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儿童心理学_读心术 正文 本文移动端:儿童心理学_读心术

儿童心理学_读心术

2016-10-15 12:02: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心理学——读心术

学点读心术教你如何看透人心。

【读心术】

1、喜欢眨眼:这种人心胸狭隘

2、习惯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强

3、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

4、穿着不拘小节:代表个性随和

5、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有行动力

6、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

7、将两手环抱在胸前:坚持己见。

【通过动作攻破心理】

1、单眼微眯,单侧嘴角微挑,表不屑、轻蔑;

2、手扶额头表内疚、羞愧;

3、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表自责;

4、瞳孔在生理正常的情况下散大,表生气、恐惧;

5、摸侧脸或摸耳朵,说明正在控制情绪,表紧张。

【这些小动作你注意了吗】

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自信,果断。

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读心术-笑的表情】

1、笑时嘴两端猛向上,善于社交,有亲切感,具有冒险患难精神。

2、开口大笑,性格大方,不拘小节。

3、口两端稍下垂,微开口的表情,略属内向,注意细节。

4、几乎不开口的眯笑型表情,倔强固执,有理想。

【读心术-从口头禅读懂对方性格】

①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担心他人误解,性格急躁)

②应该、必须(自信心极强,理智而冷静)

③听说、据说(见识虽广但决断力不够)

④啊、呀、这个、嗯(思维慢,反应较迟钝)

【读心术之笔迹案例】

1)字偏大,力度大。此人的能力强。思维宏观。

2)线条生硬,横折特征来看,直角或者尖角。说明此人有原则性,处理问题不太圆滑。

3)捺不外展。说明此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4)有的竖钩很长。说明他有突破精神,执行能力强。

【社交应酬潜规则之人脉关系定律】

1、不要总显示比别人聪明 。

2、想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 。

3、让对方做主角,自己甘愿做配角。

4、目中无人,一败涂地。

5、常与人争辩,你永难赢。

6、锋芒太露,下场不好。

7、刺猬原则,保持适当距离。

8、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

【社交应酬潜规则之对付小人的方法】

对小人要勤打招呼,少说话;不主动来往,但不拒绝来往;不深交,但不绝交;可以给予好处,但不能占小人便宜。

不要进小人圈子,也不让小人深如自己的领域和心灵。

不要帮忙,不阻拦,不规劝,不参与,不讨论,任其发展,任其自生自灭。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

1.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什么也不说明。这句话就如同,别人访问你主页并不代表 别人想念你或者对你感兴趣,也有可能别人正在给身边人举例解说什么是SB。

2.原谅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没那么容易了。所谓的百毒不侵,也不过是人麻木的表现而已。

3.“爱”和“喜欢”的区别很简单,如果你爱花你会给它浇水,喜欢则会摘下它。同理一个人,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悉心呵护她,喜欢则想要不择手段占有她。

4.白痴定律:永远不要和白痴争辩。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5.两性心理学:男人不能原谅女人身体出轨,女人不能原谅男人精神出轨。男人更注重对女人身体的独占与,女人更看重对男人心灵的占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爱有故事的女人。

6.墨非定律:当你越讨厌一个人时,他就会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当你想念一个人时,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7.你对着一个异性讲出一些很肉麻但是你自己却不认为肉麻的语句时,你可能已经爱上这个异性了。

8.但凡真爱上一个人,你会患上感情洁癖,忍受不了对方一点点感情不洁,不论身体还是精神上。

9.男女思考角度不一样。

10.有时候人就像只刺猬,当别人抱着他,血滴在他身上时,他说“我把你伤害了”,可他却不知道那血是那个人的。

11.人总是这样,对亲近的人太苛求,对陌生人显得过于宽容。

12.女生最讨厌听到的话“不是早和你说过吗?”“随便。”“以后再说。”“你自己看着办。”“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你想多了。”“那就这样吧。”“恩。”“无所谓。”“算我错了行吧。”“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

13.这句话适应于那些还放不下的孩子:其实有时候要想想,是真的爱的深,还是因为不甘心。

14.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对语调特别敏感,所以“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15.上帝之所以创造指纹,是因为他想让人们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伤痕。

