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种植太阳花
如何种植太阳花
?
?
? 浏览:3541 | 更新:2013-07-08 20:50
花卉名称:太阳花
播种时间:春、夏、秋均可播种
形态特征:
为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株高10~15cm。花瓣颜色鲜艳,有白、深黄、红、紫等色。园艺品种很多,有单瓣、半重瓣、重瓣之分。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极耐瘠薄,一般土壤均能适应,能自播繁衍。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花期6~7月。 栽培繁育:
太阳花种子非常细小。常采用育苗盘播种,极轻微地覆些细粒蛭石,或仅在播种后略压实,以保证足够的湿润。发芽温度21~24℃,约7~10天出苗,幼苗极其细弱,因此如保持较高的温度,小苗生长很快,便能形成较为粗壮、肉质的枝叶。这时小苗可以直接上盆,采用10厘米左右直径的盆,每盆种植2~5株,成活率高,生长迅速。
扦插方法
抹平容器中培养土平面,将剪来的太阳花嫩枝头插入竹筷戳成的洞中,深入培养土最多不超过2厘米。为使盆花尽快成形、丰满,一盆中可视花盆大小,只要能保持2厘米的间距,可扦插多株(到成苗拥挤时,可分栽他盆)。接着浇足水即可。新扦插苗可遮阴,也可不遮阴,只要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0天至15天即可成活,进入正常的养护。
平时养护
太阳花极少病虫害。平时保持一定湿度,半月施一次千分之一的磷酸二氢钾,就能达到花大色艳、花开不断的目的。如果一盆中扦插多个品种,各色花齐开一盆,欣赏价值更高。
种苗越冬
每年霜降节气后(上海地区)将重瓣的太阳花移至室内照到阳光处。入冬后放在玻璃窗内侧,让盆土偏干一点,就能安全越冬。次年清明后,可将花盆置于窗外,如遇寒流来袭,还需入窗内养护。
太阳花种植要经历:备盆土, 播种,育苗,间苗,移苗,摘头,浇灌,收籽等一系列过程。
备盆土
虽说“耐贫瘠”是太阳花的特性之一,它的生长不在乎土壤的好坏,但作为养花人总是期望花儿能长得根壮、叶繁、花艳的,因此还是尽可能准备一份疏松、透气、有肥效的土壤为好。
在此期间,可收集家中过期的油性食品,如芝麻粉、自磨豆浆的下脚料豆渣(让其发酵),或者鱼肠子(提前发酵好)以此作为基肥。
播种
四月底、五月初,江南一带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播种。去年的4月28号我才下籽,三、四天后花籽即能破壳萌芽,6月14号即吐蕾开花,前后1个半月的生长期,比起以往的55天,整整提前了10天,可谓速生速长,其间的奥妙就在播种这一环节上。
为使籽与土紧密接触,种太阳花籽只要把籽均匀地撒在颗粒细细的盆土的表层,然后再复盖一层很簿的细土就可以。
育苗
保证幼苗安然无恙地度过非常时期,育苗时期十分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呵护侍候它们,就象对待襁褓中的婴儿,稍一不注意,苗苗夭折,也就大大降低了成苗率。
间苗和移苗
间苗也称作拨苗,就是让苗与苗保持一定的间距。间苗工具选择一把尖嘴镊子。当花苗长有几毫米高时,就可以开始间苗了。采取分批、分时法,总是拨去相对瘦弱的,留下粗壮的,直到苗与苗之间还有三、四厘米的间隙。摘头
小苗长到3、4厘米高时,从根部又长出了分枝。此时摘去主枝的头梢,不久在断口处又会萌生出一簇枝芽。待到根部的分枝长到一定长度,也可对分枝进行摘头,如此这般处理后,太阳花被矮化了,株型也变好看了。
浇灌
育苗阶段时,天气还不很热,水气蒸发得慢,不宜浇灌太多。开花期正处三伏天时,需将其浇透,充分吸水。
收籽
成熟的太阳花籽是银灰色的,然而很难在恰如其分的时刻收获到它,籽夹不是裂口了,籽儿就是飞没了。所以要经常用手去触摸那些黄色籽壳,一碰就掉的籽壳是最好的;碰了不掉,但外壳已黄得发白,也把它摘下来,用两手指一掐,露出的是发黑的籽,这是因为它还有点潮,稍过一会儿,黑籽就变银灰籽了。 太阳花有小种和大种,小种的开花小朵,大种的开花大朵一点。太阳花不需要你的精心照料它能生长得很茂盛,条件是阳光充足。
