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 正文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

2017-04-02 13:11: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

《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卷耳》、《柏舟》、《硕人》和《有女同车》;“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周礼》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汉乐府》之《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唐代无名氏《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郭沫若《VENUS》,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唐亚平的《黑色沙漠》,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

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汪静之《过伊家门外》

我一步一回头

瞟我的意中人

我是怎样地欣慰

而又胆寒呵!

郭沫若《VENUS》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成着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它使我时常沉醉!

我将你这对乳头

比成着一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

血液儿化成甘露!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

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法国当代诗人普列维尔《在公园里》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雅歌》之4

我的佳偶,

你甚美丽,

你甚美丽。

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鸽子眼。

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

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

洗净上来,个个都有双生,

没有一只失掉了的。

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

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两个太阳在帕子内,

如同一块石榴。

萨福的《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

我哪里有心织布,

我的心里已经充满了

对那个人的爱慕!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再展示。

宋朝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空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涓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

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长恨歌》片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罗塞特《幸福的女郎》中,他死去的情人,正倚在天国边境的金丝栏杆上,俯瞰地面,等待下一班天使携带其灵魂升天;诗歌中所描绘的天国,从少女的服饰到圣堂中的七盏灯等,给人的感觉极其真实。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

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

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

歌德《五月之歌》

爱情,爱情,

灿烂如金,

你就像山顶上,

早晨的云!

你欣然祝福

膏田沃野,

花香馥郁的

大千世界!

篇二:徐志摩爱情诗的诗歌理想

浅谈徐志摩爱情诗的诗歌理想

[摘要]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以书写温婉端丽,柔美光亮的爱情诗在新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的爱情诗,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把对美妇人的追求,视作他人生理想的核心,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情爱纠葛,既成就了他,又给他自己带来了终生的痛苦。他那富于灵性的诗句,有的出自于直抒胸臆,有的出自于刹间的情思与幻觉。他在爱的甘苦中所作的诗歌形式的尝试,同时也丰富了现代白话诗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徐志摩;爱情纠葛;爱情诗

徐志摩因其风流洒脱而短暂离奇的一生为世人所关注,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无数鲜美光亮的诗歌篇章, 尤以缠绵温婉的爱情诗撩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柔软的心灵角落, 那首“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的旷世名篇《再别康桥》至今为人们传诵。

一. “爱、自由、与美”的人生理想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的诗真实的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生信念。胡适是徐志摩的挚友,他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对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 ‘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1}梁实秋对此的阐释更为具体:“志摩的单纯的信仰,据我看,不是‘爱,自由,与美’三个理想,而是‘爱,自由,与美’三个条件混和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一个理想的实现便是对于一个美妇人的追求。”从此可见,徐志摩的“爱,自由,与美”三位一体的人生理想中,其核心是爱。诚如胡适说“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这种“浪漫的爱”注定了徐志摩爱的不是某一个女人,而是他自己心中的理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差距,以至于造成了他终生的痛苦。徐志摩在这种痛苦中实现自己表现自己,这就是他的诗歌。可以说,诗歌于他而言,并非有意而为,而是“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的结果。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诗歌,很多的诗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长期以来, 对于他那些诉说恋情与悲欢的诗篇, 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甚至有一段时间,徐志摩也成为了有争议的诗人,他的爱情诗被视为禁品,一提到就是资产阶级没落颓废情绪,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定,这是很不公平的。还是茅盾先生说的最好“我以为志摩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来看的,透过他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

对于徐志摩的诗, 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予以评价。徐志摩并不是侈谈风花雪月的诗人,他并未忘情于政治和理想, 即使在他的爱情诗中, 也多方面地折射出了诗人的思想光辉。他的不少诗篇, 在恋爱外衣的遮蔽下, 抒发自己渴望欧美式“ 自由、民主”的理想, 显示出他的政治心态。

(二).诗歌中的爱情理想

徐志摩的爱情诗, 在《志摩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大多充满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 第一篇《雪花的快乐》以浪漫主义的基调, 自由自在地放声歌唱?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 飞扬, 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 沾

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 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2]诗句潇洒清莹, 情韵俱现。既表现了追求爱情的热烈、真诚, 又抓住意象的特质, 尽情挥洒, 抒发自由的理想。《我有一个恋爱》中说? 我有一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样的神明。?[2]诗人把爱情视作一种高尚圣洁的感情, 象天上晶莹闪光的星星, 他告白说“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于一天的明星。”诗人用清新的调子, 反复唱出了对洁白爱情的憧憬, 实质上暗示出他对理想的欣喜渴望, 在乐观的爱情追求中, 蕴含着对社会环境的企求, 在“ 冰激与柔情”的诗行里, 潜藏着他的政治意识。

