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为自己写诗的相关文章推荐 正文

为自己写诗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7-03-08 07:22:0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李白的文章

“多奇”李白

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2013级1班

丁涵一

指导教师:王明欣

在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有许多文学瑰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楚辞》骚韵,唐宋词,明清的小说戏剧,新文化运动的白话诗。然而,流传千年,让贩夫走卒、文人士大夫、耄耋老翁、懵懂稚子、古今耳熟能详的却寥寥无几。李白的诗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李白的诗能穿越历史被上至文人、达官,下至儿童、山野村夫所熟知,李白又为什么被称为诗仙呢?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那时就喜欢道教,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的思想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李白见到司马承祯,一个让玄宗非常尊敬的道士。司马承祯看到李白仪表气度非凡,才情文章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与当时的荣禄仕宦,这是在朝在野都没有遇到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说他有“仙根”,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受赞的李白兴奋之余写成《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大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径岳阳向南来到洞庭,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泣尽继之以血”。李白葬友于洞庭后,继续东游,来到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接着来到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了李白许多感慨,也

引起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告别金陵,李白来到扬州。“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李白好不惬意。随后李白来到姑苏,怀古有感写下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沿用乐府诗旧体,却别出新意。这首诗被贺知章看到后,称其“可以泣鬼神矣”。在大都山稍作停留李白折回洞庭,移葬吴指南于江夏。接着他去襄阳拜见孟浩然,写下《赠孟浩然》五律诗。这时李白的诗才已盛名在外。武后时的宰相许圉师赏识其才,招为孙女婿。

天宝元年,经玉真公主推荐,李白被玄宗赏识重用。然国家繁荣景象中的危机——宦官专横、外戚骄纵,让李白感到强烈压抑。在长安三年仕途生涯,让李白萌生退隐之意,正在此时,李白因狂放的语言让玄宗心生嫌隙,玄宗赐其“赐金放还”。

天宝年间,夏天李白来到东都洛阳,遇到仕途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名扬天下,杜甫风华正茂,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两人以平等身份,建立深厚友谊。两人在同年秋天在梁宋遇到诗人高适。三人谈诗论道,在创作上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永王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永王战败,李白获罪入狱。辗转出狱后李白又成为宋若思的幕僚,这次又获罪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李白行至巫山时获赦免,心情亢奋写下《早发白帝城》。上元三年,李白在当涂县病重,赋《临终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李白的一生虽坎坷但有苦有甜,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诗。他总是借酒消愁,却总能编出千古名句。他有理想,有抱负,狂傲不羁,不喜高官厚禄,清正廉洁。李白凭借自己的才能“出则以平交王候,遁则以俯视巢许”。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支菊,调笑二千石”;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又是那样天真直率。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

李白敢于揭示黑暗现实,敢写敢做、是一位耿直的爱国英才,他对社会愤怒的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到: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英风豪气,忧民爱国的精神特质。 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懑,理想抱负的不断幻灭,导致其性格愈加孤高清傲

理想与自由,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让李白一度陷入人生的迷茫。安史之乱后,国家政务一蹶不振,历史进入节度使割据状态,人民生活更加困顿。为救国李白曾两度入幕,而结果以入狱、流放作为终结。作为一介书生的孤高清傲,唯如此才能提醒自己还活着;唯如此才能表明其真性情。

如此一个丰富多彩,放荡不羁的奇人,怎会不被世人称颂为“诗仙”呢?

