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如何学好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正文

如何学好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2016-11-30 09:50:1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

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一

作者:道云龙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59

一、《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

混元太极拳是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

为何要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说其是陈式,千真万确,此为陈式第十七代杰出代表陈发科老先生亲授,独有冯老师对此道感悟最深,从中掌握了太极拳的内涵精髓和真传练法。在陈式后紧随心意二字,是冯老师看到如今武术界很多人习练陈式太极拳包括其他太极拳时着重外形拳架、努气用力、牵强发劲、急于求成,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功拳性质,应以修炼内功为本,内外俱练,因而强调要用心来练,首先要用心来理解参悟太极之道。老师常说:“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而不是体力劳动。提出“心意”二字则强调了“心意”在练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心意”之后紧接混元二字。何为混元呢?大从天地讲,宇宙间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圆形运行轨迹,又互为整体却不相撞。小从家庭、工作讲,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子妹间都有自己的生活运动习惯,单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尽其责、和睦相处,如运转的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是混元。从练太极拳讲,每练一招一式,心与意,意与气,肩肘腕,腰跨膝,以及周身各个大小关节都在同一混元圈内运转,各自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气聚一点,外形内气,阴阳开合,同画一幅美丽的太极图,这就是混元。据冯老师说:“当年陈发科老师常说陈式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要向混元发展”。也就是说混元是陈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总之,冯老师提出心意混元一词,是着重强调在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要用心用意,行功走架要圆活自然。要切实理解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用太极之理来指导练习太极拳。是希望后辈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明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极拳的实质

混元太极拳是内功拳,以修炼内功为本。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是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精、养气、养神)修炼混元太极拳的三项原则,作为进入太极之门的指路明灯。

三、混元太极拳的特点

首先混元太极拳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这是混元太极的精妙所在。混元太极拳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养身、强身、技击为一体,建立了一整套精辟科学,合乎自然规律的练功体系。

其次从套路、功法的运动特点看有以下几点:

1、以意行气心为主。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在表现。

2、内外合一上下随。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服从大脑的指挥。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3、一松一紧济刚柔。其是通过气的弛张,势的回环,折叠往返,蓄发相变,神气鼓荡来体现的。要求刚柔兼至,混于无迹,这里的刚与柔是相对而言的。

4、浑身俱是缠丝圈。缠丝功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缠丝运动。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5、胸腹折叠运开合。此乃混元太极拳的显著特点之一。老师强调: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乃乾坤循环之道。五脏藏于胸腹,一身虚实在胸腹,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背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出入循环,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

四、怎样修炼“混元太极拳”

这一问题冯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的入门须知、入门指引、入门说要等几章节中,从理论,到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望广大爱好者,特别是习练混元太极拳的同仁仔细研读。在此就我练拳练功的体会及一些学员练习混元太极拳的情况作一些简单阐述。

混元太极拳是内功拳,以修炼内功为本,老师在入门指导中首先提到:“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及太极拳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体说来就是练太极拳首先要求无极,在练功中就是先站无极桩,要求全身心地放松,自然呼吸。清心、静气、安神、养性,过得一段时日,即可练习混元气功,放松功,缠丝功等。集中思想满慢慢体会阴阳开合,一呼一吸及体内气息的流动,意守丹田,慢慢忘却口鼻呼吸,注重丹田呼吸,毛窍都参与呼吸,调动人体潜能。练气功时因动作单一,便于体会意气的运行,便于放松入门练太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得气快,也便于体会内气与外形的合一,便于体会周身动作的柔顺与节节贯穿,所以说练功也是练拳。这一过程是体会混元太极拳呼吸方式的过程,是放松的过程,是入静的过程,是扎基础的过程。基础扎的牢,以后练拳进步就快。

