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赞美交通警察诗歌四首 正文

赞美交通警察诗歌四首

2017-02-13 06:34:2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知内容,体味语言,体会词意境。

2、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3、 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品位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阴狠残酷,不仁不义的奸臣,是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奸雄”。可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跟小说中刻画的一样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由于剧情的需要,把曹操这个人物夸张歪曲化了。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式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此外还是个诗人。我们前面就学过曹操的一首诗,大家说是什么?(《龟虽寿》)大家还记得怎么背吗,一起来背一下。(学生背诵)恩,看来同学掌握的非常不错。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另一首诗《观沧海》。

二、吟读

1、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歌有《蒿里行》,《龟虽寿》,以及我们今天学的《观沧海》。

当时曹操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先是削平了北方群雄,后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观沧海》正是他在北争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的。

2、 试读,扫清字词障碍。

沧(cāng) 碣(jie) 澹(dan) 竦(song) 峙(zhi) 萧(xiao)瑟(se)

3.试读,定下苍凉、大气的感情基调,注意读出层次。

三、译读

利用注释,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四、说读

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通过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这些景物,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2、“日月之行”四句并不是作者所“观”到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这四句写的是作者的想象。抓住大海大气磅礴的这个特征,同时以沧海自比,通过写

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达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五、有感情的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次北固山下》

1、 导入。古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出门在外往往久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因此乡愁成了乡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你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关于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唐代诗人王湾当年在经过江苏镇江北固山时,也写了一种千古传诵的关于乡愁的诗歌,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次北固山下》。

2、 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站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

劳。

颌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近未尽之际,残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

这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儿在山前绿波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生起。江上的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洛阳给我带到。)

3、 研读与欣赏。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4、 反复朗读至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秋思》)

《钱塘湖春行》

一. 导入。投放西湖春景图从而引入课题。同学们看了刚刚的几组图画,大家说着是哪里啊。对,是西湖。其实西湖也叫钱塘湖,当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西湖时,被西湖的美景深深打动了,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钱塘湖春行》。

二、吟读。

1、 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新乐府》、《卖炭翁》、《琵琶行》等。 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写出了作者看见早春风景时的开心和对钱塘江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

2、 让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3、 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集体朗读。

三、译读。

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四、赏析

1、诗歌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春天这一阶段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

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3、 诗中那几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因为是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五、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深冬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

六、背诵全诗。

《天净沙。秋思》

一. 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⑴.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⑵、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读。听范读,请大家体会一下,作者描绘的这个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找生回答)

明确:苍凉、悲伤、忧伤

2.生答后,找生读,请你读一读读这苍凉悲伤的感情。

(点评,读得很好,一起读一读)(语气语调缓慢,低沉,注意情感节奏)

3.齐读。感知苍凉悲伤的感情。

三、品读诗歌,品味情感、探究写法

1、读着读着,这秋意就透出来了,感觉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哀伤、伤感的这些词,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到的?

明确:

a

b、老树。

,老树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更加显得萧疏凄凉。

c、昏鸦。(描绘一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为什么它会带给人凄凉的秋意呢?)(孤枯败落的藤枝,缠绕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一只飞倦了的乌鸦,在夕阳的影子里,飞到了老得萧瑟、沉重)乌鸦飞倦了,飞累了,还有老树可依,还可以把枯枝作为自己的巢穴,而自

己呢?却是孤身一人,天涯漂泊

e、西风。萧瑟秋风起,它吹落了叶,吹老了树,吹枯了藤,世界的五彩斑斓不在,只剩下着萧瑟和凄冷。

f、瘦马。(马因何而瘦?)因为马长途跋涉,马老了,马也累了,秋天食物稀少,马又饿了。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其实马瘦人更瘦。写马旨在托人,写马的瘦,是在写自己的飘泊之苦。

g、夕阳。夕阳的余晖,泛着点点金韵,是何等的安详宁静,怎么能衬托出悲呢?是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好,也要坠入黄昏。

h、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看到了萧瑟的秋景,心中有所感触,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痛到柔肠寸断。天涯,茫茫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一匹马,相伴的是西风斜阳。

i、小桥流水人家。斜阳里,一座小桥横卧在潺潺地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屋。小桥流水,似是江南温婉多情的景物,给人以一种清丽明快的感觉,把这一句放在曲子中,是不是不好呢?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更加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漂泊无依的悲凉。人家有家,而自己无家可回。作者的情是哀情,而此处的景是乐景。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托感情的哀伤。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以乐景写哀情的,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分别时的哀伤之情,但描写的景却是蒙蒙的春雨,青青的柳色,更能突出离别的难分难舍。

