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文 本文移动端: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2016-10-17 12:21: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

《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

[摘要] 历代学者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理解各异。在尊重前贤、译注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认为这句话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关键词] 《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典出《论语·八佾》的第一章。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1]将其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钱穆先生《论语新解》[2]解释为“季氏尚且忍心为之,还有什么样的事他不忍心干呢!”《论语译注》和《论语新解》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但对这句话的解释有欠妥之处。

宋永培先生说:“‘文、史、哲、训系统贯通’是指词义的解释要与相应的表述史实、情感、观念的背景材料相互沟通,要实事求是地清理出词义解释与背景材料各自的条理、系统,并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沟通彼此的联系。”[3]

要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关键是要弄清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原因。刘宝楠《论语正义》:“孰,谁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4]

篇二: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民日报》刊出第五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2012年10月22日 08:01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周一刊发“五论钓鱼岛问题真相”

日本必须承担背信弃义的严重后果(国际论坛)

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重要谅解和共识,由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扫清了重大障碍,开创了中日关系和东亚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纪元。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明确承诺“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至于《开罗宣言》的条件是什么,这是人所皆知的,就是日本必须归还窃自中国的所有领土。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一大批日本前重量级官员,甚至了解这段历史的基辛格博士等美国前政要,都纷纷站出来指证中日之间当年在钓鱼岛问题上达成过共识的真实性。

史实岂能抵赖,真相不容抹煞。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妄想一笔勾销双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结果适得其反,在日本内外激起了对日方无耻抵赖进行举证揭批的浪潮,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越来越多披露的强有力的事实面前,日本政府的狡辩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日本外相在欧洲的游说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其在往访国遭受冷遇和尴尬也就毫不奇怪了。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时有小动作,中国政府多次告诫日方不要“玩火”。同时从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出发,中方始终恪守双方达成的共识,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

然而日方却一意孤行,在背离两国共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年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闹剧不断,先后采取“命名”、“登岛”、“视察”、“慰灵”等一系列密集动作,直至今年9月宣布完成所谓对钓鱼岛“国有化”进程。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顺应民意,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维护和伸张中国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回击日方的挑衅行为,这是完全正当、合法的。

必须指出,日方非法“购岛”行径已彻底葬送了双方达成的共识,改变了钓鱼岛问题的现状,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必须认清形势,直面现实,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与中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们要严肃正告日方,不要再心存幻想和侥幸,不要企图敷衍了事、蒙混过关,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是坚定的、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这篇文章发表的当天,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就已经打响。 此外,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28天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

篇三: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yi51)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参看“祸起萧墙”)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是可忍,孰不可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