篇二:太阳花运动
太阳花运动
太阳花学运,指2014年3月18日起台湾的大学生和公民共同发起占领“立法院”所引起的社会运动事件。事件起始于《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本是为促进两岸贸易,但以民进党为首的在野党,对协议进行歪曲丑化,部分并不清楚事实的大学生认为该协议将影响台湾经济以及年轻人的就业。3月18日,台反服贸团体举行“守护台湾民主之夜”,之后有400多名学生趁警卫不备而进入立法院内静坐抗议,接着于晚间9时突破警方的封锁线并占领“立法院”议场。台湾当局坚持不会撤掉该协议,主流也呼吁学生不要被利用
2013年6月21日两岸在上海签署,但由于民进党为首的在野党,歪曲丑化服贸协议,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其造谣中伤,极力阻扰其通过,至今签署已逾9个月,服贸协议还躺在“立法院”未通过
事件原因
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参加学运的学生声称,两岸服贸协议是“黑箱操作”、“不透明”,该协议如果在“立法院”通过后,“台湾经济将被大陆吞并”人民将“苦不堪言”,他们这一代人届时将失去工作机会……他们要求退回服贸协议,建立监督机制。但很多学生其实并未仔细看过服贸协议,大都是在网上看过一些“懒人包”(台湾大学经济系主任郑秀玲编写的一系列“黑箱服贸自救宝典”,号称3分钟让人了解服贸协议,其内容却谬误百出,危言耸听)。
媒体声音
两岸“服贸协议”在去(2013)年6月21日签署前,台当局相关部门已经跟相关业者举行过上百场次的沟通,也在“立法院”举行3次项目报告,台湾这些服务业提供者早已了解“服务协议”的相关内容,也大都认为台湾服务业自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早已对外开放,竞争力极强,根本不怕大陆服务业提供者来竞争,而大陆开放的80项服务业,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医疗、旅游、餐饮等,皆是台湾服务业提供者非常想去大陆开拓商机的项目,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个人政治理念,而剥夺这些服务业者在大陆大展身手的机会
参与学生
参与台湾这次“占领立法院”活动的主要是年轻学生。虽然有组织者,“占领”过程中也有一些政客到场声援,但这些年轻学生中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社交网络的号召来到现场“助威”。这
就使得这场“占领立法院”的政治抗议的参与者比较混杂,并不是参与的人都清楚理解抗议的诉求。而如果细分,本次抗议事实上主要有以下三类人参加:
诉求一:不认可两岸《服贸协议》,认为台湾利益会因《服贸协议》受损;
诉求二:不认可国民党强行送审《服贸协议》的程序,认为其黑箱操作;
诉求三:不了解《服贸协议》,只是借此反对马英九政府,彰显“反对者”立场
警察清场
3月23日,镇暴警察与保警都已到现场。现场还是大批拿着盾牌、警棍,头戴安全帽的制暴警进入,警民在推挤中,有十多名民众和警察受伤。现场也涌进大批救护车,将受伤人员送进台大医院等地救治。
24日,随着事态扩大,台当局“警政署”已经调集640名镇暴警察,2300警力集结,警方开始首波驱离,有23名学生被警方带走侦讯。
全台大学校长发出联合声明,呼吁学生“理性对待”,这与之前他们发动罢课的声明截然不同。
政府态度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总统坚持不会撤回协议, 呼吁占据立法院的学生早日撤离。
马英九强调, 协议是以台湾有利的原则签订 , 有助提升台湾竞争力 , 是利大于弊, 又否认会开放大陆劳工和移民, 他说, 协议的法案会逐条审议, 外界未来仍然有空间表达意见。
