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周樟寿 正文

周樟寿

2017-04-23 05:52:1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鲁迅的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

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 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

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 纲领。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 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 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 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篇二:《感受鲁迅》

感受鲁迅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是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一段文字,而他也正像一个屹立于迷茫混乱的中国的勇士,为中华民族指引光明。毛泽东就给予了鲁迅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在鲁迅逝世时,郁达夫也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大家”!

鲁迅的生平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出版有《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的家庭变故使他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及思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8年,鲁迅18岁时,离家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2年22岁时,赴日本留学,24岁时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工作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将, 后又陆续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杂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气肿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为人

首先,鲁迅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从很小时候开始,他对事物看法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时候师从章太炎时,见解独特,不迷信老师权威。而在留学日本期间,在视日本为友邦的大环境下,对日本野心的准确判断,及至在以后的文艺斗争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包括他看到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弊端,毅然弃医从文,挽救民族灵魂,也是他独立有思想见地的表现。

再次,鲁迅是一位勇敢坚强的旧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革命志士。在他挥戈用文字战斗的三十多年中,写下的批孔文章达近百篇。这些文章,都深刻地揭露了孔孟之道的反动性和虚伪性,揭露了尊孔派的险恶居心和反动实质,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给予打击。在小说造诣上,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刻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农民和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狂人日记》就被誉为“五四”革命文学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是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它 1

描写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

鲁迅的思想

从鲁迅创作的杂感来看,他的思想也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论是从唯物主义出发,承认生物界现象的相互联系,肯定事物的发展一般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但是,进化论却不能越过自己的科学领域代替阶级论来解释社会斗争。鲁迅清楚地看到新旧之间的冲突,要求给予新生事物以应有的地位,也明白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种阶级对立的事实往往为新旧冲突的现象所掩蔽,他还不能够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历史矛盾的根本核心正是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因而他的思想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伤逝》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对个性主义看法的改变和进展。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思想,虽和无产阶级思想存在著距离,然而由于鲁迅对时代的敏锐的感觉,在五四运动三部分人组成的统一战线中坚决地“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听“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因此他始终站在被压迫人民这一边,从被压迫人民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一切,分析一切。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左联”,鲁迅的思想变得更为成熟。他通过创作实践而形成的文艺见解有了比较系统的发展。针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的论争,他写了大量文章,借此阐明文学艺术上许多根本问题,在充分的论证中渗透著深刻的阶级分析的观点。从他的内容丰富的杂感里可以看出,他不是一般的革命作家,而是具有思想家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处处表现深刻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鲁迅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显示了惊人的一致。

虽然在一些细节方面,鲁迅他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会不被人所理解。但这些始终掩盖不了他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形象。他用优美的文采,犀利的抨击这当时的那个社会,用他的文学作品来唤醒每个沉睡和没落的有良知的中国人,让他们振奋起精神参与到保卫国家领土的战斗中去。

即使是在当代,我们依旧要通过深入学习鲁迅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断奋斗!

2

篇三: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

鲁迅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次年转入铁路矿物学堂。1902年到日本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在东京参加光复会。其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1909年夏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等职。

1918年初,鲁迅加入《新青年》杂志编辑部,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0年,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18年至1926年间,鲁迅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等文学团体,出版《语丝》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的文艺副刊,并相继出版了《吶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八种文集。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被北京政府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同年10月定居上海,研究翻译马克思文艺理论,先后编辑了《萌芽》等多种刊物,并提倡新兴木刻艺术。从1928年起,陆续组织参加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因而遭到国民党政府通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中文名: 鲁迅(字豫才) 别名: 周树人、周樟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 绍兴府会稽

出生日1881年9月25日(辛期: 巳年)

逝世日

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品: 花夕拾》《野草》 身高: 161厘米 血型:


周樟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60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周樟寿
相关文章
  • 周樟寿

    鲁迅的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