16.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时间和新欢。要是时间和新欢也不能让你忘记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个: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

17.心理科普:越是拥有越是不满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18.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是一种依赖。

19.当一个男人同时对两个女孩子有好感时,他更爱谁取决于谁更不爱他。

20.对着情人左耳说情话更能打动他的芳心。实验结果显示,人们能够写下从左耳听到的70%的情感词语,而右耳只记得58%。原因是人脑分工不同,左脑掌控逻辑思维,右脑进行感性直观思维。而左耳正是由右脑控制的。

21.根据心理学测试,迷恋上某人最长只有4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超过4个月还是迷恋着同一个人,那么你真正爱上他 /她了。

22.勾着手臂只不过是礼仪,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手心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相通。

23.手牵手比分享一张床还意义重大。

24.骨子里自卑的人,他们总希望看到别人出丑。

2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26.这是裸婚告诉我们的:很多时候,女人都只是想要一个答案。但对男人来说,答案无非是几秒钟内大脑编出的理由而已。

27.相信我,当一件坏事发生的时候,你能听到的永远不是真正的答案,而是别人编造的推托的理由。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是你所有预感、预测中最坏最恶毒的那个。

28.很多事都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

29.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30.没有时间休息的人,总会有时间生病;没有时间谈恋爱的人,总会腾到时间来相亲。

31.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32.男人的前女友是女人终身的情敌。无论当初两人分手是谁辜负了谁,假若事隔多年前女友找上门来请求男人的帮助,九成以上都会获得成功。很多男人甚至不会拒绝和前女友发生实质上的肉体关系。男人之所以和前女友很容易纠缠不清是因为在心里,男人的占有欲一直暗示着他们,前女友仍然是属于他们的女人。

33.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时间和新欢。要是时间和新欢也不能让你忘记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个: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

34.大多数不开心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所拥有的,又高估了别人所拥有的。

35. 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不只是为了自己或者只是为了对方。 无论何时,谨记这句话!让我明白爱情不是奉献自己毫无所求,而是相互扶持走到天长地久!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对方。

36.那些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的人,到关键时刻就会溜走。 很久以前就不敢随口答应别人什么事情了,尝过苦头的同学们都要谨记,更不要随便相信别人毫不犹豫的空口承诺。

37.强迫和乞求来的爱情是不牢固的。 如果你为了对方和你在一起而奴颜卑膝,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而耍手段、玩阴谋,这样的“爱情”必然是以破裂为结局,到时候你会发现,你失去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你自己的灵魂。

38.有人说,要学会交往,因为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但是也要学会独处,缺乏独处的能力,耐不住寂寞,离开人就活不下去,也是一种灾难。 经常有热恋中的人说“离开你我活不下去”,的确是一种灾难,要知道,从出生到死亡,唯一能够一直陪伴我们的,只

篇二:行为心理学--教你读心术.txt

一、10个万能谈话技巧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

三、十种心理效应

四、TA是否撒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A为什么撒谎。

一、助你成功的10个万能谈话技巧

1。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2。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

3。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

安琪想出了一条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着上司听得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在这个人人都想争着出头的社会里,一个不妒嫉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此人本性纯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4。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

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力完成,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个对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么开口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并保证他日必定回报;而那位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不过,将来有功劳的时候别忘了记上人家一笔。

5。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让我再认真的想一想,三点以前给您答复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启齿。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6。智退性骚扰句型:这种话好像不大适合在办公室讲喔!

如果有男同事的黄腔令你无法忍受,这句话保证让他们闭嘴。男人有时候确实喜欢开黄腔,但你很难判断他们是无心还是有意,这句话可以令无心的人明白,适可而止。如果他还没有闭嘴的意思,即构成了性骚扰,你可以向有关人士举发。

7。不着痕迹的减轻工作量句型:我了解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个优先顺序?

不如当下就推辞。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着痕迹的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

8。恰如其分的讨好句型:我很想您对某件案子的看法??

