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德皇后
1.?观世音经笺注?:?唐太宗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是观音亦女身也。? 2.?旧唐书〃高士廉传?: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3.?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 4.?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5.?大学衍义〃卷三十六?: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6.?唐会要谥法上? 文。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德。绥柔士民曰德。忠和纯备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
1
7.?唐会要卷一? 太宗皇后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贞观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立政殿。年三十六。谥曰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八月。追谥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加尊文德顺圣皇后。
8.?资治通鉴卷194 ? 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乃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毛,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故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9.?御定全唐诗巻五? 文徳皇后 太宗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隋左骁卫将军晟之女,武徳九年立为皇后,喜图传,视古今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常采古妇人事作女则十篇今存诗一首 春游曲 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10.?唐诗所卷六?“明”臧懋循 春游曲(长孙皇后) 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11.唐朝只有夷狄和华夏之分。华夏之人当时又称唐人、华人、中国人,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汉族。中原地区鲜卑族在当时已经不具备原本的民族属性,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认同以文化 2
认同为基准。中央民族学院故教授,贾敬颜?略论汉民族的形成?——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外人尚能指出他们为某某民族的后裔(元为拓跋 氏,白为龟兹人),而他们自己,却俨然以汉胄自居,不复承认自己的少数民族成分了。(参考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
12.?古今女史卷八?:长孙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骁卫将军晟女。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鍳,矜尚礼法。归太宗,初以太子妃,为皇 后,性约素,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尝作?游春曲?,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游春曲?(长孙后)上苑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13.?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
14.?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年十八,仕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及突厥摄图请婚,周以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 3
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15.?隋书长孙晟传? 有突厥达官来 降,时亦预坐,说言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 称为闪电。王笑曰:?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
16.?新唐书〃长孙皇后传?: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太宗。
17.?旧唐书高士廉传?:见太宗潜龙时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
18.?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与太宗友善。
