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场对诗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场对诗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题名为《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作了一首诗酬答,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注】1. 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二十八是刘禹锡在同祖父兄弟之间的排行。唐人朋友间相称,常以排行代替对方的名字。2. 王质烂柯典故“柯”的古意指斧柄。据《列仙全传》记载:王质,晋时衢州(今浙江省内)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观。老人与之食,似枣核,吮其汁便解饥渴。后老人对王质说:“你来已久,可回去了。”王质取斧,柄已尽烂。遂归家,已历数百年。亲人无复存世,后入山得道。常被用来表示“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翻译: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哪怕你诗才高堪称国手也是无用,命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而望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岁月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遭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太多了。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篇二:解读刘禹锡
解读刘禹锡
──刘禹锡诗文探究学习汇报交流课课堂实录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高中 吴克维
〔我组织学生研读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篇)诗(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刘禹锡思想、艺术、人生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进行发掘,学习、领会古代文化(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人文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渐变,为学生的治学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并在鼓励学生撰写研读论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所得择其精要进行汇报交流。特将学生的汇报发言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用了几个周的课余时间研究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诗文,大家积极撰写了研读论文,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我们的课题就叫《解读刘禹锡》(板书)。刘禹锡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较杰出的诗人,我们现在去解读他,是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了解他;而了解他,则是为了对其情、其理的感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因此,“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板书)
先请***同学谈他的看法。
〔生1〕刘禹锡,生活在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处于严重危机时期的中唐社会,他热情奔放,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多重目的。
在诗的艺术上,其诗语言自然,风格清秀深沉,内容新颖,耐人寻味。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得汉乐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阴行五首》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诗中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句子也不乏见。这与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古乐府诗《鸡鸣歌》中的“汝南晨鸡登坛唤”中的“汝南”似乎专为刘禹锡诗《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鸡喔喔鸣”所作。刘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寄离情于山水,用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情溢诗外,既深远又绵缈。《竹枝词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谣的形式揭露重大社会问题,刘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刘诗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达了诗人思念京国的迫切心情,表现他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平蔡州》等诗作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情怀,“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表现出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甘沉沦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备受打击时,能不屈服,坚定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奋斗不息。
刘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于创新,“法酒调神气”“暂凭杯酒长精神”与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写秋抒怀时,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令人激奋的励志高歌。
刘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感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至于形成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
〔师〕***同学从整体上感悟了刘禹锡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发。(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下面我们先来赏析刘禹锡的诗歌的艺术。哪位同学来谈谈?
〔生2〕我读了刘禹锡的一些诗,觉得他的诗独具特色,以精炼含蓄的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清秀深沉的风格,构成自已诗作的特色,在艺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炼的语言和深沉清秀的风格。
读刘诗,可悟到他描写的美妙。如广为人们传诵的《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使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还笼罩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原来繁盛至极的乌衣巷口,车马喧闹,衣冠往来,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阳,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当中,表达了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它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写的是乌衣巷的现况,对它曾繁华的过去,仅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后面通过燕子依旧,主人变易,所表现出来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诗人的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读刘诗,可以领悟到他风格的独特。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将对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通过排云而上的鹤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极富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腻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来看看《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前两句诗中,澄湖、皎月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恬静、幽雅、深远的意境美。然后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使和谐淡雅的景致跃然纸上。后两句,诗人先点题,随后发挥更为大胆的想象,把静谧地躺在洞庭山中的洞庭湖喻成银盘中的一只青螺,俨然案头一件绝妙的工艺品。这一比喻独特新鲜,生动形象,准确描绘出洞庭山和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真是妙手偶得。
