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_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谈话激趣
1.谈话导入,走近灰雀,引发关注。
师:在美丽的大自然里有各种可爱的鸟儿。比如灰雀,它特别惹人喜爱。你们见过灰雀吗?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或生活体验畅所欲言。
3.出示灰雀,板书课题。
师:在列宁散步的公园就有三只可爱的灰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灰雀》,走进列宁、小男孩和灰雀的故事吧。
4.相机认识“雀”,关注“隹”部,并书写。
师:“雀”表示鸟类的一种。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自然引入本课,把握文章的主线,让学生欣欣然进入学习状态,相机进行生字教学。)
二、 走近灰雀,体会“惹人喜爱”
1.默读课文,想一想:围绕“灰雀”,列宁和男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全班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人物和灰雀之间发生的事情。
3.让列宁和男孩喜爱的灰雀究竟是怎样的呢?生边读边圈画相关句子。
4.生朗读相关句子,结合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重点关注“仰望”背后隐藏的情感——呵护之情。
师:同学们,哪个词语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那什么是“仰望”呢?生活中你有过仰望吗?
预设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重点思考:男孩怎么知道灰雀没有死呢?他又为何不敢讲?可否大胆猜测,灰雀去了哪里?引导学生感悟:男孩对灰雀的喜爱是“把灰雀带回家,把它养在笼中”。
5.联系自身,畅谈想法,自我反思。
师:面对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你会怎么做呢?
预设1:我会像列宁一样每天仰望它们,然后喂养它们。
预设2:我不会带回家,因为那样就剥夺了它们的自由。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时,首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找出书中对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不同表现的描写进行体会、交流,巧妙地渗透对比,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我审视,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由此,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朗读、体验、讨论、深思,自主获得如何与大自然,如何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正确的认知,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三、 对比体会,感受两种不同的“喜爱”
1.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
2.生结合文中的语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师相机出示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对比呈现,再次强化列宁和男孩对灰雀“喜爱”的不同表现,构建文本学习的基本框架,为后面透过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内心,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四、聚焦第一次对话,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
1.你从哪里知道男孩将灰雀带回家了呢?带着问题默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生点评。
3.细品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1) 聚焦: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从这个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男孩为何这么犹豫?
(2) 如果给男孩说的话前面加个提示语,你会加什么?
预设:吞吞吐吐、红着脸、慌慌张张等。
(3) 聚焦: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想一想,列宁是怎么说的呢?也试着加个提示语。
预设:故意、担忧、皱着眉头等。
(4) 讨论: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里列宁真的在“自言自语”吗?他是想说给谁听呢?
(5)聚焦: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次男孩是怎么说的?试着加一加提示语。
4.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同桌相互练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寻男孩将灰雀带回家的“证据”,进而自然聚焦他与列宁第一天见面时的对话。在体悟对话的环节,先通过朗读,感受语言蕴藏的情趣、情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加提示语的方式将人物背后的隐性情感彰显出来。最后,再让学生把内化的理解、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读好人物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五、聚焦第二次见面时的语言,体会男孩的诚实
1.联系文本,进行印证。
师:第二天,列宁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2.默读列宁的话,学生思考:从列宁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预设1:列宁故意说给男孩听,告诉他,将灰雀带回家的行为是不对的。
预设2:列宁在提醒男孩爱灰雀应该给它自由,让它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3.揣摩男孩心理,尝试表达。
师:如果男孩在心里回答了列宁的问题,想想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尝试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想一想,再试着和同桌交流下。
4.指名交流,师生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天灰雀的归来,在阅读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在陈述自己理由的过程中,感受列宁这种润物无声的启发式教育的精妙。正是列宁的宽容、体谅、善解人意的教育方式,让男孩自我反思,主动放回了灰雀,让灰雀重回大自然的怀抱。细品列宁的话,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宁的智慧——看透但不说破的育人之法。而此处引导补白男孩的内心独白,则试图让学生再次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不同的表达,彰显男孩善于反思、诚实勇敢的品质,凸显出自我教育的力量。)
六、分角色表演,回归整体
1.练习分角色表演,加深认识。
师:我们试着把他们和灰雀之间的故事演一演,好吗?
2.师生合作再现故事。(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列宁和男孩,师说旁白。)
3.现场采访,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对表演者进行提问,感受表演背后的内心体验。)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了《灰雀》一课,通过默读思考了解了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通过细细品味人物的对话,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这就叫“言为心声”。今后,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以试一试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灰雀_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32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