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艾青的爱国诗 正文

艾青的爱国诗

2016-12-09 07:36: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诗集 爱国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2]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篇二:郭沫若_闻一多_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 ,屹立着三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 。他们高大伟岸的身 影卓立在新诗王国里 ,熠熠生辉 ;他们热情洋溢的爱 国诗篇怒放在新诗艺苑里 ,瑰丽夺目 。他们用笔 ,用 激情 ,用心血 ,甚至不惜用生命抒写了一曲曲深情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 ,炳耀千古 ,永照山河 !

现代爱国三诗人由于出身 、教养 、经历不同 , 性 情 、气质 、禀赋各异 ,因而在为祖国 、民族和人民而奋斗中显示了很不相同的 、鲜明的爱国主义特点 。 郭沫若出身于峨眉山下一个地主兼营工商业的家庭 。他在幼年生活优裕 ,无忧无虑 ,充满着自由而 浪漫的幻想 。天府之国 ,自然景色壮丽 , 钟灵毓秀 ,他倘佯于山水名胜之间 ,从小便受到山水文化的熏 陶 ,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孕育了他的爱国根苗 。带 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方家庭教育开明 ,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 ,他能得风气之先 ,在吸吮祖国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 ,也接受了新式启蒙教育和外国文 化的影响 ,心灵向世界洞开 。在“天下未乱蜀先乱” 的四川社会大动荡中 ,少年郭沫若培植了他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 ,他曾因不满封建教育反抗黑暗学政而两次遭到斥退 ,后来又参加了国会请愿的爱国风 潮 ,亲历了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他曾真诚地接受过 梁启超的思想与文字的洗礼 ,热烈地景仰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 ,崇拜邹容 、徐锡麟 、秋瑾 、温生材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动荡的 、变革的 、新旧嬗替的时代把郭沫若引上了一条爱国的 、反抗旧世界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 。

怀着“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爱国信念 ,郭沫 若东渡日本学医 。“二

十岁以后 ,他走出夔门 , 几乎 成为无 羁 绊 的 自 由 知 识 分 子 了 。”1 急 遽 变 化 的 时代 ,救国图强的爱国主义浪潮 ,使郭沫若迅速充盈了他的爱国情怀 ; 弱国子民所遭受的民族歧视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反帝意识 。1915 年 ,为抗拒北洋军阀政 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他 愤然回国抗争 ,并写下悲愤慷慨的诗篇 ,抒发了报国 壮志 。在“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的“五四”前夜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生滋长 ,爱国激情正蓄势待发 。 伟大的十月革命风暴 、“五四”运动的春雷振聋 发聩地唤醒了郭沫若积聚已久的爱国激情 ,如火山熔浆的奔突 ,他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 民族的郁积、时代的郁积 、个人的郁积都通过《女神》这个喷火口 爆发了出来 。《女神》的产生标志着郭沫若的爱国主 义思想已进入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轨 道 ,体现了他由旧民主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飞跃 ,是他以热烈的爱国诗人和暴烈的革命诗人步入社会 、步入文学的辉耀的开端 。

“五四”以后 ,郭沫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爱国 主义思想进一步沉潜 、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 经过深入实际革命斗争烽火的锻炼 : 宜 兴 调查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 时代大潮中 , 郭 沫若急流勇进 、刚毅坚韧 , 终于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 ,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主义战士 ,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一跃成为他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自此以后 ,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个

坚贞的爱国者 ,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首倡革命文学 、 在流亡异国时进行学术研究 、在抗战烽火中转战南北 、在国统区协助周恩来同志组织领导抗战文艺工作 、在反共高潮中撰写爱国历史剧 ,他总是旗帜鲜明 地坚持无产阶级爱国主

义原则 ,把爱国主义思想和 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 ,把爱国行为自觉纳入为阶 级 、为民族 、为人民而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 之 中 ,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 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旗帜与导师 。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胚胎于山水文化 、乡土 观念和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 ; 萌芽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动荡 ; 滋长发荣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 《女神》就是他爱国思想感情怒放的绚丽的奇葩 。大革命的洗礼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飞 跃到一个新的高度 ,花开更艳 ,到了抗战时期 , 他的 爱国主义思想蓬勃伸展 ,终于茁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