在他的写景诗中,不仅是单纯地描写名山大川,幽幽深谷,他还把对当时政局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抨击,以及自己的抱负,都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
如《乌衣巷》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寂寥、惨淡现象的伤感。荒凉的野草和零散的乱花,开在桥边,加上渐渐西沉的夕阳,这份凄凉,为整首诗的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定下了基调。
在《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空旷的秋空中,天空晴朗明净,也不乏带点空寂,单调,可由于矫健的鹤直冲云霄,腾云而上,给萧条的秋天带来了生机,鹤矫健凌厉,冲破秋天肃杀的氛围,传导出“秋意胜春朝”之意,表现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潦倒的自己,但决不悲观消沉,一转笔写出“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其他的如《竹枝词九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竹枝词九首》(其二)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等,都运用了精妙的文笔,调动了开阔的想象力,准确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将思想感情寓含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诗文中描写景物,往往都是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同学就是从这个方面谈了自已的研究所得,较有深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研究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怎样把思想和对人生的体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转到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生5〕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当时皇帝昏庸腐败,宦官当权,诗人对当时腐朽的朝政十分愤慨,他“指事成诗歌”,深刻批判了中唐统治者,借古讽今,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
在《金陵怀古》一诗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灭亡的秘密:六朝的繁华之所以消失,当时的权贵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险要的山势地形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不能凭借险峻的地势,而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与否。诗人提出了社稷的存亡“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并以“幽怨不堪听”的《玉树后庭花》警告统治者,倘若想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足见议论之妙,见识之卓。而《台城》则不同,虽然也旨在揭示深刻的历史教训,但不作直接议论,而是把议论和景物结合起来,唤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不言自明。
这首诗前两句“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先是总述六朝繁华的景象,描写陈后主时结绮、临春这两座凌空高楼,虽然诗句写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却能引起读者对楼中人和事的联想,似见帘幕重重、香雾缭绕之中,轻歌曼舞,陈后主与艳女们纵情作乐的荒淫情景。可下一联“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笔锋一转,把同一地点这样一幅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展现了出来,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我们可以参照杜牧的《江南春》来理解,在《江南春》中,诗人先以“莺”“水村”“山郭”等描写江南春色之美,再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形成对比,借此来讽谕当朝统治者。刘禹锡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警告中唐统治者,如果再这样昏庸奢侈下去,就必定重蹈六朝相继灭亡的覆辙。
刘禹锡借古讽今的诗作还很多。《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历史故事,形似咏史怀古,实则着眼于今,突出今日之衰颓败落,以达到讽谕的目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可以使人明白古今兴亡的道理。借古讽今,往往使人看到古人失败的教训,同时自然引起人们与现实进行类比。这样,虽然没有正面去揭露社会现实,却也达到极深刻的警示效果。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他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把嘲弄、讽刺的锋芒毫不留情地指向当时昏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师]优秀的诗人往往是时代的代言人,他们的诗作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藩镇割据、混乱不堪的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就是用自己政治家的头脑、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描绘并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时事的思考,同时也借此来警戒统治者。
[生6]我仅就《平蔡州》(其二)来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诗作主要赞颂平蔡州之役的重大胜利。按照常理,“攻城以战,杀人盈城”,而平蔡之役却几乎兵不见血,可谓算个奇迹。作者用“城头鼓角音和平”的诗句渲染出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诗的后两句运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刘禹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激情满怀地写作此诗,使人民对和平统一的社会的热烈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浅近,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更加表现出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和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生7]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主张是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指事成诗歌。其中有的反映了世事沧桑,如《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就巧妙地借六朝的兴亡指出单靠险要的地势是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勤于国务。有的则反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写出了作者虽步入老年,但心中仍放不下国家安危,仍想要为国效力。在他的不少诗作中,表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杯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先把一种凄凉的境况摆在读者面前,但笔锋一转,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诗人的虽处境潦倒但决不沉沦的顽强意志。在《蜀先主庙》中,写下“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借蜀国贤相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事,来喻唐王朝曾有过开元盛世,但如今却危机四伏,道出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他的一些诗作如《浪淘沙九首》(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写出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同情,更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剥削制度。
[师]刘禹锡诗歌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位同学发现了其中揭露封建剥削的内容。哪位同学想再谈谈这个方面?
