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 正文 本文移动端: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

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

2016-10-17 10:55:2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地方性知识摘要

临界流体萃取进展

吴绪 12级应用化学 20124062043

摘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本文对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超临界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临界温度;、应用;展望

1、概述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itical Fluid Extraction,以下简称SFE)是一项发展很快、应用很广的实用性新技术。它具有低温下提取,没有溶剂残留和可以选择性分离等特点,正为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所重视,有关研究方兴未艾,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超临界流体(Superitical Fluid,以下简称SCF)具有溶解其它物质的现象,早在100年前已为Hannay和Hogarth所发现,但由于技术、装备等原因,时至20世纪30年代,Pilat和Gadlewicz才有了用液化气体提取“大分子化合物”的设想。1954年Zosol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下简称SFE-CO2)可以萃取油料中的油脂。直到70年代的后期,德国的Stahl等人首先在高压实验装置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SFE这一新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才有了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近30多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项化工新技术在化学反应和分离提纯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医药、化工、食品、轻工及环保领域成果累累。1988年在法国尼斯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超临界流体技术会议”以后,国际上每3年召开一次会议,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我国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基础数据,工艺流程和实验设备等方面逐步发展,历经20多年的努力,我国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和应用已取得显著成绩。1996年10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作为新一代化工分离技术,SFE-CO2萃取已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近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联合公布的《生物及医药产业近期产业化的重点》(2001年)中将SFE-CO2列入优先发展的18个领域之一的“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中近期产业化重点。2002年9月18日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我国《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中亦将SFE-CO2作为有利于中药生产工艺提升、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的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之一。

加强对SFE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我国丰富的天然资源进行深度加工,生产高档次、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既有利于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的进步,也有利于种植等行业的发展。通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SFE技术的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蒙古科迪高技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SFE-CO2萃取工业化装置(萃取釜为500L),并对沙棘油、薏苡仁油、红花油、肉桂油、厚朴酚、青蒿素、丹参等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运用SFE技术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运用SFE-CO2技术按处方比例混合中药粉碎后提取的有效成分与单味中药提取效果无明显差异,而复方提取时有效部位(浸膏)收率均高于单味提取;中药复方在SFE-CO2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中显示,SFE-CO2提取的有效部位收率虽较传统提取的有效部位收率低34%,但其中的有效成份却高出近40倍。这一研究说明,SFE技术的应用将给中药复方提取方法带来革命性的改进,并使中药复方的量化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介绍,应用SFE技术对中药复方提取,其提取物具有杂质少、外观色泽好、有效成份高度浓

缩、批间重现性好等特点,是改进中药复方生产工艺的有效途径。目前SFE技术已被美国环保局确定为替代溶剂萃取的标准方法。因此运用SFE-CO2技术是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新技术。 目前全国已建成10余套工业规模萃取装置,中小型设备,达百余套。超临界流体萃取在我国已逐步走向工业化,有多种产品进入市场,其发展方兴未艾。

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利用处于临界低压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具有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而发展出来的化工分离新技术,人们发现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对有机化合物溶解增加的现象是非常惊人的。一般能增加几个数量级,在适当条件下甚至可达到按蒸气压计算所得浓度的1010倍(油酸在超临界乙烯中的溶解度)但是应用这一特殊溶解能力的新型分离技术一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却是近20年的事情。

2.1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超临界流体(SCF)是指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其物理性质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流体,这种流体(SCF)兼有气液两重性的特点,它既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的粘度,又兼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许多物质优良的溶解能力。

溶质在某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剂的密度呈正相关,SCF也与此类似。因此,通过改变压力和温度,改变SCF的密度,便能溶解许多不同类型的物质,达到选择性地提取各种类型化合物的目的。可作为SCF的物质很多,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亚氮、六氟化硫、乙烷、甲醇、氨和水等。其中二氧化碳因其临界温度低(Tc=31.3℃),接近室温;临界压力小(Pc=7.15MPa),且无色、无味、无毒、不易燃、化学惰性、低膨胀性、价廉、易制得高纯气体等特点,现在应用最为广泛。

