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 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4、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
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5、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
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6、1942年7月20日,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陶行知先生发表了一篇讲话,题为“每天四问”。陶先生让育才学校的师生员工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从这四个问题不难看出,陶先生让人们要关注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
7、 勤学好问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
篇二:励志人物事迹
金埋沙土,破土而出,方能显其珍贵;明珠蒙尘,轻轻一拭,便可尽现光华!其实,人生一世,成功与失败的转折点之间,我们缺乏的往往是那种站到前面来的勇气与信念! 王亚平笑着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双色人生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人生简历:他,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魏尔,是7个月的早产儿。父亲早年离家出走,母亲脾气极坏。他从小体弱多病,4岁时,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他的眼睛受损。他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长得又瘦又矮。1601年,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去世。1612年,他至爱的妻子去世。他一生穷困潦倒,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斯堡。他,生于战争年代,一生在宗教动乱中艰难度过。厄运在他活着时不放过他,死后还紧随着他,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他的墓地被对立派夷为平地,尸骨荡然无存。
再来看另一份人生简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他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他是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得意门生。15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594年,他应奥地利南部格拉茨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他被聘请到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继续第谷未完成的工作。1612年,他移居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后来,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他所提出的
三大定律影响深远,促成了牛顿导出万有引力理论。
这两份简历是同一个人留下的。他,就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开普勒的一生迭遭病魔、贫穷、宗教冲突和战争的困扰。但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凭着自己对天文学客观规律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摘取了科学的桂冠,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古罗马着名学者塞涅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开普勒。他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里斯,是一个坐着瓦罐漂渡重洋去完成神圣使命的人。
曼德拉:唯灵魂不可征服
文/徐剑梅
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汗牛充栋。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欷歔/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为了理想和信仰,激昂慷慨,坚贞不屈,这样的仁人志士古今中外不算罕见。难得的是曼德拉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
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和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
曼德拉却是异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栈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果然如浮云。
独对铁窗的漫漫岁月里,曼德拉时常念诵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在病榻上创作的诗篇《不可征服》,末段俨如誓言:“命运之门何其狭窄,不要紧/刑罚折磨何其严酷,没关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谁的一生不曾经过彷徨的挣扎?而风雨中始终抱紧自由,囹圄中坚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迟子建:生活并不会对你格外宠爱
文/阿红
44岁的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11月2日,颁奖典礼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迟子建身穿白底黑花风衣,成为现场一道亮丽风景。
“那些没有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先生,他们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深深尊敬。”
纵观迟子建的文学创作生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放眼全国文学界,仅此一人,同时她还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及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完美完成从“小女子”到大作家的转变。
自己能成为作家吗?
1964年正月十五,风雪黄昏,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畔人烟稀少的漠河——一个被称为北极村的中国最北端的村落。那时,父亲迟泽凤是镇上小学校长,好诗文,尤其喜欢曹植名篇《洛神赋》,而曹植又名子建,因此,给女儿取名“迟子建”,希冀她将来能有曹植那样的旷世文采。
迟父写得一手好字,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找迟老师写对联。迟子建后来说:“我依然记得红纸上墨汁泻下来的感觉,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寒地漠河,地处北纬53.左右,地下是永久冻土层,是中国着名的“高寒禁区”.漫长的冬季,村民们喝完二锅头,总喜欢围在火炉旁胡吹神侃,有时候也讲些张牙舞爪的鬼故事,吓得子建头皮发麻,心惊胆战,直往母亲怀里钻。在她的童年里,这个世界不但有人类,同时也有鬼魂、有神话,比邻而居。那些故事生动、传神、洗练,充满着对
篇三:当下励志人物
当下励志人物
66岁“考研奶奶”仝正国:研究生毕业欲考博
考研奶奶仝正国三度考研的故事在网上热议,她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终圆大学梦,2012年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又三度考研,因此被称为“考研奶奶”。仝正国用她的求学梦向当代年轻人传递着正能量,成为很多人的楷模, 并且曾获评央视新闻2013年十大正能量人物之一。
动机单纯,目标坚定
为什么年逾花甲,仝正国仍然坚持考研,她的动机是什么?仝正国说,“我天生是这样的,不愿意虚度时光”。她说自己从小就不浪费时间,小时候还想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研究生考试越来越激烈,备考学生的动机各不相同,而仝正国考研却只是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和她年龄相当的人都正过着悠闲、轻松的日子,那么她是怎样抵制这种“诱惑”继续学习的呢?“我从来不羡慕他们,我觉得有奋斗目标挺好的,生活总是要奔着一个目标去,那样才有动力推着你前进。
而她的这份动力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2003年,仝正国决定去高中学习,遭到家人的反对,但她始终坚持,最后终于考上大学。也正是这份坚持,现在她的家人也不再反对了。
不惜身体,追逐梦想
仝正国勤于学习,乐在其中,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她一直强调自己精神特别好,学习用脑从来不会感觉累”,
那么事实上,她的身体究竟如何,在学习中,她又如何乐此不疲的奋斗呢?她说,“我的甲状腺功能基本没了,其实我一直吃药,因为
我的新陈代谢不是很好。曾经因为肚子里有瘤子,还动过大手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求学梦想,她说自己将会一直复习考研,直
到考上为止。
应对考研复习,仝正国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学到凌晨三四点,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虽然仝正国已经66岁,但她仍然刻苦努力,勤
奋进取,成为了很多考研学生学习的榜样。
安排四战,毕业考博
2014考研成绩一出,仝正国便公开自己的成绩,由于英语打了40分(国家线45)无缘复试,她随即表示自己2015年会再次考研。但
是不考教育学,转而报考自己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过,目前忙于辅导几个即将中考的学生,她还没制定2015年考研的复习计划,
打算暑期开始复习。当问及未来研究生毕业计划时,她说“如果能考上研究生,我还想考博呢!”