【参考文献】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5832193

篇二:关于李白的高考满分作文

关于李白的高考满分作文

(1)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平生最仰慕文人,然神州苍穹,文海茫茫,可谓众芳斗艳,群星闪烁,但我一直倾慕李白,这位被天堂逐入凡间的谪仙人,且早已以心相许,矢志不渝。一向最倾慕美,诸如诗歌、美酒、明月、爱情,每一个美的意象,都会引人产生美的遐想,而李白恰能集诸美于一身。所以,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你超凡脱俗的风采,总让我神魂颠倒。

炯目明眸,顾盼神飞。峨冠博带,衣袂飘举,霓衣风马,壮思欲飞,风神俊朗,神采飞扬。侠肝义胆,豪气干云,仙风道骨,飘逸绝伦。你是风流倜傥的儒生,你是遗世独立的仙人,你是手执利剑的侠客,你是脉脉含情的名士,你是我风采浪漫的情人。

你青春永驻的浪漫气质,总给予我狂飙般的激情。

青春总是短暂难留,稍纵即逝的,任你位高权重,凭你钱广财多,惟有时光留不住,惟有青春唤不回。然而你,李白,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澎湃激情,是勃勃英姿,是天马行空,是浪漫无拘。你是大鹏,同风直起,扶摇直上;你是天马,来出月支,虎背龙翼;你是长剑,彻夜吟啸,雄心千里;你是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你是直为斩楼兰的壮士。你登山“云间连下榻,空中接行杯”,你临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独时,你邀月对饮;寂寞处,你借酒浇愁;愤懑时,你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你呐喊“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即使身边有再显赫的权贵显要,你也不会“摧眉折腰”;纵然前方有再猛烈的惊涛骇浪,你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研磨,你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你的率真率直的感情,如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飞天而来。你的热情会融化一切坚冰,你的活力可冲决一切阻塞,你豪迈的气概与天地同在,你浪漫的情怀与日月争辉。和你在一起,没时间感叹衰老疲惫,和你在一起永不会产生美人迟暮之悲。所以,李白,我要你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恢弘瑰丽的锦绣文章,总滋润我贫瘠干涸的心田。

人世莫测,世路多艰,所以人的心情也是多彩的四季,瞬息万变的红霓。于

是,得志时,你同我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你和我一起低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既然现实无法让我们摆脱烦恼与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将心灵自我放逐到一个自在逍遥的新境界。清晨,我们一起追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洒脱,亲身体验轻舟飞渡的畅快愉悦;傍晚,我们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苍茫景色,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雄壮瑰丽。当“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时,我们一起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尽情消受春愁;当“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我们一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尽情享受人生。不管人生如何坎坷多舛,李白,有你的诗篇为伴,我的心灵不孤独。李白,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吧,我要和你一起,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我要和你一起,对月相酌,共影徘徊;我要和你一起,诗意地逍遥在神州大地,天上人间。

(2) 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吊李白歌并序》

余尝客九江,舟行适当涂,其间有太白酒楼者,遂乃登临。但寒流清泚,远山憔悴;风烟掩抑,支离草际,则太白坠舟之地也。江水泱泱,名流迹往;其高才品性,故老遗闻,多能道者。又读太白文字,虽作世道茫然,终为抔土,然率性净直,不知悲观语,真仙人矣!嗟乎!万物不得其恒,能于得志而保其洁,失意而终其志者,复古至今,而又有几人能像谪仙之流欤?往虽必然,可谢后人,遂歌以吊之。

狂哉太白仙,悲也李青莲。长安肆中识尔面,当涂江心慕君颜。玉柱烟鬓雏凤眼,剑眉入云天。颀身腰悬剑,舞影自翩跹。敢以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 忆昔少年时,壮志离蜀滇。谢屐逐野路,扁舟济江湖。浩宇长风连天幕,丘山短歌怀作古。歌罢酾酒倚叠巘,可以思绝峨嵋巅。奠愁湖上人莫愁,飞燕堂前旧飞燕。地柱崩倒东南陷,天姥连天势拔岳。名山兮多险。飞瀑兮生烟。 荏苒十年,遍于诸侯,君还记否?莫将余情听残漏,只为社稷报君侯,老夫鬓发已先秋,年少壮志尚未酬。渭阴众闻“蜀道难”,颍阳独叹“将进酒”。酒醉更深愁更愁,心寄明月月如钩。文章易成功难就,槛外空余水悠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腔报国心,供奉为翰林。醉倒酒肆中,天子呼不应。世间文人情,千秋万岁名。便卧龙廷草狂书,书生只笔却强胡。诗成妆浓凝香露,清平三调宜圣主。便为圣主念朝朝,只为贵妃情暮暮。朝朝暮暮志如许,岂随霓裳羽衣曲。落日城头土分爨,学剑便为随雕鞍。匹夫犹能临死难,丈夫岂可醉酒酣。投笔请缨斩楼兰,人幕志在青海湾。兵败须臾如山倒,忠心反被逐深山。谁与叹,谁与叹?空有志,在边关。尘衣袖风鬓丝乱,当涂江头独潸然。秋心有泪流如水,杯酒无味醉同欢。

