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儿子眼中的父亲 正文 本文移动端: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2016-10-15 14:13: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切入,有利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父爱的内涵,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情境。】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我知道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梳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第一次是 的背影,第二次是??

【点评: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训练;并为下面理清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 回忆背影

第二次 看到背影

第三次 目送背影

第四次 回忆背影

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看来作者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

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点评: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文章结构,有助于指导他们写作。】

三、再读课文,品读美段: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生1: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 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们目光默然。)

师:请大家把下面改动的语段也读读看,比较一下,删掉的一些词语有什么含义与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生展开讨论)

师:加上两个“黑”字,你们看有什么效果或不同?

生:两个“黑”字,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前面第二自然段就提到过。

师:对,父亲奔丧回家的目的是为了料理丧事;而黑色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他的内心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丧事、赋闲。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还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呢?

生: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看来同学们要多关注文本噢。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师:我们继续看,“蹒跚”与“肥胖”说明什么?

(生迟疑)

师:“蹒跚”什么意思?

生:蹒跚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父亲已经年迈与行动不便了。

师:那么,你发现课文用哪些词语表现“父亲行动不便”?

生: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走路小心翼翼。 生: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点评:品味语言可从词义入手,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细细揣摩,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的真正内涵。】

师:下面让我们联想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画面。

生:一个年迈的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孩子,蹒跚地走到月台,双手攀着,两脚在向上缩,左手使劲地支撑着身子,然后右手用力翻过去,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师:是的。我们同学来想一想:假如今天买橘子的是你的父亲,你爸爸让你在车门口等,他去买橘子,这正不正常?

生:正常。

师:对,因为你们小,只有十三、四岁;你们的父亲爬过去,费不费劲?

生:不费劲;

师:为什么?

生:因为年轻力壮。

师:对!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不会那么的感人,因为你们小,父母本应该爱护你们;而朱自清当年20岁了,父亲是如此年迈,但仍然煞费苦心,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

【点评:语言是需要想象的,只有在想象中我们才能进入情境,深刻感受;分析事件时适当地作迁移也是很重要的,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事例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师: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样了?

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哭了。诶?我们大家迅速地找找,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

生:开始,“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的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这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师:对,第一次是伤心之泪。家中祸不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

生:因为,我看到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是的。老师曾经讲过爱的双向性,我们在《老王》这篇课文里讲到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我们说,假如杨绛关心老王,但老王从来没有理解过这样一份关心,也没有在临死前送上香油、鸡蛋以知恩图报,那么,我们说杨绛对老王这份关爱,其本身是苍白的。同样,各位同学的父母都深爱着你们,但如果你们当中谁说没有感受过父爱,或者没有一丝一毫感恩的心态,那么这样一种爱的本身也是无力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他如此挚爱,那么,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么?

【点评:语文教学要占领精神的制高点,此处渗透感恩教育就是抓住了课文的灵魂。】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一找这样的细节?

生: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切地表现了“我”的感恩之情。

生: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此处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最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我们说,作者是不是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就写了这篇文章?

生:不是。

师:对,他是过了好些年,自己都已有了孩子,才写的这样一篇文章。而他在描写看到父亲背影那一幕时却表现得很逼真,仿佛就在眼前,特别是动词的运用无不反映“我”对这件事是铭记于心的。因为这是父亲,这是背影,这是爱的诠释。

四、拓展延伸,感悟父爱:

师:读完本文,你一定对父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请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

示例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示例2: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生1: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海,培育我一种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一种明朗高远的志向。

生2:父爱如空气,给我们生存的依靠;父爱如太阳,给我们生命的光芒;父爱如大树,帮我们遮风避雨。

生3:紧张时,父爱如一针轻松剂;苦恼时,父爱如一枚开心果;懈怠时,父爱如一只报晓的鸡;劳累时,父爱如身边的按摩器;低沉时,父爱又如歌曲和战鼓。

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入地感悟了父爱,它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家观察你的父母或亲人的某一细节特征,比如背影、手、脸、眼神等,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总评】

1、简约不简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简约不是指教学手段或教学本身的简单,而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解读。所以,在目标设置、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上,要祛除冗杂、繁琐。朱自清的散文如同他的为人,朴素自然真挚,没有半点虚假与掩饰。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排除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做到“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2、篇章分析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意整体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背影”以及“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在进行“篇”的结构、条理分析。

篇二: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凶悍与严厉,在家中是严肃与权威的象征。他有一个豁达的胸怀和率直的性格,无论走到哪儿,他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总爱观察与思考。父亲今年虚岁七十,按照惯例要给他过大寿了,生日前夕,我想好好地用词语总结父亲的这人生,想来想去,觉得用“豪情、侠情、霸气、傻气”才是最好的概括。