[生8]刘禹锡在一些诗中表达了一定的对封建剥削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刚才***同学分析的《浪淘沙》(其六),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动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这类诗作为数不多,远达不到杜甫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师]***同学指出了刘诗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不足,这种思想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刘禹锡有文集《刘宾客集》,我们虽没有能全部读完,但从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确实是这样。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学会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这十分重要。
[生9]我来淡谈刘禹锡的《插田歌》。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写的,诗作以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入手,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前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随后记写农夫与计吏的对话。农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就与乡邻不是一路人,刻画出不可一世的神态,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及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可计吏却没有听出农夫的言外之意,足见他的愚蠢,而“笑”着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将计吏的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突出了官职随便买卖。“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是计吏的自信,表现了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买官卖官现象的普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寥寥数语,语言朴实无华,却在诙谐的嘲嗤中寄寓了严肃的政治意义,主题很深刻。
[生10]我也谈谈《插田歌》,开头写“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描绘出一幅恬静又安详的乡村气息。然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民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绪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此乃本诗第一妙。下面的一句“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从计吏的衣着与农民的差别,从而道出官吏的滑稽可笑,引出下面更为精彩的对话,勾勒出官吏飞扬跋扈的神情,此为第二妙。往下看“君看二三人年,我作官人去”,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的腐败至极!全诗写到计吏嚣张地预卜自己会高升的前途便戛然而止,透露出诗人强烈的愤慨和深深的忧虑,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读此诗,不禁为作者的高超讽刺才能拍案叫绝。
[生10]读刘禹锡的《插田歌》,使人在赞叹作者极强的艺术概括力的同时,也钦佩作者那种极大的政治勇气。使我由当时腐朽的社会现实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在当今不断暴露出来的许多腐败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中唐时期政治腐败,计吏用“筒竹布”就换来了朝廷禁军的名额,他还自信地认为两三年后即可买到官职。×××同学谈了我国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忧虑。不久前我们在收看《东方时空》时,就看到过买官卖官的报道,但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况且我们党中央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反腐倡廉,相信这类现象一定会得到遏制、消除。
[师]这节课已经下课了,我们将在音乐欣赏中度过这十分钟。我建议大家闭上眼晴,让我们的思绪随着律动的音乐一起去感受那美妙的《春江花月夜》!
[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
第二课时
[师]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曲优美的我国民族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的意境谱写而成的,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诗歌,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希望大家课后找来一读。
在上一节课,***同学在分析《蜀先主庙》时,已谈到了刘禹锡诗歌抒写的世事沧桑之感。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这方面的感想。
[生12]《乌衣巷》是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的荒凉、寂寥和惨淡,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他出人意料地把笔触转到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飞燕,燕子依旧,可人事己变,这种感慨,何等强烈!
[生13]刘禹锡的《乌衣巷》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前面的同学已作了详细的分析,我只想谈谈我的感慨。
篇三: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一、 引言
白居易与刘锡是中唐著名诗人,是好朋友,也是诗敌。后世常将两人并列,称为“刘白”。白居易诗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富有人情味,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刘禹锡有一首《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中赞他“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诗语言凝炼,气骨坚劲,白居易曾感叹:“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两人对对方诗歌风格的评价,可说都是十分中肯的。
