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生态学实习报告 正文

生态学实习报告

2017-04-12 06:42:4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生态学实习报告

鹫峰林场主要森林的分布

及林分结构特点

张鹏 水保141 140214101

中文摘要:妙峰山林场经过了长期的人工经营和自然改变,现在临汾无力地上下分层结构和生态结构都较为复杂,生态功能良好,具有较高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作为人工林,其重要值分析表现为人工栽植树种较高,但其他树种也占相当比例。在空间格局上,地下草本作物表现出近自然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林分、调查、分析、植被、林层、结构特点。

【1】序言:通过所学到的知识,运用树木学、测量学、测树学以及生态学等有关学科对妙峰山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如每木检尺,最小面积的计算,点四分法,林木特征,林下植物。通过我们这三天的实习,使我们小组成员基本掌握了研究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巩固生态学知识,同时也培养我们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妙峰山实习期间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所分析的林分结构及林层分布等问题带来了大量的真实数据。

【2】实习地点的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教学实验林场位于北京市西北角太行山脉北部,北安河境内,横跨海淀和门头沟两个区,距市区约30公里。燕山东端,东界与北安河、南安河和周家巷相接壤,西边与妙峰山的涧沟村、南樱桃沟相邻,南到北安河的大宫村,北一区妙峰山的香道为界。北纬39o54′,东经116o28′,面积811.73 hm ,鹫峰主峰海拔 465米,最高海拔1153 m。森林覆盖率高达96.2%,共有陆地植物110科313属684种。

2 气候:林场位置属于温带落叶林带的山地栎林和油松林带,代表华北大陆性季风气候型,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均温12.2℃,最高气温39.7℃,最低-19.6℃,年均气温12.2℃。降雨量近7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植物生长期为220天,无霜期为180天,晚霜于4月上旬,早霜于9月上旬。不同海拔高度及坡向显著的影响着植物生长期,海拔900米德萝芭地林区晚于海拔130米的秀峰寺地区20天,阴阳坡可差15天左右。

3 土壤:由于林场地形地势比较复杂,相对高差较大,基岩、尤其形成的成土母质以及坡向、坡度、局部地形的变化,而且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成多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形成的土壤也比较复杂。林场范围内平均土层后约为19cm,最小5cm(除去岩石裸地),最大厚度近2m。主要基岩在300m以下为花岗岩,300—700m为辉绿岩,700m以上为砾岩。

根据土壤的形态特征将林场范围内的土壤分为褐土型耕作土、淋溶褐土、暗淋溶褐土三种。

4 植被:妙峰山镇植被覆盖率80%,乔灌相间,灌木主要以荆条为主,遍布全镇17个村,同时还有大量的山桃、山杏等野生蜜源植物,林场内有天然次生山杨林、槲树和山杨混交林,以及鹅耳栎、白蜡、大叶椴、辽东栎等杂木混交林,野生及人工培育的果树也很多,此外也有人工培育的成片玫瑰。萝芭地作业区有一百多公顷的侧柏、油松、樟子松人工林和近两公顷的落叶松纯林;寨尔峪为以果树为主的杂木混交林;大觉寺往西的老龙臂主要为栎树林;贝家花园则有侧柏、油松和杂木混交林;秀峰寺附近为树木园标本区;金山为鹅耳栎、山杏林;高海拔处有零星的山杨分布,下部大都是山桃、山杏及阔叶树种。此外,林场的灌木草本也很丰富。