学习太极拳套路,在明白太极之理的基础上,因人而宜,先学会和熟悉套路,这时需要在外形上多下功夫,每个动作手在哪里、方向、角度、步型步法怎样变换,做每个动作的目的都要清晰地表现出来。身型要正直,动作准确到位,循序渐进,做每个动作要用意不用力,不要用强力去做,不要刻意追求,要从松沉入手求柔顺。向下为松,向上也为松,合是松合,开是松开,松伸是肢体放长,伸筋拔骨,骨节开张。老师常说太极拳是长拳,所以要大开大合。待全身松开后再求柔顺、圆活,这就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在练拳时要注意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要想做到松、柔、圆、活,混元一体,关键要把腰跨练活,腰为一身之主宰,虚实转换全在腰。腰要活,先要松,腰能松、能塌、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许多人在练拳时,前进后退,转身时虚实转换不彻底,不知道何种程度到位,该松的不能彻底的松,而该实的又不实,自己不知道毛病在哪里,其实关键就是腰没有放松到位。混元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的开合呼吸,整个过程就是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阴阳太极图,运行太极阴阳之理的过程。通过升降循环、虚实开合,使阴阳二气盈虚消长,以太极之形来运太极之气,以太极之气来走太极之形。每招每式的转换如行云流水,内气的一呼一

吸,外形的一开一合,相互转换从不间断。所以说练拳的过程也是练功的过程。学习混元太极拳,不可急于求成。要将混元太极拳的特点全部表现出来,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慢慢地用心去领悟。要顺其自然,其中有一个自然顺势、自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自然积累、自然升华的过程。

因为混元太极拳是内功拳,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外形柔顺之后,要重视内气的培养,也就是冯老师常说的:“拿住丹田练内功”。拳谚云:“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才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刚柔内劲体现的,混元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通过一松一紧来实现的,其也是阴阳开合认真求之所要求的,习拳练功,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其实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开合鼓荡,练到一定时日,身体就像一个大气囊,以丹田为中心,开时,气由丹田运四体,合时气由四体归丹田,一开一合,丹田之气,不断壮大,气足、血旺、精满、神聚,则内功自然浑厚虚灵。混元太极拳外形架子的开放圆活,手眼身法步的体现,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故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练法,即侧重点不同,也即冯老师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养气混元生太极,第二步意气混元行太极,第三步活桩混元沉太极,第四步缠丝混元旋太极,第五步整体混元合太极,第六步弹性混元崩太极,第七步虚灵混元返太极,第八步一粒混元养太极。

练拳的道理,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懂,可要练好太极拳则是不容易的事,可见其并不真懂,最多见的是急于求成,意念过重,故而不能放松而适得其反,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慢则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则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则能求神不断,慢则能周身一家。慢可留心转关处,转关之处最奥妙,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要平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的细细运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入物我两忘之境。慢练出真功,冯老师常讲:“二路也当一路练;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光练不懂养白练功不长。”从而强调慢练,静练的重要性。

总之,练习混元太极拳,先要明理,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求松、沉、柔、顺,再求劲力顺达,意、气、神、形,缺一不可。要平心静气,循序渐进,日久功深,进而求达;得内气、长内功、增内劲,祛病延年而养生,强身防身而有技击之功效。慢慢领悟其中之奥秘,从而达到:打拳无形、散手无招、见手分离的崇高境界。

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二

作者:道云龙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6

一、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 )

混元太极拳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个优秀拳种。

冯老师出生于河北一武术世家,8岁开始习练少林功夫,12岁到北京苦练通臂拳,20岁时拜心意六合拳高人胡耀贞老先生为师,习练心意六合拳。此时冯老师功夫突飞猛进,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在北京武术界已是备受瞩目。解放初期,胡耀贞老先生将其爱徒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老先生。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老先生衣钵,将陈式太极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文革后,冯老师先后三次应大队党支部邀请,赴陈家沟教拳,并尊其恩师陈发科老先生的嘱托,将陈式太极拳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继续深造学习。这些活动都将永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册。