本文通过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的比较,分析二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并就三首小诗的评价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二、 《春词》与《和乐天春词》
白居易《春词》原诗: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先看白诗。首句“低花树”“小妆楼”,从居所写起,字字贴合女子身份,七字之中,已有人在。次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人,正面写女子,“眉心”写神态,“春”字点题,“愁”字更是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写尽了。小诗写到这里,再想接着写人、写“愁”,几乎已无可措笔。可以说,白居易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再看第三句如何救活。“斜”字轻轻一转,由正面转到旁面,“背”字再一转,由旁面转到背面,转得何等巧妙,又何等自然。诗中所写的场面,变成了立体,所写的女子,也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但如此,连诗人的身影,我们也仿佛能感觉得到:多情的诗人,从女子楼前走过,走出很远了,回过头来,发现女子还在楼头痴立。“栏阑”“鹦鹉”再承首句的“低花树”“小妆楼”,点缀身份。三句既有诗人在,末句轻轻一问,便水到渠成。正因为诗人是活生生的,女子是活生生的,过客与思妇,关切虽深,却要“止乎礼”,淡淡的惆怅,才像是活生生的生活。
再看刘诗。刘诗以语言凝炼而著称,首句“新妆宜面”,次句“春光一院愁”,
能省的修饰都省略掉了,描写简单得不能太简单,就好像一股急流,翻山落涧,略无凝滞。三句稍加过渡,“花朵”接二句“春光”,顺势带出四句“蜻蜓”。四句“蜻蜓飞上玉搔头”,可谓神来之笔,全诗为之生色。
论者似乎一般都认为刘诗胜于白诗,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便只有刘诗而无白诗。其实,细读之下,白诗显然比刘诗更有余味,也更见功力。刘诗的好处,只在末句的一个细节,想象新颖,安排巧妙。然而,按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巧”并不是最高的标准,如陶渊明的诗歌,历来评价都是极高的,但陶诗的好处,却并不在“巧”,而在“淡”,平淡而不枯槁,平淡而有余味。刘诗凭才气或者一时灵感,应该说不难写出。诗有才子之诗,有诗人之诗;倚才为诗,虽然可以惊人,却大多不能感人。反观白诗,句句平淡,句句落到实处,仿佛就是真实的人生,显然更有打动人的力量;三句四句,救转全诗,也需要极大的才力,可是却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正如刘禹锡所言“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总而言之,白诗以“情”动人,余味深长;刘诗作为一首次韵的和诗,体现得更多的是组织文字、安排结构上的“才气”,虽然新巧,论余味毕竟颇有不如。
三、 《杨柳枝》与《板桥路》
白居易《板桥路》原诗: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是温和型的,心有所感,便发而为诗,不加修饰,不事安排。这一方面导致他写下了不少粗率之作,为人诟病,另一方面,也让他的诗中有一种天然之致,是其他“刻意为诗”的诗人所不及的。
我们试看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这首诗,对第三句的理解,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一二句是一节,写天气寒冷,景物萧条,无精打彩地信马闲游;三四句是一节,写眼前一亮,春天虽还没到,堤上的柳条已在发芽了。但笔者却不认同。这首诗,从第二句开始,意思便已轻轻一转:虽然景致萧条,却自有兴致,信马闲行,一直行到黄昏时候。三四句便解释,何处闲行,因何有此闲情。整首诗,写的是一种淡淡的闲情,淡淡的惊喜,冲融和乐,正符合白居易的性情与诗风;若以为第三句语意才转,而第四句所写,也只不过是柳枝渐渐发芽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显然转得太过突兀。
白居易还有一首《寒食江畔》,也是这样淡淡的情怀,淡淡的文字: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这首诗中,首句的“草香沙暖水云晴”,嗅觉、触觉、视觉,各般“春气味”,四面八方一时袭来,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帝京”,想到自己的迁谪、衰病;五句六句的“沉吟”,“信马”,是诗人怅惘心情的不自觉的流露;由“立”到“行”,也可看出,诗人心情正在渐趋和缓。七句八句,正恍恍惚惚之际,忽然走过紫桐花下,想起故乡此刻,正是桐花满地,更由桐花满地,想到明日便是“清明”。一件事引起一段心情,一起一伏,一伏一起,词句虽然平淡,意味却是无穷。
再看这首《板桥路》,虽然不是名篇,却自有动人之处。我们试着大致分析一下。诗人无意之中,走过梁苑城西,眼前看到一渠春水,千条垂柳,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忽然心中一动:怎么我竟走到这里来了?这条板桥路,不就是十五年前曾经走过的吗?由板桥,诗人想到十五年前,想到十五年前跟那个人在桥上相别的情景。诗中没有一个“恨”字,可是读完之后,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淡淡的惆怅,淡淡的伤感。
以上几首诗,都较能体现白居易诗歌的风格,感情都是自然流露的,文字都是心有所感,则落笔为文,一字不隔。 乍看之下虽然平淡,细读却能感人。
再看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刘诗几乎全从白诗而来,删去首句地点“梁苑城西”,三句的心理活动,末句再正面点明“恨”字。单从字面看来,词句简洁、语意流便,倒也符合“其锋森然”的风格。然而,若细细品味,这首诗却实在让
人说不出有何好处。首句写景不可谓不精工,然而却与“恨别”的主旨并无多大关系,有喧宾夺主之势;三句“美人”二字,较白诗“玉颜”二字,感情深浅,远远不如;四句结得快,“恨”字也下得快。一般来说,绝句因为字数少,要讲究言近意远,言有尽而无穷,可是这首诗,一气而下,读完之后,却很难在读者心中引起什么共鸣。
刘禹锡以《竹枝词》《杨柳枝词》之类由民歌加工而成的小诗见称,兹举两首与上《杨柳枝》比较: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其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两首诗,词句不可谓不工,画面不可谓不明媚,节奏也不可谓不快,可是这种“快”并不只是文字之快而已;因为诗中有生活,有感情,诗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欢快的,所以这两首小诗,虽然也是一口气便读完,却让人觉得沉醉其中。相比之下,上面所分析的《杨柳枝》,便毫无回味可言了,而今日的学者周啸天,却大赞特赞其“含蓄之妙”“章法之妙”“剪裁之妙”,实在是皮相之论。
四、总结
白居易、刘禹锡作为中唐的两位大诗人,诗歌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大体风格而论,本来并无优劣,然而就具体诗作而论,有时也还是能看得出好坏。本文讨论的三首小诗中,刘、白二人的风格都是比较明显的;在讨论各自风格的同时,本文就三首诗的评价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首诗,刘明显都逊白一筹。
作者简介:袁湘生,男,27岁,硕士学历,广东科技学院应用英语系教师。出版有专著《白居易诗词新释》。
《刘禹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5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