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 正文

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

2016-12-26 06:22:3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施家屯小学 何怀清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在暑假买来的,当时买了好几本书,也没特别在意它,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直到最近才有时间全部读完。可是,越看越发现这本书同以往的书不同,书中的理念非常实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和我周围的人。

一次下班后和同事聊天,我说起这个不抱怨运动,以及“抱怨什么吸引什么”、“不抱怨、要改变”的理念,得到她们的认同。几个人决心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再不是“累死了”、“烦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的自我批评和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团队向心力增强,工作氛围较以前更为融洽,团队的目标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团队的成绩也更加优秀,更令人开心的是看到同事脸上洋溢的笑容。一些深深困扰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心里感激这本书,感激这些理念,愿意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该书简介及书评。

本书作者威尔.鲍温,美国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该书畅销80个国家,一只手环21天改变600万人的命运。

该书书评的阵容非常强大,冯仑、唐骏、马云、比尔.盖茨,以及中外的各大报社都对该书有极高的赞誉:

马云: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黑幼龙:戴尔.卡内基30条沟通人际关系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张德芬: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运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得恰是时候,他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众多书评中,最喜欢张德芬的,她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前一阵也刚好读过,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一个指头指向别人,其余的指头都指向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二、紫手环的力量。

书中附赠了一个紫手环,手环的使用方法如下: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你才能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

移动一个紫手环能够“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这个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但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它确实可以。

紫手环的强大在于:它可以提醒我们的言行,察觉我们的行为,在意识里刻下痕迹,最终成为我们思想的过滤器。

可以将紫手环置换成自己喜欢的手链或者戒指,或是口袋里的一枚硬币。形式可以不拘,能起到标识作用即可。

往下看,将会告诉你:“我们为何会抱怨,抱怨能带来什么,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你将学会一步步驱除生活中这种恶毒的表达形式。如果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不只是你自己不再抱怨,连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停止这样做。”

三、我怨故我在。

(以下编顺序号的为引用书中原话)

1、如果你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

2、我们的抱怨多半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3、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4、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语言,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读到这里,不由得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小时候挑食,老人会吓唬我们说:“嫌饭吃,没饭吃。”是否也算是“吸引力法则”的民间版本?

四、抱怨与健康。

1、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2、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心里和身体是互为关联的,心理想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3、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而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4、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活出感恩的生命,

把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想到那个故去的阿桑,她的歌很伤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首《寂寞在唱歌》,经常地唱这些伤感的歌,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她的生命只有35岁。

不仅歌者,听悲伤的歌曲的人也危险,那首《黑色星期天》听死了多少人,导致这首歌很快被封杀。

负性能量积聚多了,多半是要出事的吧?所以,那些悲伤的歌,能不听就不听了吧?实在要听,也要等到自己的神经够强大了吧?

那些自杀频率高发的艺人,他们所拍的电影大都是伤痕累累的悲剧,众所周知:要入戏就得一遍遍体会戏中主人公的心情,他(她)哭艺人就要真的哭,戏演完了艺人可能还沉浸在戏的悲惨氛围中。这一遍一遍地重复悲剧,会吸引什么?所以,很多艺人的自杀,我认为在很大成分上是悲剧情结过重,导致“人生如戏”了。

健康对我们是多么多重要。有一道选择题:等我们老了,是希望能够照顾别人?还是为别人所照顾?让我选,我就选前者:为了将来能有力气抱起我那可爱的孙子,我要现在开始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抱怨与人际关系。

1、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2、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3、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指明、强化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就是在排斥、推开、驱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4、如果你不敢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

5、我们说的闲话和抱怨,可能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当我们指出你饿缺点,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爱吹牛的人。

6、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外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7、如果你要其他人改变,自己就必须先开始改变。领袖要站在最前线开拓疆路,让其他人追随。

8、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我曾经看到马云的一个团队管理原则:团队中如果两个人发生了分歧,要两个人之间单独解决,如果牵扯进了第三人,你就必须出局。阿里巴巴之所以能这么强大,与这种高效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密不可分。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句话非常受用:不要往仇人家的窗户扔石头----如果你自家的窗

户也是玻璃的(钱海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觉醒时刻。

“自尊自重的人,认同自己长处、接受自己弱点的人,悠然自得、不必透过他人目光来肯定自己------这些人不会吹牛。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同样地,他们也不需要抱怨,以籍此来取得神经质的益处。”