【3】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森林植物识别

实习工具:植物检索表、标本袋、标本签

主要内容:在线路调查的过程中识别植物,不能及时判别者可采集标本。 实习方法和步骤

1 每人识别植物100-150种,每个小组拍至少50种植物的照片。

2 利用检索工具查出各植物的科、属、种名。

3 写出植物名录(科、属、种中文名称、拉丁名)。

4 掌握所认识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

3.1.2森林群落最小面积调查

㈠实习工具:皮尺、测绳

㈡实习方法和步骤:由调查面积1平方米起测,调查植物的种数,逐步扩大调查面积,每次记载新出现的植物种数,直到新的植物不出现为止。记入《表17群落最小面积调查表》。

3.1.3森林类型的线路调查

用海拔仪测定海拔高度,步速器测定距离,手罗盘测定方位。起点为0号转折点,每逢拐点编号,测定海拔高度、距离和方位,记入《表1 森林类型线路

记录表》。

3.1.4林木调查

每到达一个森林类型,要记载该类型所处的林班和小班;按调查顺序为标准地编号,并记录到达最近调查线路上拐点的方位和距离;测定标准地的海拔、坡向、坡度和坡位;记载林型的名称和土壤类型。然后,利用角规进行林木调查。在调查地段的中间选择一个角规的中心,用角规环绕一周依次测定每一株树木的名称、胸径、树高、角规值(角规的豁口取1 cm),记入《表2 森林类型线路调查记录表》。运用百步抬头法测定郁闭度。

在内业时计算各树种和林分的平均胸径(D1.3)、平均树高(H),以及每公顷的胸高断面积(G/ha)、株数(N/ha)。根据断面积确定林木组成式。

3.1.5林分特征调查——标准地法

1.仪器准备:罗盘仪1台、测绳(100m)1根、皮尺(50m)两个、标杆4根;围尺2个、测高器1个;调查表格等。

2.林分的选择

①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林分类型;

②根据林分优势种选择典型地段;

③调查区域没有林窗;

④地形基本一致

3.标准地的设置

①在调查林分的典型区域,避开边缘的影响,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尽量成方形,如果为长方形,方向应随林分的面积和形状而定;

②标准地的面积:人工林一般不低于400平方米,原始林一般不低于900平方米,增加的面积多少,应随林分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要保证被调查的树木在150株以上;

③测量时,要求水平距离,有坡度要进行坡度改正;闭合差要小于1/200; ④测量完毕时,测绳和皮尺应固定在边线上,以便于下一步的调查;

⑤记载该森林类型的名称和所处的林班和小班,按调查顺序为标准地编号; ⑥测定标准地的海拔、坡向、坡度和坡位;

⑦运用百步抬头法测定郁闭度。

4.林木调查

分别树种进行每木调查

3.1.6林木特征调查——点四分法

点四分法调查是林木调查的无样地调查方法。

1.仪器准备:测绳、皮尺、围尺、测高器、木杆

2.外业调查方法

在所要调查的林分中,用测绳开设几条线,在线上每隔5米或10米机械布点。在每个点上用木杆作一垂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中找距点最近的一棵树,记载树种名称,测定点树距离、胸径、树高,共计测定30个点,记入《表8 点—四分法调查记录表》。

3.1.7林下植物调查----样方法

1.调查工具:测绳、皮尺、钢卷尺、2米秆两根

2.外业调查方法

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若干条平行线,在线上间隔3-5米等距设置25个样方,调查灌木样方面积2米×2米,草本样方面积1米×1米。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分布状况等,记入《表10 下木(灌木、幼树、藤本)调查记载表》和《表11 活地被物(草本、小灌木)调查记载表》。

3.1.8森林更新、演替趋势调查

调查方法:

在所选定的林型内,系统设置20个样方,样方面积:主林层5×5m、更(演)替层2×2m、更新层1×1m。分别样方记载树种名称、株数、、高度,记入《表19 森林更新及演替调查表》。

3.1.9森林小环境测定与分析:林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1.调查工具:照度计、皮尺

2.透光度调查

在林内和林外同时用照度计进行观测。在林内每隔3-5米机械布点20个,在每个点上分四个方向测定照度值,记入《表20 林内照度调查统计表》。

篇二:2015年西北农大生态学实习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教 学 实 习 报 告

课程名称: 资源环境科学综合实习《生态学》

专业年级:资源环境科学122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开山策

学年学期: 2014年春

实习时间: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23日

实习地点: 口镇、洛川、安塞、秦岭、周至等

生态学实习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资环122班,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2014年7月16日—7月23日,资环专业在口镇、洛川、安塞、周至、宁陕以

及秦岭等地进行生态学实习。通过老师的教导,学生们先后深入了解了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秦岭植物分布、土壤分布等生态学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丰

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秦岭;土壤;生态系统;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酸度等)和生物环境(对有机体的、来自其他有机体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的结合体。

生态学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通过对具体的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增加学生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和实习地点

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19日:关中平原、渭北黄土高原(口镇、洛川、延安、安塞等地)

