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学习毛泽东、陈独秀关于阶级问题论述的心得 正文 本文移动端:学习毛泽东、陈独秀关于阶级问题论述的心得

学习毛泽东、陈独秀关于阶级问题论述的心得

2018-10-29 13:32: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学习毛泽东、陈独秀关于阶级问题论述的心得

1

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细读毛主席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数遍后,我有了以下几条感悟:

  1、只要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斗争就不会消失。

  2、要团结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就一定要正确分析在斗争的各个阶段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首先说说我的第一条感悟,自形成阶级社会以来,阶级斗争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掉脑袋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压迫越深越残酷,斗争也就越激烈越残酷,往往每一次的反抗的结果都会是累累白骨,太久远的历史已经消散在风雨中了,而近代波澜壮阔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残酷的流血牺牲我们仍然可以从照片甚至亲历者的言传中了解。当今世界大体上歌舞升平,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阶级矛盾仍然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阶级斗争并不会在这种缓和的表象下消失,在未来很长一段路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那么这也就是我所感悟的第二点,既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那么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无产阶级的一份子,我(们)一定要正确分析在各个阶段我们的朋友是谁,我们的敌人是谁。如果弄不清我(们)的朋友是谁,敌人是谁,我(们)是要吃大亏的。

  理论水平有限,难以表达更多的感悟,同时也需要更细细研读文章以及其他著作名篇。

 


2
阶级理论学习心得

  一、阶级的立场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不同时期和情况正确地认识各路阶级的立场,是至关重要的。阶级的立场与其在社会的经济地位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决定阶级立场的主要矛盾就是阶级的经济利益,阶级合于利好的方面,反于利损的方面。

  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的几个阶级为例:

  1、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的经济利益与外国资本完全绑定一起,所以这些阶级的立场是完全站在外国资本处的。

  2、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其经济利益被外国资本损害,因此中产阶级反对着外国资本。中产阶级面对无产阶级时态度似乎是矛盾的:在无产阶级还处于弱小、自发的阶段时,主要是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与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一致,此时中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是赞同的;但当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有了组织,意识到了自己推翻一切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时,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就受到了损害,这时中产阶级便又倒过来反对无产阶级了。中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矛盾的态度统一于经济利益这一主要矛盾上。

  3、小资产阶级,小资阶级受着外国资本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盘剥,因此面对经济利益损害,小资阶级是反帝反封建的。但由于若发生阶级对抗,小资阶级首先要付出自给自足生活这个机会成本,所以又在面对利益损害下,小资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有着极强的妥协性,越富足则机会成本越高,则越妥协,由此小资阶级由其富足程度大致分裂为左中右三派。对于无产阶级的斗争,由于无产阶级的斗争表面上即不损害亦不利好小资阶级的利益,因此小资阶级对无产阶级是观望态度的,但当无产阶级革命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站队的机会成本变小,小资阶级便会开始投机活动,与无产阶级分享革命胜利的红利。

  4、广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被资产阶级奴役的一个阶级,其经济利益被资产阶级深深伤害,且没有什么可以经济可以失去了,所以无论是对外国资本,附庸于外国资本的封建地主,还是中产阶级都有极强的斗争决心。

  总的来说,阶级是根据社会经济地位划分的人的群体。和个人一样,阶级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质属性,合于利好的方面,反于利损的方面,由经济利益的利损来决定其立场。

  二、决定革命对抗胜负的阶级力量

  认识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力量,统一战线,分化敌方队伍。决定革命的胜负不靠所谓的正义邪恶,不靠道德法律,靠的完完全全是对抗双方阵营的物质力量大小。物质力量大小主要又与生产力大小,生产规模大小有关。

  1、外国资产阶级,其本身代表先进生产力,且横跨大洲,生产规模巨大,物质力量最强。

  2、地主与买办阶级,作为外资的附庸,与外国资产阶级结为一体。

  3、民族资产阶级,生产力属于先进生产力,但规模小,物质力量不强。

  4、小资产阶级,小生产的经济,生产力小于民族资产阶级,但是人数极为众多,规模大,物质力量不可忽略。

  5、工业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数不多,规模不大,物质力量有限。

  6、农民,本身生产力落后,但是是中国最为广大的人群,规模巨大,物质力量强大。

  由上的对比很容易就可知,无论是只注意同国民党(民族资产阶级)合作,忘记了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还是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的“左”倾机会主义,其物质力量都远远小于外国资本主义,革命当然不可避免的遭受失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与物质力量强大的农民团结起来,并且工人阶级进行土改等政策,改革农民的生产状况,进一步释放农民生产力,才有机会能获得革命的胜利。

  综上两篇所述,抓住经济利益这个主要矛盾,可以团结共同立场的阶级朋友,对抗、分化相反立场的阶级敌人,改变敌我双方的物质力量对比。再从物质力量的对比计算阶级对抗胜负之数,从而完全把握对抗的策略,进程与胜负。
 


3
学习心得

  毛的阶级分析和独秀的阶级分析是各有优劣的,毛主席的阶级分析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阶级,且对每个阶级的心里状态做了基本准确的判断,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毛主席对各阶级心态判断的正确性,这种阶级分析判断的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例如对小资产阶级心里的分析)。