二.“容不得恋爱”的疾呼

但是, “ 这地面上”并没有诗人所说的方向。天空是昏暗的, 现实是混浊的, 郭沫若早在《凤凰涅槃》中已对那时代发出诅咒“ 茫茫宇宙,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 “ 腥秽如血”。徐志摩所理想的神妙的爱情, 为现实所不容,于是, 在《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一诗中, 慷慨激昂地宣称“ 这是一个儒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 容不得恋受,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徐志摩的理想与现实不能合一, 他一方面大胆地追求, 同时又不想卷入时代大潮的漩涡, 思想在矛盾着。诗人在迷惘中呼唤“ 爱, 你跟我走”路在何方天地苍茫,荆棘刺透脚心, 冰雹把头劈破。逃出牢笼, 自由爱情往哪里去寻?梦中醒来, 无路可走, 诗人还是直奔理想中的天庭。“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恋爱、欢欣、自由——辞别了人间, 永远”。其实, 这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幻。人间没有世外桃源, 爱情的自由之花依旧被风雨摧折。《苏苏》一诗, 读了让人很受启迪。诗人满含着深情, 叙写了一位俊美的痴心女子苏苏, 她被风雨摧残了身世, 灵魂化作墓前的蔷薇, “ 受青露的滋润” , 又展枝吐香, “ 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 “ 苏苏她又遭一次的摧残” 。通过苏苏生前死后屡遭摧残的不幸遭遇, 象征了残暴势力的强大。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在夜的恐怖中绝望, 他依然带着荆棘刺伤的斑斑血痕, 去寻求爱的光明, 他在《决断》一诗中大声疾呼“ 要恋爱,要自由, 要解脱——这小刀子, 许是你的天国”“ 险——不用说, 总得冒, 不拚命, 哪件事拿得着”。这种为争得自由、爱情、理想不怕一死的拼搏精神, 也是令人赞赏感叹的。

三.恋爱的外衣,咏怀的理想

徐志摩的爱情诗, 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大多数诗篇是诗人民主个人主义的投影,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追求。许多情诗都是披着各式的恋爱的外衣, 歌咏怀抱的理想。在这类作品中, 《婴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中描写了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妇临产之苦, 开头急切地说 “ 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这个难产的婴儿不是别的, 正是徐志摩所向往的英美式的政治。他盼望在自由的国度里降生一个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 馨香的婴儿” , 然而, 徐志摩的信仰过于空幻了, 历史越来越无情地否定了他的幻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土地上, 诗人盼望的宁馨儿不只是难产, 甚至连怀孕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的灵魂不得安宁, 萌生了“ 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 思想每况愈下, 他的诗心曾在黑暗中燃烧, 热烈地渴求光明, 但到头来还是“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徘徊、消沉、伤悲, 致使他的许多爱情诗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徐志摩曾说过, 他是一个“ 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颓废的怀疑” 的人。他的四部诗集, 展示了这种“ 流入”的轨迹。如果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中的爱情诗, 格调比较明朗,基本上表现的是他那个“ 单纯的信仰” , 那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

则是带有过度性的作品, “ 怀疑和颓废”尚未完全流入, 爱情话也明显的增多, 除了表示“ 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的感叹之外,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抒发了对陆小曼的恋情。就象一团火, 爱得纯真, 恋得执着。尽管徐志摩和陆小曼俩人婚后生活并不十分理想, 因陆小曼的放纵多情, 也曾引起过两人的争吵, 或者不愉快, 但毕竟他们有过值得留恋的初欢, 度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甜蜜岁月。志摩把如痴如醉的柔情化作美丽的诗篇, 在《翡冷翠的一夜》里, 记下了他和陆小曼的这段情史。诗人在《给陆小曼—代序》一文中说? 如其送礼不妨过期到一年的话, 小曼, 请你收受这一诗集, 算是我俩结婚的一份小礼。?[3] 这首诗, 是当年徐志摩旅行欧洲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以后, 于六月十一日, 拟陆小曼的口气写成的。《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著名的诗, 从表面看, 似乎是永别之恋, 那象一阵清风把灵魂带走, 实则旨在咏叹他与陆小曼的真情, 要吐出一颗纯真神往的心来。诗人赤裸裸地表白“ 爱, 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话,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大砖上的熟铁,在爱的锤子下, 砸, 砸, 砸, 火花四散飞洒? 我晕了, 抱住我, 爱, 就让我在这儿清净的园内, 闭着眼, 死在你的胸前, 多美”全诗字里行间闪烁着爱的火焰, 血管里滚沸着热血, 爱得大胆, 爱得疯狂, 爱, 成了他们的唯一。徐志摩把这种神秘的爱视作头顶上的一颗明星,有着不灭的光辉。他望着天空呼唤“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 隔着夜, 隔着天, 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此时, 诗人的一颗爱心, 与天上的星月齐辉, 光照人间, 可以说, 情真意切,是诗人与陆小曼热恋初欢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 爱情的现实似是诗人浪漫理想的安慰寄托, 炽烈的爱情, 炽烈的追求, 是诗人不息寻求的印痕, 可以说, 他们的情爱追求达到了最高境界, 这对当时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人是一种鼓励, 也给了那些假道学们一个难堪。可惜, 这种烈火般的爱情, 却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 甚至有人传说,《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 是徐志摩“ 一夜艳史”的记录。岂非咄咄怪事,如果不是有意取笑, 就是一种误解。