许多时候,你与高层要人共处一室,而你不得不说点话以避免冷清尴尬的局面。不过,这也是

一个让你能够赢得高层青睐的绝佳时机。但说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被搬出来讲,谈天气嘛,又根本不会让高层对你留下印象。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于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问一个大老板关心又熟知的问题,但他滔滔不绝的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获益良多,也会让他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9。承认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句型: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犯错在所难免,但是你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心目中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就像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

10。面对批评要表现冷静句型: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

自己苦心的成果却遭人修正或批评时,的确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不需要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但是却应该让批评你工作成果的人知道,你已接收到他传递的信息。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19.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0.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1.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2.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三、每日心理学——有助生活的十种心理现象!(品质提升)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1、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 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2、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 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 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4、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 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6、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 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7、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8、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 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9、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 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四、重要的不是TA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结论: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同理,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篇三: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成长心理学——并不单单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如许的人,以及我们怎样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将介绍容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儿童心理学实验(1)--婴儿早期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以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以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以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月,Carolyn Rovee-Collier(现担任职务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乳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索,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扮饰就会彼此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这个实验就是看看乳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孕育发生条件反射。研究者首先记载乳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乳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在后续实验中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乳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乳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不异的风铃,乳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个风铃。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以前人们认为持久记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持久记忆。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期间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效有限,之后又受到往后生活的干扰,终极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儿童心理学实验(2)——自我概念形成

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 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上世纪70年月初的一个简单实验预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揭晓了一项实验。实验的历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乳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察看乳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乳儿,终极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乳儿终究是乳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乳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

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乳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善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畏缩。乳儿瞅见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应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乳儿这时的行为很自发(感应自己存在,可能体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多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往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乳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实际上,在Amsterdam以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察看见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领有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并不是偶合。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常识,乳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儿童心理学实验(3)——儿童学习发展

地球是什么外形的?Vosniadou 和 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啥子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思量到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这个谜底让人吃惊。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

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括号的数字包含了具有该种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数目)

长方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你可能掉下去(1/60)

圆盘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盘子,你可能掉下去(1/60)

两个地球:认为我们站在一个“地球”上,它是平的,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这个谜底说明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8/60)

空心球:认为我们住在地球内部的一块平地上(12/60)

铺平的球体: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4/60)

混合模型: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谜底,或者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11/60)

以上结果说明我们需要一个成长历程来接受一个本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全新概念。同样平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球一定是圆的。否则,向下的重力会把我们拽到。这是我们最初关于地球的“心理模型”。这些个心理模型的中间点指出,我们为了弄清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想通过某种办法,将其归入已有的理解中。认为地球是个空心球,或者认为有两个地球就是如许的例子。这两种模型都希望能同时维持“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概念。 让孩子很难学习新常识的是从同样平常经验得来的固有思维:地球是平的。如果他们不能抛却看待地球的老眼光,就很难全数接受新的观点;从个人经验得出的建立起的固有思维很顽强,是很难抛却的,即使矛盾的证据明明白白地摆到眼前。有时候,真正的理解有时候并不单单是学习新的观念,而更多的是抛却原来的观念。

儿童心理学实验(4)——依恋类型

陌生情境:窥视儿童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是社会动物,和他人建立关系是保存的必须,并将帮助我们走过漫漫人生路。对那些不善于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平常生活中“付出-得到”这种常见相处方式往往都很难应对。他们可能变得对他人充满敌意,学业也可能出现问题,在往后的人生中更可能出现精神疾病。

正因如此,心理学家会对我们与最初的首要抚养者之间形成的第一段关系极为存眷。这段最初的关系对于我们未来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我们和配偶、同事、子女之间的相处。虽然你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但早期的关系就像一个模板,会对往后的生活打上烙印。

我们将最初的关系称为“依恋”,它的成长至关重要。闻名字童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同事成长了一种研究孩子和抚养者之间感情依恋的方法。

Ainsworth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害怕,设计了她的实验。当乳儿对抚养者孕育发生依恋,6个月之后,会在下面这两个容易复制的情境中感应害怕。

陌生人焦炙:6个月之后,乳儿往往会开始害怕陌生人。当抚养者不在场的时候,尤其如此。

分离抗议:大概与此同时,也是6个月的时候,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乳儿也会开始感应沮丧。

为了研究乳儿和抚养者之间怎样互动,Ainsworth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测试乳儿在陌生人焦炙和分离

