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正文 本文移动端: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2016-10-19 15:15: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新安所镇中心学校

2012年6月

《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班规,也可叫班约,广义的班规包括班级管理制度、班号、班徽、班歌等的规定。狭义的班规专指约束管理学生的制度条约。班规是一个班上制定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对全体学生的言行及学习有着规范性作用,可以制约、评价、激励学生。

2、农村小学特色班规,着眼点在“特色”二字上。何谓特色?即能体现出农村小学学生特点,能广泛适应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能有别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这种泛而统一的要求规定,能因材施教、因班而异的班级管理制度。

3、班规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内容。一个别具特色的班规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塑造,约束学生言行,从而形成蓬勃向上的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现实意义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和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决定行动,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和其它活动的重要前提。学校一直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的位置来抓。

班级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班规是一个班级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班规的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增多,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增多,学生自制能力、遵规守纪意识减弱,学生思想的问题增多,表现在行动上出现许多品德问题。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五花八门,家庭教育的缺失,把学校德育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学校、教师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管不行了!现在的学生思想太复杂了!现在的学生早不把学习当回事了!”这说明学生思想的导和引,学生言行的管与规已迫在眉睫。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学生如何管?班级如何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推及到“依法治班”,这里的法即为班规。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社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要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班规去约束和引导每一位班级成员,让他们形成自律能力。

2、理论意义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会什么与其在什么样的环境、状态、方式下生活有关,不同的班级,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乃至价值取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行为决定习

惯,习惯决定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就是从小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为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养成好习惯既是教育的成功,也是学生个人的成功。小学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才能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培养学生成为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品尝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情操,成为合格的公民。

学校离不开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也离不开管理。抓好班级管理,才能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才能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本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德育、班级管理的显著地位,基于新时代下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所提出,目的就是要探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德育?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如何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2、农村小学班规内容存在的问题;

3、农村小学如何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班规;

4、农校小学实施班规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1、如何调动农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如何培养班干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3、班规奖惩机制的落实;

4、班规实施的长效机制和改进机制;

五、课题研究国内外现状

我国学者钟启泉认为: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谓之“班级管理”。具体地讲,班级管理是管理者(班主任)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制定的目标,从班级具体问题出发,科学地利用人、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引导学生顺利地达成班级教育、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一系列综合性、教育性的协调活动。

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教育思想提出,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管理的兴趣,使他们担负起集体的责任,增强他们个人的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自我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方式。

在班级管理领域进行研究的较多,如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

篇二:农村小学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班级结构上来说,它是组建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从班级文化上来说,它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更是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这个班级的班风、学风,而且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加强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顺应当今新课改精神的,它能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来提升班级管理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1)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这种竞争不仅仅是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单一竞争,还是学校内在要树整体形象的多层面的竞争,也包括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氛围的竞争,这种竞争把文化渗入校园。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为谋求发展,本着“让每个学生成材”的教育理念,始终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班为单位全面、深入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活动,让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逐步养成。 我校地处皖江铜陵工业示范园开发区地段,

是备受关注的学校。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增多,其家长工作忙还不稳定,所以学生呈现出问题多,如个人卫生差,自学能力差,行为习惯不好等。针对其现状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打造“书香校园”、建立“班级图书角”、培养“小读者”、评选“小作家”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班级美化活动,有着较好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为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重提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确实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受到学校的重视,应该视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

现在我校开展的《农村小学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明确提出:通过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特色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为了让本课题获得最佳成果,我们抓住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提出的目标,打好理论基础,并结合本校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亮点

着力于深入研究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期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走出一条适合校本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成功的管理模式,从而让其模式起到普及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定要实现三个目标

1、工作目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是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其次是班风班貌的形成方式从教导灌输到引导生成;再者是班级文化从整齐划一到独具个性的转变。

2、培养目标:丰富班级物质文化;完善班级制度文化;提升班级精神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建立班级管理的各项制度,开展集体活动, 让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氛围、优秀文化精神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最终形成一种人人自觉向往的班级精神文化。

3、科研目标: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理论。

五、研究内容

(一)特色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1、特色化品牌班级创建的研究;2、名言警句对学生教育的研究;

3、开辟园地营造班级精神氛围的研究;

(二)特色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1、制定特色化班规的研究;2、创立健康向上班级精神的研究;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的研究;4、形成良好班风和正确舆论的研究;

