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 正文 本文移动端: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

2016-10-18 15:39:2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糖尿病知识宣传

糖尿病知识宣传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临床将糖尿病分三型,即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二、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四、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具有这些症状。

(l)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

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4)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暂行标准

糖尿病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有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跳过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2、脑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这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

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4、糖尿病肾病: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有尿蛋白,肾炎,肾衰,尿毒症等病变。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严重者甚至截肢。

6、糖尿病骨关节病: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牙周炎。此类并发症发病初期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8、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糖尿病的治疗

(一)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

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让>50岁的对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对象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

(二)饮食治疗 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营养料及适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三)运动锻炼 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为本病有效疗法之一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血管病等并发症否则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多休息对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励运动与适当体力劳动但须避免过度疲劳和神经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四)药物治疗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本节从略

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改善营养促进小儿生长等;如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严格控制高血糖症对在微血管和大血管基础上发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也有肯定的防治效果如前述DCCT结果

注射胰岛素的几项注意:

一、胰岛素笔不该放冰箱, 胰岛素在没开封的情况下,最好的储藏方式是2摄氏度~8摄氏度冰箱冷藏,在这种情况下瓶装胰岛素和笔芯胰岛素都可以保存两年半。因此,临床上遇到不少患者是将胰岛素和注射笔统统放在冰箱中保存,其实已经在胰岛素笔中使用的胰岛素是不主张放入冰箱的,因为这样会对胰岛素笔有一些影响。因此胰岛素笔和里面的胰岛素应放在冰箱外保存,在室温25摄氏度的胰岛素也可以保存4~6周,而笔中的胰岛素会很快用完,因此患者不必担心胰岛素笔中的胰岛素变质。如果气温确实超过30摄氏度,可以使用保温袋保存。

二、 注射部位选择有讲究 不同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因而药物起效时间也会又所不同。吸收速度由快至慢分别为:腹部、手臂上及外侧、大腿前及外侧、臀部。所以应根据不同规格胰岛素起效时间的快慢选择部位,如注射短效胰岛素推荐选择在腹部;而注射中效胰岛素推荐选择注射在大腿外侧。另外,由于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可能会产生硬结,所以应该有规则地轮换注射部位和区域(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厘米以上),可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

同样的道理,胰岛素的注射时间、起效时间都直接关系到血糖的平稳控制,因而选择恰当的注射时间很关键。注射胰岛素后需半小时,胰岛素才发挥降糖作用,所以一般是用餐前15~20分钟注射。注射后应定时定量进餐。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发挥作用的时间较快,所以使用者可在注射后立刻进餐。

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低血糖”,其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过大、

用药时间过早或吃饭太迟、忘记吃饭或进食量不足、活动量大没有及时加餐或调整药物剂量。低血糖发生时会出现发抖、出虚汗、无力、肢冷、饥饿、头晕、嗜睡、心跳加快、面色苍白、视物模糊、手足和嘴唇麻木或刺痛、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神智不清醒或昏迷等,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刻吃一些高糖饮食,如糖水、饼干。10到15分钟后,若症状还未消失可再吃一次。若症状消除但距离下一餐还有1h以上则可进食一片面包或馒头。

篇二: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

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

一、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年中上升了4倍;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糖耐量减低;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

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 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

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

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的并发症众多,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在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

但对于有可疑糖尿病对象的人,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皮肤瘙痒症,久治不愈的疮疡,饮食正常而无任何不适的消瘦等,都应到医院做血糖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四、糖尿病的临床诊断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五、 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六、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在重点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及早干预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

七、 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调节受损史;

年龄≥45岁;

肥胖: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8;

2

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

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

250mg/dl(2.75mmol/L)?;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静坐生活方式者。

八、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具体目标:

使肥胖者体重指数控制在24或以下;

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kcal;

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

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

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九、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

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

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

养物质。膳食中热量来源:脂肪低于30%,碳水化合物55%-60%,蛋白质15%-20%,或0.8-1.2g/kg体重/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

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运动要因人而异,注意运动保护;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在饮食

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并应终身治疗。

十、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老年、肾功能减退以及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是血糖控制达标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对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的标准为小于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某些植物药也可能导致低血糖,它们可能含有降糖成分,或可能含有影响肝肾功能的成分。

篇三:糖尿病防治宣传知识要点

糖尿病防治宣传知识要点

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 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3, 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4, 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在重点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及早干预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 5, 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8,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血脂异常〔HDL-C≤

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 mmol/L)〕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6,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7,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并应终身治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