19.?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 隋大业中,常归宁于永兴里,后舅高士廉媵张氏,于后所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 4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变而之?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曰: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于?归妹?,妇人之兆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
20.?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归宁,舅高士廉妾见大马二丈立后舍外,惧,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顺承天,载物无疆;马,地类也;之?泰?,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又以辅相天地之宜。繇协?归妹?,妇人事也。女处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
21.?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八?:?唐书?曰:太宗皇后长孙氏,隋大业中归宁於永兴里,后舅高士廉有姬张氏,於后所宿舍侧见一大马,二丈馀,鞍勒旧备。士廉筮之,遇?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彊。?象?曰:牝马地类,行地无彊地。?泰〃彖?曰:淖婶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曰: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卜人曰?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於?归妹?,妇人兆也。案王弼云:妇人谓嫁曰归。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当大贵也。其可尽言乎?士廉志之而心独喜。亲戚知者,咸敬异焉。
5
篇二: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一
起義旗至發引凡四十八日
初,帝自衛尉卿轉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郡文武官治能不稱職者,並委帝黜陟選補焉。河東已來,兵馬仍令帝徵發,討捕所部盜賊。隋大業十二年,煬帝之幸樓煩時也。帝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踰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授。所經之處,示以寬仁,賢智歸心,有如影響。
煬帝自樓煩遠至鴈門,為突厥始畢所圍,事甚平城之急。賴太原兵馬及帝所徵兵聲勢繼進,故得解圍,僅而獲免。遂向東都,仍幸江都宮。以帝地居外戚,赴難應機,乃詔帝率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北備邊朔。帝不得已而行,竊謂人曰:「匈奴為害,自古患之,周秦及漢魏,歷代所不能攘,相為勍敵者也。今上甚憚塞虜,遠適江濱,反者多于蝟毛,羣盜所在蜂起。以此擊胡,將求以濟,天其或者殆以俾余。我當用長策以馭之,和親而使之,令其畏威懷惠,在茲一舉。」
既至馬邑,帝與仁恭兩軍兵馬不越五千餘人,仁恭以兵少,甚懼。帝知其意,因謂之曰:「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恒其陳。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胄為常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逐水草為居室,以羊馬為軍糧,勝止求財,敗無慙色。無警夜巡晝之勞,無搆壘饋糧之費。中國兵行,皆反于是。與之角戰,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為,習其所好,彼知無利,自然不來。當今聖主在遠,孤城絕援,若不決戰,難以圖存。」仁恭以帝隋室之近親,言而詣理,聽帝所為,不敢違異。乃簡使能騎射者二千餘人,飲食居止,一同突厥。隨逐水草,遠置斥堠。每逢突厥候騎,旁若無人,馳騁射獵,以曜威武。帝尤善射,每見走獸飛禽,發無不中。嘗卒與突厥相遇,驍銳者為別隊,皆令持滿,以伺其便。突厥每見帝兵,咸謂以其所為,疑其部落。有司帝而戰者,常不敢當,辟易而去。如此再三,眾心乃安,咸思奮擊。帝知眾欲決戰,突厥畏威,後與相逢,縱兵擊而大破之,獲其特勤所乘駿馬,斬首數百千級。自爾厥後,突厥喪膽,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時有賊帥王漫天別黨,眾逾數萬,自號「歷山飛」。結營於太原之南境,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絕。煬帝後十三年,勑帝為太原留守,仍遣獸唐諱虎字。賁郎將王威、獸牙郎將高君雅為副。帝遂弘竊喜甚,而謂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既而歷山飛眾數不少,劫掠多年,巧於攻城,勇於力戰。南侵上黨,已破將軍慕容、將軍羅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斬將軍潘長文首。頻勝兩將,所向無前。於是帝率王威等及河東、太原兵馬往討之,於河西雀鼠谷口與賊相遇。賊眾二萬餘人,帝時所統步騎纔五六千而已。威及三軍,咸有懼色,帝笑而謂威等曰:「此輩羣盜,惟財是視,頻恃再勝,自許萬全。鬭力而取,容未能克;以智圖之,事無不果。所憂不戰,戰必破之,幸無憂也。」須臾,賊陣齊來,十許里間,首尾相繼。去帝漸近,帝乃分所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後,從旌旗鼓角,以為大陣;又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隊為小陣;軍中莫識所為。及戰,帝遣王威領大陣居前,旌旗從。賊眾遙看,謂為帝之所在,乃帥精銳,競來赴威。及見輜馱,捨鞍爭取,威怖而落馬,從者挽而得脫。帝引小陣左右二隊,大呼而前,夾而射之。賊眾大亂,因而縱擊,所向摧陷,斬級獲生,不可勝數,而餘賊黨老幼男女數萬人並來降附。於是郡境無虞,年穀豐稔,感帝恩德,若亢陽之逢膏雨焉。