这一句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轻快明丽。我们齐读这首曲子,再次感知作者情怀。

齐读。

2、这首曲子前三句18个字,9个词,全是名词,写了九种景物,没有任何动词的连接,寥寥数笔,写出了苍凉的深秋,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毫无生气的景象。文章前四句全写景,没有一句写断肠人的感情,但我们能够看出来处处有感情,这叫做情景交融!或者叫做借景抒情。曲子有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吗?断肠人在天涯。

四、作业

1、背诵全曲

2、用散文化、诗化的语言,将这些图景勾成一幅完成的场景。

篇二:三十 诗四首

三十 诗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诵读理解:

(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

我探究 我快乐

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

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

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拓展延伸 我反思 我收获

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

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

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

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

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

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诵读理解:

(1) 朗读并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实写还是虚写?

3、品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二课时

学习导航

我自学 我成功

一、学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作者:李白,字号是朝

代)最著名的 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2、朗读理解

(1)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

我探究 我快乐

思考下列问题:

A、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别?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C、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为什么?

3、品读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是写 (动、静)景,后句是写的 (动、静)

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构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

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4、拓展:

(1)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一)旅夜书怀 (唐) 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

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学习《登岳阳楼》

1、简介作家作品:

陈与义,(朝代)诗人,字,号,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2、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3、思考下列问题: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首联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 ,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一“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景象)。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 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颔联

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 ”二字,便把诗人那 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

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抒发了 。

尾联

中““”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第三课时

当堂检测

1、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i( ) (3)道狭草木长( )

(4)属()国过居延(5)征peng( )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

(7)都护在燕()然(8)帘旌( )不动夕阳迟 (9)荆()门

2、下列诗句中加粗加线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

3、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 )锄归 但(只要 )使愿无违

B、大漠孤烟( 烽烟 )直 长河( 黄河 )落日圆

C、江入大荒( 荒漠 )流 仍怜(爱 )故乡水

D、徙倚( 徘徊 )湖山欲暮时三年多难更凭危(高处 )

4、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年多难更凭危室中更无人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

5、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6、词类活用:

(1)、征蓬出汉塞 ( )(2)、江入大荒流 ()

(3)、月下飞天镜 ( )

7、反复诵读后填空:

(1)《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

“ ”的情怀。

(2)《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

传达出 的内心情感。

(3)《渡荆门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

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 之情。

(4)《登岳阳楼(其一)》诗人通过写自己登楼观感,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

之苦,对国家的 ,以及自己的落寞情怀。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耕种的辛苦。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

C、《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愿望和对故乡的眷念。

D、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代诗人,著有《简斋集》

9、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译为:离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楚地千里漫游。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为:平原渐渐出现,山岭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长江泻入广阔的原野,滚滚东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译为:月映水中,向天空飞下的明镜,云霞变幻,结成了奇妙的海市蜃楼。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为:还是可怜那故乡的水啊,送我万里还不忍分离。

10、背诵《渡荆门送别》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仙”。

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五言,共八句,中间的两联是对偶句。

C、尾联的节奏读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此诗的主旨为: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表现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

B、颔联描写远景:群山逶迤,连绵不尽;浩荡的长江,流向广阔无际的原野。

C、颈联描写近景: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烟雾弥漫,结成海市蜃楼。

篇三:诗四首

诗四首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è)锄归。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下列诗句中带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5.古诗名句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2)江南有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和 。

请默写赞美黄鹤楼的名诗: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4)《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

是 , 。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是: ,。 判断

①《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

形象。 ( )

②.《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

③.《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

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

④《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里,备尝艰

辛的无限感慨。 ( )

(3).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

(4) 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5).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6) 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无近景)


赞美交通警察诗歌四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57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赞美交通警察诗歌四首
相关文章
  • 赞美交通警察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内容,体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2、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熟练地背诵。3、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