被问到会否与占领立法院的学生对话, 马英九说, 一向乐于与各界沟通 , 但指学生在沟通前预设前提, 令沟通缺乏意义 。 他说, 肯定学生关心国是的出发点 , 但占领立法院的行为并不可取, 呼吁他们尽快结束行动, 令议会恢复运作。
他指台湾的民主发展 , 在华人社会是典范 , 作为总统, 必须捍卫民主法治 , 这个是政府不能动摇的基本立场。
社会评论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24日社论说,该事件是台湾民主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夜,更是台湾治安史上最蒙羞的一夜,一群自称是学生、打着反“服贸协议”旗帜的人继非法占领了“立法院”后,又再度非法攻占了“行政院”,不但将“行政院”的窗户打破,破坏了机电等相关设备,使得若干警察在过程中受伤,这样的举动已经是严重违法。除此之外,有人提供油压剪与铝制楼梯供这群人士攻占“行政院”,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行为,而是有人在幕后操控,奉劝这些人士中真正的学生赶紧回校上课,充实专业知识才是正道,切莫被有心人士利用。同时也奉劝某些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才是教授应有的职责,个人的政治理念可以用个人方式去实践,怎么可以用停课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参与非法的暴力行为!如果因为教授个人的政治理念而停课,那其他不愿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的学生,他们上课的权益如何受到保障?奉劝这些教授不要将个人的政治信仰带进纯净的校园,如此只会让政治污染了学术殿堂。
篇三:他们为什么惧怕服贸?——太阳花学运的个人解读
他们为什么惧怕“服贸”?
——太阳花学运动的个人解读
如果假设我们在朝闻天下或者手机新闻客户端中,看到两岸又成功签署了什么合作协定的报道,不会觉得这是多么轰动的新闻。但是这一次,我们很“不解”地看到,服贸协定的暗箱操作竟然引起台湾岛内如此大的争议和动荡。乍看来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却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这是一个适时的断层,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台湾民众的真实态度。这是一座活火山,在长期积蓄了民众情绪后终于爆发。
他们对大陆了解多少?
在2013年,天涯论坛上冒出了一则名为《发现一个好玩的帖,原来台湾人是这么看我们的!》帖子:截图显示,台湾的一则电视节目中,嘉宾抛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在深圳火车站吃一碗泡面会引起围观”等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言论,让网友忍俊不禁,并奋起反击,“根本停不下来”。
从这件事上,一部分人士就嗅到了抗议运动爆发的气息。一直以来,开始于1949年的两岸分治,使两岸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隔阂。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之后,由于初期的治理不善,引起了台湾所谓“本省人”的反感;蒋介石认为台湾人被日本人“奴化”,大量任用“外省人”,本省人得不到关注,又使得本省人与外省人间的裂痕加深了(直到今天裂痕仍然无法弥合,甚至影响政局)。1987年以后,两岸的隔绝状态终于打破,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得“三不”政策没有了市场。民间交流逐渐活跃,但是官方交流仍然空白。在这之前,两岸为了各自政治需要,互相抹黑,以至于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老辈人认为大陆还是“解放前”的生活水准。