後突厥知帝已還太原,仁恭獨留無援,數侵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將兵,與仁恭并力拒之。仁恭等違帝指蹤,遂為突厥所敗。既而隋主遠聞,以帝與仁恭不時捕虜,縱為邊患,遂遣司直馳驛,繫帝而斬仁恭。帝自以姓名著於圖籙,太原王者所在,慮被猜忌,因而禍及,頗有所晦。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謂王曰:「隋曆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王泣而啟帝曰:「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帝曰:「今遇時來,逢茲錮縶。雖覩機變,何能為也。然天命有在,吾應會昌,未必不以此相啟。今吾勵謹,當敬天之誡,以卜興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爾後數日,果有詔使馳驛而至,釋帝而免仁恭,各依舊檢校所部。
煬帝之幸江都也,所在路絕。兵馬討掩,來往不通,信使行人,無能自達。惟有使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咸異焉。初,使以夜至太原,溫顏將宿於城西門樓上,首先見之。喜其靈速,報兄彥弘,馳以啟帝。帝時方卧,聞而驚起,執彥弘手而笑曰:「此後餘年,實為天假。」退謂秦王曰:「吾聞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謂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當見機而作。」雄斷英謨,從此遂定。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山川衝要,一覽便憶。遠近承風,咸思託附。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厮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十三歲,歲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晉陽宮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飛焰炎赫,正當城西龍山上,直指西南,極望竟天。俄而山上當童子寺左右,有紫氣如虹,橫絕火中,上衝北斗,自一更至三更而滅。城上守更人咸見,而莫能辨之,皆不敢道。大業初,帝為樓煩郡守,時有望氣者云:「西北乾門有天子氣連太原,甚盛。」故隋主於樓煩置宮,以其地當東都西北,因過太原,取龍山風俗道,行幸以厭之云。後又拜代王為郡守以厭之。
二月己丑,馬邑軍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據其郡而自稱天子,國號定楊。武周竊知煬帝於樓煩築宮厭當時之意,故稱天子,規以應之。帝聞而歎曰:「頃來羣盜遍于天下,攻略郡縣,未有自謂王侯者焉。而武周竪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輕竊大名,可謂陳涉狐鳴,為沛公驅除者也。」然甚欲因此起兵,難于先發。私謂王威、高君雅等曰:「武周雖無所能,僭稱尊號。脫其進入汾源宮,我輩不能剪除,並當滅族矣。」雅大懼,固請集兵。帝察威等情切,謬謂之曰:「待據樓煩,可微為之備。宜示寬閑,以寧所部。」三月丁卯,武周南破樓煩郡,進據汾源宮。帝謂官僚曰:「兵可戒嚴,城可守備,糧可賑給。三者當今廢一不可,須預部分,惟諸公斷之。」威等計無所出,拜而請帝曰:「今日太原士庶之命,懸在明公。公以為辭,孰能預此?」帝知眾情歸己,乃更從容謂之曰:「朝廷命
將出師,皆稟節度,未有閫外敢得專之。賊據離宮,自稱天子,威福賞罰,隨機相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汾源去此數百里間,江都懸隔三千餘里。關河襟帶,他賊據之。聞奏往來,還期莫測。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諮文人以救火,其可撲滅乎?公等國之爪牙,心如鐵石,欲同戮力,以除國難。公家之利,見則須為,俾其無猜,期于報効。所以詢議,擇善行之,是非憚於治兵,敢辭戎首。」威等對曰:「公之明略,遠近備知,地在親賢,與國休戚。公不竭力,誰盡丹誠?若更逡巡,羣情疑駭。」帝若不得已而從之,眾皆悅服,懽而聽命。帝以王威兼任太原郡丞,為人清恕,令與晉陽宮監裴寂相知檢校倉糧,賑給軍戶口。高君雅嘗守高陽,得無失脫,遣巡行城池及捍禦器械。以兵馬鎧仗、戰守事機、召募勸賞、軍民徵發,皆須決於帝。太原左近聞帝部分募兵備邊,所在影赴,旬日之頃,少長得數千人。兵司總帳以聞,請安營處。帝指興國寺曰:「勤王之師,不謀而至,此其興國者焉。宜于此寺安處。」恐威、雅猜覺,亦不之閱問。私謂秦王等曰:「紀綱三千,足成霸業。處之興國,可謂嘉名。」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
是月也,朔方郡人梁師都又殺郡官而稱天子。初,帝遣獸牙郎將高君雅與馬邑守王仁恭防遏突厥,雅違帝旨,失利而還。帝恐煬帝有責,便欲據法繩雅。雅是煬帝舊左右,慮被猜嫌,忍而弗問。雅性庸佷,不知慙屈。帝甚得太原內外人心,瞻仰龍顏,疑有異志。每與王威密伺帝隙。有鄉長劉龍者,晉陽之富人也。先與宮監裴寂引之謁帝,帝雖知其微細,亦接待之以招客。君雅又與龍相善,龍感帝恩眄,竊知雅等密意,具以啟聞。帝謂龍曰:「此輩下愚,闇于時事,同惡違眾,必自斃也。然卿能相報,深有至誠,幸勿有多言,我為之所。」