君不见黄金台,几人欢笑几心寒。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少荐才。宝玉难从夺其白,英雄不可侮其概。昆山璞玉自切磋,清水芙蓉去雕琢。醉眼看花花寥落,醉人更比花寂寞。月断风晓楚天阔,月既无言入城郭。

天何如之苍苍兮,乘大鹏以振八裔;地何如之茫茫兮,摧中天而折其翼。仰仙人之潇洒兮,望环佩之陆离。其心也不悔兮,岂在乎功利。终其生于黄土兮,历万世而自然。成其名于后世兮,乃傲岸而得之。禄高官兮济世,虽富贵兮不汲汲。人兮,鬼兮,仙兮,千古而成矣。醒兮,醉兮,梦兮,谪仙死而谁涕。 谪仙生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将兴于山,自适也。即万古仰之,而今安在哉?然其处世为人,岂不为我辈圭皋乎?故日:成矣太白,不朽太白!

(3)心灵之旅

斟一杯清茶。

今夜月光淡如水,独坐庭院,轻翻《唐诗》,今夜月色美好,何不邀李白共醉?轻翻书卷,我与太白居士一道,畅游天地,展开心灵之旅??

桃花潭边,伴着阵阵歌声,你我伫立小舟,只听你恋恋不舍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扁舟轻驶,水过无痕,在落日余晖中,你我驶向远方。

一展低扇,迎着徐徐清风,扁舟忽遇急流,只见前川飞瀑浮出了紫烟,你一捋长须,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扁舟沿江直下,听着两岸猿声,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你伫立船头,我注意到你的眼光,期盼中带着一片坦然。

离舟上岸,蜀道艰难,你沿路高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我却明白,

太白飘逸自知,潇洒人间,何须上青天?你惊叹的目光中又是一片坦然。

山路回环,几经曲折,终登敬亭山。看着天高云淡,山高水长,你盘腿而坐,双手大张。你想高呼,但你没有。你嘴角一侧,昂首浅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桃源才是你的敬亭山,在你赞叹的目光中,仍是一片坦然。

夜幕低垂,明月当空,你我一道摆酒庭院中,清风淡淡,花香淡淡,你的情绪却是那么高涨,把酒对月,你感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好一个"独酌无相亲",月光清冷,你竟起舞弄清影,大笑一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流泪了。我问你为何流泪?你答道:"安能摧眉折腰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而仰天长叹,举杯饮尽。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我读李白,读他的豪迈洒脱,潇洒奔放,在那个权势名利相争的时代,只有李白,只有他,看透人世浮华,他选择离开,用大好山河陶醉自己,用坦然自若看待人生。他在酒中饮醉写诗而放纵自己,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用一根巨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要的境界而去。孤傲洒脱的太白居士定无遗憾?"既已心为形,奚惆怅而独悲?"在我中华五千年繁浩的诗林之中,你以独具一格的风范立于前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不愧为诗仙。

品一杯清茶,再翻书卷,我要再邀李白,继读没有尽头的心灵之旅。

(4)李白的眼泪~中考满分作文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

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5)满分作文:倾心一爱

通宝三年,洛阳的花如同战争般壮烈而决绝地生长。月上柳梢头,月光下一个清瘦的人影,左手酒盏右手狼毫。

“如此好酒你怎能独享?”一个豪壮的声音从饮酒人背后传来带着一丝不可节制的诗情

“杜甫兄。”