既然是陈式太极拳,为何又要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不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 太极拳的源流及传承。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目前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所创。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王宗岳、蒋发、清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发展起来。以上两类说法都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有关,后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将其称为陈式太极拳。它在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家族式传承。至公元1820年左右,杨露禅(河北省永年广府镇人)三下陈家沟历经近18年,拜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为师,学得太极拳。当时没有人称太极拳为何式,就叫太极拳或绵拳。后杨露禅传于子杨班候、杨建候,并长期住在北京瑞王府中教拳,对象多为王孙公子及富家子弟。杨建候传杨少候、杨澄甫,杨家几代传人在传授太极拳的同时对原先所学的套路有所改动,到杨澄甫时基本定型为现在所传的套路。正如冯志强老师所说,练习太极拳要顺应自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一人一太极。杨氏家族代有传人且都有外姓弟子,尤其杨澄甫外姓弟子最多。后人为了纪念杨家几代人在太极拳发展上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杨式太极拳,

此为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1852年永年广府镇的武禹襄见杨露禅学艺归来,拳艺精妙,便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此时陈长兴已年迈,不便收徒传艺。武禹襄便拜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人将其在此地所传的太极拳称为赵堡架或赵堡太极拳。武氏子孙无人习练太极拳,武氏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外甥李经纶,李氏传其子及广府城里郝为真,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传其子郝月如及孙禄堂。孙禄堂传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且外姓弟子很多,后人将孙禄堂所传太极拳称为孙式太极拳,这也是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杨氏第二代传人杨班候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全佑的满族人,其子改姓吴,名鉴泉,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十四代祖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老先生于1928年到北京国术馆执教,后定居北京传授太极拳,门人弟子众多,其中数冯志强老师对太极拳的内涵精髓感悟最深,得其真传练法。陈家历代秘不外传的功法、套路、单式、散打技法皆传于冯志强老师,故此冯老师多次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武术获得声誉。冯志强老师现在国内外入门弟子众多,第三代弟子成千上万,习练混元太极拳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综上可知,太极拳在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一个萌生、成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博大精深绝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家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当然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在研习太极拳时有独到见解,对太极拳的发展有贡献,其功德是不可磨灭的。鉴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前辈老师或某个家族对太极拳发展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某式。冯老师常讲:太极本无派,拳自道上来。太极拳为小技,太极是大道,大道自然,称什么派那是学生在纪念老师。

2、陈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状况及背景。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须先说明陈式太极拳传承的辈份问题。我们习惯说陈发科老先生是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老师为陈氏第十八代传人,这是基于家族的血统传承。陈氏家族自迁至陈家沟以后传至陈王庭为第九代,传至陈长兴为第十四代,传至陈发科为第十七代。一般来说都沿用这种说法。因为老师是第几辈,学生就要比老师小一辈。还有一种说法即以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为依据,将陈王庭列为第一代,以太极拳的传承关系来排辈份,那么陈发科老先生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冯志强老师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依次类推。

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代有传人,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到1820年陈长兴祖师将太极拳传出,教给外姓,100年后其曾孙陈发科老先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并定居北京,以传授外姓人为主,即师徒式传承。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老师先在北京教拳,1930年后到南京教拳,再转到郑州,直至1958年退休(退休时65岁)回到老家教拳,文革中受到冲击,1972年底去世。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奎老师受邀回陈家沟教拳,此时的陈照奎老师迫于生活,巡游于上海、南京之类的大城市教拳为生。1981年陈照奎老师因病于焦作去世。陈照奎老师去世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出现了断档危机。陈家沟大队领导决定写信致北京,诚邀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高足冯志强老师到陈家沟传授

篇二:修炼混元太极之基本要领与步骤方法

修炼混元太极之基本要领与步骤方法

道云龙 南京混元太极

(本文刊登于《中华武术》杂志2014年第9期上月刊)

拳欲求其真,必先明其理,得其法。只有正确认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并在践行中使体现太极拳核心内涵的各项基本要领逐步上身,变为自己的本领,才能真正学会太极拳。否则,虽习练多年,也只能止步于缺乏内涵的“太极操”,而难入太极拳之法门。笔者恩师冯志强先生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系列(简称混元太极)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修炼混元太极在掌握太极拳共同基本要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体现混元特色的基本要领和修炼的方式方法。笔者愿以几十年学拳、修炼、传授、悟道所得奉献给广大混元太极的爱好者,以求共同提高。

