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轨迹方程的探究方法,,定义法,参数法 正文 本文移动端:轨迹方程的探究方法,,定义法,参数法

轨迹方程的探究方法,,定义法,参数法

2016-10-14 13:37: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入理解曲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掌握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掌握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了解设参的基本原则和选参的一般依据,能顺利消参并讨论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培养多向思维的流畅性.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学习选参方法,学会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哲学思想方法.

二、教材分析

1.重点: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2.难点:选择参数应遵循的一般依据,消参的技术与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讨论.

3.疑点:设参的基本原则.

三、活动设计

1.活动:问答、思考.

2.教具: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点题和明确任务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那么可以用直接法,也就是建系、列式、化简.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比较隐蔽,但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符合某种二次曲线的定义,那么可以用定义法,也就是定型(曲线类型)、定位(曲线位置)、定量(曲线几何量),然后直接运用二次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很隐蔽并且很难判断动点符合某种二次曲线的定义,那么就可以引进一些参数,用这些参数把x、y之间的那种隐蔽关系间接地连起来,然后消掉参数,这就是所谓的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同学们常用的交轨法、换标法,实际上也是消去一些元,留下动点坐标x、y的方法,都可以叫参数法.在实践中大家已经知道,参数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是:首先根据运动系统的运动规律设参,然后运用这些参数列式,再从这些式子中消参,最后讨论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我们称之为议参.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设参,参设得不同,整个思维和运算过程不同,参设得不好,运算量增大,甚至根本就算不出来;最畏难一步是消参,经常遇到参消不了而越消越复杂的情况;最易错的一步就是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讨论.如何做到设参合理、列式简易、消参顺利、议参严密,大家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来思考和总结.

(二)讲例1,设参基本原则

请看屏幕(投影,读题).

例1 矩形ABCD中,AB=2a,BC=b,a>b,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平行于EC的直线l分别交线段EF、FC于M、N两点,求直线AM与BN交点P的轨迹(图3-9).

首先需要建立坐标系,请考虑,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应选择什么位置?

学生1答:

选择边界、中心等特殊位置.

那么,这一题如何建立坐标系?

解:以E为原点,EB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各点坐标如图(投影换片,加上坐标系与相关点坐标).

运动系统中,l主动,M、N从动,P随之 运动,请思考,在这一运动系统中有几种设参方法?

学生2答:

(1)l的纵截距c,

(2)|OM|=t,

(3)|FM|=t.

为什么可以这样设参?

一参对一点P,一P对一参,参变化P运动,参固定P静止,一句话:一切可以控制运动系统的量都可以设参.

这就是设参的基本原则.

设|FM|=t,t∈[0,b],P(x,y).

学生3答:

不必要,只要找x、y、t间的最简单式子,从中能消参即可,这是列式的基本要求.

上面的消参方法,可以视x、y为常数代入消参,也可以是两式作用消参.参数t∈[0,b]范围明显,但由于没有显参数方程,所以不便通过议参来确定x、y的范围,此时可根据运动系统的运动全过程,由几何直观讨论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l过F时,P合于F,l→OC时,P→B故x≥0,y>0.

影片,显示轨迹).

(三)讲例2,选参的一般依据

上面例1,设一个参数就可以了,并且消参也容易,下面的例2就不是这种情况,请看屏幕(投影,读题).

例2 点A(1,1)、B、C是抛物线y2=x上的动点,满足AB⊥AC,作矩形ABPC,求P点的轨迹方程(图3-10).

运动系统中,表面上看有B、C两个动点,实际上由于AB⊥AC,所以若B主动,则C从动,P随之运动,故实际上只有一个自由变量就可以控制整个运动系统.请思考,这题有几种设参方法?各种设参通过什么途径把参数与动点坐标连系起来?

学生4答:

(2)设点B坐标(t2,t)→kAB→kAC→C→P.

