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阅读之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一、考点、热点回顾:
1、理解词义的方法;
2、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3、怎样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二、典型例题:
1、词义的理解。
(1)借助字典和词典,练习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如: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晏子使楚》)
“出息”一词,在字典中有四个意项:①指发展前途或志气;②长进;③培养使有出息;④受益。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里的“出息”应取第种意义。
(2)结合句子或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就词解词,应结合或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
如: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
型高原制 氧站建立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句中的“废寝忘食”,从字面上课理解为“做事勤奋专心”。但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我
们还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语。“废寝忘食”在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为攻克世界级难题而勤奋工作。
2、句子的理解。
所谓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外,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更深刻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包括:
①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这句话所要说明或揭示的道理;
③它与全文思想的练习;
④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成的,因此,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特定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是体会句子含义的有效方法。
如: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一条铁路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呢?联系
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当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心情和国人对詹天佑的希望。
(2)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些句子往往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也不能离词”就是这个意思。
如: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卡罗纳》)
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要抓住“暗示”、“暂时”两个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老
师对卡罗纳此时心情的一种理解和感情上的尊重,这是不管中的管,体现了老师无言的爱。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
如: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夜的工作》)
单单地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就是说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但是,句子上加了
“多么”一词,我们就要深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又是怎么的朴素。而这些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体味。进而我们懂得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周总理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
(4)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
的地方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句话并非说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到另一个世界才能实现。
(5)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起来。因此,我们需要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从中领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山中访友》)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赞扬了老
桥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1)中心句和过渡句的作用。
中心句:指能够统领全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詹天佑的爱国之心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杰出
才干来写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指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往往把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秦兵马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句,前一句承接上文,讲兵马俑的规模庞大,后一句领起下文,
描述的是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的描写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下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中心句出现的位置。
①中心句出现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又称“总起句”,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②中心句出现在文章或自然段的末尾,又称“总结句”,起到总括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③中心句出现在文章或自然段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过渡句”的作用。
(3)怎样找中心句?
①观察哪句话是讲全文或全段主要意思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
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句话是讲全段主要意思的,它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②观察全文或全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哪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
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段话是围绕着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这句话来写
的,它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③通过分析、比较,以最能概括主要内容而不是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中心句。
如:
秋天
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还有苹果,那驰名
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红得那么鲜艳。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更逗人喜爱,那种叫“水晶”的,晶莹剔透,真像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欢乐和富强。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三、课后练习:
(一)仔细阅读《秋天》,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二段“欣欣向荣”的意思是:形容秋天的各种果实丰收的好景象。
2、说说你对文章第二句话的理解。
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硕果累累和多姿多彩。
3、第三段中的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省略的部分。
4、请你接着第二段的句子再仿写一句,使之构成一个排比句。 。
5、这篇文章描写了秋天丰收时的美丽景色。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秋天,写一段描写秋天景物的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80字。。
(二)风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
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下面各项中带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B)
A.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B.事情的开端一定要细心才行。 ..
C.教室里,学生们端坐着。D.爷爷端了两碗茶出来。 ..