徐志摩的爱情诗, 可称得上五光十色, 丰富多彩。譬如《丁当—清新》一诗中写道“ 我手拿起案上的镜框, 在地平上摔一个丁当。” “ 蓦地里又听见一声清新—这回摔破的是我自己的心”。在短短的八行诗里, 写出了爱情破裂时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境。而另一首《我等候你》, 又道出了另一番心情“ 我等候你, 我盼望着户外的黄昏,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你怎么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花开” 。诗意有点朦胧, 写的是一位迷醉于爱恋中的女子, 焦急不安地期待着情人按时赴约, 表现了她对恋人的痴情。诗人不仅写了失恋的苦闷, 热恋的陶醉, 而且也透出了爱情的热力。在《天兵似的英雄》一诗中说“ 但当恋爱将她偎入我的怀中, 就我也变成了天神似的英雄”。

在此, 诗人把爱情升华,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总之,徐志摩的爱情诗篇, 灿若群星,举不胜举。可以说, 他是现代新诗史上写爱情诗的能手, 他把爱情诗看作一种神圣光明的感情, 他的大部分诗集都是对理想的赞颂, 对爱情的歌咏, 表达了他那种飘逸而潇洒的情怀,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陈梦家曾说过? 志摩的诗是温柔的、多情的、自由奔放的, 更多一些个人的感情。?[4]我想, 这“ 个人的感情” , 大概就是他对所谓“ 单纯信仰”的追求与失望。尤其是在后来的《猛虎集》和《云游》两部作品中, 更明显地充溢着 “ 怀疑和颓废”的调子, 消极的东西也日渐多起来。在这种创作情绪的影响下, 甚至连好的爱情诗也难以生产, 后来, 竟发展为带有享乐主义色彩的浅吟低唱。如《决断》中说“ 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迹拉动一个, 两个就跟着挤。”诗人将爱情与死亡联在一起, 爱

情失去了负性。还有《别拧我, 疼》, 描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情态, 语言虽然尽量俏皮, 颇有真实感, 却总让人觉得有些轻浮, 诸如此类的情诗, 由于搀和了一些杂质而消褪了诗的颜色。在现代诗歌史上, 写爱情诗的不只徐志摩一人, 以爱情寄托个人的社会理想、政治态度的更不只徐志摩一人,但在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环境中, 这样自始至终地沉迷于 “ 爱情”诗, 通过“ 爱情诗”展现一类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幻过程中理想追求的心理历程, 却不多见, 徐志摩的爱情诗或引亢高歌, 或浅吟低唱或理直气壮, 或婉约隐晦, 却无一不使人领略到时代社会变迁对诗人灵魂的拨动,使人窥视到抱守“ 爱情” , 却无法最终得到“ 爱情”的颓丧、感伤。英美式的资产阶级自由政治理想, 是这个布尔乔亚一生的梦想。其所思所感, 在爱情诗中虽若隐若现, 但却完整地显现出其布尔乔亚式柔弱情感, 由产生到发展、熄灭的痕迹。信仰的失落经由爱情的破灭得到暗示, 徐志摩的爱情诗向历史展示出徐志摩式的绅士们在二十世纪中国悲剧性的精神命运。

