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无为而治 正文 本文移动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2016-10-15 12:01: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浅谈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东山月

我在前不久通过百度文库上传了《浅析老子的“无为” 》一文,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我的思考,我再上传此文,好让大家对我的想法产生较清楚的感受。

对“无为”,我已经谈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给人无所作为的感觉,实际上,它是指那种很不引人注目的大为,是能产生更深微、更久远影响的行为。

能称为“无为”的行为,具有自然、和谐的特征,当中不包含算计和私欲,是出自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认识而自然表现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既不会患得患失,又不会顾此失彼,是从一个高远的角度审视之后而采取的具体、细致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作为普通人,很难领会其高深的旨意和长远的价值。一个只重实际、只重短期效益的人,就难以认可这样的行为,他们对这样的行为满不在乎、不屑一顾。

要有“无为”这样的行为,首先就要求行为的主体是具备高深认识的、胸襟开阔的、无私奉献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沉静、平和的心态下谦虚、耐心、细致地进行这种表面看来是“无为”的行为。“无为”不是有人认为的那种高深莫测的行事方式,而是一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出其自然的行动。

对“无为而治”,人们都认为西汉初期实行得最好,曹岑是实行“无为而治”最受推崇的名相。曹岑是怎样实行“无为而治”的呢?就是天天醉卧梦乡,不扰民,不生事,就是真正的无所作为,社会却因此而走向富裕。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指像这样什么也不做而梦想大治。当然,什么也不做应该比强行妄为更有利于社会的安稳和发展。“无为而治”是既从高远目标着眼、又从细致之处着手,采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服务于社会的进步,把社会引导向理想的自然、和谐、幸福安康的状态。“无为而治”重在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服务和引导,而不是强行要求社会改变,它不是急切地追求一时的成就,而是更成熟、更稳健、更全面细致地把社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无为而治”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具有大思维和高境界,要出自使全民

幸福的目标来衡量该采取什么样的自然、合适的行动。对这样的行动不要期望带来辉煌成就或受人百般称赞,它只是一种诚心诚意地服务大众、引导人们提高认识层次的极为平常的行动。它带给人们的是幸福和感动,是和平和希望,而不是仅仅只是让人们满意。

“无为而治”需要消除人们急功近利的思维习惯和贪婪争斗的恶劣习性。不仅社会的管理者要目标远大、心态平和、善于协调,社会的一般民众也要逐渐提高认识,变得诚实敦厚、思虑深远,才能让社会真正实现“大治”。“无为而治”需要全民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很大进步。而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又不能采用虚妄的宣传和暴力的强制,要有意识通过逐渐由少数进步人士带动更多的人进步,再由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感染其他人形成进步的愿望来实现。

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的社会,就是理想的、达到更高层次的“大同社会”,是全民平等、全民幸福、全民高尚的社会,是消除了矛盾争斗的太平社会,是人人高度自觉自律、无私奉献,同时又受到他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的社会。这就是从古到今的先圣先贤们梦寐以求的天下大治的“大同社会”。

这样的天下大治的“大同社会”在古代同严酷的社会现实相比,显得幼稚可笑,殊不知人们越是对其感到幼稚可笑,就越是说明社会的落后和人的认识的落后。当社会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当人们的认识提升到足够的档次,人们才会为自己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感到羞惭,才会认识到天下大治的“大同社会”正是人类社会更为高级的形态。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能够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必要高度,唯一欠缺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而现在要实现这样的认识突破,对于一些热爱思想的人而言,其实就像用手捅开一层棉纸那样的容易。

篇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并且天地万物的运动特征也遵循道的规律,那道又有什么规律?老子在《道德经》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以自然为本,因而对待事物就应该顺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去发展,让它符合自然法则,不需要横加干涉,也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健康发展并和谐统一。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最终是适得其反,揠苗助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禾苗的生长是存在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但如果将自身主观意识强加于自然规律之上,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很多问题上,我们应该采用“无为而治”的方针指导我们的生活及学习。

“无为”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基本理论,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平常我们所理解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无为而治”的精髓是“不妄为”,不随意为之,不违道而为之。与此同时,对于那种符合道法运行的东西,则必须以有为的形象出现,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解 释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

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著而已。”(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主张。"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人民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太胡作非为],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像煎小鱼,意谓煎小鱼时不可乱翻,否则会把鱼弄碎。治理大国也一样,如果玩弄权术,频繁扰民,会造成国家混乱]。统治者要像天地那样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使万物生长不占有,对万物有所推动而不自恃有恩,有所作为不居功自喜]。

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

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同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既有不恣意妄为之意,又有"无不为"之意,为其所当为,止其所当止。 概而言之,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不强作干预,让下属和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相安无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徭役赋税,接连不断,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无所适从。要使一个国家安定大治,就要像对待井水一样,尽量不要搅动它,否则会淤泥残渣泛起。因而,"无为"不但不会有什么疏失,而且还能补救"有为"之弊端,"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无为而治”,是我国先贤共同追求的理想。这句话是孔子提出来的!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天子应该无为于上,以期贤相有为于下。依孔子的观点,管理既为“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所需要努力的,即在“修身以正人”。他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肯定“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管理者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归根复命的原理应用到管理上,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认为“贤明的管理者是不发号施令的;发好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贤明”,宣导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导。因为贤明的管理,旨在净化同仁的心思,满足同仁的安饱,减损同仁的心志,增强同仁的体魄。常使同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用这种“无为”的态度来管理,相信任何机构没有不上轨道的。老子肯定“清静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语来形容清静的无为而治。

庄子“只听过世人希望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过要管制天下”。他认为“管理者最好依据自得的德,来成全于自然。就像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那般,出于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因为“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奖赏善举;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惩罚罪恶。天下之大,既然不足以处理奖赏惩罚,而三代以后,却喧嚣着要以奖赏惩罚为能事,当然弄得没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管理者如果“有为”,便不能为治;所以“莫若无为”,使大家安定性命的真情。

法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道家相似。而所采取的途径,则颇不相同。老子以清静致无为,申韩则以专制致无为。法家的观点,是借重明法饬令,重刑壹教的手段,来达成“明君无为于上,羣巨竦惧乎下”的境界。管理者有势,又善用术,依法行使刑赏,便可以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也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宣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中国人特别爱好自由自在。我们不是不了解“天”的威权,能降临祸福。但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却使我们在“天定胜人”,顺天者得福,逆天者不免得祸之外,更开拓出“人定胜天”的力量,肯定祸福由人自召。孔子“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主张,早已把中国人从迷信鬼神的领域中拉了出来。中庸开宗明义,便指出“天命之谓性”。命是命令,天命即是天的命令。依据科学研究,万物运行的方式、万物变化的方法、万物运动的顺序,以及万物运行的目标,都是先天规定的,决非万物自己规定的。因为各种物类,其先天还没有存在。“命”是秩序的来由,天命是人一生所应走的路。不过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灵在人自己也可以发出命令,来决定自己是不是服从天的命令。物听命属于必然;人则不同,我们的服从天命,是自由的,全凭自己作主。所以人类可以相亲相爱,也可能自私作恶,只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负起“自由”所带来的责任,承受“自由”所产生的后果。这种自作自受的规律,也是天命的一部份。

篇三:什么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我个人认为,无为而治不是一无所为,而是在不违反事物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用一些措施使事物更好更快的发展。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说你知道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循此规律去发展,一切都会进展顺利,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无为而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4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无为而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