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季羡林,寻梦 正文

季羡林,寻梦

2017-03-11 06:45: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寻梦

寻梦——千年法老

埃及,古老而又神秘,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是人们对埃及的第一印象。后面才是金字塔、木乃伊、大沙漠吧!再深入就是埃及的天文历法、宗教信仰、帝王谷、法老王之类的知识。 而此次,我便要“前往”埃及寻梦,寻找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王——图坦卡蒙(Tutankhamen)

图坦卡蒙,生于公元前1341年,卒于公元前1323年,在那短短十九年的人生中,他八岁即位,可大权并不在自己手里,全由太皇太后执政,所以他作为法老,根本没有任何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人歌颂,但是他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这值得我来探索、去发现图坦卡蒙闻名于世的“丰功”与“伟绩”!

他的“丰功”便是后人为他打造的重达22斤的纯金面具,面具高54厘米,宽约40厘米,而且他的棺椁共有七层,外面四层是木质,里三层为石棺,硬木人形棺和最内层的黄金颜面肖像人形棺!前后均用3厘米厚的金板制成,重达134.3千克,最内层的黄金人形棺表面十分豪华,体现出当时埃及的富有,而且我个人认为这金棺可与汉朝的金缕玉衣相媲美,这两件陪葬品无不体现出主人身份的高贵及家族(国家)的富有。

“伟绩”就是他最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的墓志铭:“谁要是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之翼将降临在他的头上!”这句千年诅咒使得很多人离世!它令人们忧心忡忡,对墓地望而兴止,不再向前!

1922年11月26日下午,由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卡特男爵为首的一群考古队员,成功打开了这座沉睡千年的墓地,使他重见天日,但是在六个月后,考古队中的一位勋爵神秘死去!对于他的死亡,各地媒体都有报道,大家都认为诅咒出现了!连柯南道尔都声称自己很相信这个古老的诅咒的存在。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神秘死亡事件:三名探险队员先后离世,而在勋爵死亡的当天开罗大停电,勋爵的宠物狗也在其家中死去。可怕的诅咒啊!是他复仇的怒火引发了这一系列的死亡事件吗?没人知道!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诅咒显灵?!

这种怪事近年也有发生,只不过没出人命。一队科学家小组带着CT扫描仪前往埃及扫描木乃伊,可是当天成员们差点被一场车祸夺命,大家吓得心惊胆战。开始工作后,电脑突然死机长达2个小时之久,最后在科学家的调整下才得以使用。此外,扫描当天整个“帝王谷”中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这一连串怪相,使这些只相信实验的成功的科学家感到“十分古怪”,不得不联想到“法老的诅咒”。

埃及,四大文明古国,神秘而令人神往,但在现今的大国中却没有这古老国家的一席之地,埃及要崛起,要从文明古国走入强国之列,再从富强走向更盛大的现代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期盼:埃及,在令游客对金字塔感叹的同时,也能让世界多数国家对埃及的后来居上的速度感到震惊和不及!

篇二:寻梦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愿意去爬未爬过的山,愿意去淌未淌过的河,纵使风月隐匿,长空浩存的心怡也不枉是一种幸福。——题记

篇三:《怀念母亲》季羡林阅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时间愈久思念的神经愈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

B.思念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心中很浓郁,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文章插入了大量日记和散文的片段,这样写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都显得零散而不够完整。

D.本文线索是母亲去逝—“我”想起母亲就泪流,梦中常现—留学后故国和母亲常浮上心头。 E.本文平淡无奇,跳跃性大,读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情感浓郁,真挚质朴,是它最大的亮点。

12.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先后用两个“频来入梦”,这两处有什么不同?文章哪些材料与之印证?(6分)答:13.联系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作者思念母亲原因是什么?文章插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文章说我思乡思亲“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自相矛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含意的?(8分) 答:

四.季羡林散文《怀念母亲》阅读题答案

11.CE(C这样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E. 平淡无奇,是季老文风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跳跃性大因为它是回忆性的文章,散文选材的需要,为表达思念之情服务的,也符合他宁静淡泊而善感而多情的情怀。

12答:第一处“频来入梦”:前两则日记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母亲。第二处“频来入梦”:后两则日记漂泊异乡,思念祖国母亲。【解析】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含意理解的考查。联系文章内容,找到对应材料,整合答案。13.答:(1)①母亲去逝十分伤悲。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②缺少母爱,灵魂孤独。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③到德国哥廷根,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孤独寂寞,母亲频来入梦。(2)作用:表达了中外母亲都具有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天性,为进一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做铺垫、蓄势,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升华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这道题是对文中重要信息提炼、理解能力的考查。联系内容,整合信息,整合答案。

(1)答出两点给4分,每点2分;(2)作用2分。

14.答:①矛盾,又不矛盾。②矛盾的是“凄凉”萦绕心头:远离亲人、远离祖国内心就会产生孤寂凄楚之感;③不矛盾是这种思念是“甜蜜”而幸福的:当内心孤寂凄楚无助,亲人和祖国给了他一丝安慰、宽心和甜蜜。④远离亲人和祖国的日子里,这思念痛并快乐。矛盾交织的复杂情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并激励他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季羡林,寻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63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季羡林,寻梦
相关文章
  • 季羡林,寻梦

    寻梦寻梦——千年法老埃及,古老而又神秘,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是人们对埃及的第一印象。后面才是金字塔、木乃伊、大沙漠吧!再深入就是埃及的天文历法、宗教信仰、帝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