有《寿总管陈公》、《寄陈按察庆甫》、《送陈按察赴任山东》、《寿陈节斋》、《申明宣慰使陈祐

状》等诗文中,均作“陈祐”。《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十八册第47页

《琴堂书事》、第51页《陈庆甫诗石刻》,陈祐亦作“陈祜”。

另外还有“羊祜与羊祐”、“赵祜与赵祐”、清代画师“孙祜与孙祐”、唐齐王“李祐与李

祜”、明代“周祜与周祐”、《后汉书》中的“吴祐传与吴祜传”等等,除了这些人名外,宋

代以“祐”为年号的传世相关古籍资料,也出现混淆不清,大多变成“”,个别变成“祜”。

二、王景叔名讳中“祐、、祜”之间的渊源关系

上述列举多个案例中,说明名字混淆的不只我王氏一家独有,本文因重点讨论三槐王

氏开派始祖名讳,因此不讨论其他人,关于三槐王氏开派祖的名字,从目前已知的资料中,

主要有“祐、、祜”三种写法,据(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王祜传》、(元)脱脱

《宋史》卷二六九《王祐传》记载:王祐,彻子,字景叔,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生

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卒于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六十四。

关于王景叔名讳出现三种写法,主要是如下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传抄错误与刊刻错误。“祐”与“祜”字型高度相似,稍不注意的话,“祜”字手写

时就很容易把第六划竖写成撇,变成“祐”;而版刻时大多为宋体字,竖比撇容易刊刻,这

时“祐”就容易错成“祜”。但错写成“”字,则概率不大。

二)避讳原因造成的。此种则为故意错误,因为遇到皇帝名字或规定的忌讳用字,那么

百姓就得改,严格的时候,不但改字音,还得改字形。政令松散时,只需要给避讳之字增减

笔划即可,如永乐皇帝敕令与御制书,将张三丰的“丰”字增笔书写作“伴”,大明朝的“明”

增笔写成“眀”(见南京明孝陵),圣人孔子讳“丘”作“斤”或“乒”等。

假设三槐王氏开派始祖叫王祜,如果是误抄或误刊,那么王祜的名字就会错成“王祐”,

没有理由错成“王”,那么家谱中的“王”是怎么来的?再说此种错误并非王氏一家,

如传世至今的部分史料中,宋朝的年号也有误作“”,通过查询古代各类字词典籍,均未

收录“”字,更无释义解释,显然该字是一个异体字(错别字),且官民多家故意这样误

写,在文风严谨的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如明朝时,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

明太祖视为不敬斩首;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門”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首。从避讳的角度来说,“祜”可以改成“祐”,如“朱祜”避讳东汉安帝“刘祜”,被改名

“朱福”,后来写作“朱祐”。以及按避讳法则之增减笔划,可以把“祜”写缺一笔,还可以

增一笔成“”,事实上,纵观所有史志古籍,三槐王氏开派始祖除了“祐”、“祜”、“”这三种写法,并没有“”名写法,再说王景叔出生之后并没有出现以“祜”命名的皇帝。所以上述假设均不成立,王景叔不可能叫“王祜”。

因此,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真实名讳为王祐,宋体版刻时,第六笔如果刻竖,则比撇容易,所以“祐”变“祜”不是没有可能,但在文风严谨的古代,“祐”被误写、误刻“”可能性则不大,但确有该写法,是避讳制度造成的。因为从避讳的角度来说,“祐”可以写成“祜”,也可以写成“”,王景叔出生后有两个皇帝名字中含“祐”字,分别是后汉隐帝“刘承祐”与大明孝宗“朱祐樘”。

公元948年正月后汉隐帝刘承祐18岁继承皇位,王祐时年23岁,避讳刘承祐是常理之事,陈垣《史讳举例》载“隐帝,高祖子,承祐,祐当作祜”,也就是说遇到“祐”字,就

[3]得写成“祜”字。关于刘承祐避讳例子还有如《宋史·杨承信传》载“杨承信,是后唐的

将军,归降后汉王朝后,避汉隐帝刘承祐的讳,去掉承字,改单名为信。”