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

a)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由于超临界状态流体溶解度特异增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因而理论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作为一种通用高效的分离技术而应用。

b)萃取效率高,过程易于调节超临界流体兼具有气体和液体特性,因而超临界流体既有液体的溶解能力,又有气体良好的流动和传递性能。并且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少量变化有可能显著改变流体溶解能力,控制分离过程。

c)分离工艺流体简单超临界萃取只由萃取器和分离器二部分组成,不需要溶剂回收设备,与传统分离工艺流程相比不但流程简化,而且节省耗能。

d)分离过程有可能在接近室温下完成(二氧化碳),特别适用于过敏性天然产物

e)必须在高压下操作,设备及工艺技术要求高,投资比较大

2.3 影响超临界萃取的主要因素

密度:溶剂强度与SCF的密度有关。温度一定时,密度(压力)增加,可使溶剂强度增加, 溶质的溶解度增加。

夹带剂:适用于SFE的大多数溶剂是极性小的溶剂,这有利于选择性的提取,但限制了其对极性较大溶质的应用。因此可在这些SCF中加入少量夹带剂,以改变溶剂的极性。

最常用的SCF为CO2,其极性大约在正已烷和氯仿之间,通过加入夹带剂可适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

粒度:溶质从样品颗粒中的扩散,可用Fick第二定律加以描述。粒子的大小可影响萃取的收率。一般来说,粒度小有利于 SFE-CO2萃取。

流体体积:提取物的分子结构与所需的SCF的体积有关。Favati用SFE-CO2在68.8MPa、40℃下提取50克叶子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要得到叶黄素50%的回收率,需要2.1L超临界的CO2;如要得到95%的回收率,由此推算,则需要33.6L的超临界的CO2。而胡萝卜素在CO2中的溶解度大,仅需要1.4L,即可达到95%的回收率。

3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

SFE是一种发展很快、应用面很广的实用新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开始进入实验阶段,70年代以来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日趋广泛,80年代更广泛应用于香料的提取,90年代后则开始运用于从药用植物中提取药用有效成分的提取等。

3.1食品工业

植物油脂(大豆油、蓖麻油、棕油、可可脂、玉米油、米糠油、小麦胚芽油等)的提取;动物油脂(鱼油、肝油、各种水产油)的提取;食品原料(米、面、禽蛋)的脱脂;脂质混合物(甘油酯、脂肪酸、卵磷脂等)的分离与精制;油脂的脱色和脱臭;超临界状态下借助酶进行交换;植物色素和天然香味成分的提取;咖啡、红茶脱除咖啡因;啤酒花的提取;软饮料的制造;发酵酒精的浓缩。

3. 2 医药、化妆品

鱼油中的高级脂肪酸(EPA、DHA、脱氢抗坏血酸等)的提取;植物或菌体中高级脂肪酸(γ-亚麻酸等)的提取,药效成分(生物碱、黄酮、脂溶性维生素、甙等)的提取;香料成分(动物香料、植物香料等)的提取;化妆品原料(美肤效果剂、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酯等)的提取;烟草脱除尼古丁。

3. 3 化学工业

石油残渣油的脱沥;原油的回收、润滑油的再生;烃的分离、煤液化油的提取;含有难分解物质的废液的处理;用超临界流体色谱仪进行分析和分离。

4 、SFE技术前景展望:

4.1 目前国际上SFE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德国、日本和美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在医药、化工、食品、轻工、环保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工业化的大型SFE设备有5000L~10000L的规模,日本已成功研制出超临界色谱分析仪。目前国际上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重点已有所转移,为得到纯度较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对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和分馏萃取的研究越来越多;超临界条件下的反应的研究成为重点,特别是超临界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下的各类反应,更为人们所重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除了天然产物的提取、有机合成外还有环境保护、材料加工、油漆印染、生物技术和医学等;有关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国际上的这些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4.2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开展了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研究,国家对此项技术的研究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初步统计,到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资助20多项基础研究课题,资助金额达100多万元。“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又专门立项支持超临

界流体萃取的应用与工程研究,总经费达数百万元,加上各部委、各省市的配套资金,估计达数千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100L以上的超临界萃取装置10多台套,规模最大的达到1000L,生产的产品已有沙棘油、小麦胚芽油、卵磷脂、辣椒红色素、青蒿素等。25L以下的中小型装置有120台套左右,几乎每个省区市都有。毋庸置疑,我国在SFE 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研究数量和设备数量不算少,但设备质量不高,测量手段较为落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对后代造成危害,21世纪的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等必须通过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开发清洁化生产和 绿色工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SFE技术就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这样一种新技术。我们应当从这个战略高度来认识SFE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制定研究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对该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使它真正用于工业化生产,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4.3 SFE技术对于中药现代化至关重要。要从单纯的中间原料提取转向兼顾复方中药新药的开发利用,或对现行生产的名优中成药工艺改进或二次开发上;加强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或超临界色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不断改革传统的分析方法;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及其超细颗粒的制备可用于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应加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推动中药制剂的现代化。但超临界流体萃取存在着以下弊端:

⑴分离过程在高压下进行,设备一次性投资大。

⑵萃取釜无法连续操作,造成装置的时空产生率比较低。

⑶过程消耗指标不容忽视。

因此,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性能,只有那些能充分发挥该技术固有优点的过程才具有工业实用性的观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杨基础,沈中耀,超临界技术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1997.4.34--38

2.张坤,崔英德,卢蔚,有机溶剂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作用J现在化工,1998.4.25—27

3.陈钧,杨克迪,陈洁等。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中传质的实验研究C全国超临界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0—53

4.方瑞斌,张世鸿,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紫杉醇的研究J分析化学新进展,1998.15(6):1243————1244

5.珠海,杨基础,刘崇义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精馏制EPA&DHA的研究C第一届超临界萃取技术与学术交流会,北京,1994

6.袁成凌,余增亮,刘昌伟等,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富集微生物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27.(6):48—50

7.包焕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应用J化学世界,1996(6);241—244

8.李卫民,金波,冯毅凡编,中药现代化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8

9.于恩平,陈云霞,王国俊,超临界流体萃取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J分析化学,1999.27(3):337——341

10.石竞竞,刘有智,喻华兵,新型溶剂萃取技术及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25(5):15——19

11.马君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研究与应用J.辽阳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3)

16:19

12.李永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8):114——115

13.于思平,朱美文,方志新,关于超临界萃取过程中使用夹带剂的研究J.化学工程.1989.17

(4):21——24

14.刘红佳,柳正良,王春艳等.超临界萃取一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银杏叶粗体中皮和山奈素的含量J的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0):958——960

15.刘红梅,张明贤,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和GC-MS分析J.1995(1):67——71

16.徐志毅,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7.孙仁文,朴惠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气相色谱—质普联用分析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36——1138

18.Rafaella F. Rodrigues,Alexandre K.Tashima,Regina M.S.Pereira,Rahoma S. mohamed and Fernando A.Coumarin solubiliity and extracyion from emburana seeds with supercriticl carbon dioxide J 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8.43(3)375_382

19.Takashi Miyawaki,Ayato Kawashima and Katsuhisa Honda. Davelopment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with a solid phase trap for dioxins in soils and sediments J. Chemoshere ,200

8.70(4):648_655

20.Paulaitis Michael E rta.Chemical Engineering at Superefitical Fuidtions M.Ann Arbohn Science Publishere.1983

21.王洛春,仇汝臣,王应龙等,超临界萃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J.化工纵横,2003.17(1):10——11.

篇二:中山大学人类学历年真题(1)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 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 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 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 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 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00年科目:人类学概论 专业:人类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 单系继嗣 3 主干家庭 4 《萨摩亚人的成年》5 聚落考古学

二. 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怀特的新进化论。

2.简论文化相对论

3.简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三. 论述(共45分)

1.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人类学名著(20分)

2.试举例说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25分)

中山大学2001年人类学试题 科目:人类学概论

二.简答题(6*10)

2.1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2.2试述文化相对论?

2.3什么是亲属称谓?

2.4试述现代人类的体制特征。

2.5简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的能量进化理论。

2.6简论刘易斯的“匮乏文化”。

三.问答题

3.1试论文化涵化理论并举事例说明。(20)

3.2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10)

中山大学2002年人类学试题 科目:人类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5*5)

1.适应 2.文化残余 3.夸父宴 4.民族考古学 5.涵化

三.问答题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对其作何评价?(10)

2.试述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0)

3.什么是体质人类学?试述体质人类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10)

4.试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及你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见解。(20)

2002年考试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

二. 问答题

1.简述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3)

2.简述中国民族宗教的现状(13)

3.以中国民族志材料说明婚姻家庭演变的各个阶段的特点(17)

4.试述文化与民族的关系(17)

中山大学2003人类学试题 科目:人类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8*5)

1.涵化 2.库拉圈 3.家庭 4.人种 5.显性性状 6.伯格曼法则 7.渐变群分布 8.《中镇》

三.解答题(3*10)