一、练功筑基起好步

(一)调息养气

混元太极拳属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而调息养气则是内功的基础,无论是健身养生还是太极功夫都离不开它,因此调息养气是习练混元太极拳的第一门功课。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身养气法。冯志强老师传有一套专门练习松身行气的功法,简称放松功,是混元功的辅助功法。通过将身体各部位节节贯穿地放松,而使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能力加

强,并使胸部气息下行至中丹田,再放松至脚下的涌泉穴而入地,是为人与地合。能放得下,方能提得起。太极拳的开合呼吸与空气由高压处向低压处流动一样,只有呼得彻底,清空腹腔,才能吸得饱满。放松功是一种优化人体呼吸方式,由后天返先天,简而易行的方法,是放松入门练太极的必须。

2.混元养气法。在放松功的基础上,通过在各种方位和角度上的圆形开合运动采集天地之精气,并将人身各部位的散乱之气,通过混合的圆形运动收归于中丹田,使天、地、人三者合一,来壮大丹田内气,此为混元功。混元功内容丰富,现代人练功时间有限,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练习。冯志强老师说,“拳可不练,功不可不练”,重点是指混元功。

3.活桩养气法。练习太极拳套路就是练习活桩。冯志强老师说,“练拳的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要求练拳时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按照练功的要领来调节意气的运行,壮大丹田内气,以增长功力。

除以上三种调息养气的方法之外,还有静坐养气法、站桩养气法等,都是由后天返先天的方法,或者叫“逆运”之法,所谓返璞归真就是从这开始的。练习太极拳的过程首先是修身的过程,未练拳、先练功,功助拳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抻筋拔骨

1.抻筋拔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属基础性的肢体训练。“筋长一寸,延寿十年”,无论是健身养生,还是练就一身弹簧力,舒展而有弹性的筋骨肌膜都是必不可少的。抻筋拔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练习。

2.拳外抻筋拔骨。初学者在学习拳术套路之前,应学习一些抻筋拔骨的单式操练法,来提高肢体的柔韧性。比如用伸肩摇腕,松肩探臂等活臂法来伸拔肩、肘、腕关节部位及周边的肌肉韧带,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用压腿、下腰、踢腿来伸拔髋关节周围的韧带而增强胯的活动能力等。另外,在每天练习太极拳套路之前,先做一些伸拔韧带的动作,使全身筋骨松开,有利于练拳时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地做好每个动作。

3.拳内抻筋拔骨。练拳时,每个动作都要有伸拔之意,做到立体地对抻拔长,在圆的形态下大到极至。同时逐渐地将全身松开,而达抻筋拔骨之功效。在练拳初期,先练大圈舒展大方;待全身筋骨松开后,再练中圈无处不圆;然后再练小圈活而实用;最后练似无圈而有圈以达虚灵。

(三)放松致柔

放松是太极拳习练者永远的追求。这不仅因为放松难,更因为放松至关重要。太极拳界有“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的说法。显然,这“至柔之术”源于“至松之术”,无松必无柔。只有把日常生活习惯的用力方式产生的

拙力全部放掉,全身心地进入太极放松态,才能轻灵地阴阳转换,才能进行内劲的整合和传导,才能做到以柔克刚。放拙力,生内劲,体现了道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可是,不少习练者误认为不用力就是放松,其实不然。所谓松开,就是立体地、放射状地向外松开。

练习放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各门派多有论及。本文所述“抻筋拔骨”为体松,“调息养气”为气松,然而不管有多少种方法,最重要的莫过于“心静神松”。心静而致神松,再引导体松和气松。这需要排除一切干扰,放下所有杂念和不良情绪,以进入“清静无为(不妄为)”的精神修炼状态。惟其如此,才能体悟到气沉丹田的松沉,
如何学好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56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如何学好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