“李白兄。”

篇三:诗词例话

[诗词例话]反说、用事、层递、复迭错综、点染

作者/周振甫

反 说

杜甫《奉陪郏驸马韦曲》之一:“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带小鸟巾。”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江浩然《杜诗集说》引王嗣奭说) 这里指出杜甫在诗里不是正面说,却用反话来透露正意,这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韦曲的春色很好,这正是及时赏玩春光的时髅,可是诗人的头发自了,青春已经消逝,不再有少年的游兴,所以对着春光有无可奈何的感慨。“白发好禁春”。是说衰老的人怎好当着这春光而尽情领略,所以说花无赖,说恼杀人,这是从自己感叹衰老这角度说的。从另一角度说,虽说春无赖,说恼杀人,实际上是喜爱春光,正如做母亲的有时说孩子顽皮,心里实是喜欢他的活泼。这种反话只有在适宜的场合才可用,才能表达人物的心情。

用 事

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绮罗①,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②,岘首碑前洒几多③;人去紫台秋人塞④,兵残楚帐夜闻歌⑤;朝来灞水桥边问⑥,未抵青袍送玉珂。”⑦何焯批:“岘首、湘江,生死之感也;出塞、楚歌,绝域之悲、夭亡之痛也;凡此皆伤心之事,然岂若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尤极可悲可痛乎?”“前皆借事为词,落句方结出本意。”朱彝尊批:“句句是泪,不是哭。八句七事,律之变也。予谓不然。若七事平列,则通首皆是死句,落韵‘未抵’二字亦转不下矣。此是以上六句兴下二句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中)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⑧》:“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⑨。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⑩;看燕燕,送归妾⑴。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⑵,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表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⑶。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王国堆《人间词话》)

①永巷:汉时宫中长巷,以关闭失宠的贵妇或得罪的宫女。 ②舜的二妃在舜死后泪洒湘竹。 ③晋朝羊祜死后,在岘首山上建碑,人们哀悼他,见碑流泪。 ④王昭君嫁给南匈奴单于,在秋风入塞时到匈奴的紫宫去。 ⑤项羽在垓下被汉军所围,听见汉军皆唱楚歌,认为楚地皆为汉所得。 ⑥灞桥在长安灞水上,为唐人送别处。 ⑦珂:马的口勒,口勒镶玉,指贵人。 ⑧辛茂嘉当是谪官到远处去,所以历举许多恨事来送别。 ⑨作者认为鹈鴂、杜鹃是两种鸟,都鸣声悲切。鹧鸪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⑩指王昭君出塞和番,她从汉朝的长门宫出来,坐着翠辇,离开汉朝宫阙,阏即宫门外的望楼。 ⑴卫庄公妾的儿子被杀,庄公妻庄姜送她回娘家去,当时回去后不能再相见,庄姜作了《燕燕》诗。 ⑵汉朝李陵,同匈奴作战,战败投降,身名都毁了。相传他同老友苏武在河桥上分别,苏武被拘在匈奴,得到放回。李陵和苏武一别,永不可再见了。 ⑶荆轲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他的客人在易水上送别,都穿着白衣冠。荆轲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用事就是用典,诗词要不要用典,不能一概而论。钟嵘《诗品》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是说,诗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

1

又举出诗中名句,都是白描,不用典的;至于治国的大文章,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或序述或驳辩,要考查过去的事迹,那都需要用事。这里,钟嵘是反对在抒情诗里用事的。他的话有针对性,针对当时“文章殆同书钞”的毛病说的,自然是正确的。倘就抒情诗能不能用典说,可分两方面:一是写景抒情,以写景为主的,不该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这就造成隔膜,即王国维所反对的用代字,钟嵘举出的名句,都是即景抒情的,都不用典。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用事在这时候才需要。所以王国维一方面反对用代字,另一方面又竭力赞美辛弃疾用了不少故事的《贺新郎》词。不过这里有一个限度,就是作者确实有这种丰富的感情要表达,才适应用事。倘作者并没有这种丰富的感情,为了卖弄博学,堆砌了许多典故,那就不行,所以不该“有意为之”,即不是为用事而用事才好。