上述两种设参方法中,参数与动点P的关连都比较远,课后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实现这一关连,计算很是复杂.那么再考虑,能否再找一种设参方法,这种设参方法不局限于一个参数,但确使参数与动点P间的关连比较近?

学生5答:

解:设B(t12,t1),C(t22,t2)→P(x,y).

参数与P的关连很近,但参数多了一个,大家向来怕参数多,实际上,t1、t2之间本身有一个关系,F(t1,t2)=0,而这一关系在消参的运用上或许无需显解成t1=f(t2),只需要将F(t1,t2)=0用一下就可以达到消参目的.而前面的两种设参方法在消参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把t1、t2的关系F(t1,t2)=0显解成t1=f(t2),然后消参时又恢复成F(t1,t2)=0的重复计算过程.这种重复计算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有时很复杂,有时根本就算不出来.是否真的如此,算算看:

∵ (t1+t2)2=t12+t22+2t1t2,

∴ (y+1)2=x+1+2[-(y+1)-2].

即:(y+2)2=x-2.

想一想看,如果显解出t1=f(t2)再两式消t2,将会出现两个关于t2的二次方程,这就是消参计算复杂性的原因,因此在根据设参基本原则确定的所有可设的参数中,选择与动点坐标关连密切的为参数.

这就是选参的一般依据,并且选参不要求唯一,多个参之间不一定独立.例1中一个参数需二个式,例2中二个参数需三个式,所以一般来说,n个参数需列n+1个式,而消参时更要充分运用恒等式进行整体消参.

最后来讨论纯粹性和完备性.同例1不一样,显然x、y是参数的显示数,但是两个参数的函数,且两个参数有关连,并非独立,所以x、y范围难求.而用几何直观也比较困难,把两者结合起来:

篇二:求轨迹方程例题方法解析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知识梳理: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的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y与该参数t的函数关系x=f(t),y=g(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x,y)=0。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x,y),用(x,y)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 5.几何法: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

6: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灯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

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即P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x?f(t) 2.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程F(x,y)?0表示,又可用参数方程?(t为参数)

?y?g(t)

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热身:

x2y2

?1. P是椭圆=1上的动点,过P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PM中点的轨迹95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

x2y242y2x242x2y2

?1B、?y?1 C、??1 D、? A、x?=1

9595920365

答案】:B

x242

【解答】:令中点坐标为(x,y),则点P 的坐标为(x,2y)代入椭圆方程得?y?1,选B

95

2. 圆心在抛物线y?2x(y?0)上,并且与抛物线的准线及x轴都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A x2?y2?x?2y?

2

2

2

1

?0 4

B x?y?x?2y?1?0 D x2?y2?x?2y?

22

C x?y?x?2y?1?0 【答案】:D

1

?0 4

a2a21

【解答】:令圆心坐标为(,a),则由题意可得a??,解得a?1,则圆的方程为

222x2?y2?x?2y?

1

?0,选D 4

2

2

2

2

3: 一动圆与圆O:x?y?1外切,而与圆C:x?y?6x?8?0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是:

A:抛物线B:圆 C:椭圆 D:双曲线一支 【答案】:D

【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

4: 点P(x0,y0)在圆x2+y2=1上运动,则点M(2x0,y0)的轨迹是 ( ) A.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B. 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C. 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D. 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答案】:A

?|MO|?R?1

,则|MO|-|MC|=2,满足双曲线定义。故选D。

?|MC|?R?1

x?x??x?2x0x2?0

???y2?1【解答】:令M的坐标为(x,y),则?2代入圆的方程中得

4?y?y0?y?y0?