1.简述美国历史学派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3.简述格尔兹的文化解释学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现在许多人喜欢选择吉祥数字,试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25)

2.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著作。(25)

3.试述高原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对高原气候的生理调节机制。(20)

2003年考试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主要观点(15)

2.试对海南黎族的“合亩制”与1950年代中国大陆的“互助组”进行比较(25)

3.以中国民族的材料论述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5)

4.请您联系实际论述当代中国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25)

中山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人种与种族 2、 新考古学 3、 婚姻与继嗣 4、 历史人类学

5、 文化传播 6、 《努尔人》(或《西太平洋航海者》)

二、简答(每题15分)

1、 简述Frederick Barth的族群边界理论

2、 简要评述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

3、 评述Clifford Geertz的阐释人类学。

三、论述(共75分)

1、 试举例说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35分)

2、 案例分析:下面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进行评述。(40分)

《南方日报》报道:今年3月17日晚10点,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上街找网吧,没有暂住证也没有身份证的他被带进派出所,后被送到收容所,最后转到医院。20日晚10点,他死了。这一刻,距这位湖北小伙子来到广州工整整20天。他2001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事发前在广州一家服装工司工作。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我们在关注此事的时候,不应过分关注孙志刚的身份——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个拥有美好前途的年轻人,还要还原出孙志刚的普通公民身份。否则,我们就可能因为对特殊身份的义勇而淹没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谁不是小人物呢?谁不是普通公民呢?

大洋网讯:

被害人孙志刚,男,汉族,27岁,湖北省武汉市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今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3月17日晚10时许,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执行统一清查任务的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18日晚,孙志刚称有病被送往广州市卫生部门负责的收容人员教治站诊治。

20日凌晨1时13分至30分期间,孙志刚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当日上午10时20分,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发生后,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公安部专题研究并派出工作组到广东帮助指导查办此案。省、市迅速成立有政法委、纪委、监察、检察、公安、民政、卫生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全面开展调查工作。省、市政法公安机关也迅速成立联合专案组,全力开展案件侦破工作。

中山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 母系与母权 2、 人类学的整体观 3、 心理人类学 4、 大传统与小传统

5、 匮乏文化 6、 文化相对论

二、简答(共45分,每题15分)

1、 结合事例来说明狩猎与采集社会的特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2、 结合你所熟知的民族志著作来说明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特点及其缺陷。

3、 简述人类学学术史上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区别,并结合有关研究加以评论。

三、论述题(共75分)

1、 试举例说明人类学从简单社会研究到复杂社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5分)

2、 面对国际上有的国家的地区出现的民族的宗教的纷争,文明间的对话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议题,请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评述。(40分)

中山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

1、人种 2、民族志 3、聚落考古学 4、医学人类学5、涵化 6、《努尔人》

二、简答题:(共3 题,每题15分)

1、简述人类学的学术框架体系;

2、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试结合实际谈谈对田野工作中访谈技巧的认

识。

3、描述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中“深描”理论对民族志写作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运用人类学关于宗教和仪式的理论,评论中国民间信仰的复兴和创新。(35分)

2、结合人类学中关于亲属和社会结构的理论,评价近代关于中国汉人社会结构的研究。(40分)

2007年试题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濡化 2.新考古学 3.《物种起源》 4.经济人类学 5.社会性别

简答

1.语言与文化的讨论时人类学一个传统的重要领域,简述已有人类学知识中对两者关系的基本解释。

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简述你对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文献收集、整理和解读的重要性的理解。

3.结合你的阅读或研究实践,简述你对族群与族群边界的认识。

论述

1.对民族志作品及其协作的批判,反映了当代人类学者对人类学方法与研究过程的反思。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2.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为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请就其中一些堪称“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进行简要评述。

2007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阈限 2.主位与客位 3.文化相对论 4.全球化 5.后现代人类学

二、简答

1.简述博厄斯(Boas)的历史特殊论思想

2.简述普里查德的《努尔人》基本理论思想

三、论述

1.试举例说明人类学各流派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并阐述你对于文化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2.民族志方法在八十年代以来得到广泛的反思,请说明民族志方法的几种主要类型和对它的反思。

2008年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亲属关系 2.尼安德特人 3.生态人类学 4.乔姆斯基(Norm Chomsky) 5.《原始思维》