就以上的两首说,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李商隐的一首,以青袍寒士送玉珂贵客,可悲可痛为什么会超过上面所举的各事呢?为什么会联想到以上的各事呢?古代的士子往往用妇女来自比,士子在政治上的失意,受排挤,贬斥在外,往往用妇女的被幽禁、昭君出塞来作比;当时政治上的挫折,流放的悲哀,有的用“四面楚歌”来比,有的有生离死别的悲痛。用这些故事,正表达这样的感情。所以在这些故事里寄托着这种身世遭遇的感触。辛弃疾的一首,张惠言说:“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这话大概可靠,所以词里写了四件生离死别的事,表示他们兄弟这一别,很难再见。用了李陵的事,可能指茂嘉的得罪说的,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既联系谪徙,又可能有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的感慨,跟李商隐的用这一故事的含意相似。其他两事都含有遭际不幸的意味。王国维赞赏他“语语有境界”,境界是指情景结合说的,正说明用这四件故事是同作者当时的心情结合着的。他不是写一般的离别感情,不用这些故事就表达不出来。再有这样用典,不是简单地讲昭君出塞,而是写昭君离长门宫,坐翠辇,辞汉宫,一路马上琵琶,出关而又用“黑”字来表达心情,所以能构成一种意境。

李商隐《昨夜》:“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何焯批:“此言失意之中,不堪加以悼亡也。又加甚也,故著‘不辞’二字。”(《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中)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楼敬思云:“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

用事有比较明显的,像上节举的两例便是。有不明显的,把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看不出在用典的,这里所举的两例便是。这就像盐融化在水里,看不出盐而有盐味。像李商隐的诗“不辞鶗鴂妒年芳”,本于屈原《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鶗鴂就是杜鹃,杜鹃鸟叫的时候,正是春尽花落,所以即使不知这句在用典,同样也可以体会,不嫌春尽花落,暗指不嫌自己的青春销逝,事业无成。“但惜流尘暗烛房”,但可惜流动的灰尘使点烛的房内暗了,这是指哀悼妻子的死去,暗用潘岳《悼亡诗》的“床空委清尘”,这已看不出用典。最后“桂花吹断月中香”,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但看作在月光中狂风吹折桂枝也可比喻悼亡。这首诗开头结尾两句不当作用典也可以理解,但还有用典的痕迹,只有第二句已经看不出用典痕迹,下面一首,有的话也看不出用典的痕迹。

辛弃疾的一首,“甚矣”句用《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白发”句用李白《秋2

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能令公喜”用《世说新语?宠礼》里讲的王恂、郗超两人做桓温的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能够使桓温或喜或怒,辛弃疾活用这句话,作能使我喜。“我见”句本于《新唐书?魏征传》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一尊”句本于陶渊明《停云》诗:“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江左”句本于苏轼《和陶》:“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岂识”句本于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不恨古人”两句,本于《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这首词里用了这许多出典,除了“渊明《停云》诗就”和“江左”两处一看就知有出典外,其他各处几乎看不出在用典,把出典都融化在词里,即使不知道这些出典,同样可以理解,正如水中着盐了。

