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国学经典考试 正文 本文移动端:国学经典考试

国学经典考试

2017-05-08 06:58:2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

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仁 智 信 勇 严”出自?

1.0 分

? A、

《论语》

? B、

《吴子》

? C、

《六韬》

?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 A、

季札观乐中季札出使的是鲁国

? B、

季札观乐是鲁国人为季札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 C、

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分类

? D、

孔子修改了诗经的篇章

我的答案:D

3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1.0 分

?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 B、

金榜题名

?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4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0 分

? A、

4.0

? B、

5.0

? C、

6.0

? D、

7.0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1.0 分

? A、

象形字

? B、

形声字

? C、

会意字

? D、

指事字

6

《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第一等最高的是天子?

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7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1.0 分

? A、

精神

? B、

心灵

? C、

本性

? D、

本真

8

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 1.0 分

? A、

左氏善于礼

? B、

公羊善于谶

? C、

谷梁善于经

? D、

公羊善于经

我的答案:D

9

“广博易良”的“易良”的意思是()。

1.0 分

? A、

能够进行改良

? B、

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篇二: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 正确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错误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 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正确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正确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错误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

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正确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错误

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 错误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

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

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修身

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31、《中庸》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著作。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

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适用

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 )D. 家庭教育

42、黄宗羲认为(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

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

45、黄宗羲大胆地对( )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

46、孔子在( )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

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

51、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

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 )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

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

56、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 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

59、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 不偏爱对待。

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 《传习录》

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的思想。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

64、王守仁是宋明(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明清三大学者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

67、《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

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亲

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

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

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

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国学经典考试题(二)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正确

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 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 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 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 B.思愈远

篇三:2012年国学经典综合测试题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加《乐经》为六经)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答: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

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

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

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

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

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四大:道、天、地、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答:《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答: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答: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答:庄子(庄周)。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庄周)。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答: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答: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答: 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

答: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答: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答: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答: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答: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答: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答: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提示:荀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提示: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提示: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提示: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提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提示: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提示:董仲舒。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提示: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提示: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提示: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示: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学经典考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6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学经典考试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