看来,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也是要不得的,还要时时警醒自己,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长路漫漫,吾亦将蹒跚学步,上下而求索。

非常喜欢诸葛亮的《诫子书》,手工抄下来,和儿子一起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

七、沉默与怨言。

1、抱怨是一种习惯,暂停一下吸一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用字遣词。说出来的话要具有建设性,如果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

2、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非由不安是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3、你可以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期许,而不需要抱怨现况来获取想要的结果。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提供方案的人谈。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也更快乐。

4、当你听到牢骚时,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语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们。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把紫手环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与其抱怨,我们不如学习金人,三缄其口金。沉默换来的是正向的思考的时间,正面表达建设性的意见,才会解决问题。

八、关于批评。

1、批评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出,意图贬低此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当我们批评某人时,对方会觉得遭受不公平待遇,有必要为自己辩解而出击,所以我们的批评往往只会扩大,却不会消弭我们批评的事端。

2、每个人共有的需要就是获得注意、受到重视。

3、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和她的行为有着什么期望。如果言语中带有批评,他的行为就会如实反映我们所批

判的内容。

我们单位有个女同事非常有个性,单位要求长发盘起,她却喜欢做披头士,考虑到她的自尊心,一次看到她又披着头发,我就跟她说:你盘起头发的样子很漂亮哦。从那以后,她的头发一直盘得很规整。

曾经看过周弘写的《赏识教育》,周弘的女儿从小因病致残成为聋哑儿,有一次,他给女儿出了十道应用题,她只做对了一道,他对女儿伸出了大拇指:“女儿,你太棒了,这么难的题我碰都不敢碰,你居然做对了一道!”女儿当时眼里闪出了光。后来他将女儿夸成了一个留美的博士。假如,当时他一巴掌打过去:“你怎么这么笨,十道题错了九道!”,那么,等待孩子和家庭的将只会是悲剧。

九、臻入化境。

1、认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时时感恩,如果有人为你扶住或者好心帮你提东西,都要当成是这个宇宙丰富的祝福,如此一来,你也会引来更多祝福。

2、把全家团聚的时间变成一段欢欣、快乐的时光,而不是在抱怨当天如何诸事不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也能把不抱怨的美德传承下去。

3、多去注意好事,而不是只看到有什么应该抱怨,并且为自己拥有福分所庆幸,生活中正面思考的雪球就会愈滚愈大,心情也愈来愈好。

4、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其他人的脚步浑沌度日。如今,你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你是个什么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喜欢文章最后一个署名“黄昏星”的读者留言:用正念,赢得好运气;用不抱怨,累积正面的能量;用心,让自己快乐。

希望:每一个人都走出抱怨!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祝福!!

希望:每一个人都平静喜乐!

篇二: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施家屯小学 何怀清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在暑假买来的,当时买了好几本书,也没特别在意它,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直到最近才有时间全部读完。可是,越看越发现这本书同以往的书不同,书中的理念非常实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和我周围的人。

一次下班后和同事聊天,我说起这个不抱怨运动,以及“抱怨什么吸引什么”、“不抱怨、要改变”的理念,得到她们的认同。几个人决心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再不是“累死了”、“烦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的自我批评和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团队向心力增强,工作氛围较以前更为融洽,团队的目标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团队的成绩也更加优秀,更令人开心的是看到同事脸上洋溢的笑容。一些深深困扰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心里感激这本书,感激这些理念,愿意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该书简介及书评。

本书作者威尔.鲍温,美国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该书畅销80个国家,一只手环21天改变600万人的命运。

该书书评的阵容非常强大,冯仑、唐骏、马云、比尔.盖茨,以及中外的各大报社都对该书有极高的赞誉:

马云: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黑幼龙:戴尔.卡内基30条沟通人际关系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张德芬: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运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得恰是时候,他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众多书评中,最喜欢张德芬的,她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前一阵也刚好读过,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一个指头指向别人,其余的指头都指向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二、紫手环的力量。

书中附赠了一个紫手环,手环的使用方法如下: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你才能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

移动一个紫手环能够“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这个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但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它确实可以。

紫手环的强大在于:它可以提醒我们的言行,察觉我们的行为,在意识里刻下痕迹,最终成为我们思想的过滤器。

可以将紫手环置换成自己喜欢的手链或者戒指,或是口袋里的一枚硬币。形式可以不拘,能起到标识作用即可。

往下看,将会告诉你:“我们为何会抱怨,抱怨能带来什么,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你将学会一步步驱除生活中这种恶毒的表达形式。如果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不只是你自己不再抱怨,连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停止这样做。”

三、我怨故我在。

(以下编顺序号的为引用书中原话)

1、如果你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

2、我们的抱怨多半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3、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4、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语言,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读到这里,不由得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小时候挑食,老人会吓唬我们说:“嫌饭吃,没饭吃。”是否也算是“吸引力法则”的民间版本?