公元1470年明孝宗朱祐樘出生,1475年立为太子,1487年继承帝位。明初避讳之法亦甚疏。有避讳的例子,如“元”改“原”、“元宝”为“通宝”、刘汉章易字等,也有不避讳的例子。真正以明文加强君王避讳实始于天启、崇祯之世。光宗讳常洛,熹宗讳由校,崇祯讳由检,原本惯例只避后一字,到了天启元年就下令:凡从点水加各字者,俱改为雒(即“洛”改为“雒”)。各王府及文武官职有犯庙讳者,悉改之,凡“常”字皆改为“嘗”,或缺末笔。又下令:凡以禾交字者,俱改为“较”。(只有督学称,“较”字不适合,才改为学政。)各王府及文武职官有犯者悉改之。开始尚不讳“由”字,后来乃改为“繇”。到了崇祯三年,就下令从太祖、成祖开始一直到光宗、熹宗的所有庙讳均要回避。由此可见,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虽然此时王祐已逝去多年,但留有王祐名字的史料,如果在明代中晚时期

[3]重刊,就必须避讳改字。

如江西《三清山志》里就记载,王祜(1423~1515)(祜原作祐,因避明孝宗朱祐樘讳,改作祜),又名王赵祜,字永祦,号帽峰,道号费隐,又号颐乐翁,王霖裔孙。江西德兴延溪(今引浆

[4]村)人,明代道士,与两位弟弟共同开创三清山的道教事业。

如明嘉靖丙寅年《永昌王氏族谱序》“??按王氏之先本晋公裔??”;明成化进士陈英写的《义宰王公文宣墓志铭》“??义宰为晋枢部公王之后??”;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十七年齐王反??”;清嘉庆25年重刊(宋)史能之纂修《重修毗陵志》中“淳祐”、“宝祐”、“皇祐”、“嘉祐”、“景祐”、“元祐”等年号中的“祐”全为“”、“??知大名府馆陶县监察御史王??”、“张时,开庆元年通直郎”;(明)张治道修《长垣县

志》“??吴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先君何辞谢??”;清康熙51年重刊(明)郭实修《续朝邑县志》中“??严天字叔吉天祥第未仕??”;明崇祯15年张慎学修《元氏县志》“沈天江西人万历十二年任”、“韩天陕西泾阳举人”、年号有“元”;明崇祯10年沙蕴金修《汤阴县志》“元祐”、“延祐”年号中的“祐”为“”,等等。

除了国史、家谱外,在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收藏的方志中,检索“祐”字,有1000部地方志上涉及此字,大多集中在宋代、元代、明初时期的古籍上,或者集中在清朝重刊宋元时期的古籍上,明末时期的古籍上比较少见“祐”字。检索“祜”字,同样也有1000部地方志上涉及此字,通过分析,基本上全集中在明末及清代时期的古籍上,明初及以前的古籍上极少有“祜”字。检索“”字,共有423部地方志中出现“”字,基本上为明清及以后时期的,虽然有部分宋元时期的,但也都是明清时期重刊的。

综上所述,“祐”字隐于明时期,取而代之的是“祜”与“”两字,这也正好符合明朝的避讳政策。明代帝王避讳问题相对于唐宋以来严格的君主避讳,有其特殊的地方。早期的宽松既源于元代的因素,也同时植根于统治者宣功颂德的心理需求,更与明代独特的皇族取名之法相关联。从天启开始,帝王避讳问题又趋严格,可以视为明帝对现实的害怕和回避,不愿意民间士子对其褒贬是非。然而靠加强思想控制、加强避讳管理,是无法真正解决明末弊病百出的社会问题的,也无法真正回避世人对其的评价,仅仅过了二十几年,明王朝的大厦就彻底倾覆,他们的名讳仍然被后人提及,他们的功过仍然为后人评论!

三、王旦的“子述父名”与王素的“孙述祖名”

据《四库全书》中所载欧阳修为王旦所撰的碑铭中明确地写着“皇考讳祜”,而王珪的《华阳集》中载有《王素墓志铭》一文,文中王旦之父的姓名是“王祐”。

王素是王旦之子,王景叔之孙,孙子的墓志铭中,当不会把祖父的名讳写错,如果说孙子的墓志铭中记载的祖父的名字一定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四库全书》中所载欧阳修为王旦所撰的碑铭中也明确地写着“皇考讳祜”,王旦与其父只有一代之隔,子述父名岂不比孙述祖名更为可信?