闻一多出身在古之楚地的一个“世家望族 、书香 门第”的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和士大夫家庭的影响 。因此 ,他虽比郭沫若小 7 岁 ,但他身上所负传统包袱 、封建束缚比起郭沫若来要 沉重得多 。士大夫阶级的根性 、阶级意识的局限使 他在爱国主义道路上的跋涉显得举步维艰 。闻一多 自小便以忠烈 ( 文天祥) 后裔自居 ,向往崇拜历史上 的爱国志士 、民族英杰 ,有朴素的民族意识 , 对祖国的历史 、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入了清华学校后 ,接受 了九年系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文化教育 , 他 一方面不满奴化教育 ,滋长了反帝爱国情绪 ,一方面 又沉溺于古代文化之中流连忘返 。“五四”运动时 , 他热烈地接受爱国 、民主思潮 , 勃发了爱国主 义 热忱 ,但他这时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未脱出古典爱国主 义的窠臼 ,手书岳飞的《满江红》可以看做是一个象征 ,较之郭沫若的新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性 ,他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着更深的渊源关系。

留美期间 ,闻一多身受帝国主义者的民族歧视 和侮辱 ,更加思念祖国 ,由于鄙视资本主义文明 , 他更加热爱祖国历史文化 ,并以振兴光大中华文化为己任 。《红烛?孤雁篇》便倾吐了他怀念故国的深情,对祖国山川 、历史 、文化的赞美 ,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 。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基于民族危机感 “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的忧虑 ,1925 年回国前后 ,闻一多开始提倡“中华文 化的国家主义”,并由此而误入歧途 ,一度参与了国 家主义派的一些活动 。但闻一多的可贵之处在于 : 他有真诚的爱国心 ,他终身恪守“五四”爱国的 、民主 的传统 。“五卅爱国诗”向祖国袒露一个坚贞爱国者的赤子之心《死水》集中爱国之火埋得更深 、底火更旺 。这些都是他区别于国家主义派的伪爱国主义者 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地方 ,是他日后思想 进步的保证和动力 。

大革命失败后 ,闻一多主要过着不问政治的书 斋生活 。这种政治上的沉默正是不少“民主个人主 义者”通常所持的中间立场 ,不过对于闻一多则另有 深意 ,那就是在爱国主义立场支配下,怀揣火种,潜心整理民族文化遗产 ,是以新的方式继续探索爱国 救国之路 。地火在地壳下奔突 。书斋中 , 闻一多的思想在缓慢地前进 。抗日战争的烽火恢复了闻一多的青春 ,他逐渐认识了人民 ,开始摆脱封建传统观念 的束缚和士大夫阶层的清高矜持 。1943 年以后 ,在 抗战后期国统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中 ,闻一多积 极投身民主斗争 ,在斗争中迅速实现了由旧民主主 义爱国主义向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飞跃 。 他变得猛 、变得快 ,经过长期艰辛的思想跋涉而终于 认识到的救国真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他以“朝闻 道 ,夕死可矣”的气概投入火热的斗争 ,并表现出向 无产阶级政党靠拢 、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转化的意 向 ,可惜的是 ,他还未来得及完成这第二次的飞跃 , 就为祖国 、为民族 、为人民献身了 。他用自己的鲜血 和生命证明了他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及革命事业是忠诚不渝的 。

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与源远流长的古代爱 国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的 。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以忠 烈 后 裔 自 居 自 励 是 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的 基 础 。 “五四”时代 , 他 接 受 了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爱 国 、民 主 思潮 ,投入时代的洪流 。但是“望族”子弟的根性 、文化 爱国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他选择道路的鉴别力 ,在热烈地寻求救国真谛的艰辛跋涉中“曾不知路之曲直兮”误入歧途。后来在现实的教育 、真理的感召和自 身爱国主义恒有的进步因素发展下 ,他清算了身上 残存的士大夫阶级意识和旧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 逐 步走向人民革命 ,在火热的民主斗争中迅速实现了 由一个有爱国心的民主个人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 者的转变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一颗茁壮的向日葵”开出了灿烂的花 。

三诗人中 , 艾青出生最晚 。与郭 、闻不同 , 艾青 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全新的空气中长大的 。他 广泛地摄取着“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新文化 、新文艺 的思想营养 ,思想起点较高 ,在摆脱历史惰力方面绝少羁绊 。

