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正文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2017-04-14 06:28:0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

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九班

姓名:乔梁

学号:1116202064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21日

调查地点:新郑市龙湖镇

调查方式:访谈调查法

指导老师:陈留根

综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从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镇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折射出我市、我省、我国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取得的成就和效果。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

摘要:近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内涵。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十二五”以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多元化 龙湖镇 城乡统筹 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在改革开放汹涌浪潮中,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令世界叹为观止。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呈现的却是“高位-平缓”型的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点,这种经济特点也暴露出中国经济的不合理性,这方面的不合理性主要是指在产业结构布局分配的不合理,一个国家的产业构成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各产业的在整个经济的比重变化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

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

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

的比重增加,现在已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我国城镇居民实现了从温

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等等。在农村,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到各方面发展较高的那部分城镇地区,同时也要注意各方面发展较低的那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城镇与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科学水平不能很好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这也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近些年一直将“三农”问题列为中央“一号文件”,如表:

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央在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

之重”的地位,以及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是我党以及全国人民当前共同的任务。

二、新郑市龙湖镇的新农村建设

龙湖镇,又称龙湖现代教育宜居城,拥有8所大学。北靠郑州市郊区,毗邻新郑国际机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34°39′,东经113°35’—113°44’。总面积为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6.6万公顷是全市面积最大的乡镇。自2000年以来,在新郑市政府的带领下下,我镇就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截止2013年,以在各层次领域取得了颇丰的成绩。经过我7天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育的大力投入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怎么去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呢?为此市教体局、市委不谋而合拨出专项资金加大教育投资力度。2011年秋季入学起,在新郑市读高中的新生们也可以享受免费教育了。即便在全国,“十二年义务教育”也不多见。

新郑市教体局局长陈文彬介绍,2010年,新郑市投入168万元免除了全市6所普通高中5600名高三学生的学杂费。今年,该市又把“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十二年免费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投入3000多万元在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据介绍,新政推行后,“免费”范围包括免除学杂费、住宿费、择校费等费用。也就是说凡新郑籍的学生,以后不存在择校生,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划定分数线统一录取,不再收取相关费用,免除的费用由新郑市财政负担。考生及监护人有满两年以上新郑户籍,并且具有新郑学籍的,都可享受这一政策。此外,我镇上的初中教室全部安装空调、多媒体设备,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要。

<二>新农村住房建设

我市先后启动了三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了40个示范点,我镇就占据半壁江山。到今年6月,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并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年度考评第二名,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61个示范点截止目前,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市先后投入资金110多万元,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市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06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市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截止目前,全市第一批示范村全部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共修建水泥路71公里,改水2015户,建成三格式厕所1475口,清理垃圾、杂草1500多吨,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460多间,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第二批示范村已累计投入资金437.7万元,修建水泥路37公里,改水1518户,改厕147户,清理垃圾、杂草669吨,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487处。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

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

篇二: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省市区镇村和村部分村民

时间:2月15-2月19日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

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书记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取得的成效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

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厂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共村民休息的

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4.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一点建议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2.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篇三: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曾建设性地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国家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践目的: 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发展。通过亲身融入,切身体会,丰富寒假生活,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在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的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容: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 实践过程:

通过和家乡农村相关的基层干部人员的交谈,了解家乡政治的进步;通过切身体会家乡农村的节日气氛,感受家乡文化的繁荣;通过

亲眼所见家乡的新农村面貌,座座楼房建起,条条公路修成,人人欢欢喜喜,体会家乡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破坏,如大量耕地被占用荒废,乡土文化景观被毁坏,传统民俗被淡化等等。

实践结果分析:

一、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民主制度得到落实

我在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比如,基层干部的选举实行全民选票制度,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当家人的权力,“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更加得到体现。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农村知识分子少,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新的发展,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还能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的不易,从而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民主制度的发展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政治保障。

二、相关民生政策的出台,让惠民更加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以前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为每人每年3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近几年,村卫生室的建立,药物品种增多,

实行药物“零差价”政策,更是解决了农村“缺药少药”以及“药物贵”的问题。

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民生活得更好;农业税的免除,“农业补贴”政策更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另外,在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措施中有一项为:为年龄低于16周岁的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当然是以自愿办理为前提),拥有此光荣的家庭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补贴(直到子女年满16周岁),当他们的父母年满60岁时,更是享有国家的保障,这一政策虽然在当前的惠民不明显,但从村民积极响应政策的实行的情况来看,村民养老有了保障。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一条又一条 ,为我们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农村有了新面貌

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等多方面措施,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就改善了,能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

随着公路的建设,沿着公路建起了座座楼房,家家住进了新房,高高兴兴过着新年。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破坏

乱砍滥伐树林,开山采石,为建造房屋提供材料,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并未将来的农业发展埋下隐患;修路,建房大量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不足;进行新农村建 设,对农村进行改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让人难以释怀的是,“由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如果建设不当,很容易对其造成破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在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对原生态的乡村,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被大量机械性复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繁荣了这个项目,其实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极大伤害。”旧的村子拆掉了,新的村子出现了,承载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农村里原生态的赶集、庙会等传统,正随着建设的深入在慢慢流逝。

五、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青少年大多外出务工,村中剩下的多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建设新农村缺少主力军;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农民思想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的要求差距甚远;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农作物种植和副业养殖过程中,仍以零散种养

为主,尚未形成集约效应等等。

六、新农村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

虽说新农村的房屋价格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对于收入甚微的农民们来说无疑不是一笔巨大的资产,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搬出住了几代人的老家,花钱住进新农村,这又有巨大的挑战。另外,新农村是聚集在一起的,一个镇,一个村农民都是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假使农民们真的搬进了新农村,那原来留在老家的许多耕地就会由于无人耕种而荒废,就算去耕作,路途的变长又无疑会成为一种负担,会大大的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好后,一个地区聚集的人一下子增加了不少,人口的聚集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一旦邻里发生一些争执,是否应该有一些类似于社区的专门的居民委员会进行协调。人口聚集后,相应的基础设施是否能跟上,是否能配套建设一些休闲设施和娱乐场所,或者一些日常的商铺以便居民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须品,以及相应的医疗机构等。

另外,新农村建设后对当地的生态又会造成怎样的改变,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否还会像以前在农村一样随手乱丢乱扔,能不能像城里社区一样集中打包,统一处理。住进新农村后,居民的素质能不能跟得上,这又无疑是一大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为了更好地让农民朋友们得到真正的实惠,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就必须完善政策,考虑各方面的问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75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相关文章
  •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专业:电气自动化班级:电气九班姓名:乔梁学号:1116202064调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