  与毛主席不同,陈独秀同志的阶级分析站的视角更高一些,分析是主要从宏观经济基础入手,在对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析上,两人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对知识分子划分、农民阶级的看法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方法上,两人的态度显然不同。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国力孱弱,不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很弱小,且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革命应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来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为日后无产阶级革命做准备,而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在前期应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而后让权于资产阶级,使其大力发展生产力和锻炼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及生产管理方法,为建立社会主义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管理基础,同时避免过早建立贫穷的“社会主义”而最终无意义的发生倒退,理论上来说陈独秀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期望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确实出现的他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农民刚从贫穷与压迫中走来的封建性自私性使其农业集体化难度极大,共和国建立时并无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导致生产效率和西方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差别都很高,一直在贫穷中的社会主义不断会有资产阶级意识和力量的冲击,从一开始的改革开放市场化,到现在逐步承认资本家的作用扩大私企的生存空间,公有制和工人阶级利益蛋糕百分数确实是在不断让出,网络上也大有鼓吹全面资本主义的公知大v,但是,陈独秀同志过于理论却忽略了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国民党眼里,不管你是否现在革命与否,你最终都是要革命的,是资产阶级的死敌,当资产阶级彻底掌权,谁能保证它不会对未来的敌人先下手为强呢?看的太远路线太长,反而越容易在过程中出现意外,陈独秀的策略最终使得中共变得及其被动,完全没有自己的力量,最后国民党反目导致革命力量大为损失,在这方面,陈独秀同志有着无可辩驳的错误。


4
学习心得

  根据读书活动的要求,本人阅读了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写于1923年12月1日,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则写于1925年12月1日,相差整整两年的时间。从写作时间上来看,写作年代处于同一年代,两篇文章产生于两位不同作者对同一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陈独秀对当时中国各阶级主要分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毛泽东则分得更详细一些,他认为当时中国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且毛泽东在各阶级下又进行了更细的分类。

  在陈独秀的文章中,他列出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三种不同社会形态下革命的三种不同形式,封建社会爆发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殖民地社会爆发的是国民民族革命,而他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革命的形式就会是一种对内民主革命和对外民族革命兼有的国民革命形式。该文中陈独秀认为农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而且是国民革命的伟大势力,但他认为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农民居处散漫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保守,需要加以组织才有可能加入国民革命的队伍。尽管如此,农民仍不可直接参加共产的社会革命运动,因为该运动必须要有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主力军,才能够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只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才有大规模共同生活生产的需要和可能,独立生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民都没有这些条件。同时他又认为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下,无产阶级并不强大,很弱小,很幼稚,人数较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很少,资产阶级也很幼稚但较无产阶级成熟,因此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无产阶级应当首先加入其他阶级反对本国军阀和外国帝国主义压迫的国民民主和民族革命,革命成功以后理所当然的由资产阶级掌权,而无产阶级想要获得政权则须视工人在革命中的努力程度和世界形势而言,意图说明当时中国弱小的无产阶级不要急于掌权。总之他认为中国当时革命的第一要务是要推翻本国军阀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其他一切在解决这个压迫之前都无从谈起。该文的观点过于重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合作,放大了资产阶级的先进性,部分忽略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阶级的强大力量,没有正确认识如何使农民阶级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过分强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而在毛泽东的文章中,他开篇就以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起笔,明确了文章的主旨是要找到共产党革命的朋友和敌人,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致使革命不走错路,增加革命成功的把握。他对当时中国存在的各阶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每个阶级的又拆成数个部分详细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最接近的朋友,中产阶级的右翼可能是敌人,左翼可能是朋友。从而摆脱了敌友不明的混沌状态明确了共产党革命需要团结和攻击的对象,指导革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离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5
学习心得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1923年12月1日和1925年12月1日,时间相隔不长。独秀同志和主席对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分析都相当透彻,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相同点为:都分析了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半产阶级、无产阶级(这里使用主席的表述)的基本状况和革命愿望的强弱。

  区别在于:

  1、从文章内容上,主席分析的更加简练、系统、全面和透彻,尤其对农民群体的分析;独秀同志对当时的革命形势分析更多,更深入。

  2、都阐述了如何革命。独秀同志提倡联合中国社会所有阶级,只有联合所有阶级,中国革命才可能成功。但并未分析阶级之间的矛盾,片面的认为所有阶级都可以联合,也必须联合。主席,开篇点题,强调要联合朋友对抗敌人。

  3、通篇阅读独秀同志的文章,让人感到当时革命的形势非常严峻,并且中国各个阶级,单独革命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对中国的革命前途非常悲观。而主席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出发点,即是团结朋友对抗敌人,革命意志坚定,目标明确,这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该有的精气神。


6
学习心得

  本次要求学习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是我曾经多次阅读的两篇重要的理论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出现对于阶级问题的理论探讨,并非毛主席和陈独秀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必要性。

  共产党人历来,而且一定十分重视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从历史经验上看,共产党的重大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在理论上捋顺、搞通。在当时,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一方面理论上十分薄弱,不得不被动地依靠共产国际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在实践的推动下,不得不主动地去回答重大关键的理论问题,中国社会阶级的构成和力量对比,就是其中之一。搞不清社会阶级的构成、地位、状况和力量对比,就无法认识革命当前所处的阶段、基本动力、同盟军和敌人。

  对于中国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的阶级状况是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早期还是一个需要探讨和争论的理论问题。这个基本问题若不被科学地分析和回答,此后一切的实践问题都不可能被解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总体上是在实践的压力和要求之下,被推着在理论上前进着,还处于努力用理论解释世界的阶段,没有形成很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体系。而这种状况既是这个党在幼年时期的明证,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过程的阶段性体现。


学习毛泽东、陈独秀关于阶级问题论述的心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39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