2、作者主要运用(A)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A.侧面烘托B.正面描写 C.巧设伏笔D.借物喻人
3、读第五自然中划横线的句子,填空。
(1)句中描写鸟的动词有:飞、飘、斜、颤、翻、旋、掉。
(2)这些动词不能(能、不能)去掉,理由是:它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狂风中的活动,反衬出风的狂暴。
(3)“一颤”“倏忽”“瞬间”说明了风太大了,鸟儿不能自拔。
4、作者细致地观察风雨中的事物,抓住它们最能表现“风雨”狂暴的特点来写。大的场景有:树林子、巷道、池塘等;一般的人和物有女孩、垂柳、羊、鸟等;小的事物有葡萄蔓、苍蝇、猫、浮萍等。
5、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答:风太大了,羊跌倒在地,穿红衫的女孩冲出门想牵羊,却无能为力。
6、文章通篇写的是风雨,但从文章中找不到一个“风”字、“雨”字。我们却能从文中的一个个场景、人、物的形态变化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风雨极大,且大得可怕。请试着从文中找找自己体会到的与狂风暴雨相关的句子。
(1)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2)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3)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4)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篇二:记叙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
记叙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
一.要求
新课标 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杭考纲 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二.考查的形式
1. 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重要句子在给文段中有什么含义
3.对文中某重要句子进行赏析
4.分析重要句子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考场实战
1.含义和作用
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 2007年杭州中考第14题
2.句子的赏析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 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② 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 ——2008年杭州中考第13题
3.表现得思想感情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
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2010年杭州中考第12题
四.分条解析
(一) 句子的作用
方法: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在结构上 :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内容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结合教材:
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七年级·上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为什么作者要说“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交代了我蹲在石架上不敢下来的原因,为后文做铺垫
2.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问:该文段中环境描写的是哪句,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作用:交代了当时的情况,表现“我”的困境,反映了“我”当时的无助
(二)句子的含义
方法:1.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示例】
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问: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方法2.隐晦难懂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回答
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示例】
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
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
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意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问:如何理解文中“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技巧总结:1、把握主旨;2.结合语境;3、转换还原
结合教材: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年级·上第七课《理想》
问: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九年级·上第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 问: 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答:“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三) 句子赏析
【示例1】
向一棵树鞠躬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问: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吻了
篇三:记叙文阅读专题之句子赏析
记叙文阅读专题——赏析句子
题型展示: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③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④请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①结合上下文理解: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脱离了具体语言环
境,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理解有些句子含意,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这些句子一般都不
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
③根据修辞手法理解:如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就根据语境找出“本体”,揭示出形象的
含义即可。反语修辞则反向分析含义。
④根据表达方式理解:
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 答题模式:
①句式特点+突出(强调)??内容+表达效果(好处)。
②修辞手法+内容+效果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③此句运用??描写,表现了(刻画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修辞手法的作用
实践训练
一只鹭鸶
陈昕巨
①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
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
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惟有等待和
希望。
②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
见他摊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伸手就逮住了它。
③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
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
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④我感到了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实在硬,刨不动。”说着他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吃了吧,
孩子太饿。”
⑤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衣服上落只虫子,也轻轻掸掉,不肯碾死,何况要杀这样
一只可怜的鹭鸶呢?
⑥“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我大声说。
⑦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
⑧“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杀它。”我赶忙说。
⑨“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是要饿死的。”父亲坚持着。
⑩“不,我喂它,它不会死。”我护住鹭鸶,扳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
贪婪地吞咽着。
?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杀它了。”
?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
到湖滩去放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
阵一阵地渗冷汗。我朦胧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的叹息。
?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我来不及穿衣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拨了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那只可怜的
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之外,什么也没有。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17)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18)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19)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鹭鸶被我们吃了的
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20)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
天的那只鹭鸶吗?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也不
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承
受着多少折磨啊!
1.简要概括本文所回忆的童年往事的情节,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句子。(2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
一阵地渗冷汗。
5.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所受到的启示。(4分)限时练习,及时仿真评改。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格。(5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句子。(4分)
(1)我护住鹭鸶,扳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2)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承受着多少折磨啊!