父亲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调皮可爱的人;读书期间虽很贪玩,但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属于聪明伶俐、过目不忘的人;父亲是幸运的,考大学正好政策松动,才上了江西师范学院,文革期间的武斗他未受过什么委屈,到樟村生活又遇到质朴的山里人,对他关爱有加,并在樟村成家立业,抚育后代。在樟村的二十二年里,父亲在前八九年时间里,一直是下乡种田、做水库、做砖瓦、打炮炸石等。这种“不务正业”的经历,直到1973年邓小平上台,全国的教育系统恢复上课,父亲才走上讲台。但随着邓公的第三次被打倒,教学秩序又受到影响,父亲又是搞校办工厂、做煤渣砖、开机米机等。真正是到了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父亲才正式走上讲台。

豪 情

父亲是豪情万丈之人,无论生活中的闲谈,还是会场上的讲演,都激情飞扬,气势恢宏,精彩纷呈。作为在大城市长大的大学生,他来到一所偏远农村中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过程中他承受着社会的歧视、时代的等待。但他没有气馁,积极面对人生,广结朋友,用豪气来感化身边的人,让别人慢慢接受、接纳他,以至于完成了从南昌人到玉山县樟村人的转变。当他真正走上讲台,去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他的工作热情就显得更加富有创新性。父亲在玉山县三所高中都当过校长,这是玉山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并都在这三所中学中都创造出过辉煌。

在樟村中学父亲担任了五年的校长,在这期间父亲首先积极地向上级机关请求、请示、申请等,并通过多方资助、赞助、凑集资金,分别落成了学校食堂、两栋三层共36间的教学楼,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和省内同等性质的学校建立联盟,共享信息资源,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第三,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开展各项教学比赛,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特别是年轻老师。可以说,现在是在玉山县有点知名度的老师,大部分都有在樟村中学执教的经历;第四,做好学校老师后勤部长,切实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如有很多年轻老师不是本樟村人,春节期间父亲一定要登门拜年,并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年轻老师的婚姻,父亲是张罗这张罗那,结婚当天还要帮他解决婚车的排场。家在本地的老师,只要家中有大事情发生,父亲总会在第一时间,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五,在

乡政府的协调下,和俞家村委会达成协议,通过补偿农民土地形式,扩大了原校园1/4面积的土地,为校园更好地规划提供了保障;第六,积极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和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樟村中学的排球队在全县的比赛,从没有掉出过三甲;第七,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恢复高考制度后,樟村中学这样一个大山中的学校,年年都考取不少大学生,而且升学率逐年提高,在历年上饶地区教育局组织的二类完中考评中,每年都评为全地区第一名。

在玉山二中的七年里,父亲凭借玉山教育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出以“为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根据二中当时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情况,首先要求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人,教育学生每个人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存在着多种潜能,只要肯努力,就能充分发展;其次,走“规范化管理,营造特色型校园”的办学路子,抓实“优质高中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四大工程,使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校风得到了改变,逐步也有升学率了,而且考取大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第三,父亲多方汇报、化缘,力争项目资金,新的教学楼建设、教师集资建房、男女生宿舍的改建和重建、学校的绿化和美化、学校电力输送的改造等等,为事后的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花红草碧,喷泉、雕塑、曲廊错落有致的“花园式”学校打下基础;第四,解决学校“破肚子路”。父亲争取到县领导的的支持,通过学校土地臵换等形式,打通了梅花埂到玉紫路的道路,并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重新修了新校门,彻底关闭了困扰教学已久的“菜市场”,为学校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一中的四年里,父亲顶住强大的阻力和压力,续写了玉山一中的辉煌。首先是拓展校园面积,贯通学校到沿河路的通道。父亲争取到县里的支持,并自筹资金把原老教育局、粮食局粮仓买下,亲自和学校后门的几户居民进行谈判,让他们理解学校的发展需要,同时给予其他方面的补偿,争取尽快搬迁。经过半年多的商议,顺利完成了各项拆迁工作,学校的大门终于可以开到沿河路上了,学校面积在闹市中成功的拓展了十几亩土地。这也为后来的女生宿舍楼、实验学校教学楼、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的建设打下基础。