2014年7月20日-2014年7月22日:秦岭山地(火地塘、宁陕县、平河梁等地) 2014年7月23日:周至县马召镇

三、实习内容

1、环境与生态因子

1.1地形地貌特征

1.1.1秦岭山地

秦岭,褶皱断块山,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至2500米。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

在气象上,秦岭是我国南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它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使其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和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差异。冬季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山麓北侧的气温要比南侧更加寒冷;夏季把从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阻挡在秦岭以南,当暖湿空气在迎风坡上爬升时,便会

给汉江谷地带来较多降水。

1.1.2关中盆地

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称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西起宝鸡市,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东西长300千米,西狭东宽。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击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产小麦、水稻、大豆、谷子、玉米和棉花等,是中国麦、棉产区之一。

1.1.3陕北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属鄂尔多斯地台,位于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区覆盖丁深厚的黄土。其厚度一般在50米~150米之间,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经长期流水冲刷和其他外力的剥蚀作用,发育成塬、墚、峁、沟壑等多种地貌,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长城沿线以北属风沙地形,属毛乌素沙漠;沙漠以南是塬、墚、峁、沟壑地形,其中延安以北以峁为主,延安、延长、延川县以梁为主;延安以南以塬为主。滩地地下水丰富,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成为点缀于沙区中的绿洲。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型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1.2纬度及海拔高度与生态因子

1.2.1秦岭山地

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71.2米,

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

陕西省内秦岭南北对比

2、认识不同生态系统

2.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问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控制下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受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明显不同。

2.2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

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

农田生态系统特点:

①为提高产量而加入了大量的非自然能源。

②生物多样性大为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

③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及动物是人工选择出的。

④系统的调控不是系统的反馈调节,而是人工调节,如施肥、浇灌、除草、灭虫等。

2.3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1)直接作用

(1)提供林木、林副产品。

(2)提供旅游资源。

2)间接作用

(1)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通过三个水文作用层对降雨进行截留、吸持,削弱了降雨的侵蚀力;同甘苦枝落叶和根系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增加土壤渗透率,延长径流形成时间,减少地表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起到良好的水源涵养作用。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大片森林有很强大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候。

(3)防风固沙,保持农田。森林的枝叶可以挡风,根系可以固土固沙,防止农田被风侵蚀沙压和防止或减轻作物倒伏。

(4)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森林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和阻滞作用。枝叶能降低风速,且叶片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物等特性可使粉尘沉降并吸附。

(5)降低噪音,美化景观

(6)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全球C 循环中,影响大气CO2 浓度平衡:陆地生态系统中, 森林生态系统是对C 循环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森林是CO2 的主要消耗者, 它主要以CO2 作原料, 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固定和储藏碳, 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

篇三: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与地学实习报告)

学 院___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_

专 业_环境科学

年级班别__11级环境科学2班___

学 号_ _3111007403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刘杰飞_________

指导教师_徐文彬 尹光彩 吕文英 管秀娟

2014年 5 月 14 日

第一章 华南植物园温室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认识充分结合,巩固、加深和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生态学的兴趣与热情,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

通过对华南植物园温室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极地/高山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的参观实习,重点是关注上述各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原因。

三、实习时间

2014年5月14日 10:00—16:00

四、实习地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温室园区

五、实习单位概况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见图1.2)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游览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天源路1190号占地面积300公顷,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引种热带亚热带植物6000种,拥有世界一流的木兰科、姜科植物专类园,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1]。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即原华南植物园部分),占地4237亩,建有木兰园、棕榈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万多种;二是科研和生活区,占地552亩,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还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气象色谱仪、光合作用仪等大型仪器设备的科研实验大楼,以及专业书刊近20万本(册)的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325亩,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育植物2400多种 [1]。

华南植物园的世界植物温室群景区是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的重点大科学项目,于2004年底动工兴建,为世界罕见的大型异型钢结构建筑。景区总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40平方米,建筑最高高度27.4米。其中热带雨林温室7607平方米,亚热带-南极北极室1200平方米,奇花异果温室1558平方米,沙漠植物温室777平方米,植物水族馆1500平方米,共收集植物种类约5000种。温室集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旅

