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中国“德”字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正文 本文移动端:中国“德”字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德”字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16-10-17 10:54:3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

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利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仁爱

孔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

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

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

篇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 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

“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

2. 谦和好礼

“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中华民族母德之一。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

3. 诚信知报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4. 精忠爱国

“大节”

5. 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个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

6. 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

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中国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

7. 见利思义

8. 勤俭廉正

9. 笃实宽厚

10. 勇毅力行

篇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

及其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 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研究会理事长 《中华美德网》总管 栾传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研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重要的核心的子课题 德育内容的民族化,决定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实现学校德育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构建学校德育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关键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关键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不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懂得中国德育,不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合格的学校教育工作者。 本讲内容: 一、中国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 综观、系统考察中国 5000 多

德目年的道德历史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德目及德目体系问题。

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继承性和操作性。 没有德目的德育不可能有针对性、继承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据史料记说,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画出八卦,造出文字,从此产生文章典籍。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系指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讲的都是天人关系的重大道理; 五典,系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的书籍,讲的都是治理天

八索,系指夏、商、周三代将三坟、五典、视为宝贵, 下的恒长道理的

统叫八索,主旨是求索八卦的含义 九丘,系指九洲所有天文地理。从反映这些书籍德卜辞中出现德字,如“以德配天 ”“ 惟德是辅”可以看出古代德目体系已渐形成。 中国历来将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德

周代制礼目,其区别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目及其内涵的调整和充实。

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 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 “ 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 “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 “ 六

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 孔子重礼乐之教。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他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他设计的完整人格是“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孟子发展孔子思想。孟子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四德”、“五伦”的道德教育思想。“四德”,即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类人伦。他教育人们“明人伦”、“知仁义”,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主张道德教育是“为政之首”。进而,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承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德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并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 8―15 岁)、大学( 16 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孙中山提出八德目。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更加广泛地批判封建道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他赋予“忠”崭新的含义,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对“仁爱”的解释是

“博爱”,是救国救民;对“信义”的解释是对朋友、对邻国讲信义,并谴责帝国主义不守“信义”;对“和平“的解释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孙中山道德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为主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同时学习“欧美之法”,提倡与三民主义相一致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新中国 20 字公民道德规范。新中国进入 21 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以文件形式提出公民道德规范5句话 20 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劳自强、敬业奉献。 20 字包容 10 个德目。这个德目体系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新时代道德育规范的要求。

统领千百年仁义礼智信 琴棋书画 人道永不变 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 1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依据国家现行对学生所规定的德育任务与目标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 (四)依据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和青少年学生实际 采用表格方式系统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构建网络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隐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基本观点 (二)与现行学校德育对接 (三)注意渗透现代意识 这样构建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系统整体 二是关系明确 三是寓涵新意 四是纲举目张 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 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 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 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 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一)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现实意义

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社会问题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 孝道在维系、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

稳定 和谐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 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育,其具体要求是: 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 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继承尊老敬老

的优良传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 美国伦理道德、尊敬父母不但有行动,而且有节日。如国际父亲节(6月 17 日)起因在美国。美国的约翰保杜德夫人,幼年丧母,由父亲抚育成人。她为感谢父亲的抚育之恩,于 1910 年向教会提议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父亲节时,父亲在世,子女佩带一朵红玫瑰化,父亲不在世,佩带一朵白玫瑰花。 美国母亲节,美国妇女安娜??贾薇丝提出创立母亲节的。安娜??贾薇丝 1846 年出生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洲。她的母亲是教师,在讲解儿女应孝敬父母时,她表示希望学生中有人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 安娜对母亲去世<a name=baidusnap0></a>悲伤</B>至极,根据母亲生前的话,决心实现母亲的遗愿,便在母亲逝世第二周,发起创立母亲节。很快得到各洲的支持。 1914 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宣布,每年5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以示对母亲的尊敬。美国人在母亲节,一般是母亲在佩戴一朵黄色康乃馨花。母亲去世戴白色康乃馨花。 提倡孝敬父母,反对愚忠愚孝。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同流合污,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要学会逃暴怒,不要多嘴辨理,父母气消以后再找机会解释清楚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 ”“ 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 1985 年起每年9月 10 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 1994 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 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要求是:

1 .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

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2 .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三)团结友爱

范,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德”字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