其次是邵逸夫项目。父亲从教育系统得知每年教育部都有部分逸夫项目安排到中学,但必须是双方各出资一半,合资共建学校的大项目。那时候一中没有正规的图书馆,父亲在家就策划了建设图书馆的方案,向教育部提出申请逸夫项目。在北京,经过樟村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父亲进入了教育部,并找到了相关负责人,递交了材料,并进行了汇报。没想到,这不久就接到北京的通知,并派人来学校进行考察。她们的来到,工作非常认真细致,同时态度又非常和蔼可亲,根本就不像有些当官人高高在上,临走时送给她们的礼物都坚决不要。考察完后的一个月,教育部正式来函批准了玉山一中建设逸夫图书馆,相关的款项也分批下拨到

学校。80万元的港币(相当于96万的人民币),总投资140多万的超大容量图书馆建成了。

第三是积极扩大学校声誉。那时候一中在上饶地区是比较有名,但远没有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父亲强调学校必须认真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为办学目标;以“会做人、会读书、会办事”为育人目标;以“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室”为育人手段。在教学管理上坚持到“四不准”即:不补课、不偏科、不唯尖、不滥练。提出了“向课堂效率要质量,向学生素质要质量”的全优化课程管理办法,即: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等“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在一中的推广。《江西教育》的记者们也有力抓住学校的办学特色,对玉山一中的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报道,先是刊登在1999年《江西教育》第七八期合刊上,后又推荐到《人民教育(1999年第八期)》上刊登,让全国的教育界都知道江西有个玉山一中。这之后的两年,来学校的参观、访问、取经等活动是络绎不绝。

父亲在玉山一中工作期间,每年都在高考升学率都列上饶市各重点中学第一;每年保持北大和清华各两人,特别是2000年,一中考取了六个北大、两个清华的惊人记录。

侠 情

父亲虽然从小就是个调皮鬼,但在奶奶的严格家教下,父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艰苦朴素、自立自强、乐于助人,身上有着一股特有的侠气。爱朋友,念朋友,朋友有难,必挺身而出,冲在前面。遇到需要解囊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哪怕自己没有钱,也要设法相助。

爸爸从小就争强好胜,且很讲义气,和周围的小朋友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不怕输的精神逐渐感染到四周,所以在校内外,总有一帮同学跟着他,充当孩子王。在中学,南昌二中有很多都是高干子弟,家中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父亲也在这时凭着友情,经常出入省政府大门,到省政府食堂或同学家改善生活水平。在大学期间,父亲那广结朋友的性格充分得到发挥,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经常帮助人得到了充分地展示,邀请同学到家玩则就成为家常事。那时候每个家庭都过的很不容易,这一个月估计就是买一点点荤菜,本想改善下生活的姑姑叔叔们,但都会被父亲的同学抢先一步。在文革期间,有一次在街上碰到被造反派追逐而逃难的同学,棉袄破的不成样子了,父亲直接劝说叔叔脱下他的棉外套给了这位同学。父亲就是这样,情愿自己的家人没有的吃穿,他也要善待朋友、同学。为此姑姑叔叔们非常有意见,但又没有办法遏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在大学阶段的父亲朋友非常多!

父亲的侠情还体现在乐于帮助别人,并在逆境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自己。文革中的武斗。因为父亲是“黑五类”,什么派别都加入不了,

游离在组织之外,只能是每天读书、打球、劳动、帮助更弱小的同学等。但就是这样的,还是有人要拿父亲开打。前一夜,一个曾经在游泳时发生溺水而被父亲救起同学及时报信,父亲只好离开了南昌到上海太公家避难。所以,整个武斗期间父亲是没有受到过什么折磨的。在刚到樟村中学工作时,有两个老师因“左的路线”所压迫,都采取了自尽的方式离开人世,是父亲把他们轻轻的抱放下来,并协助其他人帮忙料理后事。沼气池事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毅然推开了在后面拉扯着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沼气池救起黄良孝老师和石匠师傅。

后来父亲当了校长,他那仗义、热情的性格没有变。在樟村中学,很多外地的老师都在开学时因提前到校而在我们家吃过便饭。在农村中学,男青年教师找合适的对象十分困难,父亲为了帮忙他们解决婚姻问题,是动足了脑筋。每年大专院校分配毕业生,他都要去上饶师院,分几个没谈恋爱的女毕业生来樟村中学工作,总设法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们多多接触,最后喜结良缘。只要有老师结婚,父亲甚为高兴,帮忙联系这那的,唯恐怕男方或女方的不满意。有位老师的爱人是县城的,结婚当日要把新娘从县城接到樟村,丈母娘家提出要用专车接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物质条件非常匮乏,车子是一个非常奢侈的物品。父亲通过多方关系,终于从客运站请到一部大客车,才欢欢喜喜地把新娘从县城接到樟村。略回忆,当时由父亲帮助在樟村结婚的老师有十来对,到现在这些老师还感谢他。