游于一体,具有优美的园林外貌、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公众展示了全球植物生态类型,是广州市标志性建筑和最富特色的园林景观,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型的植物景观温室群。

六、实习内容

华南植物园温室(见图1.3)主要由热带雨林室、高山/极地植物室、沙漠植物室、奇异植物室和植物水族馆够成。通过实习和拓展学习可以了解各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原因,感受植物界的奇特现象。

图1.3 华南植物园温室大棚外观

6.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约23-28℃,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 [2]。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年降水量超过2000mm,且分配均匀,无明显旱季。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其特点主要有:① 种类组成特别丰富;② 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③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④ 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⑤ 茎花现象很常见;⑥ 寄生植物很普遍;⑦ 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⑧ 动物种类极其丰富等。

图1.4 温室内的热带雨林图1.5高山极地

6.2极地/高山生态系统

极地/高山生态系统(见图1.5),即冻原生态系统又称苔原生态系统(polar ecosystem)。是由极地平原和高山苔原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合成的综合体。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又分为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和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主要特征是低温、生物种类贫乏、生长期短、降水量少。全球苔原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3% [3]。苔原的生态环境甚为恶劣。气候特点是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年降水量不多,但降水次数多,水分蒸发弱,故空气湿度大。苔原土壤在一定深度下都有永冻层,且分布广。苔原植物具有一系列的抗寒和抗干旱生理学特性,许多植物在严寒巾营养器官不受损伤,有的植物在雪下生长。苔原植物通常是多年生植物。苔原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是大型食草动物,在生理上具有抗寒特点。

6.3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我国的荒漠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南半球的智利、澳大利亚和南非也有分布 [4]。

荒漠地区为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毫米以下,降水变率很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许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尤以日温差最大。并多有风沙与尘暴出现。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所以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由于食物资源比较单调和贫乏,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

干旱的限制使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都很低。对于温带荒漠来说,除干旱缺水外,低温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植物的生长仅限制在一个短促的时期里,就在这相对有利的时期里生产力也常小于0.5克/米2·天,为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低者之一。然而由于荒漠地区年日照比较高,生长季热量充足,在有条件的地方,当加以施肥与灌溉,荒漠可以成为局部高产的环境。

图1.6 温室内的仙人掌图1.7 水下森林

6.4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可根据水的流速分为流动水和静水两种类型生态系统 [5]。 流动水主要是河流、溪流、水渠等水体。其特点是,水的流动性受落差垂直变化的影响,流速受流量及河床大小之间比率的影响。在流水型水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为藻类构成的黏附性群落、水生植物等,另外陆地植物叶片的凋落物也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一些昆虫、无脊椎动物、两栖类以及鱼类,其食物链的基本形式是:水生植物一无脊椎动物一鱼类。

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不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所谓静水是相对的,任何一个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的水,都有一定的流动,只不过这种流动和水的更换非常缓慢。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静水生态系统。

6.5植物奇观

6.5.1含羞草

含羞草(见图1.8)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学名Mimosa pudica,又名知羞草、呼喝草、怕丑草。成簇生长,茎基部木质化,高可达1米,耐寒性较差,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含羞草花期7月至10月,花色粉红,头状花序呈圆球形,形如绒球。花后结荚果,果实扁圆形。其株高40厘米至60厘米,枝上有刺毛。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上有羽片2个至4个,呈掌状排列,小叶有14片至4 8片之多 [6]。在它的叶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器官叫“叶枕”,叶枕内生有许多薄壁细胞,这种细胞对外界刺激很敏感。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枕,这时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开始向细胞间隙流动而减少了细胞的膨胀能力,叶枕下部细胞间的压力降低,从而出现叶片闭合、叶柄下垂的现象。经过1-2分钟细胞液又逐渐流回叶枕,于是叶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含羞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因为,含羞草原产于热带地区,那里多狂风暴雨,当暴风吹动小叶时,它立即把叶片闭合起来,保护叶片免受暴风雨的摧残,因而逐渐形成了这一生理现象。


生态学实习报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58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生态学实习报告
相关文章
  •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鹫峰林场主要森林的分布及林分结构特点张鹏水保141140214101中文摘要:妙峰山林场经过了长期的人工经营和自然改变,现在临汾无力地上下分层结构和生态结构都较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