四.独辟蹊径的爱情表达

在新诗艺术上, 徐志摩刻意求工, 锐意创新, 为爱情的表达独辟蹊径, 不愧为“ 技巧专家” 。首先在创造新诗的形式上, 花样不断翻新, 他除了采用自由体之外, 还注重实践新律诗的理论主张, 例如《雪花的快乐》, 全诗四节, 每节五行, 音节字数大体一致, 排列整齐,起伏有致。充分体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美学原则。“ 飞扬”与“ 消溶” 的诗句, 不断重复出现, 构成雪花纷飞的意境, 诗的节奏旋律, 随着诗人的情绪起伏流动, 与雪花轻盈的舞步相合拍。诗人把灵性、意象和神韵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了轻柔飘逸的风格, 给人以爱情追求的欢欣和优美的艺术享受。徐志摩的诗深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的影响, 又从我国古典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构思精巧, 用词含蓄, 注重激情和灵感, 讲究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 又时常把梦境和幻觉组合起来, 使诗意朦胧, 带有神秘色彩, 如《半夜深巷琵琶》在这方面很有特点。诗中云“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 深夜的琵琶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象一阵凄风, 象一阵惨雨, 象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丝索, 乱弹着宫商角徽, 和著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 。诗中气氛、情调的渲染, 显得苍凉、阴冷、沉重、朦胧。在琵琶声中怀念“ 身上带着铁链条”的人, “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 ,诗人将抽象的梦境、幻觉和情绪知觉化, 显示出沉郁的气氛, 在昏沉沉的夜幕和惨淡的月光下, 突出了形象的分量, 让人感到爱的悲凉。再如《她是睡着了》, 津津有味地描写了一位女子的睡态, 揭示出她“ 梦底的幽秘” , 借此展开丰富的联想, 如诗, 如画, 神姿仙态, 情意绵绵, 诗末赞美道“ 可爱的梨窝, 解释了处女的梦境的欢喜, 象一颗露珠, 颤动的, 在荷盘中闪耀着晨曦”。这里, 睡美人的“ 梦境”是全诗的灵魂, 情渗入梦, 创造了一个梦中情物交融的美妙的意境, 使全诗涂上了一层轻纱薄雾似的朦胧色彩, 对爱情理想的描写可谓独具魅力。

徐志摩不仅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 而且还善于采取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从多侧面、多角度开掘诗意。如《命运的逻辑》、《我等候你》、《爱的负感》、《客中》、《朝雾里的小草花》等许多诗篇, 诗人都刻意追求新奇的意象, 调动多种艺术手法, 既写出了对爱情的丰富复杂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徐志摩式的爱情世界, 又给人以多种艺术想象和联想, 由爱情的多方面体验升发到对诗人理想的探询, 由写爱情到突破纯粹的一已恋情, 徐志摩在爱情诗的艺术形式上确实作了很多努力, 给后人带来可供借鉴的艺术经验。

诚然, 徐志摩的爱情诗并不都是具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和象征色彩的, 有的爱情诗表达了个人的某种心理感受, 或优美动人如《沙扬娜拉》一首, 或粗俗不堪如《别拧我,疼》、《罪与罚》。但是, 总体看来, 徐志摩的爱情诗更多地是描写出处于动荡时代的爱情变化, 其对爱情的态度以及由爱情而升发的思想意识, 却无一不透示出社会对诗人心灵的不断影响, 透示出诗人信仰的升起与失落, 因而, 徐志摩的爱情诗并不纯粹是“ 爱情”的颂歌, 附丽在情爱之上的, 是诗人一片眩目的思想光彩!

[参考文献]

[1]胡适.《追悼徐志摩》[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50.

[2]徐志摩诗全编[C] .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6.

[3]徐志摩.《猛虎集》序[C]//徐志摩全集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92.

[4]《诗刊》(1957年第二期)

篇三:郭安娜

郭安娜,生于1894年,原名佐藤富子,原籍日本,出身日本望族,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是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与郭沫若生有四男一女。建国后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大连,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历任。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庆祝90大寿。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此前,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政府。 折叠编辑本段 家庭背景

安娜出生于仙台地区属于名门望族的武士家庭,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从小的家庭教养,培养了她特有的温柔、贤淑、酷爱自由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明治维新以后,其父亲在西方思想影响之下,当了牧师。安娜很小就受到这个影响,她也受过洗礼,算是基督徒。

安娜21岁那年,母亲没跟女儿商量便给她订了亲,安娜知道后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病院,做了一名护士。令安娜始料未及的是,在这所教会医院里,她开始了自己浪漫却又苦涩的异国情缘。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事迹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她是护士。他们相识后便书来信往,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郭沫若还为她取了中国名字郭安娜。

