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山民,韩东,》 正文

《山民,韩东,》

2017-01-06 06:18:1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山民教案

《山 民》教学简案

清远市第一中学 梁劲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分析法,通过

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鉴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的主人公叫愚公,

谁能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明确愚公的执着精神),他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

否存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讲述现代山民的诗歌——《山民》。

二、初步感知

1.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明确: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全班齐读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1. 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在听示范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分析其象征义。

山:高大、封闭 困难与险阻

象征

海:流动、广阔 希望与理想

2.分角色朗诵,分析诗中山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他”的形象: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只愿意把希望

寄托在下一代的山民。

3.合作探究。

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愚公和

山民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愚公移山》 《山民》

相同点 :山阻塞山阻塞

路艰险路途远

人移山人出山

不同点:代代努力,其诚感天。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愚公:知而为之 山民:知而不为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4.联系作者生平把握诗歌情感。

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78参加高考,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四总结全诗

1.主旨归纳: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

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知识拓展与迁移

1.诗歌赏析方法小结 。

2.随堂训练。

运用以上方法鉴赏杜甫《月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山民

韩东

山困难

象征

海希望

山民 知而不为

教学反思(略) 强烈的愿望

篇二:山民

山民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相关作品;

2、感知诗歌的内容;

3、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关于韩东:

1961 年生于南京市。 8 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辞职,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最主要的代表。

1984 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吕德安、小君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洪子诚认为,韩东“80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盲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 31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 《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

二、诗歌鉴赏

(一)指名学生朗读歌;

(二)指名学生把诗歌中的“他”全部换成“我”进行朗诵,讨论:

用第三人称“他”好还是第一人称“我”好?为什么?

(三)指名学生将诗歌内容改编成情景剧并进行即兴表演,讨论:

1、诗中写了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特征?

——父辈:不知而不为【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

“他”:知而不为【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

小结: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

2、诗人的态度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

——针砭。

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 “他”却知面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 “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 “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3、这首诗歌给了你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三、总结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山民》的写作,以生活化的直接切人来呈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在构思上通过叙述一个小故事的手法来完成。语言上追求口语化。诗人采用客观的叙述性口语来写诗,语言平淡、直白。普通的词语、单调的句式,读来令人感觉沉闷,而沉闷正是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因此,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诗歌的主题是水乳交融的。

1、深刻的哲理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2、反讽和渲染的作用

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篇三:《山民》、《上游的孩子》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选自《青春》1982年8期)

上游的孩子

沈奇

上游的孩子

还不会走路

就开始做梦了

梦那些山外边的事

想出去看看

真的走出去了

又很快回来

说一声没意思

从此不再抬头望山

眼睛很温柔

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

不会走路就做梦了

做同样的梦

然后老去

写于1984年春

1998年12期) (载《诗刊》


《山民,韩东,》》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32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山民,韩东,》
相关文章
  • 《山民,韩东,》

    山民教案《山民》教学简案清远市第一中学梁劲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