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坐观成败的典故 正文

坐观成败的典故

2016-11-16 21:44:5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故事】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

【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成语故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宋义自称,“公”宋义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

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故事】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 (或: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

【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15.沐猴而冠

【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

篇二: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王冬(江苏)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

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故事】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

【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

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成语故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宋义自称,“公”宋义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故事】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 (或: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

【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篇三:成语故事,语文日积月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形容所向无敌)

典 故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典 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故事: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状态下,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生活中唯有时时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觉心,才能面对突发的事故。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声东击西: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故事: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

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四面楚歌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典源 出自《魏书.卷叁五.崔浩列传》。崔浩,字伯渊,北魏东武城人。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足智多谋,军国大计皇帝皆会与之商讨而后行。泰常元年(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这就是所谓『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

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典源 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都以为是追兵。

兵贵神速:表示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故事: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

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 突然袭击: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故事: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夜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毁袁绍军粮,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作战。

建安五年十月,袁曹两军正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对峙,处于决战的关键时刻。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集中于袁军大营后方40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

谋士许攸提出,曹操兵少,倾全力拒战,后方许昌空虚。若派精骑轻装袭许,则可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将其击败。袁绍皆不采纳。

会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皆存放在乌巢,防备不严。若派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资,不出三天,袁军就会自行崩溃。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将军曹洪、谋士荀攸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携带柴草,人衔枚马缚口,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疾驰,沿途诈称奉袁绍令前去加强守备,骗过袁军的盘问.

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袁军毫无戒备,一片混乱,至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

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坚持要先攻下曹军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部将张郃认为,曹营坚固,难以攻克,应全力救援乌巢,若那里粮草被焚,大家都将成为俘虏。袁绍固执已见,置鸟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不能攻克。

当增援的袁军迫近乌巢时,曹操坚持拒绝部下分兵阻击的建议,严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草和车辆焚毁。曹操令割掉干余被俘士兵鼻子及所获全部牛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军将士甚为恐惧,旋即被击溃。

曹军乘胜还师。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

至此,袁绍大军急骤崩溃,官渡战势急转直下,曹军士气大振,取得了决战胜利。 神出鬼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成语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所向无敌:所向:是指所到之处,“无敌”二字,是说没有对手。这句成语形容威力特大,无人能够抵敌。

故事:《三国志》的《周瑜传》注,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三国时,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大,他曾威胁孙权把儿子送往他那里去作“人质”。孙权的主将周瑜力劝孙权不要屈服,并且鼓励孙权道;我们兵精粮足,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好条件,奋发图强,定可“所向无敌”,什么困难

都能克服,为什么要把曹操认作头而把自己当作他的尾巴呢?

有一本名叫《心书》的兵书,有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所撰,书中也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它说:“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坐观成败的典故》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43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坐观成败的典故
相关文章
  • 坐观成败的典故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