三诗人中 , 艾青幼年的经历最为奇特 。他出身 于江南的一个地主家庭 ,却是由一个贫苦农妇哺养 长大的 。他是“地主的弃子 、农人的乳儿”,这使他很 早就背叛了他出身的阶级 ,把眼光投向大堰河们及其所属的劳苦阶级 。留法三年贫困漂泊 , 令人屈辱 的种族歧视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使他认清了资本 主义的本质 ,激发了他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 ,在巴黎 他加入了世界反帝大同盟 。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 , 他在“一?二八”的炮火中回国 ,而后毫不犹豫地投身左翼文艺运动 ,因宣传爱国救国而身陷囹圄 。狱中 的生活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 ,玉成了他的爱国诗魂 , 他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的土地和 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 ,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的 统一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紧密结合是艾青爱国主义思想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特色使他一起 步就走上了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相联系 的新爱国主义道路 ,也是他日后走向无产阶级爱国 主义的原动力 。

当然 ,艾青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也曾经过漫长的漂泊 、“孤独的战斗”。童年失怙的精神 创伤 ,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异国半流浪的生 活使他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共鸣 ,形成了他 早期“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和傲然独立的诗人观 , 这使他早期诗作中“偶而现出了格调的飘忽”( 胡风语) ,在寻找回到“精神的故乡”———人民群众的路途 上也显得有所顾惜 。但无疑 ,他是一个革命的 、战斗 的爱国诗人 ,在抗战前的密云期 ,他“更英勇地投身 到革命生活中去 ,在时代的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 争中从事创作”,同时 ,又是一个独立不羁的行吟诗人 “悲哀的艾青”。

抗战爆 发 后 , 艾 青 辗 转 于 中 国 的 北 方 , 深 入 战 地 、深入灾区 。他贴紧大地的胸膛倾听着土地受蹂 躏的痛苦 ,感受着激动于地心的热气 ,胸中回荡着震 荡大地的风雷 。他从古老土地的震颤 、强韧民族精神的奋发 、人民不屈的意志与野性战斗中汲取力量 , 激发起热情与信念 。“从小感染的‘农民忧郁’遂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 ,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也找到了坚实的归宿 。”艾青一跃而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歌手 、时代的吹号者 。他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为复活的土地 、为被凌辱与被欺压的人歌唱 ,为浴血奋战的抗 敌将士歌唱 ,奔驰着向着太阳 。同时 ,在抗日战争的 炼狱中 ,艾青抛却了知识者那种悲凉 、苦痛 、孤独 、寂 寞和心灵疲乏 ,变得单纯 、坚实 、顽强 ,真诚地表达了青年知识者走向人民 、走向革命的决心 。他的爱国 主义正长足地坚实地跨向新的高度 。

1941 年 ,艾青高擎《火把》来到延安 。从此 ,他自 觉地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革命事业 , 把民族的解放与阶级的解放结合 起 来 。

他热情地歌唱延安的革命 ,反映工农兵的生活 ,向远 方的 沉 浸 在 苦 难 里 的 城 市 和 村 庄 送 去《黎 明 的 通 知》,声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歌颂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和反侵略的胜利 ,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 义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转变 。

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民族生活 的土壤 ,发源于“五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 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精神给了它充足的日照 。艾 青可谓得天独厚 ,学生时代他就阅读了一些爱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 ,获得了马克 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念 ,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就 获得了最初的阶级意识 。他先是反叛了自己出身的 阶级 ,留法期间又反叛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 。他 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达到了与革命民主主义相结合的时代水准 ,并逐步走上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与 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道路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 烽火为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举行了战斗的洗礼 , 使 之成为最新最高的爱国主义 ,绽开了美丽的花蕾 ,结 出了丰硕的果实 。

综上所述 ,三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随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进展而不断进步的 ,有着鲜明的 阶段性 ,各自反映了他们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面貌 。 现代爱国三诗人 ,由于他们事业发端的时代特 点和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生活经历不同 ,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风格 ,这决定了他们表现自己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