大陆的经济让台湾先“骄傲”后“眼红”。一直以来,由于开放较早,美、日扶持和对私营企业宽容政策的推行和行政与市场结合的手段,使得台湾经济在1960-1980年代步入“繁荣期”,成为“亚洲四小龙”中一分子。最新数据显示,台湾人均gdp达16,000美元,而同期,中国大陆虽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约5,400美元。所以台湾人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经济感到骄傲,并在心理上形成牢固的优越感。
但是同时,大陆在1978年后经济的快速成长,又让百姓感到“危机”。台商到大陆享受各种优待,赚得盆满钵满,让他们觉得大陆人消费能力强;大陆人去台湾旅游,出手阔绰,一副“土豪”的作风,又让他们觉得大陆人要“抄底台湾”;从新闻中,他们看到大陆人在美洲、欧洲和澳洲疯狂置地买房,让他们觉得大陆要占领世界。而从经济周期律的角度,相对成熟的台湾经济,度过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必然要经过一个停滞期。当前没有改进的收入、高企的物价、房价,“买一条白鲳鱼要一千块”,与大陆经济的一片火热相比,仍然用老脑筋思考问题的民众自然会“羡慕嫉妒恨”,觉得自身骄傲了几十年的资本没了。
依固有思维来看,大陆对于台湾来说一直是“威胁”。台湾面积仅占国土的0.38%,而人口与大陆不能相提并论。从地理上来说,三面被大陆包围,在茫茫大海上显得孤立无援。从军事上看,大陆的导弹射程圈可以轻松覆盖全岛,而且大陆一直没有放弃使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从心底里,他们总认为早晚有一天会被“假想敌”大陆用“人海战术”吞并。这种疑虑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打消的。
这是一场舆论战?
历史根源和当前形势为这场风波创造了条件,而当局的做法只不过是导火线,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我们看到,在这场运动中身先士卒的是一些大学生。他们占领“立法院”,冲击“行政院”,进攻“总统府”,让追随者包围这些地方,让这些机构无法工作。
学生利用的手段,是得到舆论的同情,进而得到民众的支持。与其说是一次抗议,不如说是“舆论大战”。我们不能忽视互联网在这次运动中的关键作用。
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误导了民众。在反服贸运动开始之前,有关服贸协定的解读,网络上已有各种各样的“懒人包”。它们对于服贸协定的内容断章取义,乃至于出现“楼下买便当的阿姨都要失业”等歪曲事实的言论。连台大教授都表示看不太懂的服贸协定细则,这些“懒人包”的制作者自然不会细读,更严重的是他们根本不会预料到产生的巨大影响。媒体人应当意识到,不能忽视社交圈带来的巨大能量。自己的话语,是要经过不知多少人转载的,不是只影响几个人的事。
同时,电视媒体的泛滥报道让民众情绪激动。台湾人口约2,300万,但有上百家电视台,竞争异常激烈。这些电视台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追求那些“花边新闻”、“八卦新闻”,越新鲜越离奇的越引人关注。再加上站在民众的角度,警察为维护秩序进行的必要的清场行为,往往被民众鄙夷;这场运动中表现得“手无寸铁”(实际上相当精明)的学生,得到各界的声援。在这场占领行动持续的二十余天里,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新闻,比如“记者被警察打伤”,后来被证实是来源于2008年陈云林访台时的抗议行动。还有“学生被防暴警察踩”的照片,仅仅是从视频上截图,歪曲事实。媒体单纯为了收视率,对新闻的真假不加辨识,违背了职业道德。
“反服贸”反的了“全球化”吗?