焦炙情境下的反应。实验的历程就像精心编排的芭蕾舞,每一幕大约3分钟:

1、实验者将乳儿和抚养者安排在实验的房间里,随后离开。

2、当乳儿探索房间的时候,抚养者什么都不做。

3、进来一个陌生人,前一分钟什么都不说,之后开始和抚养者说话。再过一分钟,陌生人开始接近乳儿。

4、然后,抚养者只管即便小心离开房间,这时候,房间里只有乳儿和陌生人。

5、抚养者回来安抚乳儿,然后再离开。

6、乳儿一个人在房间里。

7、陌生人进来,开始和乳儿玩。

8、抚养者回来,陌生人离开。

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个情境对于乳儿来说,越来越陌生。最开始,乳儿只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然后陌生人进来了,然后陌生人开始和他们说话,最后连抚养者也看不到了。乳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很多乳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Ainsworth从资料中分析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规律。在察瞅见的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抚养者回来之后孩子的反应。根据在母亲回来后乳儿的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种乳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深入的研究预示70%的乳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这些个孩子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虽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大约20%的乳儿属于这种类型。

不安全/抗拒型依恋:这些个乳儿最开始不想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之后,和回避型同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接近乳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他们看起来很生气。大约10%的乳儿属于这种类型。

为什么乳儿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抚养者怎样对待乳儿是研究的焦点。安全型依恋被认为和抚养者的这些个特征有关: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鼓动勉励双方的互动、和煦和接受的态度。

那些较着与上述特征相反的行为或态度更容易导致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还有研究发现乳儿的气质(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依恋类型的结果

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类型会导致很重要的社会性、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结果。有些研究者认为乳儿早期的依恋越积极,他们长大后就可以更乐成地离开抚养者。安全型依恋的其他好处包括:更自信、更多朋友、成人阶段的关系更好:反之,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呈现更多负面情绪、有行为问题、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

儿童心理学实验(5)——儿童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

“读心术”是每个心理学家都求之不得的超能力。它不仅会让心理学实验事半功倍,想想看,能够成为另外一个人去感受他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

萨尔茨堡大学的Heinz Wimmer 和 Josef Perner 利用错误概念进行的实验,为心理理论何时出现供给了最早的实验证据。

为了证明心理理论何时出现,研究者们需要孩子通过错误概念的测试来判断。要通过这项测试,孩子需要明白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同样。这对那些刚接触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个很大的挑战。

错误概念的测试:Wimmer 和Perner的实验对象是3至9岁的孩子,他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叫做Maxi的男孩的故事。Maxi的妈妈买了巧克力回家做蛋糕。Maxi看见吗妈妈吧巧克力放进了蓝色的橱柜,之后Maxi就去出去玩了。与此同时,妈妈用巧克力做完蛋糕,把剩下的放到了绿色的橱柜里。Maxi玩完回家觉得很饿,就想拿些巧克力来吃。实验者问参加实验的孩子:Maxi会到哪个橱柜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放在哪个柜子里)

结果预示,3到4岁的孩子一般不能通过这个测试,他们会回答巧克力实际的位置,而不是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他们不能理解:虽然自己知道巧克力在哪儿,但是Maxi并不知道。

Wimmer and Perner 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通过Maxi的视角,构建一个与自己世界不同的心理模型。也就是说,他们还不具备心理理论。

从4、5岁开始,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仿佛一夜之间,大多数孩子们突然可以指出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个柜子里,而不是自己所知道的真正有巧克力的柜子。但是,有些孩子已经5岁了,还是很难理解别人可能会有错误的想法。

最后,6岁大的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对世界的理解多是错误的。

纯真年月的终结

这个实验指出,在4到6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具备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技能,这对他们日后能否在社会中应对自如至关重要。他们开始知道,别人的想法多是错误的,自己可以说谎,别人可以棍骗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丧失这种纯真有些遗憾;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这是想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乐成的必要基础。4岁左右,孩子们开始理解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绝对的世界中,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脑袋里制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模型,而这个模型很容易就会出错。

这五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反映着儿童心理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儿时的我们也是这样的成长起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儿童心理学_读心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5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儿童心理学_读心术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