郭沫若“一出手他已经就在‘五四’前后”,他“是 同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 ,他的事业的发端是从‘五 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1 :447 “五四”时 ,郭沫若是一个刚刚觉醒的热血青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敏锐地感受到“太阳的热和光”“五四”运动使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契机与希望 。他说“时代的觉醒促进了我自己的觉醒 ,而同时也把我从苦闷中解放了 。”他的郁积已久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化作了一种狂热的磅礴的情感 “, 个人的郁积 、民族的郁积”都“找到了喷火口 ,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像火山 爆发一样倾泻而出 。就在这“差不多是狂了”的炽热情感中《女神》诞生了 。它吹响了“五四”时代激越雄壮的战斗号角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说 他“始终是感觉着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 “五四”是他事业的开端和第一个高峰。《女神》便是他“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激荡的产物。为什么郭沫若能够在事业的发 端期便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呢 ? 这与他积郁已久的爱国激情的喷发分不开 ,也与他的气质 、性格和才情以及思想情感方式有关 。蜀中雄丽的自然山水陶冶了郭沫若阔大 不羁的浪漫情怀 ,辛亥前后的社会动荡培植了他的反抗精神和“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中外英雄豪杰 、志士仁人引发了他的英雄崇拜倾向 。他感情 热烈奔放 ,胸襟开阔恢弘 ,性格坦率豪迈 , 精神视野 十分开阔 ,思想敏锐 ,加之才华过人 、精力四溢 。这 种艺术气质和个性与“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骤 然相撞 ,便爆出了“海涛的音响 ,雷霆的声音”,豪气 如虹 ,伟绝一世 。由“五四”青春期所激发出的理想主义 、反抗精神 、创造精神和郭沫若的创作个性的契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 。这种独特思想情 感方式一直贯穿了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阶 段 ,如同《女神》中的“火凤凰”一样 ,在中国革命的各 个历史关头 ,郭沫若总是“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

旗不湿”,勇猛搏击 ,呼啸而前 。他不仅是浪漫的 诗人 , 而且还以诗性的 、感情外溢的心灵去创 作 小 说 、散文 、戏剧 ;他又是坚贞不渝的革命家 、著名的学 者 、文化新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他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无论何时总是保持极大的革命热忱 “, 有笔的时候提笔 ,有枪的时候提枪”,具有文艺复兴时 期的巨人特征 。

闻一多是“五四”落潮期以诗集《红烛》而步入社 会的 。《红烛》反映了他“五四”开眼后的民族民主意识 、青春的觉醒和对理想的憧憬 ,但与创作于同一时 期的郭沫若的《星空》一样 ,也反映了在时代的躁动 郁闷下的苦闷与求索的矛盾心情 ,带有浓厚的感伤 和迷惘 。只是郭沫若很快告别了“低回的情趣”、“虚 无的幻美”,重振健翮 ,向黑暗现实搏击 ; 闻一多则徘徊歧路 、步履蹒跚 。 “五四”前后的闻一多基本是一个刚冲出旧垒还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的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 。 封建士大夫家庭清流拒俗 、讲风骨重气节的家风养成了他清高 、狷介 、劲节 、刚烈的性格 ; 以忠烈后裔自居与自励赋予他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的品格 ; 正统的封建文化 的 教 育 也 给 他 套 上 了 无 形 的 精 神 桎 梏 。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对古国文明灿烂历史的追往是他走向爱国的起点 ,同时又限制了他的视野 , 成了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障 碍 。生 于 楚 地 ,继承了楚骚浪漫主义的流风遗韵 ,有罗曼蒂克的气质 、热烈丰富的感情和奇丽弘伟的想像 ,然而儒家文化的教育及以“中和”为理想 、以“含蓄”为正宗的 古典审美规范又折服了他 ,使他总是和于纵情与抑 情的冲突之中。这种种矛盾集于他一身 , 使他在很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矛 盾 ! 冲 突 !”“一 误 再 误”。

