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正文 本文移动端: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2016-10-13 17:26:0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教师心理健康意义之我见

教师心理健康意义之我见

打洛镇第二小学杨鹏

通过老师简明扼要的讲解,我认识到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短短的培训课,我未能深明其意,产生了很多的疑问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怎样评价某位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呢?其评价标准是什么呢?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找到了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一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二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三、 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 ; 四、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 五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六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七、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八、 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九 、和谐的人际关系;十 、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

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绝佳机会,维护自己健康的心理。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面对某一项工作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量,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

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

(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

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兴趣广泛还是狭隘

性格暴燥还是稳定

意志坚强还是懦弱

果断还是犹豫不决

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

+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

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

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

(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

(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

(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

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

(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

2.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 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

(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

(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

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

(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

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

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

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育工作者

课程开发者

教育研究者

心理辅导者

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

3.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篇三: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1.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3.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那么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首先,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一些教师的七情六欲、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使心理不堪重负。其次是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现在,班级学生数一般在60~70名之间,最多的达百人以上。 第三是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穷于应付。 第四是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繁重。在社会成员中,教师是证件最多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几种心理不适现象。①自我否定的痛苦感。②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③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④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二、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

目前,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城市,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十分突出,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社会往往认为教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而谦谦君子是不可以言钱的。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失落、自卑、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四、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

师职业特点是独立性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如果角色位置不摆正,容易造成人际沟通不畅。 从工作性质来说,工作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了许多挑战。学生教育成了较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课堂教育缺少管理经验的教师不知不觉进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学生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生气,产生紧张、焦虑等躯体症状,久而久之,造成教师个体经常出现不良心境,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疏远,造成家长不满。这些教师每天生活很沉重、很累,享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教师满负荷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攀比,人际关系紧张。

五、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作过一个调查。他们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结果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是说,60分以下的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我想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