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正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2017-03-23 05:46: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

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

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

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

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地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

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

我始终认为革命党人的“民智未开则以革命开之”这句话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他们

显然过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确迫在眉睫,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养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学习近代史,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

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对于我来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好中国近代史,把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把它作为今后我们工作、生活,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财富与精神动力。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该打”,所以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努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础。学习近代史,让我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篇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这本书被称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的确,这本五万字的小册子,在其他历史学家的巨著面前显的渺小,可是书中足够在近代史的浩瀚书海中独领风骚。

本书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一律,被主流意识所驱使着,没有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一生研究近代史的思想精粹,他将本书看做是其近代史研究的序言。本书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之后,蒋廷黻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全盘西化”!这点与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思潮相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激进的人,这点在书中文字也可以看出。

但他的激进是进步的、理性的。

他对近代史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要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浓缩于五万字,可见他在面对这段历史的了然于胸,一个个历史片段、一个个历史人物精心安排,字字珠玑。可谓是一字千金啊。但蒋的这本书因与主流意识形态所不相一致,多年来一直为主流学者所忽视。难怪它会使我耳目一新,因为我们一直被主流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着。

这就不免使人感到困惑,到底还有多少历史事实是被主流意识所控制,阻碍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蒙蔽在主流的阳光之下?

但好书如同金子,不会永远被埋没。如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是此书的愿望和读者的幸运。

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完全感受不到大师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已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在读完此书之后感到震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在脑海里颠覆了!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我们眼中林则徐和琦善:一个是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收受洋人贿赂的奸臣。而蒋廷黻却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这评价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吧!但回头看看林则徐的作为,他将开眼看世界的成果交给好友魏源,魏源以此编成《海国图志》。林则徐已经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之处,却不敢自己公开提倡!所以蒋廷黻说他是中国旧社会的最好产品!如林则徐这类人都将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国家更重,何况是别人呢!

反观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这样的震撼反差,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带来的。

在震撼之外,更多的思考。

他在这本《中国近代史》的总论里,把中国能否走出“中古”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理论主题,显然渊源于此。他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句话是本书的主线,四个问号更是他对近代中国的期盼,这振聋发聩的反问,问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

这两点是看我之后最大的体会,也是看完多本历史著作后有别于其他的感受。在此以后,看历史书需要多想一点,更进一步。在众多的异口同声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的理解。面对主流意识所树立的楷模也需持怀疑的态度。这是学习该有的态度。

再看历史学家该做的!是堆砌史料,陈述千篇一律的观点,还是深入研究,敢于挑战正统呢?主流意识仿佛是太阳、引领者,跟在其身后的作家们,该看看事实了,为主流树楷模,为主流写“正史”,赞扬英雄,唾弃小人?英雄永远是英雄,小人永远是小人吗!史料不断翔实,历史课本该改的有多少!

相信会有更多的蒋廷黻出现,还历史的天空一片湛蓝!

篇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历史公正 思想觉醒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摘要: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同时还思考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

关键词:真相 思想 客观

读史,并非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读只当是看个新鲜读读故事,而最近第二次读,却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从来都说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关系千丝万缕。其实不仅因为民族和个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关系,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是与一个民族的成长多么相似:在无知的襁褓中成长,没见过真狼的犀利,还觉得自己养的哈士奇挺霸气。未经过枪火血肉模糊的洗礼,还以为刀枪武功依旧天下无敌。经历过成长带来血肉模糊的残酷撕扯,疼痛中爬起来发现,原来拼爹靠妈和所谓有好往来的朋友都不能成为靠山,自己才是自己坚实的后盾,最后不再天真的强大起来。

先给这本书一个大体上的评价:蒋老所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客观公正,叙述直接,非常明了的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绝大部分地方专注于主干,学术思想跟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完全不一样,侧重于探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归结为三民主义解救中国。可能由于范老留洋的背景,所以对外国列强的侵华事件则着墨较少,因而感情上也不够充沛。但理性和感性之和其实是守恒的,理性多点感性便少点。牺牲了情感共鸣,却也换得了陈述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公正。

一 启蒙和救亡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但发展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想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似乎也无法得出答案,但他依旧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中下怀,命中要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的当初便立马走上维新亦

或是大刀阔斧的革命之路。所以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救国方案,他十分看重“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范着眼于剖析它们成败的原因、得失和可取之处,从汲取的教训中,反思国家前途命运,未来的大体走向。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读史,是为了更好的摸清未来脉络。

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是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几个人里,我最想先谈的人莫过于曾国藩。曾国藩的洋务成就在于全力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该厂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厂。

而对于曾国藩,除了这些硬成就以外,他的待人处事之道更吸引人。例如天津教案,洋教在中国由接受到排斥的过程,实为中西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神权文化根本冲突的反映。这是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宁愿得罪自家人,也不敢侵犯法国人。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呢?是避战求和,委曲求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他沿用汉唐时期礼遇外邦的手法去面对工业化的欧美列强。但十分显然的是,他没有完全看清世界的大势,他陈旧的手法瞬间失去了表现力。

在彼强我弱的世界形势下,曾国藩反对朝廷清流们杀之而后快的书生之见,在津门论道中他也明确表示不支援李鸿章在外交上的痞子手段。他认为只有以和为贵,暂保大局,暗自谋求自强。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争当民族英雄。为争当民族英雄,坏大局,导致更严重的主权损害,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只是逞匹夫之勇涂有其光环而已。一个家庭里的男人最尴尬的便是婆媳关系的两难。曾国藩便是遭遇了历史不待见的两难尴尬,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势。

总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个方案并不成功。治标不治本,注定失败。

之后还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的第三个近代方案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所以引出了范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在当今看来的确欠合理,但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勇气的突破性尝试?