一:用定义法求曲线轨迹

求曲线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中的作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定义时,通过待定系数法就可以直接得出方程。

例1:已知?ABC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

5

sinB?sinA?sinC,求点C的轨迹。

4

55

【解析】由sinB?sinA?sinC,可知b?a?c?10,即|AC|?|BC|?10,满足椭

44

圆的定义。令椭圆方程为

x2a'

2

?

y2b'

2

?1,则a'?5,c'?4?b'?3,则轨迹方程为

x2y2

。 ??1(x??5),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

259

【点评】熟悉一些基本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

(1) (2) (3) (4)

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椭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

双曲线: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 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

【变式1】: 1:已知圆的圆心为M1,圆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

的圆心为M2,

∴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1、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c=4,a=2,b2=12。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

2

2

2

2

2:一动圆与圆O:x?y?1外切,而与圆C:x?y?6x?8?0内切,那么动圆的圆

心M的轨迹是:

A:抛物线B:圆 C:椭圆 D:双曲线一支

【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

?|MO|?R?1

,则|MO|-|MC|=2,满足双曲线定义。故选D。

?|MC|?R?1

二: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 此类问题重在寻找数量关系。 例2: 一条线段AB的长等于2a,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 设M点的坐标为(x,y) 由平几的中线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OB中,OM=

11

AB??2a?a, 22

?x2?y2?a,x2?y2?a2

M点的轨迹是以O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周.

【点评】此题中找到了OM=

下列几种情况:

1

AB这一等量关系是此题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直译法有2

1)代入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若动点的规律由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明显给出,则采用直接将数量关系代数化的方法求其轨迹。

2)列出符合题设条件的等式:有时题中无坐标系,需选定适当位置的坐标系,再根据题设条件列出等式,得出其轨迹方程。

3)运用有关公式:有时要运用符合题设的有关公式,使其公式中含有动点坐标,并作相应的恒等变换即得其轨迹方程。

4)借助平几中的有关定理和性质:有时动点规律的数量关系不明显,这时可借助平面几何中的有关定理、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中线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等,从而分析出其数量的关系,这种借助几何定理的方法是求动点轨迹的重要方法.

【变式2】: 动点P(x,y)到两定点A(-3,0)和B(3,0)的距离的比等于2(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22

【解答】∵|PA|=(x?3)?y,|PB|?

|PA|

,?2)

|PB|

(x?3)2?y2

(x?3)2?y2|PA|

代入?2?(x?3)2?y2?4(x?3)2?4y2 ?2得

|PB|(x?3)2?y2

化简得(x-5)2+y2=16,轨迹是以(5,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

三:用参数法求曲线轨迹方程

此类方法主要在于设置合适的参数,求出参数方程,最后消参,化为普通方程。注意参数的

取值范围。

例3.过点P(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若l1交x轴于A点,l2交y轴于B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析】

分析1: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的运动是由直线l1引发的,可设出l1的斜率k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坐标(x,y)满足的参数方程。

解法1:设M(x,y),设直线l1的方程为y-4=k(x-2),(k≠0) 由l1?l2,则直线l2的方程为y?4??

1

(x?2) k

4,0), k2

l2与y轴交点B的坐标为(0,4?),

k

?l1与x轴交点A的坐标为(2? ∵M为AB的中点,

4?

2???1?2x???2k ??(k为参数)

2?4?

?k?2?1y??2k?

消去k,得x+2y-5=0。

另外,当k=0时,AB中点为M(1,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当k不存在时,AB中点为M(1,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综上所述,M的轨迹方程为x+2y-5=0。

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1k2=-1时,需注意k1、k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PAB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MP|?

1

|AB| 2

解法2:设M(x,y),连结MP,则A(2x,0),B(0,2y), ∵l1⊥l2,∴△PAB为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MP|? ?(x?2)?(y?4)?

2

2

1

|AB| 2

1

(2x)2?(2y)2 2

化简,得x+2y-5=0,此即M的轨迹方程。 分析3::设M(x,y),由已知l1⊥l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k1k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点坐标表示A、B两点坐标。事实上,由M为AB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3:设M(x,y),∵M为AB中点,∴A(2x,0),B(0,2y)。 又l1,l2过点P(2,4),且l1⊥l2 ∴PA⊥PB,从而kPA·kPB=-1,

4?04?2y

,kPB?