在占领的23天里,行政机构不能工作,耽误了很多正常工作。惠及二十余万人的退休金改革法案,在限期到来之前迟迟不能审议。股票市值蒸发五千亿,台北市的观光业业绩下滑,学生集会地点附近许多商铺关门歇业。历史上,2001年的“核四”风波也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这表明,政治上的分歧往往会造成经济的动荡。
因为环境优越、配套政策完善等有利因素,台湾一直被视为良好的投资目的地。但是仅仅是两岸服贸协定就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引起如此严重的动乱,台湾在投资人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一直以来当局做的稳定经济环境的努力也化为乌有。投资人会转而把资金转向劳动力更廉价、形势更稳定的越南、印度等国。
“反服贸”考验着两岸关系。2008年之后,两岸终于实现“三通”,开放了赴台个人游,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台湾学习。前不久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的会晤,更是实现了两岸政府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总体来说,两岸关系朝着非常光明的方向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突然发生的这么一起事件,是笔直大道的一个弯路。他考验着两岸的互信。两岸的企业能否克服猜忌,继续互相投资兴业、加强合作,两岸能否在涉及共同利益时保持合作沟通、一致对外,决定着两岸关系的走向。
如今,中国周边,尤其是与日本的领土争端加剧。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很明显地选择袒护日本。前不久前签订的《台日渔业协议》绕过大陆,日本允许台湾渔民去钓鱼岛海域捕捞,更是离间两岸关系的一招棋。“家不和,万人欺”,两岸需要同心,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上能抛弃前嫌,握手言和。
这一场运动,使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跌到了9%,再加上前不久马英九访问新西兰,闹出了“鹿茸就是鹿耳朵上的毛”的笑话,让民众对于他是否是合适的领导人产生怀疑。如果假想民进党胜出,鉴于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的前车之鉴,那么马英九执政8年为改善两
岸关系做的一切艰苦努力,会不会被民进党破坏?两岸关系会不会回到2008年之前的坚冰状态?
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一个经济体不能独立存在。我们也明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创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必然会得到反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这样的潮流,不是几个学生占领“立法院”,不是废除一个服贸协定,就可以彻底扭转的。大陆的进出口,重心也不在台湾,台湾市场的波动对大陆的经济发展改变不大。而且整个世界不会因为台湾没有准备好而对它格外仁慈。相反,如果想得到发展,就要坦然地面对这种潮流,坦然面对自己的弱点,而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有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实力,加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在潮流中屹立不倒。相反,如果闭关锁国,无所作为,在其他各国都抓住机会”奋发图强”的今天,必然会失去良好的机会。
从我们大陆的经验来看,当年决定改革开放,也是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内外的阻力。开放外国资本进入,让许多国内的产业遭到打击,甚至被淘汰,群众的怨言也一定是少不了的。但是最终顽强地存留下来的,都是具有地区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只有经过打击,才能茁壮。把产业养在温室里,看上去枝繁叶茂,一撤掉玻璃,就会枯萎。
所以,台湾人怕“服贸”,有着合理的原因。他们“怕”,说明台湾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强。大陆对于这一件“小波折”,不用考虑太多。就让双方的交流和合作消释长久以来积蓄的经济上和情感上隔阂吧,我们在等着。
2014年5月1日
附:新闻背景资料
反服贸运动,是指2014年3月18日起台湾的大学学生和民众共同发起占领“立法院”所引起的社会运动事件。3月17日下午的会议中,“立法委员”张庆忠以30秒之速草率宣布完成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委员会审查,引发一群大学与研究所就读学生的反对,之后有400多名学生趁着警员不备,而进入“立法院”内静坐抗议,接着于晚间21时突破警方的封锁线占领“立法院”议场。在26个小时内便有以学生为主的1万多名民众,聚集在“立法院”外表达支持。
在议场遭到占领后,“内政部”紧急调动警力前往“立法院”支援,抗议学生则陆续用座椅堵住议场门口以防止遭到驱离;警方多次尝试清除议场内部的学生但没有成功,期间双方也因此发生肢体冲突并且有数人受伤。之后双方处于对峙态势,但记者与其他相关人士仍可绕道进入场内。3月23日晚间19时,另一群示威者冲至邻近的“行政院”大楼,破窗而入,24
日零时起陆续遭警方强制驱离。
随后,抗议者号召全台民众3月30日至台北市凯达格兰大道静坐、游行。数十万以黑衫为标志的抗议者涌入博爱特区及立法院周边。
4月6日,王金平赴议场探视学生,承诺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相关党团协商会议。表示感受到王金平释出善意后,抗议者于7日晚间宣布将于10日晚上6时退出议场。除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外,抗议学生与场外支持者们也透过影片分享网站等网络媒体自行转播现场实况。
《太阳花》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60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