在政治上 ,他爱国 ,但保守 ,有热情 ,却天真 。在伦理 方面 ,他接受了个性解放 、自由恋爱等现代观念 , 但行为方式仍不脱传统 “发乎情而止乎礼”, 所谓“浪漫‘性’我诚有的 ,浪漫‘力’却不是我有的”。艺术上 ,性情热烈丰富 、想像狂放不羁 ,但却总是刻意追 求冷静 、理性规范 。生活上 ,他天性慷慨 ,爽直磊落 , 以意行事 ,不顾利害 ,但却偏要学做“老成懂事”的风 度 。这种充满矛盾的思想情感方式体现了过渡时期 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 ,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闻一多的创作和学术 。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火烧得我痛 ,却始终没有能力 (就 是 技 巧 ) 炸 开 那 禁 锢 我 的 地 壳 , 放 出 光 和 热 来 。”5 :316他把这种矛盾归结为没有技巧是不确的 , 究其实则是因为缺乏有力的思想武器炸开那禁锢的 地壳 ———阶级立场的限制 。不过 , 闻一多的忧国忧 民献身救世的情操 、忠贞不渝的爱国心常常冲破禁 锢的地壳夺路而出 ,发出耀眼的光和灼人的火 。因 而 ,他在爱国路上的跋涉虽举步维艰 , 却也遒劲非凡 。他虽然很长时间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航道 ,但却以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而名世 ,比同时代的 另一些诗人带有更鲜明的爱国色彩 。

艾青热情敏感 、善于感受 、耽于思索 、性格内倾 、 思想深沉早熟 。童年时代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异国流浪生活形成了他的“漂泊的情愫”, 铁窗生涯炼 就了他 从 黑 暗 中 窥 见 光 明 的 眼 睛 。在 生 活 的 炼 狱 里 ,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造就了他忠实于 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铸造了他对光明和理 想强烈渴望和追求的人生信念 。反抗黑暗和歌颂光明是他 诗 歌 的 两 大 母 题 。由 于 对 人 民 苦 难 感 同 身 受 ,对社会现实有深切了解 ,艾青的反抗在略带忧郁 的音调中渗透着深沉的野性的战斗激情 ,不浮泛 ,不空喊 ,而是逼视现实生活的冰层 ,揭示生活的真谛 。

篇三:语文期末试卷

阜阳计算机学校2011-2012学年度农经管专业语文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供gòng 供品 口供供认 供职 ....

B.模mó模范 .

C.强qiáng 富强 .模特儿 .强调.模型 .强求 .模样 .强占 .

D.应yìng 应承 应许应变 应考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强劲(jìn) 择菜(zhái) 订正(dìng) 扰动(rǎo) ....

B.挫折(cuò) 刹那(chà) 似的(sì) 病菌(jūn) ....

C.蜕变(tuì) 连累(lèi) 支撑(chēng) 马匹(pǐ) ....

D.编纂(zuǎn)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博取斩露头角宛转 书声琅琅

B.恍惚功败垂成恢谐 洗耳恭听

C.浩瀚无与伦比防碍 错落有致

D.领衔和衷共济融资 秀外慧中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_________是人,_________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_________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

A.虽然 却 所以

B.其都所以

C.即使 也因为

D.如果 都因为

5、与“要学好文化知识是要下苦功的”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谁说要学好文化知识非下苦功?

B.难道学好文化知识要下苦功吗?

C.为什么学好文化知识非要下苦功?

D.难道学好文化知识不要下苦功吗?

6、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她的性格像母亲。

B.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C.我爱北京——的心脏。

D.像雷锋、焦裕禄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多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艾青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首爱国诗,借助一只鸟对土地表达至死不渝的感情,向祖国捧出了一颗赤子之心。而_________的《雨巷》则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

2、《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全剧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扣人心弦,语言含蓄简练,深刻的刻画了_________这个由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他不仅残酷,虚伪,而且阴险、奸诈。

3、《窦娥冤》原名《_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钟鼓馔玉不足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抱琵琶半遮面。

6、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苏洵、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9、启事的格式多样,写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包括_______ 、正文和______三个部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作用?(4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的“泻”字妙处何在?(4分)

3、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意境?(4分)

四、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 .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读:dòu,句中的停顿 .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从句式特征上看,下面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说,古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一般是论述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B.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批判了当时士大夫普遍轻视学习,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C.文中提到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原则。

D.在论述上,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在语言上,反复运用排比和比喻。

五、翻译(每题4分,共8分)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仿写句子(5分)

要求:根据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句式相同,字数一样。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25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艾青的爱国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7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艾青的爱国诗
相关文章
  • 艾青的爱国诗

    诗集爱国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