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亲情古诗
游子(1)吟(2)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3)身上衣。
临(4)行密密缝,意恐(5)迟迟归(6)。
谁言(7)寸草(8)心(9),报得(10)三春晖(11)。[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5]
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2]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转:变得。
(3)凄然:凄凉悲伤。
(4)霜鬓:白色的鬓发。
(5)明朝(zhāo):明天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秋思
【唐 】张籍
城里见,
欲作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
注释
(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7) 见:现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又怕匆匆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 持:用来。
2.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 漉:过滤。
4. 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 釜:锅。 [2]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 [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⑴。白头⑵搔⑶更短,浑欲⑷不胜簪⑸。
[1-4] ?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长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⑴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⑵白头:白头发,老态。
⑶搔:抓,挠。
⑷浑:简直。
⑸欲:想,要,就要。
⑹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3]注释
篇二:亲情诗词
亲情诗词
唐·元稹 《送卢戡》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老嗟去日光阴促, 病觉今年昼夜长。
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
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
唐?孟 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李 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情故事
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
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一门争死: 东汉末期,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三字经>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篇三:描写亲情的古诗
描写亲情的古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亲情诗歌》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42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