课堂小测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总有一种渺小不容蔑视
马德
①那天,快登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在一处略微平坦的地方驻足休憩。站立处,也就巴掌大的一片地方。
竟有几户农家在斜逸出的旮旯里卖零散的小吃。几面大饼铛咣啷啷地转着,饼铛上,焦黄的煎饼飘散出阵
阵诱人的香气。
②“喂,你往边上站站。”忽然有人在背后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个小女孩。我这才注意到,
我身后是一截用乱石砌成起的矮墙。墙里,散坐着几个闲适的游人,紧贴着墙边坐着一位老婆婆,婆婆旁
边,就是刚才和我说话的小女孩。墙脊上,放着一个小笸箩,笸箩里,是几袋山果。
③“你挡了我的生意了。”小女孩头也没抬,似乎是向我解释,似乎是自言自语。我赶紧往旁边一闪
身。“谢谢。”小女孩依旧没抬头,只是重新把笸箩里的山果摆放了一下。
④婆婆眯着眼,在一边枯坐着。秋日的阳光,暖融融的,她有些昏昏欲睡了。
⑤“这是什么东西?”一位女游客也看到了这些山果,好奇地问了一句。“哦,是山枣。这山上摘的。”
一直枯坐着的婆婆突然开口说话了。“那,这是您摘的?”“不,是她。”婆婆顺手一指身边的小女孩。“哦,
是她摘的啊!”女游客的语气中含着惊讶与怜悯。
⑥小女孩依旧沉静地站在那里。秋风吹着她额前的刘海儿,有些蓬乱,她随手理了理。举手投足之间,女孩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成熟。女游客从笸箩里拣出一个山枣来,,放进嘴里,品砸了一番,说:“嗯,不错。”说完,她掏出两元硬币来,给了婆婆。
⑦小女孩见状,麻利地从笸箩里拣出两包山枣,递给了女游客,说:“一元一包,正好,给你。”女游客摆一摆手说:“孩子,这山枣我就不要了,你摘得不容易。我刚才吃的那一个,足值两元钱。”
⑧哪料到,小女孩一把从婆婆的手心里夺过那两元硬币,还给了女游客。小女孩说:“阿姨,尝枣不要钱,钱还给你!”
⑨女游客一脸尴尬。
⑩“这孩子,这孩子——”婆婆长叹了一声,“这孩子,总是这么一个脾气。她从小没了爹妈,跟我长大,就养了这么一个脾气。”婆婆一边说,一边抬眼看着那位女游客,话语中,含着无尽的歉意。
?女孩似乎也感觉空气有些凝滞,她微微笑了笑说:“阿姨,本来,一个枣并不值两元钱的。更何况,那是你的钱,我不能要……”
?“孩子,你上学了吗?”女游客问了一句。未等女孩开口,婆婆答了一句:“哦,她啊,上了,上了,已经四年级了,这不,趁这几天有游客上山,卖些山枣,就够她的学费了。”说完后,仿佛触痛了什么,婆婆埋下头,不说话了。
?“哦,是这样。”女游客的脸上开始漾出笑意,“那好吧,孩子,这钱我先收起来。但是,孩子,阿姨想告诉你一句话,阿姨刚才给你钱,不是因为你可怜,而是因为你可爱。”
?“阿姨,我也知道你是好意。这些山枣,只能卖几快钱,虽然少的可怜,可是,这都是我自己挣的,装在兜里,心里觉得快乐而又踏实。以前,也曾经有人像你一样帮助过我,可是,我都拒绝了。奶奶已经老了,我要靠我的双手养活奶奶和我……”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被小女孩触动了。我不由得重新审视她,那冷冷的面孔背后,与年龄并不匹配的坚毅与刚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活在寒冷中的人,也有许多颗寒冷的心灵。然而,有的人蜷缩着,等着别人来怜悯温暖,而另一些人,则搓着手,跺着脚,拼命在寒冷中,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自己。
?那个秋日,有风,但阳光很明媚。等我从山顶下来的时候,山腰处,已经没有了婆婆,以及那个让人不能忘怀的小女孩。
?也许,那些山枣已经卖完了,她们回家了,也许,还没有卖完,第二天,她们还会出现在这里。但是,我想,凭着这样的刚毅与坚韧,无论是谁,无论陷于怎样的人生困境,生活最后一定不会亏待他的。
1.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哪料到,小女孩一把从婆婆的手心里夺过那两元硬币,还给了女游客。
(2)有的人蜷缩着,等着别人来怜悯温暖,而另一些人,则搓着手,跺着脚,拼命在寒冷中,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阅读的句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43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