另外,范仲淹、苏舜钦也先后为三槐王氏家庭的其他成员做过墓志铭,文中无一例外地都将王旦之父的名讳写作“祜”。范仲淹和欧阳修所处时代都早于王珪,范仲淹、苏舜钦与三槐家族又为姻亲,他们的记述自然应该比王珪的文章可信度更高。

确实,“子述父名”应该比“孙述祖名”可信度高,但此次忽略了一个避讳的政治背景,王旦、欧阳修等人社会影响力大于王珪,再说欧阳修编纂的是国史,王珪写的只是个人文集,从国史与个人文集来说,国史被后世重刊、引用的机会多于个人文集,从个人影响力来说,欧阳修的作品较王珪的作品传播广泛。

因此,欧阳修等人的文字作品,在后代重刊、引用的几率大于王珪的作品,遇到避讳时,更改文章中“字与音”的几率也大。只有那些名气小的作品,才能保全原状。如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柳宗元文中的“民”改为“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不是出于避讳,难道大名鼎鼎的柳宗元连“民”字也写不来?

《二十四史》标点者根据王珪《华阳集》中的《王素墓志铭》在标点本中将《二十四史》原本中“王祜”改作“王祐”,并加了“校勘”,是正确的。

四、三槐王氏家族始祖名字形成背景及名字释义

王祐(景叔)的名字形成背景与释义

朱全忠的后梁政权在公元907年取代李氏大唐王朝,17年后(923年),被李存勗建立的后唐取代。后唐建立第二年(公元924年)王祐出生,第三年(925年)其父王彻考中状元。添丁进爵本是双喜临门的好事,但此时,后唐虽然建立,但还有前蜀、后蜀、南唐、吴、吴越、闽、楚等割据势力,战争还是非常频繁,朝代随时更迭,民不聊生,王彻和普通百姓一样,对乱世担忧,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王祐生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先后历经大唐、后梁、后唐三朝的王彻,此时最渴望的有两件事:一是儿子能在乱世中平安成长,在随时面临死亡的年代,大家都渴望得到神灵的庇护;二是能早日结束乱世,进入安定的盛世。

因此,王彻给儿子取名“祐”,是希望得到上苍在乱世之中能给予庇护。如大唐最后一个年号就是“天祐”,即希望上天保佑大唐。当然,依赖神灵庇护长时间的战乱也不是长久之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日结束乱世,因此,王彻在给儿子取表字时,就用了“景叔”。《说文》“景,日光也。”有兴旺、祥瑞之意。《汉书·刑法志》“皆叔世也。”、《晋书·刘颂传》“然所遇之时,实是叔世。”叔世即晚世、末世、乱世。“景叔”即希望兴旺、祥瑞之光润泽乱世。

杨巨源先生在其文章“以字推名”也是不成立的,据《康熙字典》:“祐(yòu),神助也。”而“”字,在各字典上均查无此字,为“祐”的别字。《康熙字典》:“祜(hù),福也。”《康熙字典》:“福,祐也,??”。也就是“祜”为“福”意,“福”为“祐”意,换句话说,“祜”就是“祐”的意思,那么“祐与祜”意义相同。相同意义的字,怎么推名?

也有人认为“景叔”是景慕羊叔子(羊祜)之意。其实“叔”与“祜”本就没有多大的关联,字里叫“叔”的,名里并不一定得叫“祜”,羊祜字叔子,是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三(伯、仲、叔、季),上有长兄羊发、次兄羊承。古往今来,名字里有个别字词相同,并不稀奇,有的更是同名同姓,说王景叔是景慕羊叔子,有牵强附会之意。

王旦(子明)及兄弟名字形成背景及释义

《说文》“彻,通也”,又《说文》“通,达也”,“言”路需要通达。王祐与其三个儿子的名字,犹如王言与王彻一样,上下关联。


大名史志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93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大名史志网
相关文章
  • 大名史志网

    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加强史志地情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秘书处曾峰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