2?2x2?044?2y

???1,化简,得x?2y?5?0

2?2x2

而kPA?

注意到l1⊥x轴时,l2⊥y轴,此时A(2,0),B(0,4) 中点M(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2y-5=0 综上可知,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5=0。

【点评】

1)解法1用了参数法,消参时应注意取值范围。解法2,3为直译法,运用了kPA·kPB

1

=-1,|MP|?|AB|这些等量关系。。

2

用参数法求解时,一般参数可选用具有某种物理或几何意义的量,如时间,速度,距离,角度,有向线段的数量,直线的斜率,点的横,纵坐标等。也可以没有具体的意义,选定参变量还要特别注意它的取值范围对动点坐标取值范围的影响 【变式3】过圆O:x2 +y2= 4 外一点A(4,0),作圆的割线,求割线被圆截得的弦BC的中点M的轨迹。

篇三:新课标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第八章9.1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目标:掌握在不同条件下用定义求动点的轨迹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潜能,体验成功。

[重点]:会根据动点轨迹的几何特征用定义求轨迹方程。

[难点]:如何根据条件分析动点轨迹的几何特征

解题步骤

学案内容:

基础梳理

1.圆及圆锥曲线的定义

(1)圆(文字内容) (表达式)(2)椭圆: (文字内容) (表达式)(3)双曲线 (文字内容)(表达式) (4)抛物线(文字内容) (表达式)(5)圆锥曲线统一定义

(文字内容)

(表达式)2、两圆位置相切时半径与圆心距的关系

典型例题探究一:(基础题小练)

1、已知A(2,3)且,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2、已知?ABC的一边BC的长为3,周长为8,则顶点A的轨迹是什么?

引申:能把正弦定理加进来考吗?

易漏易错点:

3、若A(?2,0),B(2,0),且MA?MB?2,则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

引申:把数字2换成别的数字后轨迹变了吗?

易漏易错点:

4、过点(1,0)且与方程x??1相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是什么?

易漏易错点:

x2y2

5、已知F1,F2分别是双曲线?2?1的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过F1作?F1PF2的36b

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H,则点H的轨迹为( )

A. 椭圆B. 双曲线 C. 圆 D. 抛物线

典型例题探究二:(教材课后题分析)

如图,圆O的半径为定长r ,A是圆O外一个定点 P是圆上任意一点 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m和直线OP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若点A在圆外呢?

典型例题探究三:(定圆相切问题)

6、一动圆与圆O1:(x?3)2?y2?4外切,同时与圆O2:(x?3)2?y2?100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解题策略: 归纳“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变式1:一动圆与圆O1:(x?3)?y?4外切,同时与圆O2:(x?3)?y?9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变式2:已知圆O1:(x?2)?y?4,动圆M与圆O1外切,且与y轴相切,求动点M的轨迹。 222222

典型例题探究四(与向量相关的轨迹)

??7、设向量i,j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x?3)i?yj,

??b?(x?3)i?yj,

??2,则满足上述条件的点P(x,y)的轨迹方程是

典型例题探究五:(立体几何问题)

9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面BC1内一动点,若P到直线BC与直线C1D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

课后训练题:

10、到点F(0,4)的距离比它到直线y=-5的距离小1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为( )

A. y=16x2 B. y=-16x2

C. x2=16y D. x2=-16y

11、动点M(x,y)到y轴的距离比它到定点(2,0)的距离小2,求动点M(x,y)的轨迹方程

2212、与圆x?y?4x?0外切,又与y轴相切的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13、一动圆与O1

圆心的轨迹方程。

圆:(x?3)?y?4外切,同时与圆O2:(x?3)?y?16内切,求动圆2222

14.?ABC顶点为A(0,?2),C(0,2),三边长a,b,c成等差数列,公差d?0,求动点B的轨迹方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轨迹方程的探究方法,,定义法,参数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0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