夏五月癸亥夜,帝遣長孫順德、趙文恪等率興國寺所集兵五百人,總取秦王部分,伏于晉陽宮城東門之左以自備。甲子旦,命晉陽縣令劉文靜導開陽府司馬劉正會,辭告高君雅、王威等與北蕃私通,引突厥南寇。帝集文武官僚,收威等繫獄。丙寅,而突厥數萬騎抄逼太原,入自羅郭北門,取東門而出。帝分命裴寂,文靜等守備諸門,並令大開,不得輒閉,而城上不張旗幟。守城之人,不許一人外看,亦不得高聲,示以不測。眾咸莫知所以。仍遣首賊帥王康達率其所部千餘
人,與志節府鷹揚郎將楊毛等,潛往北門隱處設伏。誡之:「待突厥過盡,抄其馬羣,擬充軍用。」然突厥多,帝登宮城東南樓望之,旦及日中,騎塵不止。康達所部,並是驍銳,勇于抄劫。日可食時,謂賊過盡,出抄其馬。突厥前後夾擊,埃塵漲天,逼臨汾河。康達等無所出力,並墜汾而死,唯楊毛等一二百人浮而得脫。城內兵數無幾,已喪千人。軍民見此勢,私有危懼,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帝神色自若,懽甚于常,顧謂官僚曰:「當今天下賊盜,十室而九,稱帝圖王,專城據郡。孤荷文皇殊寵,思報厚恩,欲與諸賢立功王室。適欲起兵,威、雅沮眾,深相猜忌,密搆異謀,欲加之罪。疑其私通境外,豈謂繫之二日甲子是十五日,丙寅是十七日,突厥果入太原。此殆天心為孤罰罪,非天意也,何從而至?天既為孤遣來,還應為孤令去。彼若不去,當為諸軍遣之,無為慮也。」帝以見兵未多,又失康達之輩,戰則眾寡非敵,緩恐入掠城外居民。夜設伏兵出城,以據險要。曉令他道而入,若有援來。仍誡出城將士,遙見突厥則速據險,勿與共戰。若知其戰去,必莫追之。但送出境而還,使之莫測。爾後再宿,突厥達官自相謂曰:「唐公相貌有異,舉止不凡,智勇過人,天所與者。前來馬邑,我等已大畏之,今在太原,何可當也。且我輩無故遠來,他又不與我戰,開門待我,我不能入,久而不去,天必瞋我。我以唐公為人,復得天意,出兵要我,盡死不疑。不如早去,無住取死。」己亥夜,潛遁。明旦,城外覘入馳報,帝曰:「我知之矣。」文武官入賀,帝曰:「且莫相賀,當為諸官召而使之。」即立自手疏與突厥書,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仍命封題,署云:「某啟」。所司報請云:「突厥不識文字,惟重貨財,願加厚遺,改啟為書。」帶笑而謂請者曰:「何不達之深也。自頃離亂,亡命甚多,走胡奔越,書生不少。中國之禮,併在諸夷。我若敬之,彼仍未信。如有輕慢,猜慮愈深。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萬人之上。』塞外羣胡,何比擬凡庸之一耳。且『啟』之一字,未直千金。千金尚欲與之,一字何容有恡。此非卿等所及。」迺遣使者馳驛送啟。
篇三:何以是盛唐
在讲座上,陈教授从《说唐》《隋唐演义》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开场,引出了武功卓绝,文治流芳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讲到,李世民是个“绝对领袖”,富有英雄魅力。他的这种领袖气质,从少年时代就强烈地散发出来,让很多人甘心追随于他。这一点,在唐代传奇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现实中,李世民的领袖魅力确实无与伦比。史书记载,他拥有文武双全的智囊团,在他与太子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多次想收买李世民的手下,却无一人变节。可见,李世民的团队建设是多么成功。“他建立团队的过程非常重要。与一般领袖不一样,李世民是真正与手下一起冲杀疆场,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他建立起来的团队,有着一种战友、兄弟般的感情。”陈教授解读的李世民,颇有一份武林盟主的豪气。
本次讲座吸引了一大批历史爱好者前来聆听,现场听众提问一场积极。讲座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似乎都还沉浸在盛唐那个“一览众山小”的历史环境中。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听此类的讲座。
如果可以选择一次穿越,盛唐,必是最热门选项之一。
这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唐朝流传而来的史书、诗歌、书画、珍玩,给我们营造的盛世图景,无比瑰丽宏大。而今,它遗留下的文化基因,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图腾: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复古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这都是被引以为傲的历史印记。
多少人梦回长安,往往会描摹、猜想,那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时代,那个歌舞升平,繁华鼎盛,各国使者纷至沓来,东方魅力辐射海外的时代,是如何得来?昨天下午,宁波鄞州区图书馆“明州大讲堂”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何以是盛唐:时势与英雄的二重奏》,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志坚。他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为听众描绘了一幅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世画卷。□记者余晓丽文/摄他其实是个“战神”他的团队有战友情和兄弟情
《隋唐英雄传》里,为新兴大唐开疆拓土、扫奸除佞的英雄,一抓一大把。
比如神经大条,但打仗一等一的程咬金;骁勇忠义,至今仍被奉为门神的秦叔宝、尉迟恭;帅气冷酷,一杆银枪出神入化的罗成??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让人不由感叹,李世民手下的备战阵容,实在太豪华了!