盐融化在水里,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把典故融化在诗词里,虽痕迹不露而这些出典的用意有的也包含在词里。如“甚矣吾衰矣”,原句不光叹老,叹所志无成,这个意味就由出典带到词里。“能令公喜”,原句是指桓温对两位幕僚的赏识,这个意味带到词里,成了作者对青山的赏识,把原意变了,原意是赏识人才,这里变成赏识青山,难道没有人才可以赏识吗?因为“江左沉酣求名者”,只知求名求利,所以作者不赏识他们,只好去赏识青山,反过来,也只有青山能赏识他,这里含有很深的感慨。是不是当时没有人才呢?“想渊明《停云》诗就”,在想念亲友,说明当时的人才和作者都不在一起,因此除怀念亲友外,感叹只有二三子知我,见知我的人少。“云飞风起”大概联系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把出处的政治意味带到词里来了。在那样时代,自己本可为国效劳,虽古人也未敢多让,所以有不恨古人吾不见的气概。那末,把出典融化在词里,也把出典中的某些意味融化在词里,可以丰富词的意味,使词的意味更浓厚,可供体味。

用典还有一种,像用鸡汤煮菜,把浮在汤上的油腻取去,使它净化,这样煮的菜有鲜味而无油腻。像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纪昀批:“用巫山事无迹。”(《瀛奎律髓》卷五)巫山事就是用宋玉《高唐赋》里讲楚王梦见神女,神女愿荐枕席,临去时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来“云雨”往往连用,含有指男女之事的意味。李白在这里,去掉“雨”字,只取“云”字,又把它改为“化作彩云飞”,把这个典故净化了,把它本身所带有的男女之事的油腻去掉了,这比水中着盐的用典显得更高明了。三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①,不问苍生②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③。”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严有翼《艺苑雌黄》) 李义山咏《贾生》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马子才④咏《文帝》云:“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⑤。”虽同一律,皆有新意。(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

①虚前席:让出前面的座位,指汉文帝接见贾生,向他问鬼神的事。 ②苍生:百姓。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借来指汉武帝。司马相如病死后,汉武帝派人到他家里去找遗稿,家里说有一篇《封禅书》。古代天子到泰山上去祭天地,告成功,称封禅。《封禅书》劝汉武帝去封禅,有迎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意思。 ④马子才:宋诗人马存字。 ⑤商岩:商朝的贤人傅说,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商朝的高宗知道了,推说他梦里看到一位贤人,形状怎样的,便把傅说找来,立为国相,国家大治。棹郎:培皇家划船的黄头郎。相传汉文帝在梦里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把他推了上去。汉文帝回头看到他的衣带后有个洞。后来汉文帝在黄头郎中看到一人,衣带后有个洞,问他姓名叫邓通,汉文帝认为邓就是登天的登,便非常宠爱他。

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李商隐用了贾谊的故事。贾

3

谊是汉初的政治家,受到大臣的排挤,放逐在外。汉文帝想到他的才能,召他回来,在夜半让出前面的座位来接待他,问他鬼神之事。要是直接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正面说;这诗却从这件事发感慨,感叹汉文帝不向贾生问百姓的事却问鬼神的事,感叹汉文帝明知贾生的才能却不能用他,这就是反用故事。林逋用了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退职家居,临死前还写《封禅书》来讨好汉武帝,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林逋反用这个故事,说要是皇帝他日来求遗稿,他自喜没有封禅书,说明他不想讨好皇帝,表示他的高洁的品格。这里也引了马存的诗,它同李商隐的诗写法一样,也是反用,不过他不光是反用,还有反衬作用,就是把反用和反衬结合起来。汉文帝梦见棹郎邓通,诗里不是直用其事,是反其意而用之,含有他不该梦见邓通的意思。再写商朝高宗的梦见傅说来做反衬,这就见得汉文帝不如商朝高宗。因为邓通是个小人,汉文帝宠爱他,赐给他铜山,允许他自己可以铸钱,这对国家和人民在经济上都会带来损害,商朝高宗任用贤人傅说,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马存运用了反用和反衬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汉文帝的批判,是有力的。

层 递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用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

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竞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

