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沪教版化学九下 正文 本文移动端:沪教版化学九下

沪教版化学九下

2016-10-14 12:54: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 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

2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 -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

2、 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 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 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习目标: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

1. 溶液的组成;

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堂学习:

一、引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

[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 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 [

[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小 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

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 110克食盐水;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的酒精溶液;

4

[教师讲解] 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

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

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

1.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3. 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活动与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与探究

[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100% ×

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

溶液的质量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

2.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 3.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

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

5

篇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复习提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下)

第六章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CaO、浓H2SO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4NO3、KNO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

注:①Ca(OH)2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S?100% (S为溶解度,w< S) 100?S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0、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P点的的含义 N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A溶液中获取A的方法获取晶体。 B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⑧除去A中的泥沙用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法。

11、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12、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酸、碱、盐的组成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HCl = H+ +Cl HNO3 = H+ + NO3

———碱=金属离子+OHNaOH = Na+ + OHCa(OH)2 = Ca2+ + 2OH 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3、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 H2SO4= 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HCl+NaOH=NaCl+H2OCa(OH)2+ H2SO4= CaSO4+2 H2O

(5)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H2SO4+BaCl2=BaSO4↓+2HCl

5、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SO2+2NaOH=Na2SO3+H2O

(3)碱+酸→盐+水2HNO3+Mg(OH)2=Mg(NO3)2+ 2H2O Al(OH)3+3HCl=AlCl3+3H2O

(4)碱+盐→新碱+新盐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CuO+H2O2Fe(OH)3 2O3+3H2O;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3 CaCO3 ,注: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应用: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③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①0 7 14

②pH的测定: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③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CO2+H2O=H2CO3),pH<5.6的雨水为酸雨。

+①金属1+盐1(可溶)→金属2 +盐2Fe+CuSO4=Cu+FeSO4 Cu+2AgNO3=2Ag+Cu(NO3)2 ②酸1+盐1→酸2 +盐2 HCl+ AgNO3=HNO3+AgCl↓ H2SO4+BaCl2=2HCl +BaSO4↓ ③盐1+碱1→盐2+碱2 CuSO4+2NaOH=Na2SO4+Cu(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④盐1+盐2→盐3+盐4 NaCl+ AgNO3= AgCl↓+NaNO3 Na2SO4+ BaCl2= BaSO4↓+2NaCl

12、酸、碱、盐的溶解性 ①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②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③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注:BaSO4↓、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13、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43332②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K2SO4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③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④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KNO3、NH4H2PO4、(NH4)2 HPO4

14、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①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②大气污染:N2O、NH3、H2S;③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4(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①小分子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

3、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直接吸收)

二、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胃肠道 + CO2 + H2O,放出热量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血红蛋

篇三: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下)

第六章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

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CaO、浓H2SO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4NO3、KNO3 ;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

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

FeCl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

定乳浊液的过程。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

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

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

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

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

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

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

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

注:①Ca(OH)2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

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S?100% (S为溶解度,w< S) 100?S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0、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

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P点的的含义 N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A溶液中获取A的方法获取晶体。 B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

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⑧除去A中的泥沙用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法。

11、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12、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酸、碱、盐的组成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HCl = H+ +Cl HNO3 = H+ + NO3

———碱=金属离子+OHNaOH = Na+ + OHCa(OH)2 = Ca2+ + 2OH 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3、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 H2SO4= 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HCl+NaOH=NaCl+H2OCa(OH)2+ H2SO4= CaSO4+2 H2O

(5)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H2SO4+BaCl2=BaSO4↓+2HCl

5、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SO2+2NaOH=Na2SO3+H2O

(3)碱+酸→盐+水2HNO3+Mg(OH)2=Mg(NO3)2+ 2H2O Al(OH)3+3HCl=AlCl3+3H2O

(4)碱+盐→新碱+新盐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CuO+H2O2Fe(OH)3 2O3+3H2O;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3 CaCO3 ,注: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应用: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③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①0 7 14

②pH的测定: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

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③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CO2+H2O=H2CO3),pH<5.6的雨水为酸雨。

+①金属1+盐1(可溶)→金属2 +盐2Fe+CuSO4=Cu+FeSO4 Cu+2AgNO3=2Ag+Cu(NO3)2

②酸1+盐1→酸2 +盐2 HCl+ AgNO3=HNO3+AgCl↓ H2SO4+BaCl2=2HCl +BaSO4↓

③盐1+碱1→盐2+碱2 CuSO4+2NaOH=Na2SO4+Cu(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④盐1+盐2→盐3+盐4 NaCl+ AgNO3= AgCl↓+NaNO3 Na2SO4+ BaCl2= BaSO4↓+2NaCl

12、酸、碱、盐的溶解性 ①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②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③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

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注:BaSO4↓、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13、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43332②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K2SO4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③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根系不发达。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④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KNO3、NH4H2PO4、(NH4)2 HPO4

14、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①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②大气污染:N2O、NH3、H2S;③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4(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

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

粉等

2、有机物:①小分子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

3、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直接吸收)

二、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胃肠道 + CO2 + H2O,放出热量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血红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沪教版化学九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9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沪教版化学九下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