四、抱怨与健康。

1、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2、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心里和身体是互为关联的,心理想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3、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而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4、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活出感恩的生命,

把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想到那个故去的阿桑,她的歌很伤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首《寂寞在唱歌》,经常地唱这些伤感的歌,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她的生命只有35岁。

不仅歌者,听悲伤的歌曲的人也危险,那首《黑色星期天》听死了多少人,导致这首歌很快被封杀。

负性能量积聚多了,多半是要出事的吧?所以,那些悲伤的歌,能不听就不听了吧?实在要听,也要等到自己的神经够强大了吧?

那些自杀频率高发的艺人,他们所拍的电影大都是伤痕累累的悲剧,众所周知:要入戏就得一遍遍体会戏中主人公的心情,他(她)哭艺人就要真的哭,戏演完了艺人可能还沉浸在戏的悲惨氛围中。这一遍一遍地重复悲剧,会吸引什么?所以,很多艺人的自杀,我认为在很大成分上是悲剧情结过重,导致“人生如戏”了。

健康对我们是多么多重要。有一道选择题:等我们老了,是希望能够照顾别人?还是为别人所照顾?让我选,我就选前者:为了将来能有力气抱起我那可爱的孙子,我要现在开始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抱怨与人际关系。

1、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2、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3、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指明、强化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就是在排斥、推开、驱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4、如果你不敢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

5、我们说的闲话和抱怨,可能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当我们指出你饿缺点,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爱吹牛的人。

6、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外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7、如果你要其他人改变,自己就必须先开始改变。领袖要站在最前线开拓疆路,让其他人追随。

8、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我曾经看到马云的一个团队管理原则:团队中如果两个人发生了分歧,要两个人之间单独解决,如果牵扯进了第三人,你就必须出局。阿里巴巴之所以能这么强大,与这种高效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密不可分。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句话非常受用:不要往仇人家的窗户扔石头----如果你自家的窗

户也是玻璃的(钱海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觉醒时刻。

“自尊自重的人,认同自己长处、接受自己弱点的人,悠然自得、不必透过他人目光来肯定自己------这些人不会吹牛。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同样地,他们也不需要抱怨,以籍此来取得神经质的益处。”

看来,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也是要不得的,还要时时警醒自己,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长路漫漫,吾亦将蹒跚学步,上下而求索。

非常喜欢诸葛亮的《诫子书》,手工抄下来,和儿子一起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

七、沉默与怨言。

1、抱怨是一种习惯,暂停一下吸一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用字遣词。说出来的话要具有建设性,如果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

2、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非由不安是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3、你可以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期许,而不需要抱怨现况来获取想要的结果。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提供方案的人谈。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也更快乐。

4、当你听到牢骚时,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语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们。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把紫手环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与其抱怨,我们不如学习金人,三缄其口金。沉默换来的是正向的思考的时间,正面表达建设性的意见,才会解决问题。

八、关于批评。

1、批评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出,意图贬低此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当我们批评某人时,对方会觉得遭受不公平待遇,有必要为自己辩解而出击,所以我们的批评往往只会扩大,却不会消弭我们批评的事端。

2、每个人共有的需要就是获得注意、受到重视。

3、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和她的行为有着什么期望。如果言语中带有批评,他的行为就会如实反映我们所批

判的内容。

我们单位有个女同事非常有个性,单位要求长发盘起,她却喜欢做披头士,考虑到她的自尊心,一次看到她又披着头发,我就跟她说:你盘起头发的样子很漂亮哦。从那以后,她的头发一直盘得很规整。

曾经看过周弘写的《赏识教育》,周弘的女儿从小因病致残成为聋哑儿,有一次,他给女儿出了十道应用题,她只做对了一道,他对女儿伸出了大拇指:“女儿,你太棒了,这么难的题我碰都不敢碰,你居然做对了一道!”女儿当时眼里闪出了光。后来他将女儿夸成了一个留美的博士。假如,当时他一巴掌打过去:“你怎么这么笨,十道题错了九道!”,那么,等待孩子和家庭的将只会是悲剧。

