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正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2017-02-14 05:52: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亚当斯密留给后人的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作者毕生倾注极大心血修订出版了六次。读这本书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以及他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还有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德。

虽然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枯燥,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平常大家都认可的内容,看不看都一样。但是,当看了一遍之后,才发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对“情感”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对生活了解更加深刻了。下面是我读书时对书中有启发性的文句及自己的一些初步的心得体会。

读完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

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本书的第七卷为“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对哲学史上主要学派论述道德的观点进行叙述与分析,包括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以及近代的霍布斯、哈奇森与孟德尔等人的观点。

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他的全部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都是以同情这个核心概念为基石建立起来的,因此要研究斯密的同情思想,必须首先明确斯密的同情的涵义。

接着斯密在书中明确指出:“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便是人们同富者、强者的一切激情发生共鸣的这一倾向。勤学苦读、洁身自好,虽然凤毛麟角,但却是真正的德才兼备之士,是社会的栋梁。而大多数人总是毫无私心地顶礼膜拜着财富和地位。

而与此相对,在上流社会中,通向财富之路和通向德性之路往往

不一致。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通向成功之路正是以德性的毁坏作为前提的。一方面是社会大多数的底层人民对上流社会的称赞、羡慕助长了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风气;另一方面,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财富本身自然导致了远离德性。

基于此对于社会现象我的个人看法

1、有钱人做慈善事业

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所追求事物的美或者带给人的快乐支持着虚荣,而是社会的赞同和羡慕支撑着虚荣。有钱人之所以做慈善事业,其目的就是吸引别人以同情、满足、赞许的态度注视他们,倾听他们和礼遇他们,他们在意的是虚荣。人们之所以愿意承担各种仁慈的责任,不是由于外力的逼迫,而是由于人们在同情基础上感受到他人的赞许与感激之情所致。因此正是这同情基础上的赞许之情和感激之情使人们奉守仁慈法则。因此应利用虚荣的心理,鼓励有钱人做慈善事业,一方面不但满足了富人的虚荣心理,更重要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别人。

2、中下层人们的出路——求学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求学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一门技术,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正如斯密所说,对于中下层人们,只要他们踏实肯干,行的正、做的直,多数都能在本职工作中有所成就。

3、仇富心态的狭隘性

国家经济建设正在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富了起来。可是,很

多人都有“仇富”心态,其实仇富心态是精神文明和谐建设的瑕疵,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正如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地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这说明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个人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社会利益。

4、官员的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市场经济制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贪官污吏们带来了“捞钱”的好机会。“糖衣炮弹”不断地吸来,不知有多少官员能够“安全”地度过“风光”地官场生涯。从德性和财富的关系来考察官员的腐败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大多数的底层人民对上流社会的称赞、羡慕助长了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风气;另一方面,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财富本身自然导致了远离德性。 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构建自律型道德体系

2、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3、治理腐败

控制腐败有三类手段,也只可能有三类手段。

(1)限制官员掌握的公权力;

(2)降低官员谋私利的欲望;

(3)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现实机会。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所以我觉得“关心自己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关心别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避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只有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才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才会让自己和别人都获得幸福的生活。

篇二:《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

《道德情操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一部伦理学著作。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在这本书亚当·斯密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克己、正义、责任、仁慈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和产生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为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一般道德准则。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身处其中不能自已,不可避免地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诸多定义为不道德的情感所操纵,因而促使人们更加向往感恩、慷慨大度、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对于这所有不道德和道德,以及从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人类情感正是——亚当·斯密耗尽毕生心血所研究的。后世评论认为比起他的另一部巨作《国富论》斯密似乎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即使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斯密一直没有转移对人性道德情操的思考焦点。

他写成了这本《道德情操论》是十分罕见的。细数在人类历史上全面系统性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该作独一无二。亚当想告诉读者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无可厚非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受道德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需要永远地植根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众所周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读完《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而言,这有着重大意义。在这场变革中每个个体都应当从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协调发展。尤其需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防止公正这一杠杆的倾斜,动摇社会安定。

此外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内容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人性情感和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

首先第一卷中,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如他本人书中所言“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会多么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存在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得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我们也常为别人的悲哀而感伤,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社会生活中天然形成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论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一定程度增加快乐也能适当减轻痛苦。在人际关系联系中,旁观者根据当事人的原始情感与自己表示同情的情绪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亚当因此认为,在当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情感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这样两个基础上,就确立了两种美德。“前一种的努力基础上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公正谦让,宽容仁慈等多种美德;而崇高庄重、自我克制这些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我们自己的尊严荣誉以及行为所需规矩的众多美德,则出自于后一

种努力基础。由此亚当开始引出对各种感情合宜程度的分析以及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其次,第二卷撇开第一卷中情感产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间的关系的研究,着眼于从它意欲产生的结果和往往产生的结果的原因的关系的研究。亚当从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即是所谓的功过感。并扩展引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论述。然而亚当也指出某一情感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往往和理论认定后果有出入,这也会对我们对于行为的优点和缺点的判定产生影响。所以亚当引入了论命运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程度,并最后从人的内心以及社会认可方面分析了这种评判波动出轨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开始阐述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起点。根源起于自我赞同和不自我赞同的原则,亚当再次指出,“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从一定的距离或者他人的角度来看担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就不可能对他们做出全面的评述”。因此我们无论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赞同与否的评价,都在一定条件下会和、或者是我们设想会和他人的判断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最初针对别人的道德评判,我们才获取对自己的评判原则。往后亚当引出人类对赞扬的喜爱和对责备的畏惧,基于这种情感心理的影响,他开始对由此产生人类良心的影响和权威的分析。从反方面,天性中的自欺本质以及起效和作用也将不可被忽视。

