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正文 本文移动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017-07-02 12:43: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2名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

(指名上前)

你的任务很重要。

师(对另一生):你的任务也很艰巨,就是帮她(停顿)拿着话筒(学生笑),这样大家才能听清她的回答,另外帮忙看着大屏幕,不要让她的手或头挡着画面。其他同学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及屏幕):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生报)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和上面一样,第二个因数任意去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生报)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2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6,所以积也同时乘以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

师: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师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个猜想,究竟对不对(板书?),我们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生举例,然后一组用因数×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生自主举例,指名展示,小组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开始的游戏中也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没想到你们还真不简单,不迷信老师,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真棒!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什么? (生齐答)

[反思]:苏教版国标本在处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题时,让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既要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还要对“猜想—验证”的探索方法有所尝试、有所应用。虽然教材在此前为本节课内容作了大量的铺垫、准备,但学生的感知还比较表象、冗杂。因此,我设计了“特异功能”这个游戏环节,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通过猜“老师是怎么算的”,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旧有的感知,从而作出猜想。验证环节竭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由29×46=1334这个个例推广到其他乘法算式,二者验证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严谨的,思维才是有序的。另外,整个验证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

片断二:

师:请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举例并用计算器计算,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符合刚才的猜想吗?

(学生自主举例验证,指名展示) ??

师: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不仅验证了咱们刚才的猜想,而且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等咱们把只有一个因数变化的情况研究好了,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 (拓展题)

师:观察这个表格中各列因数和积的变化,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第1列和第2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也扩大2倍。

生:第3列和第4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乘10,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10。 生:第2列和第5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乘10,第二个因数也乘10,积就乘了100。 师:前2位同学说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再次验证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而这位同学说的和刚才哪位同学提到的例子是一样的情况?

(再次展示那位同学的例子)

师:你们觉得这种情况是只在这2个算式中存在的特殊情况,还是在其它算式也存在?

生:在其他算式也存在。

师:我们现在也可以把这个想法看作是一个新的猜想,如果想继续研究,接下来该怎么办?

生:举例验证。

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说不定大家还会发现新的规律,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反思]:学生自主举例验证后,我在展示学生例子时无意选择的一个小姑娘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说实话,她没有按我的要求举例,但她的想法却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真实想法。她的思维是超前的,但同时她也给我制造了“小麻烦”——问题的研究还没到那个深度呢,是置之不理?还是被牵着鼻子走?幸好,我采取了“冷处理”方式——“等咱们把只有一个因数变化的情况研究好了,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结尾拓展处,学生发现的例子与这个小姑娘举的例子遥相呼应,生成新的猜想是那么自然,继续研究的需要是那么迫切,老师的期待是那么殷切,探索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试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叫那个小姑娘,课堂表面也许如我所预想的那么风平浪静,但能说每个学生的心中、脑中没有暗潮涌动吗?我们的课堂需要生成,生成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自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抓住学生思维中瞬间闪灭的火花,让它引燃更大、更亮的礼花!

篇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后反思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高效课堂中,孩子们能发挥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高效课堂焕发光彩能?

一、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合理分组是高效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进行小组学习,但主要是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我校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把小组建设摆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我们综合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达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民主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协同老师统一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流程

1、激趣定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计算器)高兴吗?为什么?(生:因为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确实,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运用计算器计算。

(2)能从结果中探索规律。

(3)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老师的教,在订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学,把孩子们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所用的语言都是很简单明了的,孩子们一看就能懂得这节课自己学习的方向。

2、自学互动

1)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小组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1÷11,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

为什么同一个算式,算出的结果会不同呢?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计算器又不会打循环点,所以计算器都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导致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么我们在记录1÷11的准确结果时,要还原为循环小数,写出0.0909??,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记录:0.09。

2)布置探究活动: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一)的第1,2小题,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你们找到了什么规律?再推选1名同学上台汇报。

3)学生上台汇报。

刚才很多同学说了不同的规律,你认为那条规律能够直接写出商的?