(三)特色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1、开展特色化班级主题活动的研究;2、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

围的研究;3、做好班级优秀传统传承的研究。

总之,在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品质的养成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六、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永丰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班为研究对象。

七、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它也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特色化班级文化的界定是:“特色化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支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班主任为主导,是由班集体中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动的组织性与参与性、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学生群体的意志品质、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

3.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等来熏陶和培育班级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师生 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八、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课题成员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一线老师担任。以行动、案例研究为主,通过观察法发现班级文化建设中间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班级的变化等情况;通过调查法分析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了解教师、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成果,借鉴他人好的做法,吸取他人成熟的经验,指导实践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收集典型的案例、数据,总结经验,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一)筹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向铜陵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根据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的具体情况选好重点研究内容。

3.收集本课题相关的资料,组织好实验教师的动员、培训工作。

4.拟定各子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6年2月)

1.实验教师根据研究计划作好相关的工作:

①开张特色化的班级布置。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和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篇三: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等现象一直 “相伴相生”,如影随形。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总也无法逃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一现象似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然而,当我们撇去浮华,静心体会时才发现:一些新问题、新困惑又开始浮出了水面,这些问题和困惑时常干扰着我们的小语课堂教学,并且由于这些“干扰”,当前的小语课堂教学已经出现了诸多的误区。

“有效才是硬道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当前,我们农村小学小语课堂中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十分普遍,关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了我们今天最应该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当前,小语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小学尤为突出。据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试图探寻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当前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分析形成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

3.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4.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5、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2007年9月申报,10月批准为如皋市级备案课题,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研究, 2008年6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7年9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2月)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工作有:(1)理论学习,分析调查结果;(2)制定实验假设方案,开展行动研究; (3)总结阶

段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4月)

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08年5月)

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二)研究的措施

(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③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通过大家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三)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 健全组织,完善方案。

课题组成立了以邹晓明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形成共识。

2. 制订常规,严格制度。

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构建平台,以研促研。

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1)学习的平台。(2)交流的平台。(3)展示的平台。

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策略

(一)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负效、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对我校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落实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但有的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只注重“形似”,忽视“神

似”,不能形神兼备;有的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致使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目标常常落实不到位。

2.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传统教学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

3.超负荷练习压迫学生,及时矫正不能到位

练习只满足于布置,且布置的练习多而繁,缺乏针对性,又往往忽视检查和批改,不能做到精选精练、及时反馈矫正,导致练习的效率低下。

4.过分强调教的计划的完成,忽视学的效果的落实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仍然满足于教的任务的完成,盲目地追赶进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度,以致于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更加拉大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

5.多媒体辅助作用发挥不当,传统板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但有些课电教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替代了师生的板书和语言。其实,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有助于师生的教和学。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肩负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如何依托课题团结一批教师,解决一些问题,拓展一些发展的空间?我们感到: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

(二)寻求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也是不胜枚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务必理清研究的思路,寻求一个具有统率意义又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点。

1.学科特点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正确“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阅读、沟通与表达,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较多的采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即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总喜欢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教学过程也总是从“内容的初步感知”到“内容的深入理解”中打转。对“语言表达形式”关注不够。我们的“语言”学习应该经历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应该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语言文字”既是教学的抓手,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2.年段特点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

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是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学生在强烈的自觉探究中,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畅通地连。学生学古诗学得乐呵呵,这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3.文本特点——因文而异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无须赘言或抄下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学生自己的语言尽管幼稚,但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尽管不太流畅,但是经历了思维碰撞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紧扣文本特色,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合情合理的“工具性”,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性”而服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4.教学特点——多边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多边互动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主引”、“学生主学”和“文本是凭借”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学生和文本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三者有效互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领,就必须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进行合理教学设计的功夫,平等、尊重、热爱学生的胸怀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充实和修炼自己,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

(四)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

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谈几点有效性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给足时间,拓展阅读

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向学生开放图书室,或借助班级图书角,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契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的,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作用。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老师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一定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4.加强调控,促进生成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教师适时地应用调控的技术。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调控与不着痕迹的引领之下渐入妙境,智慧的清泉不断涌流,在层出不穷的精彩生成中,课堂走向着灵动与丰盈。

四、实践成效分析

1. 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2.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五、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学习培训和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村小学特色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3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