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 正文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

2016-11-26 14:27:3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

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其.........

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内。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

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

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

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

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

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

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

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

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

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

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

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

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

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

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

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

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

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

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

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

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

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

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

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

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

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

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

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

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

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

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

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

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

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

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

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

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

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

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

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二、古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

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

5、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不出,火且尽。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③⑤/②/⑥ D、②③④/①⑤/⑥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达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

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有尽力“吾志”,即使不能达到奇伟、瑰怪和非常

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

论,也可惋惜。

D、道路平坦而近的地方,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8、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5分)

9、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2)

(3)

(4) 6(

篇二:高二语文模拟检测

高二语文模拟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

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队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古代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

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苟不震奋乾刚,断以大义,虽日避殿撤乐、素服停刑,恐天心未易格,天变未可弭也。疏入,贵妃、承宪.

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

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

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

下,遂移疾归。寻卒。 ..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贵妃家阴沮之 沮:感到沮丧 .

B. 天变未可弭也弭:停止,消除 .

C. 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弹劾 .

D. 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 振:救济,同“赈”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

B. ①同列亦为登云危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C. ①而使人贱辱至此②水浅而舟大也 ..

D. ①以久次当擢京卿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梅子留酸软齿牙⑴,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⑶,闲看儿童捉柳花。

10.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3分)

11.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②《逍遥游》中的“ ,”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③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d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20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