生:循环节都是两位,被除数是几,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第一次检验:我们比比谁算的快!电脑打乱顺序出题,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哪条规律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

第二次检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条规律完成合作探究(一)的第3题。

小结:每一组算式中都藏着很多规律,我们要找到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的规律。

4)反思提升,明确研究方法:会了吗?那我们是经过哪几个步骤最终实现直接写商的目标的?

(1)计算结果;

(2)观察探索最有效的规律。

(3)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3、检测训练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合作探究(二),并按照这三步进行汇报:1、我们计算了哪几道题?我们讨论寻找的最有效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的得数是多

少?

1)学生小组活动

2)简单汇报答案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高校课堂中,老师注转换思想,相信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孩子们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而教师对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4、运用设计

1)出示题目:999999999×999999999=

师:这个算式你会如何设计一组算式来帮助自己直接写出得数呢?

2)教师讲解:我们不需要把1~9个全部写出来,可以写出几个算式后观察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孩子们在这个环节通过合作交流,有的小组探索了3,4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迁移。

5、全课小结

以后我们在解答这些较难的题目时,都可以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到底要交给孩子们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这样能孩子们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丰富孩子的解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高效课堂中,我们的孩子可以一改常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尽情地吸收同伴的优点,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口才,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愉快和兴奋!

篇三:2016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总复习《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点军小学李爱芳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总复习第三部分“代数初步”里的内容,主要是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以及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而且该内容属于复习内容,我不能把课上成“炒现饭”式的,那样就毫无意义了。怎样才能的避免这一情况,而又能突出复习课的特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经过深入思考,我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了一定的内容,按照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1、通过回顾交流孩子们记忆中已经探索过的规律,唤起孩子们对探索规律一般方法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规律这一环节分三个内容。一是借助久久乘法表探索数中的规律。“九九乘法表”这一情境远比“一排单列的数”的情境要开放得多,通过九九乘法表,孩子们可以横看、竖看、斜着看、跳着看??可以发现很多的数之间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二是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在探索图形重的规律,我借助的是课后习题第4题的情境,解决第9个和第n

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小圆球。其实学生找到该图形中的规律并不难,我主要是想通过此规律,让孩子们发现“1+2+3+4+5+6+??n”的简便计算方法。聪明的孩子会想到用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进而我们再来验证这种计算方的合理性,从而让孩子们不仅发现其中的规律,没同时还可以发现这种计算的简便计算规律。第三个内容便是探索生活中的规律。这一内容我主要是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规律,比如据木头时据的次数与据的段数之间的规律,折纸中的规律等,让孩子们尽情的去分享,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巩固练习环节,一共有4个题要完成。其实很好的完成上面内容之后,基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练习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安排孩子们提前预习并完成了作业,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只是让孩子们提交不会的,不好把握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讨论,这样既在规定的时间内使课堂容量最大,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按照这样的方式上完课后,总的感觉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很浓的。我想其原因除了这一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挑战性以外,主要的是我们所提供的学习情境材料比较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孩子的挑战欲望。另外就是我创设了一个相对安全,轻松的氛围,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都只是一个提供情景,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只是偶尔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加一点拨和指导,因而他们没有束缚感,很放松,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中去。

但是也有比较遗憾的地方,比方说孩子们在交流生活中的这只规律时,其实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对折1次是2层,2次是4层,层数总是前一次对折次数的2倍。此时我提出了对折n次有多少层的问题,孩子们有很多答案,都是错误的。最后还是音带孩子们发现并知道了对折n次就有2的n次方的层数。但是这一规律的表示,仅有少数优秀同学听懂,感觉难度有点高,有点想舍去这一问题。但是我觉得它的好处是让孩子们经历了“多次验证规律”的过程,明确了规律的正确以否必须经过验证,这是在前面的学习中没能得到深刻体会的。所以要不要去掉它真的很纠结。篇二:2016-2017年最新审定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及反思(名校内部资料)

《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习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1、观察,发现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2、知识迁移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3、小结

三、知识拓展

1、练习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四、指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五、作业

1÷0.1=1×10

3×100=3÷

??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篇三:2016-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一》优秀教案(名校资料)

探索规律

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78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片断一: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2名小助手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