然而,在陈志坚眼中,如《说唐》、《隋唐演义》这些小说、演义中的人物,最多只能赞其为“将才”,拖动大唐向盛唐飞奔的火车头,唯有他——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称得上武功卓绝,文治流芳,是为真正的“帅才”。虽然唐朝名义上的开国皇帝是他爹李渊,但李世民算是唐朝盛大蓝图的真正起草者。
陈志坚说,李世民是个“绝对领袖”,富有英雄魅力。据说,他的这种领袖气质,从少年时代就强烈地散发出来,让很多人甘心追随于他。这一点,在唐代传奇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有个传奇故事的主角叫虬髯客,他最为人所知的是倾慕美人红拂女。而且,这个虬髯客既爱美人,也爱江山,甚至想坐江山。不过,他在结识李世民之后,立刻被其魅力所折服,认定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自此,虬髯客放弃了争天下的计划,转而去往海外发展。现实中,李世民的领袖魅力确实无与伦比。史书记载,他的身边团结了一帮很靠谱的人才,在他与太子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多次想收买李世民的手下,却无一人变节。可见,李世民的团队建设是多么成功。
“他建立团队的过程非常重要。与一般领袖不一样,李世民是真正与手下一起冲杀疆场,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他建立起来的团队,有着一种战友、兄弟般的感情。”陈志坚解读的李世民,颇有一份武林盟主的豪气干云。据说,他打仗很拼,有时从战场回来,会和普通士兵一样,灰头土脸,以至于要卸下盔甲,人家才认识这个是统帅。
从历史书的画像上,我们所认识的唐太宗,一派养尊处优的富贵相,事实上,历史上的李世民,有个雅号叫“髭圣”,长着大胡子,勇猛刚烈,长弓大箭黄金甲,凭战功得天下。陈志坚说,李世民其实是个“战神”级人物,赫赫战功在历代国君中,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开国前的定关中、平薛举、灭刘武周、平王世充,到定天下的虎牢决战,再到定国后灭东突厥,征服吐谷浑、高昌,出兵高句丽等,李世民的功劳簿可以列出一大串。陈志坚说,李世民谥号“文皇帝”,并以文治享誉后世,其实他的武将身份不容忽视。他个人也乐在其中,有时两军对垒,李世民常常冒险去敌营探路。
身为统帅,却爱出去干侦察兵的活儿,这个李世民太牛了。
天时地利人和文治让盛唐画图徐徐展开
但,他并不迷信武力。
在建立大唐后,李世民更注重文治,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文臣。他说自己“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在奏《七德舞》时,他也说:“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內。”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贞观之治”的太平图景,第一次在唐朝展开,这为后来的盛唐“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在主观努力之外,客观条件也卖了唐朝一个天大的面子。
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曾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得出结论,在中国殷周、汉、唐时期,温度高于现代。这几百年间,恰好是温暖、湿润的好时节,而农业是立国之本,因此“天时”赋予了唐朝一个农业发展的契机。
“地利”上来说,李世民开发了长江流域。这好比给子孙后代建起了一座殷实的仓库,南方各种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及大面积的粮食产地,助推了盛唐的到来。
至于“人和”,唐朝为汉族血统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了新唐人,也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成了一家。
究其原因,陈志坚说,大抵因为唐朝的皇族血统,本身就胡汉混杂,说不清楚,所以他们对“夷夏之防”、“胡汉之别”并不太介意。比如,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这些姓氏都是典型的鲜卑姓氏。
唐朝统治阶层,本身就流着民族融合的血液。
唐朝开放到何种程度?外国人也能考科举、做官
“盛唐文明是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答案是肯定的。”
