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陈家顺先进事迹 正文

陈家顺先进事迹

2017-03-02 05:51: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陈家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学习陈家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漾濞县社会保险局李会琴

近日,学习了曲靖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陈家顺同志的先进事迹,深为其精神所感动。我认为,学习陈家顺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关爱下属、呵护家庭、爱岗敬业、廉洁公正的精神。

向陈家顺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

向陈家顺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挚情怀,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真心实意干事;就要学习“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高尚情操,时刻铭记人民重托,为群众积极主动干事;就要学习陈家顺“为了群众打好工、自己先打工”的实干精神,大力弘扬优良作风,为群众踏踏实实干事;就要学习陈家顺“善始善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宝贵品质,努力当好人民公仆,为群众持之以恒干事;就要学习陈家顺“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无私品格,最大限度履职尽责,为群众尽心尽力干事。

向陈家顺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一样,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朴素情感,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将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在真心实意的付出中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赢得群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

上不失声、不缺位,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地履行一个干部的岗位职责,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融洽干群感情,在真情服务群众中体现工作价值,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巩固执政基础;面对困难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深入基层中获得发言权,在真抓实干中争取新进展,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新业绩;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做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胸怀全局、心系百姓,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把党员干部形象播种在群众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中。

学习陈家顺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做为民办事务实人。民生大于天,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原则,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对干部的要求。解决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干部天责。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做勤奋学习业务人。在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必需刻苦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依法行政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许可之内尽职履责。要认真专研业务,不当门外汉,不搞瞎指挥,要加强对干部职工业务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三是做爱岗敬业奉献人。要发挥主动思考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认真沉下去,想问题、办事情,要发扬雷锋、李素丽、任长霞等

先进模范人物精神,干一行爱一行,要像晋兴潮同志那样,甘于平凡,愿做人梯,勤奋创业,善于创新,率先垂范,争创一流,把本部门,本职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篇二:学习陈家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陈家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当干部,就是为群众打工!”他的这句话,定格在所有听众的思绪中,听众瞬间被一个名字温暖和感动。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呼唤,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他没有豪言,没有状语,但是,他的话,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远在现场之外,国税局会议室仍然多次掌声如雷,听众饱含热泪。

他是一位带着眼镜的清瘦的中年男子,拿着大喇叭,在拥挤的人群中,向每一位农民工一遍又一遍重复在火车里行使中应注意的事项,密密麻麻的人群,喧器的站台。火车来了,他被人们推来搡去。火车带走的是他带领的一群农民工兄弟,他的处于城市边缘为生计离乡背井苦苦打拼的农民工兄弟。

多少个夜晚,他被农民工的电话吵醒,多少个白昼,他奔波在沾益与义乌之间;多少农民的门槛,他都跨过;多少农民的家务事,他都了如指掌;从动员农民工外出到安置进厂他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他叫陈家顺,很普通的名字。这是一个在曲靖市沾益县从事劳务输出工作八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名字,是一个被誉为“农民工局长”的名字,在不久前的报道中曾读到过这个名字,而今在银幕上,又强化了这个名字,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却不得不对他的事迹肃然起敬。

我想到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老是为鲁迅先生而作此诗的,而鲁迅同时又自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陈家顺的事迹中,我找到了“孺子牛”这个词最精确的注释。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沾益县农民工兄弟们在大城市开始了新生活,他们把努力奋斗融进了勤劳的天性,他们的生活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追随着他在异乡靠自己的双手撑起美好的明天。

而今,那个鞠躬尽瘁的操劳的他还在关注着每一个农民工兄弟的命运。“农民工”这个群体在陈家顺眼中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张张对生活充满热切希望的鲜活面孔,每一名打工者都是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发芽。陈家顺曾自勉:“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出门那天晚上,群众跟他登上火车,兴奋不已,满天的星光下,呼啸而去的列车载着他们驶向希望的春光里。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放下“官架子”,从过去命令群众干事的工作方式转变到主动为群众服务,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真正为群众“打好工”,才能树立干部在群众中可亲可敬的形象,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地做好。这句话是陈家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他一直在默默地践行着。毛主席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和陈家顺的话体现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坚定与

执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不能因为我为群众做过几件好事、实事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像陈家顺哪样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地做好。人在做,天在看,做事为人要对得起天良。这句号是陈家顺父亲对他的告诫,也是我们每个一个有良知的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多行善事,才能对得起天地良心,才能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慰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做事更是要对得起天良,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党,努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当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篇三:民工局长陈家顺先进事迹 一