第四卷是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效用被认为是美的主要来源之一,就好像“任何设备或机器子要能产生预期的结果,都赋予总体一定的合宜感和美感,并使人们一想到它就感到愉快”。因此亚当指出,效用的表现赋予了人的品质和行为于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讲的是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社会习惯和风气不仅能对有关美丑的看法的影响,而且能对行为美(即道德情感的)不可避免产生影响。

在第六卷亚当深入论析优秀的品格,即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情感在对他人的产生的影响中,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会依据一定顺序,以及乃至对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顺序。

第七卷中则详细讨论了道德哲学体系中美德的体系本源,以及关于赞许的原理的本能出自。,亚当对美德存在在什么体系中以及其各种体系做出了讨论,包括合宜性体系,谨慎体系以及仁慈体系,乃至善恶不分的放荡不羁性体系。而对赞许原则的本能,亚当分析了自爱、理性。感觉这三种出自。

通读这本书,斯密为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理出一条有秩序的思路。首先,他在认同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基础上,提出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建立在这种自发的内心同情,乃至往后更深层次的道德也是如此。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在第一卷第三、

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

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亚当·斯密对于道德美德原则,起因以及效用的分析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众所周知,日程生活中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市场经济社会下,处理人际关系评判行为标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自从炎黄起始,弘扬道德美德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也应当保持这样的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当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乃至转型时期,在社会之中的各行各业间,每天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在处理这些情感联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向这本书汲取智慧。这本书向我们阐述的道理和分析,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源源不断的智慧来源以及精神动力,鼓励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用遵守人性美德的原则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立身于社会网络中。

从宏观的方面来讲,《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正如前文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应当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并用道德美德约束来方可维持其稳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以亚当来看,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社会道德约束下的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

引用百度词条的分析做结尾——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三: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道德氛围

“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到贫困和软弱的头上”,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这句话,能够轻易引起我们的思考,财富和地位,较之贫困与软弱,孰强孰弱,可想而知。

何为财富与地位,就如今的价值观、利益观而言,财富与地位不仅让那些人处于社会的上层阶级,更是不劳便轻易能够获的大多数人的尊敬和爱戴。或许那些大多数人就包括了你和我,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种思想,可以说是社会形势的潜移默化,同样,是过去社会的深远持久。财富、地位,可以说,有了财富便能够让人轻而易举的得到地位,同样,有了地位,你手中所谓的财富也便是囊中之物。我们仰望的是他吗?再具体一些,或者说再直接一些,我们敬仰的是财富亦或是地位。

而后,又何为贫困与软弱,在我们眼中,所谓贫困便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贫困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无论是原本经济贫乏的西部,以及相对小康的东部,贫困在当今社会仍是常事。贫困的群众可想而知便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在辛勤劳动出卖自己的体力,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他们能够得到的,不过是少许的经济收入,还有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轻视与蔑视。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道德情操,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见解,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可以想象为何亚当斯密会提出这样的思考,当时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

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我们呢,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没有在过去的经济变革中吸取教训,却是在进一步的进步中逐渐拉大了贫富差距,财富与地位、贫困与软弱在今天更是有了天壤之别,它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腐蚀着社会的人性,在所谓的财富与地位中,攀比在一步步的升华,阿谀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皇,现在的阿谀,现在的奉承正是献给了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这怎能不说是一种道德沦丧。

让我们去体味下贫困与软弱的生活,他们或许是天生的贫困亦或是天生的软弱,也或者不排除从天堂坠入地狱的那些人,贫困与软弱让他们没有能力和财富与地位竞争,更是没有筹码去与他们赌人生。他们只有少许的让人因他们的贫困与软弱而不禁忽视的尊严,这是可悲的,仅存的仅有的财富—尊严也在社会的蔑视下泯灭了,社会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了他们的肉体,更是刺伤了他们的心。

从古至今,这种社会现象同样是伴随社会发展而紧随其后,我想有贫富差距的社会,有金钱利益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少的了这种社会状况,有金钱有权利就表明了这个社会必定会出现贫富差距,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又何尝不是社会道德的鸿沟。

但我所说的并不是专门针对所有拥有地位和财富的人,他们的地位与财富,若是建立在智慧和美德之上,显而易见他们所得到的尊敬与爱戴是他们应得的,不得不对他们表示真正的敬仰,因智慧和美德而拥有地位与财富,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誉,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现如今相对和平的时代,都是崇高的代表,我表示敬仰。

同样要说说贫困与软弱,若是已经处于贫困与软弱的人们,他们仍不思进取,在贫困、软弱、罪恶、愚蠢中徘徊,这是不可避免将得到社会的排挤,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公,不如说这是他们罪有应得,贫困与软弱不应是借口,它更应该是奋进、努力的动力,社会底层的人,我只能说傲气不是贫富所能决定的,傲骨更是每个人应与生俱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提高。目前为止,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国的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却下降了。为什么经济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关系及非市场关系的扩张,导致了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经济领域里的传统伦理道德底线不断被打破,人性扭曲,腐败嚣张,权钱勾结,道德下滑。

全球化、苏东剧变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得很多人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肆意滋生,传统的道德是非观念遭到重大冲击,人们陷入了对道德危机的焦虑之中,感到“精神的流浪,心灵的漂泊”,道德信仰受到了巨大冲击,相应的也导致了公民某种程度上的道德人格滑坡甚至引发道德危机。同时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对如此的道德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市场经济对如此的道德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强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从斯密这里得到理论支持。这一具有明显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把每个人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大家庭的一个特定部分”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地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和人性,对我们建立起好的、有社会责任的市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繁荣提供了一些范式。这样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全民讲道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

杨利君《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65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这是一本亚当斯密留给后人的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作者毕生倾注极大心血修订出版了六次。读这本书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可以让我...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