二、简答:(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 人类学中关于文化变迁的机制的基本见解。

2、 试评特纳(Victor Turner)关于“仪式”的论述。

3、 简述“地方性知识”的认知角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三、论述:(共75分)

1、 结合你的阅读和研究实践,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区域研究的认识。(40分)

2、结合百余年来人类学发展史, 如何理解“文化”概念的流变。(35分)

2008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 、解读题(要求:首先要说出每句话的出处,即何人,何著所言。其次,说出表达

的意思。共15小题,每小题6分,计90分)

1,“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2,“某一个地方创造出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比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

3,“我们更应当假定有许多不同的发展线,随着历史的前进,由这些发展线的混合和相互影响,而产生了现在许多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宗教形式。”

4,“在我们这个帝国里,我认为有两件事是急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这个帝国内的土著民族的系统研究作一些物质准备??因为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还没有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以前,需要有土著民族文化彻底的和系统的知识。??急需要做的第二件事,目前在我看来,就是为人类学知识应用于土著民族的统治和教育问题上进一步做物质准备。”

5,“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到决定的作用。”

6,有一种方法比一般的比较法更有把握,,即“在某部落全部文化关系的实际中,详细研究风俗习惯,及调查研究某部落和邻居部落间的地理分布。”

7,“每一个文化集团(族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该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8,“文化类型由核心特征组成,首先,这些特征为文化生态适应的跨文化规律所决定,其次,它们体现社会文化整合的相似水平。”

9,“文化一般进化是能量转化由少到多,综合水平由低到高,全面适应由弱到强的过程。而特殊进化则是文化沿其多元线的发展的、族系的、分化的、历史的过程以及特定文化适应性变异的过程。”

10,“民族内部社会联系的性质是民族共同体分类的基层标准。??人们的每一种民族共同体形式都与自己的社会联系形式相适应:氏族部落的社会联系是氏族联系;部落固有的是地域联系;民族的社会联系是具有经济联系的形式。”

11,“马克思否决了马尔萨斯的工作整体,从而使他自己的追随者脱离了人类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中的共同研究,而没有这种共同研究,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趋异和趋同的转变就无法理解。”

12,“民族志的描述,需要有一些方法来处理被观察的对象,可以归纳建构出一种关于我们的报导人如何组织同样的现象的理论。这是理论,而不仅仅是民族志描述的旨在展现的现象。”

13,“象征只是作为一种符号,针对思维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因素而发挥着某些关键的作用。”

14,“我与马克斯.韦伯一样,认为人是悬挂在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15,“人类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的民族志方法??对描写法的现实主义的坚持,使得民族志技术在当今众多宣称把文化批评作为他们的功能的不同领域当中具有十足的魅力。”

二、论述题(共两题。一题30分,共60分)

1、杜尔干的理论观点和社会学方法对民族学研究有何影响?它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何在?

2、请结合民族志资料说明你对文化变迁的理解。

2009年人类学概论(感谢简.墨同学提供)

一、名词解释

1、继嗣群 2、认知人类学 3、智人 4、莫斯 5、代码转换 6、《文化论》 7、民间信仰

8、库拉圈 9、亲属称谓 10、过渡仪式

篇三: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

《人类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背景:

1)萌芽时期(1914年以前)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殖民地的争夺,西方人“他者”的认识,进而进行研究。如1839年、1859年法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学学会、人类学学会,……。

2)发展初期(1914-1938年),即殖民地的间接统治时期

3)扩展时期(1938-1970年)

二战中,大批人类学家卷入战争,战后,又积极地参与,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如《菊与刀》

4)决策时期(1971年以后)

研究的领域涉及范围广,“新应用人类学”的出现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考古人类学:是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和复原工作。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来了解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

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语言人类

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于打破西方建立起来的霸权式的价值尺度,颠覆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然后才能综合运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全部发展历史以及全人类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的综合指标去提升这种价值尺度,对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的关系:

文化资源不像自然资源那样总量有限,并且可以再生。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不同于传统工业,其突出特点在于人与符号的互动关系,可以用“符号经济”或“非物质经济”等新术语来概括。因此,文化产业新学科的建构特别需要以下两个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作为基石: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另一个就是符号经济学,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人类学把文化产业学研究真正拓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作为交叉学科的符号人类学也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后期取得快速发展。文化人类学从符号现象入手研究和阐释文化,尤其关注仪式、神话、图腾、象征与宇宙观等方面的深层解读。