那么她会不会对自己孙女的成绩有特别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必须考研?“看她自己的意愿”,仝正国说,“教育方式应该是中西方结合、
朋友式对待,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应该‘调和’一下”。
实事求是,考研秘诀
仝奶奶说自己从小成绩就很优秀,励志做中国的“居里夫人”,但是她却说“我不可能当科学家,只能教孩子,做人要实事求是,踏踏
实实一步步走,你不能只是想,想永远实现不了,必须得去做。”
现在“考研奶奶”仝正国已然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当问及是否有什么忠告或建议时,她说“不要放弃理想,只要有理想就必须去做,不
仅要迈出第一步,还要一步一步去下走,踏踏实实的,把每件事尽力做到最好,暂时实现不了理想没关系,只要坚持,最终都能成功。”
对于备战考研人,仝奶奶建议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事求是地选择理想,百分之百的付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那便是一种成功。她是学霸也是女神 姚梦瑶:随总理访非的苏州女孩
中国江苏网5月8日讯 全国人民关注李克强总理携夫人出访非洲,常熟市民除了关注
总理出访,还热议着随总理出访的苏州小姑娘姚梦瑶。此次,姚梦瑶作为外交部翻译陪
同总理夫人参观埃塞俄比亚大学,当温婉的江南美女形象出现在国家电视台的画面上时,常熟人都颇感自豪——这是我们家乡的才女。
同学眼中她是“女神”
姚梦瑶是常熟人,从小成绩出众,初中就读于常熟实验中学。在同学眼中,她从来就是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她的初中同学回忆她时,“聪明”、“漂亮”是两个描述最多的词。姚梦瑶的父母都是教师,因此在书香门第出生的姚梦瑶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对英语有较大兴趣。她的同学赵易圆告诉记者,她有一次去姚家玩,发现她的书房是隔音的,而且在同学间流传着姚梦瑶能够背诵英语词典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传说”,赵易圆说:“‘传说’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了,但姚梦瑶的成绩的确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尤其英语口语好;而且她还长得漂亮,她可是班花哦!”
凭借成绩优秀,姚梦瑶就读了常熟最好的重点高中——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中时期,社团活动也开始增多,而这些活动也从来不会缺少她的身影。她经常出现在学校活动的主持人岗位和文艺演出队伍:高中三年,她两次担任了该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文化艺术周”的戏剧表演主角。当时任姚梦瑶毕业班班主任的沈英姿老师告诉记者:“她出演英
语剧《王子复仇记》主角,非常成功!按照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她可是所有同学中的‘女神’!”
美女翻译也玩过“恶作剧”
在高中时期,尽管学业比初中时期更为繁重,但姚梦瑶还会和同学玩“恶作剧”。她的音乐老师章权向记者回忆起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场景:当时一节音乐课,班长按礼节喊“起立”,姚梦瑶调皮地把前排一位男生的座椅抽走了;当章老师请学生坐下的时候,这名男生冷不丁就摔倒了,正好摔在姚梦瑶的怀里。章老师说:“当时那名男生非常尴尬,我为了缓解他的尴尬,就告诉这名男生‘今天的这个尴尬,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所有同学值得回忆一辈子的美好记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调皮的姚梦瑶已经成为外交部的翻译了!”
《励志人物文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64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