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2016-10-17 13:50:0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永寿县中学 宋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党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通过学习使党员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及要求;

3、通过学习使党员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实践。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实践。

[教学对象]全体党员和非党管理干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50分钟。

一、新的执政理念: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15次对党章进行修改,其中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直接催生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因素

1、2000年达到初步小康水平应当实现的16项检测指标中有三项竟然到了2002年都还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年人均收入1200元,实际却只有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实际却只有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100%,实际只建成80%。

这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2、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这就迫使党中央反思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3、许多国家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否则可能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就是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资源问题、环保问题、腐败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事实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以安全顺利地渡过这一关键时期,成为中央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提出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10月

☆2002年11月16日,胡锦涛等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考察抗非典工作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协调发展。

2、形成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4月

☆2003年11月29日,胡锦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2004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 ☆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用大量的篇幅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3、完善阶段:2004年4月——2007年9月

☆2004年4月30日,胡锦涛考察江苏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 2004年7月26日,胡锦涛考察上海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

☆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和谐社会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2006年10月8日,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

☆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①什么是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②什么是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③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变“增长方式”为“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

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育要以人为本

?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 三个协调: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一个“统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

? 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根本要求:“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大会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宣言。”——(加)肯内斯·哈尔

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自主创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党员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

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这是中国教育乃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做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履行使命、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要牢记教育方针,始终不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已十几年了。早在1993年2月,我国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应该说,素质教育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不断向前推进,遇到的矛盾越来越多,阻力也越来越大。这些矛盾和阻力,就像瓶颈一样,使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处在一种在坚冰面前徘徊的爬坡局面,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进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在培养人方面下工夫,做到:

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学生的成绩有优秀的、中等的、差的,这是很自然的。但教师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要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做人的尊严,要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2、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3、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篇二: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录入:zhuping 2009-4-8 人气:1462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国家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我们全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板书)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一条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脉络。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板书)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是一般的体现,而是集中的体现。集中到哪里?哲学。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发展的哲学,它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

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崇高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把“五个统筹”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

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板书)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基本内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升执政能力,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最根本的是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在处理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关于“为什么发展”。必须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鼓励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强调又快又好地发展。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为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四个字,包含着普遍价值,洋溢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它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

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执政为民,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关于“靠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一切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关于“发展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更加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等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关于“怎么发展”。怎么发展?一句话,又快又好。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所谓“又快又好”,就是要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首先要快,快是前提;关键在好,好是方向、目的。按照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24字基本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建议》要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

要求。因此,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又快又好发展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凸显人的整体素质。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着力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完成教学任务

篇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东阿县大桥镇中学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开班式上,中央领导高屋建瓴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王怀超分析说,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环境污染,人的身心伤害,土地荒漠化,江河断流,与造福子孙背道而驶。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关键是学以致用,现结合我团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努力刻苦学习。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立业,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工作水平,向书本学,实践学,老同志学,向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学,多和领导、多和学识高的人交往、交流,迅速提高自己,不要跟蚊子向蜜蜂学艺一样,不要固步自封,坐井观天,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兄弟团科长能力如何,干得怎样,要多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阿Q精神,老子天下第一,自我陶醉,满足于现状。相比我团人才短缺,综合素质高的与大团相比有差距,不足多,差距大,要知耻而后勇。历史上包括现代或多或少存在不尊重知识的不见得现象。百无一用是书生、“书呆子”,不重视学习。邓小平执政后,实行高考(科举)制度,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社会上现短少书呆子,最鲜明例子,初唐四杰之一陈子昂“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李白 “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纸上谈兵赵括,挥泪斩马谡被钉在“书呆子”的历史耻辱柱上。学校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更要求我们用实际的行动,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把更多更系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工作。

二、坚持恪尽职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牢固树立“交帐”意识,防止只布置不落实、只放线不回收的现象。各口负责人要发挥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有为有位,人在岗,心在岗,在岗处于工作状态,把心思用在抓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把成效体现在抓落实上。

三、讲究工作方法。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最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单位领导对重要工作做决策前要善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个人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否则孤家寡人,充山大王,势必众判亲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势必耽误党的事业。干部要少一些霸气、傲气、土气,多一些锐气、和气、才气。温总理:听得进意见的政府是不会垮台的。不要做四拍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既坚持原则,又注重灵活性,方框内划最大的圆。润滑、圆通区别(见笔记本)。

四、保持良好心态。面对困难、挫折很快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区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基层干部难处:有吃有穿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困难就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不尊重父母官。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基层赋予一定事权、财权,把基层矛盾、问题化解在荫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五、坚持清正廉洁。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很多,清正廉洁、干活干净是很重要的一条。所谓干净就是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只有既干活又干净的干部,才是好干部。干活不能代替干净,干净不能代替干活,不存在将功补过的问题。领导干部的威望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也吹不出来,只有靠一身正气、为民谋利。“公生明,廉生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实实在在的政绩越多,群众越拥戴;利民惠民的好事越细,群众越高兴。如果思想懒惰,手脚不勤不干净,当官积极,谋事消极,无所建树,这样的干部在位时群众希望他走,离任后群众拍手称快。有多少能干的人,因为廉洁这一条过不了关,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落得个身败名裂。要讲党性、重品行,时常提醒自己要守住思想道德底线、党性原则防线和法规纪律红线,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珍惜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信任、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从严要求自己,从高修炼自己,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干部出问题,多数出在“德”上而不是出在“才”上。

六、争创一流业绩。干工作注意研究、提炼和归纳,使各项工作在我校有位置、有份量、有形象,跑步机效应。希望大家做政治上的清白人,廉政建设的带头人,工作的领路人。

2009年3月22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