在二中,父亲同样关心一些年轻老师的成长。一位青年教师的妻子被当时的玉山水泥厂的汽车撞成重伤,但经抢救治疗康复的赔偿金一万多元钱却迟迟拿不到,他多次交涉,无果,甚至闹出动刀子,造成关系更僵了。父亲听说后,努力地帮助他去要,最后通过了县领导,才要到了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的钱。为了打通梅花埂路沿伸到玉紫路的道路,避免长期从学校中部穿行的历史,父亲着实是动了很多脑筋。从道路的贯通、学校大门的重新修建、到从黄泥路浇筑上水泥,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父亲真的是求爷爷告奶奶,从这个单位要点钢材,从那个单位要点水泥;从这个单位赞助2万,从那个单位要来2.5万等,就这样积少成多,把事情办好。当然,父亲的在二中的工程,没有县里领导的支持也是完成不了的,在此也非常感谢那些领导,是他们让父亲工作过程中的侠情、热情得以充分体现。

霸 气

霸气,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潇洒气度,是一种蔑视丑恶的坦荡胸怀。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强的自信力。当我们的认识与才干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成为一个有霸气的人。

拥有霸气,就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困难,霸气可以使我们相信自己,不畏强敌。我相信所有朋友对父亲的霸气都有切身的感受。父亲从小就是个好胜

的人,小学时在一次和高年级同学打架中,父亲虽然一次次的被打倒,但他还是一次次的爬起来,再扑向对方,直打得对方都不敢再打下去才作罢。文革初的串联,父亲组织了几个同样出生不好的同学,坐火车开始了周游列省,韶山、北京、广州等许多地方,敢去石家庄看望逆境中的爷爷。在北京天安门,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父亲是挤在最前排,清晰地看到了十几米之遥的江青同志。

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离县城百里之遥的樟村中学。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前,他过的很不顺心,剥夺了教书的权利,等同于农民。但他从未自降人格,依然挺起腰杆做人,还是该说就说,该争论还是争,不轻易屈服。打倒“四人帮”之后,父亲回到了讲台,当了班主任,1983年就评为上饶地区的“优秀班主任”。由任教数学改任教物理,能在短时期,就胜任了高中毕业班的教学。当校长后,更是要求自己,要在前任的基础上,使学校更上一层楼,办成一流的农村中学。果然,通过父亲的影响力,被《人民日报》的记者称为“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自己也慢慢收获了荣誉。1988年父亲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父亲还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现称教育部)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后来,这两项荣誉和1999年在玉山一中荣获的“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同样视为我们家最重要的礼物,也是对父亲一生工作上的肯定。

玉山二中,父亲同样是个霸气的人。他会在深更半夜和校保卫老师巡视学生宿舍,并抓获过到女生宿舍偷窃的变态男,赶跑过很多流氓;在社会上的“罗汉头”来学校闹事时,父亲首先是保护学生免受伤害,然后针锋相对地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促使他退出校园;一个小流氓拿刀在学校行凶,父亲冲上前去,夺下刀,并抓住他;一个十分壮实的学生老是欺负别人,在又一场打架中,对父亲的叫喊制止不理时,父亲上前一个马步,对那个体重足有180多斤的人一掌推去,竟把他推出几米后,坐在草地上。自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行为就收敛很多。父亲的这种敢于硬碰硬的做法,为当时的二中迅速扭转校风校纪起到了非常良好地效果,也为二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父亲在整顿校风工作的同时,依靠团结广大教师、职工,凝聚人心,和师生们同甘苦,同大家一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的二中。为了让老师们看到自己的决心,父亲谢绝了中招会上讨论让儿子读一中的照顾名额分配,毅然把自己的儿子都押上,做一个让大家信得过的校长;当学校的“五十铃”汽车走国道线经过白云收费站到白云中学时,司机及随同教育局干部因交费事情起争执而被打进住院。父亲很气愤,打狗还要看主人,车上明明写了玉山二中的字样,还要这样打,太不把二中放在眼里了。父亲首先向县政府、县教育局汇报了此事。其次组织了很多老师,开着车,打着“惩治凶手,要求道歉,医疗赔偿”条幅来到收费站进行示威。第三,调查出在二中读书的收费站工作人员子女,对他们的家长进行施压,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可能。在多方压力下,收费站也意识到这个校长的霸气,就很快主动道歉,并妥善处理好后续赔偿事项。

篇三: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晚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晚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晚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晚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儿子眼中的父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8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儿子眼中的父亲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