陈志坚眼中,盛唐的文明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可与匹敌的对手。比如,在汉朝全盛时,曾经可与之相提并论的罗马帝国,彼时已经衰败不堪。强盛的西罗马帝国,遭蛮族入侵,在唐朝开国前就已惨淡落幕。虽还有一个东罗马帝国,但实力上与唐朝相去甚远。欧洲进入中世纪,与唐朝同时期的强大国度,只有一个刚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正处在扩张期的阿拉伯帝国野心勃勃,甚至曾在一次战争中击败过唐军。这个对欧亚左右觊觎的帝国,对欧洲文化的保存、传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陈志坚认为,就它所达到的文明高度来说,此时还不足以与盛唐抗衡。
盛唐,就有着这样“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而它的包容、开放,亦属绝顶。
开放到什么程度呢?就拿人事任免来说,唐朝十分欢迎外族人、外国人来考科举、做官。把朝廷变成一个世界村,这事做得挺大胆。
陈志坚说,唐朝的官员大量吸纳了非汉人,尤其是武官。在目前传世的不少唐朝绘画中,武馆装束的人,很多都是高鼻深目,这些都是中亚人,当时称“胡人”。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武官,也是胡人。胡人体格强健,骁勇善战,可以说,唐朝的赫赫武功,大半要归功于这些胡人武官。
而在文官中,最著名的两个外国人就是晁衡和崔致远。晁衡是日本人,本名阿倍仲麻吕,是遣唐留学生,和李白、王维都是好朋友。崔致远则来自韩国,是韩国汉文化的开山鼻祖,被后世尊称为韩国的“文宗”。他们二人都曾在唐朝做过官。
唐朝诗人王维曾作诗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说的就是早朝时皇帝接受朝拜的场景。“万国衣冠”令人禁不住去想象,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官员,行走在唐朝的宫殿里,那是怎样有趣的场景。
盛唐不是背影它留下的财富至今让后世得益
有学者将唐朝比喻为“中国正午”,如同最热烈的太阳,光芒四射。盛唐,留给我们一个辉煌的背影。
那么,它留给后世的,现如今仍值得骄傲的标签,是什么?陈志坚认为,物质遗产的代表是京杭大运河,而精神遗产是“东亚汉文化圈”。
虽说,大运河是隋朝时全线贯通的,但它的主要启用时间在唐朝,并由此影响了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
“运河是统一的产物,也加固了统一的形势,对后面这些朝代非常重要,唐朝是它的奠基时间。”
陈志坚说,从唐朝开始,南北问题凸显,经济中心南移,为了把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的经济中心连接起来,运河成了重要的“帝国生命线”。在铁路出现以前,运河所起的纽带作用,无可替代。如今,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仍然可以使用。“虽然它的作用已不如当时那么重要,但从文化角度来讲,运河仍有标志性的意义。”
有历史学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陈志坚说,亚洲的中国,这个阶段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我们今天仍在提及的“东亚汉文化圈”,就此形成。
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强势,通过使臣、商旅和阿倍仲麻吕、崔致远等文化使者的传播,辐射到了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并在这基础上扩散到更大区域。
“汉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能具体影响到的一个范围,唐朝时影响力已经差不多达到现在这个界限的边缘,如不是出现一个盛唐,这个辐射力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
位女皇帝。
1唐朝开国编辑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也有经史学家考证应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李渊受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心灰意冷,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2唐朝初期编辑
贞观之治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高君雅》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6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