对历史的重组和对一些传统人物从全新的正反结合角度进行了平息。例如义和团、太平天国,在历史课本上几乎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范对他们先提出了正面性评说: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还包含有愚昧的起因:“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

以炼丹药;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二 历史的公正

近代史中的经典人物,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琦善,这两个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林作为虎门禁烟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著的英名;而琦善由于主和,与洋人交往较多,则留下了一世骂名。林文忠公为人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不贪不腐,才干超群,当时的官声亦很好,算是清朝难得的好官。广东禁烟,作为钦差大臣,既是奉旨而为,也是当时情势之必然。然而,除了采取强力禁烟手段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用?是蒋廷黻先生在书中所要探讨的。虽然林则徐进行了虎门硝烟,买了大炮,做了一些外国刊物的翻译,但范肯定之后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颠覆评说:“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其实我也有感觉,林更重自己日后万古流芳的名誉,而非真正充满大无畏的去救国救民。因而功过参半。

作为林文正公对立面的琦善,他在与洋人打交道上,则另有其法。对于鸦片,他也主张禁,要求重惩烟贩而非吸食者。他在任直隶总督时禁烟数量,数倍于林则徐。他为人没有林文忠公那么严厉,对待洋人主张罢战言和,多交往多谈判,而少用兵,这和先前说的曾国藩相似。因此也签订了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并赔款,惹得皇上大怒,撤职查办。但从现在来看,其实这已经是琦善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了。比较好玩的是,主战派的林则徐,与主和派的琦善,最后的结果都是被撤职后流放。只是琦善重新获得重用,而林文忠公则死于重赴广东钦差途中。蒋廷黻先生在书中意味深长地感慨,幸亏林走得是时候,保住了他一世的英名。林琦二人,一战一和,其实都是外交中的手段。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两者的行为都没有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而琦善的主和,也导致了割地赔款。至于哪一种行为,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华更为有利,恐怕现在还不是评论的时间。但两人却最后一样的命运,同时在历史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名声,却让人深思。中华帝国历来都是天潢贵胄,很少有面临强敌的时候。不过也一直存在着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者皆留下赫声名,一片丹心照汗青;而主和者往往遭万人唾骂,西湖跪坟已千年。从中亦可看出,我们民族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懦弱,相反的,我们的民族喜欢抗争而不喜妥协。不过,不管抗争也罢妥协也罢,历史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就这样走到了一八四零年,走到了二十世纪,甚至走到了现在。我们一直还陷在这个问题里,还缺乏认真的反思。

三 思想觉醒

沉睡的东方巨龙苏醒了,他的苏醒不是代表开始起来抗争,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抗争。改变中国最本质核心也只是这两个字:思想。那些推动国家前进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着留洋背景,受到过西方思想熏陶,感受过更优越制度带来的不同,于是思想受到启蒙,开始思考国家真正的出路。

中国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精华糟粕都传承了下来。最大的糟粕就是奴役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人民不懂生而平等,因为从出生时生“儿”平等都没有,儿子女儿生下来都有男尊女卑。天生就被灌输奴性,让四万万奴才起来成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太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有很多很多次的变法、维新、改革、甚至革命。我一直不认为失败的改革和革命是炮灰,它们应该叫最后一次成功的基石。时至今日都有一种挺悲凉的想法弥漫在大多数人脑海里:当一件事明明是不对的,我们希望它被改变,但改变它需要众人的合力,但合力需要时间去累积,先出力的很可能成为牺牲品,于是我们就想,算了吧,何必去做炮灰,走进社会就应该适应社会,还是让别人去做吧。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妥协,社会停滞不前,终于矛盾尖锐得爆发了,我们才不得不停止妥协,脱下鞋扔拖鞋表示抗议。积极的寻求变革,永远比等到沉默中爆发来得好。

思想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持续到现在,并将延续到未来。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在中国当时或者假设放到现在都行不通呢?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战胜另一个意识形态后使用书写历史的力量,写出想要的历史,扎根政治。假若胜负双方交换,历史可以颠倒过来。客观真实是历史的诉求,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的的确确在思想觉醒,他们开始公正的看待两党历史功过。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老师说,同学,做对做错的题要回头看一遍,反思对错,下次考试才能考好,而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学生,想以后拿高分,就不能畏惧拿出先前布满红叉叉的考卷。

四 结语

本书更多充斥着理性的历史读本,更符合我对历史探寻的胃口,并且相对于百家讲坛里的说说故事,我更喜欢蒋先生对历史引申到对未来的探寻。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道路,必然是走了弯路。

现代化,近代化是什么?现代的人未必都能明白,不是有了高科技工厂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现代化思想的人合现代化的制度,这些是树根,而工厂,汽车,飞机

等等,这些是结果。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在外敌的压迫下,社会通过血腥竞争淘汰,不断进步的过程。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激励了几代日本人,他们沿着他的思路在思考,在思考着日本百年所走的历程,日本也由此走上了现代国家之路,而我也希望我们能通过真实的历史,寻找到国家前进的方向。

理性分析历史来龙去脉,不逃避,不抗拒,看时代来袭。总有弯路走,总有血要流。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伤痛。读史学史分析历史,过去过得去,未来才会来,而且,会是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蒋廷黻.《中国现代史》[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4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