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毛泽东矛盾论 正文 本文移动端:毛泽东矛盾论

毛泽东矛盾论

2016-11-19 12:03:5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毛泽东”的写作素材

篇一:毛泽东矛盾论解读

毛泽东《矛盾论》解读

一、《矛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同《实践论》一样,原先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哲学讲演用的《辨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1937.8在延安油印发表,书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解放后,重新发表时,才定名为《矛盾论》,并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补充、修改和删节。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为同一目的而写的阐述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论上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的话,那么《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右倾”的错误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说明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所以,从理论上讲,《矛盾论》是对唯物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列宁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运动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列宁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一未完成的工作由毛泽东来完成了。二是受前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结构分析

《矛盾论》约25000字。一个引言,六个部分。引言说明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广泛问题。除了引言外,分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最后有一个结论。

《矛盾论》正文解读

序言

1段:讲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法则(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辨证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法则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

矛盾法则最根本的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既斗争又同一,由此决定了事物运动的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宇宙观: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其二指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讲的宇宙观就是发展观。

德波林(1883-1963)前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二十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了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斯大林称它是一种“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

2段:指出了当时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扫除教条主义思想。

第一节:两种宇宙观

主要内容: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

论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

2段:形而上学的历史。

3段: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孤立性:指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静止性:指用静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各种事物的特征,永恒不变,一种事物只能反复产生同样的事物,即使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而已。不能说明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片面性:指不能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静止、不见运动;只见量变、不见质变;只见外因,不见内因;都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4段:辨证法的基本特点。论述了唯物辩法的基本特点,指出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它首先把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又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其它事物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外因的作用,这种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可见,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观观。这种对立如下:

第一、孤立观点与联系观点的对立;第二、静止观点与运动观点的对立,第三、片面观点与全面观点的对立,第四、外因观点和内因观点的对立。这四点对立中,第四点对立是斗争的焦点,所以毛泽东详细地论述了内因观点和外因观点的对立;毛泽东在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来阐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外观论(被动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而在于事物外力的作用,外因论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一)、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引用了许多事例进行论证,指出了自然界中机械运动、植物和动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性。又指出了社会的发展,主要也是由于内因,并详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自然到社会,从简单到复杂,论证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二)、虽然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承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三)、重点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是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

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除了内因外,总是有外因,内因和外因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内因,无所谓外因,没有外因,也无所谓内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温度使鸡蛋变成小鸡,是通过鸡蛋的内因起作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各国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是通过各国内部的规律起作用的,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总之,外因对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

5-6段:辩证法的历史。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

主要内容:论述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出了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1—2段);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3—16段);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17段—22段);

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1段:地位。2段:内容

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这是重点论述之处)

这里,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通过引论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战争思想发展和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这里,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矛盾贯穿于事物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把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

如何理解:差异就是矛盾?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一、任何差异都是矛盾,这里所说的差异指有联系的差别和对立,时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不是两种毫无联系不相干的东西。

第二、差异往往是指矛盾的初始阶段,即没有激化的矛盾,是矛盾的量变阶段,还不是解决阶段,差异指矛盾的差别性,而不是指矛盾的有无问题。

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内容:论述矛盾特殊性即及其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20段);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21-25段);

一、(1-20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一) 矛盾的特殊性的第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矛盾特殊性(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特殊性)。(3——5)指出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特殊的

篇二:毛泽东 矛盾论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矛盾论》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转变革命形势,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可见我们在生活中也离不开矛盾,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一,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认为事物的变化,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通过学习

我们也知道,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三,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分析。

四、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影响。主次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

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在解决矛盾时,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而不同对待,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斗争性的,也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只有对抗一种解决方式。对抗的矛盾,要用革命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总的来说,通过《矛盾论》我学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待问题,我们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要把握对立统一的方法来更好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

篇三: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悟毛泽东《矛盾论》

在以前高中哲学的课本里,我就已经接触了一些矛盾学的概念和性质,今年暑假省里普及红色教育时,我终于得以机会读完毛泽东写的《矛盾论》,下面就谈谈我对本书的一些理解和领悟。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言,《矛盾论》指出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次,《矛盾论》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 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

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事实上,高中哲学里我们也学过,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

读了《矛盾论》,我悟出以下三点:

一、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

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以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

二、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三、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

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毛泽东”的写作素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毛泽东矛盾论》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65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毛泽东矛盾论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