层递是一层一层的分成许多层次,显得含意深沉。要是光说作客登台,已有客中思乡的意思,说成“常作客”,“独登台”,加上久客和孤独意,就进一层了;加上“悲秋”“多病”,更进一层,更悲苦;再加上离乡万里,人在暮年,又进一层。这样层层深入,所以更见深沉。欧阳修《蝶恋花》两句也有层层深入的妙处。夏承焘、盛弢青同志《唐宋词选》对欧阳修这首词说:“末了两句有好几层意思:泪眼而问花,是无人可告诉,一层;花不能语,不得花的同情,二层;乱红飞,花自己也雕谢了,三层;花被风吹过秋千去,秋千是她和丈夫旧时嬉游之处,触动愁恨,不堪回首,四层。”

这里指出这种层层深入手法,要写得浑成而不要刻露,就是读起来只是感到含意深沉,不觉得其中有许多层次的痕迹;也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只是有深厚的感情要表达,并不考虑到其中可以分成若干层次,要是有意做作,便不行了。大概作者对生活发掘得深,通过形象,用精练的话写出,这样就含蓄而不浅露。由于言简意深,寻味起来就觉得层层深入,情意无穷。谈诗的要帮助读者作深入体会,免得把作者的深挚情意轻轻略过,所以说成可以分作多少层次,帮助我们体会。但根本问题,还在作者要有深厚情意,要是作者并无深厚的思想感情,只在文字上用力,想写成许多层次,那是不行的。所以说“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就是不要放弃根本而只在层递上用功夫。

复迭错综

杜甫《草堂》:“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赵彦材云:“此四韵《木兰歌》格也,其辞‘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4

复迭,复指重复,迭指重迭。重复是全部相同,重迭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像“旧犬”八句,“耶娘”六句是重迭,两个“喜我归”是重复。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像“喜我归”和“喜我来”,“归”和“来”变换一下。就其局部相同说叫重迭,就其局部不同说叫错综。词语有复迭,也有错综,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像《诗?芣苢》:“采采芣苢(fúyǐ浮以,车前子,治妇人不孕),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掇(拾)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结,用衣襟来盛)之。采采芣苢,薄言襭(jí吉,用衣襟掖在带间来盛)之。”这里,要是不重迭说,便不能表达出当时的盛情;要是完全重复,又显得缺少变化,所以重迭错综,才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木兰歌》和杜诗里的几句,也是重迭错综来表达无限喜悦的心情。

但有时重复也是必要的,古文中也有这种手法。顾炎武举了具体例子来作说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住在一起)者,共良人(丈夫)出,则必餍(吃饱)酒肉而后反(返)。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贵人)来;吾将瞷(jiàn侦探)良人之所之(往)也。’ “有馈(kuì愧)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管池子的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返)命曰:‘始舍之,圉圉焉(yǔ呆呆地);少(一会儿)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很快游走)。’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谁说)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迭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文章繁简》)

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就是文章要写得能够表情达意,不要硬省字。他举出了《孟子》中的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先叙述齐国有一个人骗他妻妾的事,妻对妾说:“男人出去,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同谁一起吃喝的,说都是富贵人,可是不曾有贵人到我们家里来,我要侦察男人,看他到哪儿去。”这里前面的叙述和妻的话有重复,前面的叙述是不能省的,省了别人看不明白。妻的话是否可省呢?照意义说,省去了还可以看懂,可是省去了文章就显得干瘪不生动,妻的神情也表达不出来,所以不能省。 另一个例子讲有人送一条活鱼给郑国子产的事,小吏骗了子产,出来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来吃了,他还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这里,小吏重复了子产说过的话,这个重复的话要是删去了,那末小吏怎样取笑子产的神情就表达不出来,为了要表达人物的神情,要写得生动,在这些地方就不能省。像这样的重复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活泼生动。

点 染

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①。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熙载《艺概》)

案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阅者无不点首。得画家三昧,亦得词家三昧。(《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

①柳永《雨霖铃》作“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

5


为自己写诗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37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为自己写诗的相关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
  • 为自己写诗的相关文章推荐

    关于李白的文章“多奇”李白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2013级1班丁涵一指导教师:王明欣在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有许多文学瑰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楚辞》骚韵,唐诗宋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