九、臻入化境。

1、认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时时感恩,如果有人为你扶住或者好心帮你提东西,都要当成是这个宇宙丰富的祝福,如此一来,你也会引来更多祝福。

2、把全家团聚的时间变成一段欢欣、快乐的时光,而不是在抱怨当天如何诸事不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也能把不抱怨的美德传承下去。

3、多去注意好事,而不是只看到有什么应该抱怨,并且为自己拥有福分所庆幸,生活中正面思考的雪球就会愈滚愈大,心情也愈来愈好。

4、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其他人的脚步浑沌度日。如今,你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你是个什么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喜欢文章最后一个署名“黄昏星”的读者留言:用正念,赢得好运气;用不抱怨,累积正面的能量;用心,让自己快乐。

希望:每一个人都走出抱怨!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祝福!!

希望:每一个人都平静喜乐!

篇三: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与其他众多装饰祯精美的书没多大区别,区区几万字,读后却揪着你的心,不自觉地自思、自省,是继《谁动了我的奶酷》之后,又一激人奋进之力作。

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谁动了我的奶酷》暗示着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危机时,应像小老鼠那样迅速穿起挂在脖子上的跑鞋,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向前奔跑;而《细节决定成败》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仅仅是因为在进入座舱前脱下了一双鞋子;而一把椅子却使菲利走上了人上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一张不同座位的飞机票,促使一家公司将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等等,来告知我们:“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也许这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也是成就每一项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看平日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只是取决于一些细节上下的功夫。而细节的命运却不那么乐观。其一,疏忽,没有注重细节。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错打了一个小数点,或者忽略了一个数字或变量,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还记得前些年澳星发射是怎样失败的吗?它也仅仅只是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而导致的澳星爆炸。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浙江宁波电业局“3.3”安全事故、重庆万州梁平供电公司“6.30”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哪一个不是因为思想麻痹,违反《安规》,习惯性违章造成的?这些不都是因为事小而造成的大错吗?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唯有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追求每一步精确到位,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就会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

其二,敷衍了事,无视细节。很多小事,两个人都能做,可做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种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极其认真,将小事做细,注重每一个环节;

而另一种人无法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永远被动地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事情做好,对于他们而言更谈不上细节。一个看不到细节,或者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当然他也失去了在细节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从而也不会成功。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将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忽视细节,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太微小,不足挂齿;无视细节,是因为看不到细节铸就成功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浮躁地期待触手可及的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任何一件小事。

何为小事?就是日常工作中简单得不屑一顾的事情。何为细节?就是为把小事做好而细心考虑的各个环节。其实对于智者而言,他们是不会简单的这么看。他们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认为决定成败的也许不是细节本身,而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那种追求卓越的思想,那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又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成功之源,为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础。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把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负累,而把它看作是获得经验的一种途径,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必备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事就好比烧开水。水温达到了100℃才能将水烧开,使水沸腾。就算是从0℃烧到99℃差1℃,如不再继续加温,永远都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做事也是如此,我们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那些一心渴望伟大、只看中大事,不拘小事的人,成功了无踪影;而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人,成功却不期而至。

品一茗清茶 读一本好书

作为语文教师,我个人认为应多涉及一些文学作品,提升自身修为和内涵的主要途径便是读书,散文亦是不错的选择。在心情平静,不浮躁的情况之下很适合读读散文。很多人都曾经为余秋雨而手不释卷,记得当年读师范之时也曾揣着一颗梦的种子,读过他的不少名篇佳作,他掀起的优雅中带点苦涩的文化旅程也曾经令许多人回肠百转。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该书以独特的视角、锐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以飞扬的文字,昂扬的 激情呈现给我们丰盛的文化大餐。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读《文化苦旅》最大的感觉是新奇——散文居然可以如此写!把一段段悲怆的历史化为美文。曾见报道:警察在烟花女子的手袋中发现这本书,试想一位戏剧理论家笔下的历史竟能吸引这个层次里的人,我当时见此报道后脑海里立刻跳进一位古人的名字:“白居易”。白居易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从古延续至今,大凡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大众认同接受并行之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产物。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这本散文集中的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

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

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54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
相关文章
  • 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

    一本好书的读后感《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施家屯小学何怀清《不抱怨的世界》是我在暑假买来的,当时买了好几本书,也没特别在意它,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直到最近才有时间全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