首先,她与郭沫若的结合,没有得到家庭的认可,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断然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同居的。她的家庭对她和郭的结合终身没有谅解。其次,郭沫若作为学生,经济条件是有限的。

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洲帝国大学,富子为使丈夫学业有成,独自承担全部家务,洗衣做饭,忙里忙外,他们几经搬家并且要支付昂贵的房租。为了生计,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平的砖头代替…… 这样清贫的日子,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照,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坚持着,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7月27日下午,郭沫若顺利到达上海。日本当局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立即对郭沫若住所进行彻底搜查,拿走了大量的书信及书稿。不久,又逮捕了安娜,对她严刑拷打,监禁一段时间后才释放出来。郭沫若在当年的8月和11月还接到过安娜的两封信,此后,双方的音信就完全中断了。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开始万里寻夫。 当安娜知

道于立群已为她的丈夫生育了儿女时,对对方回避的态度很难过,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郭安娜加入中国籍,带领儿女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83年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历任。

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折叠编辑本段 与郭沫若 折叠 相识相恋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

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她是护士。他们相识后便书来信往,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郭沫若在给安娜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了)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郭沫若还为她取了中国名字郭安娜。 折叠 克勤克俭,照顾起居

在与郭沫若相识后,佐藤富子的炽热爱情给了郭沫

若在异国的孤独以极大的慰藉,她的真诚和热忱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欲望,写出了很多篇脍炙人口的著作。不久她未经家里的同意就与郭沫若自由结合,为此她失去了富足家庭的经济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费补助度日,由此开始了克勤克俭的平民生活。在这种生活的历练中,她从无怨言,特别是他们的大儿子郭和生出世以后,生活更为艰难。尽管如此,为支持丈夫读书,她对这种开支从不吝啬,而自己有时以红薯充饥,却仍然很贤惠地对待郭沫若和他的儿子。 安娜能吃苦,能耐劳,忧愁与烦恼从来就与她无缘。郭沫若获得了九州大学的学士学位后,便带着安娜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回到中国。由于郭沫若弃医从文,经济收入不确定,生活依然很拮据。安娜跟随郭沫若辗转、奔波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地,仍然维持生计很艰难,但安娜从无怨言,总是任劳任怨地服侍丈夫,照料孩子。

1927年,郭沫若因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他们又举家逃亡日本。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7月27日下午,郭沫若顺利到达上海。日本当局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立即对郭沫若住所进行彻底搜查,拿走了大量的书信及书稿。不久,又逮捕了安娜,对她严刑拷打,监禁一段时间后才释放出来。郭沫若在当年的8月和11月还接到过安娜的两封信,此后,双方的音信就完全中断了[1]。 折叠 万里寻夫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 当安娜知道于立群已为她的丈夫生育了儿女时,对对方回避的态度很难过,她心酸地说:“我走……” 。

安娜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苦度日,依靠她打零工维持生活。她干过煮糨糊、腌咸菜等杂活,也干过苦力活,但她都能默默承受,因为她心中有颗明亮的灯,那就是对郭沫若和他的儿子的执著的爱。安娜的贤淑和任劳任怨的品格,使得她即使在极端困苦面前,也从不示弱,也从不被困难所吓倒。正是这种性格磨炼了她的身躯,增强了抗御艰难困苦的能力,从而也使她能够得以长寿。

直到建国后,安娜带着郭沫若的五个孩子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加入中国国籍籍,并定居于大连。人们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统的妻子,1983年她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折叠 最后一面

1977年(郭沫若去世前一年),安娜写信给他,说两人都已届耄耋之年,希望无论如何见一次面。经过安排,两位在年轻时曾如此炽烈地热恋过,而后又长期分隔的老人见面了。幸有这一次见面,否则他将抱恨终生,安娜自然更加要稀嘘叹息,难以自己了。 折叠 积极奉献

安娜夫人这些年来在中国,除住大连外,有时也住上海,因两地都有她的子女,她除了原先熟识的成仿吾等郭老的知友外,平时极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参加社会活动。1983年她首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开会期间,正值她九旬寿诞,统战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祝寿。但她仍然谢绝任何记者的访问。

安娜每年多半要到日本探亲一次,不过每次日日本总只在短短几天,她向亲人表示,她毕竟已是风烛残年,万一在日本病了怎么办?她表示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安娜如是说。

在郭夫人1994年8月病危之前,她把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捐给了中国政府。 折叠编辑本段 子女情况

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著名化学物理学家。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郭淑瑀与林爱信的儿子林靖,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钢琴家。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82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郭沫若经典爱情诗
相关文章
  •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

  •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