人类学的方法:

(1)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主要指建立在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比较研究。

它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中取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假设,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试图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同时,形成了?°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视角,即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2)整体性研究(Holism study )

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其中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其他的因素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某一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

(3)、田野调查(Fieldwork)与民族志(Ethnography)

1、田野调查,以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并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有:主位与客位(emic, etic)、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田野工作的具体方法有:文物文献搜集、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个别访谈。

2、民族志,需要把一天所发生的人,事,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

第二章

古典人类学理论(19世纪——二战以前):

特点:批判、继承,前者是基础;发展、创新,后者取代前者。

1、古典进化论——[英]泰勒《原始文化》

2、传播学派——德奥传播学派:[德]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3、历史学派——[美]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4、功能学派——功能主义:[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结构功能论:[英]布朗《安达曼到人》、《原始社会的结

构与功能》

5、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本尼德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

性别与气质》

6、社会学派——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莫斯《礼物的交换》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波兰裔犹太人,出生于波兰,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

著作书籍:《科学的文化理论》、《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

主要贡献是对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民族志进行典范论证与系统阐述。这种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称为“功能主义” 。

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上与土著访谈的情形。

格尔兹:--美国人类学家 、解释学派的代表人

著作:《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在世界文化理论界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堪称经典之作。

格尔兹的 “解释人类学”、“深描说”和“地方性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人类学的转向,它是转向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的方向,对文化问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问题的认识,必须设身处地地深入到那个文化本身中去。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与马林诺夫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主要著作有《忧郁的热带》 《野性的思维》 《结构人类学》 《图腾制度》 《神话学》等,奠定了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第三章

田野三角:

一、田野调查;(fieldwork)

二、田野调查的历史

三、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进行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

所谓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的关系------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生命力所在,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

田野调查的特点,职业道德:

(1)特点:

1、整体性和多元性

田野调查关注的不是某一群体或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是整体。

2、历史性和现实性

关注的既是历史文化,尤其是为那些没文字的民族重建历史。但同时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

3、实践性和探索性

田野调查的目的在于获取资料,这种资料不是文献上记载过的,也不是别人已经发现的了,而应是调查者独自占有的。这要求调查都要亲身实践。在开始田野调查之前,会有一些理论假设。通过田野调查,这些假设可以证明成立,也可被实际材料所推翻,这个过程,鲜明地表现出探索性。

4、艰苦性和变化性

田野工作不是愉快的度假旅行,也不是浪漫的探险访幽,会碰到很多困难。 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如饮食、住宿、安全

(2)职业道德:

1、不做对调查对象不利的事情,尊重人权。每次调查事先要取得当地人的同意,尊重他们的文化包括礼仪、禁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2、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注意保护调查对象。调查报告中要进行匿名化处理。

3、应尽可能地为当地人做好事,但又不能以“救世主”、“改革家”自居。

4、应忠实自己的工作,调查材料要反复核对,以免谬误流传,贻误后人。

什么是文化震动?(culture shock)

指:当地人不友好、不配合,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念亲人或朋友,思想苦闷。

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

(1) 参与观察:

包括:A、调查者住在调查点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一般是一年,以有机会看到当地人一年内因季节变化而异的生产活动、宗教仪式和节庆事件。B、学习当地语言。C、调查者像当地社会成员一样生活,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真正了解他

们的文化。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报告人的口述,而且,参与观察可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关系。

(2)深入访谈:

人类学的访谈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前者是按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后者是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一般,调查初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以建立良好关系和有了关键报告人之后,再多使用结构性访谈。

访谈技巧:言语通俗易懂,避免学究、学院式话语。循序渐进,注意敏感,特别在初期避免询问诸如财产、婚姻、宗教仪式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访谈要按计划进行,但又要灵活多变,当报告人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时不要强行打断。如有旁观者到来,要热情他坐下,不要拒之不理,让他们参加到访谈话题中来,这也是对当地人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关系和打开局面,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要简单明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报告人充分尊重,注重个人隐私,遵守当地习俗和禁忌。随时都是调查,处处都是田野。路上的相逢、火塘边的聚会、宴会上的交谈等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

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究竟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2、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文化的特征:

1、共享的(所以具有传承性)

2、习得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3、整合的(所以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4、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标志性)

5、适应性的(可接受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