“民工局长”陈家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担当的力量

陈家顺,中共党员,生于1968年11月,毕业于曲靖地区师范学校,1988年参加工作。2003年10月调到沾益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作,2007年3月起任沾益县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2007年3月至今任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陈家顺隐瞒身份“卧底企业”,调查企业用工真实信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事迹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2月29日,浙江义乌市。大雨如注。

一个个拥堵的十字街口:密集的车灯不停闪亮……

我们刚刚认识这座快节奏、商贸繁荣之城时见到了陈家顺,他正冒雨而来,身板直,步幅大,只是一头灰白的湿发与其40岁出头的年龄很不相称。

陈家顺越走越近,衣着简便的他如果没入人群,可能见过一面不会再让人记起,但是在义乌市——一座远离云南2000多公里的东部崇商重商之城,他却是一个“传奇”。看到他的身影,异乡漂泊谋生的乡亲会惊喜连连,像看到亲人一般开心;提及他的名字,普通义乌市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你们云南有这样的干部真好!”这位被全国各类媒体一致称作“卧底局长”“民工局长”的基层干部,以其不凡的胆识、坦荡的胸襟为家乡上万农民工撑起一片天空,也赢得了一座现代城市巨大的信任与尊重。

老百姓、老百姓为什么“老不信”

就在20天前,即元宵节第二天,陈家顺带领286人登上K740次列车,前往义乌市打工。

熬过36个小时不眠不休的艰辛旅程后,临下车前,陈家顺把手机号告诉大家,并重申自己的“3个承诺”:“如果给你们推荐的企业和岗位不满意,我保证为你们争取至少3次换岗的机会;只要你们保证做合法合理的事,厂家差你们一分钱,我保证给你们要回来;只要你们踏踏实实工作,每个月平均工资不少于2200元,少一分就来找我陈家顺。”

对义乌一无所知、对未来彷徨无助的打工者来说,陈家顺这份“硬气”的担当给了他们莫大的勇气与信心,他的手机号码让一颗颗忐忑的心不再忐忑。

5年前跟着陈家顺第一批到义乌打工的徐树荣说:“陈老师说话不是?凭嘴飙?的,他说话算数,我们信他。”

敢说敢当,有人说,这是因为陈家顺“胆子大”。他自己说,能力来自于实践。

2004年,陈家顺连续带了7批人到广东打工,铩羽而归,返乡率高达80%以上。输出人员的心理期望值和现实差距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群众把责任归结为干部宣传“凭嘴飚”、政府乱引导。于是有了指责、漫骂。最让陈家顺痛彻心腑的就是被人指着鼻子骂:“你收了老板多少黑心钱?和老板合伙来骗我们!”

很多个夜晚醒来就再也睡不着,36岁的陈家顺不停地追问自己:“我们讲的都是真心话,老百姓为什么老不信?”“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好事为什么还会被指责,问题出在哪里?”

要让农民工相信你,你要先真正懂他们

陈家顺寻找答案的道路出人意料,乃至成为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一段“卧底传奇”—— 至今,浙江省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华统养殖公司副总朱文文还记得3年前的一名应聘者“令人印象深刻”,来者不谈任何待遇条件,只要求试用一个月,直爽地说:“如果我干得成,你们再考虑要不要我,如果决定要我了再谈待遇也不迟。”朱文文当时评价:“这人有点意思,是个做事的人。”

义乌市阳光学校校长曾经非常看好一位“非常敬业”的云南籍数学教师,工作第一周就敢带头给全校教师做课评,他所带的两个班新学期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就排年级第一,这名教师辞职离去时让他遗憾不已。

一家饰品公司仓库管理员方师傅带过一个很有灵性的“徒弟”。早上6时开仓门,“徒弟”5时40分就守候在大门口;自己走到哪,“徒弟”跟到哪,默默用笔记下师傅的操作流程;自己的茶杯空了凉了,“徒弟”不动声色给他加满或者换上热茶……

还有一年的3月,来自曲靖市的60多名务工人员到江苏扬州宝亿制鞋厂报到。欢迎新员工典礼上,让一些老员工感到惊讶:和厂领导一起站在前排的戴眼镜男子不是去年的工友吗,怎么现在介绍是个什么局长?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正是陈家顺,5年时间5次刻意隐瞒公务员身份,做一名打工仔——这段“卧底”经历,是他人生卧薪尝胆收获到的最宝贵财富。苦,他吃过,每天12小时站下来,下班时迈不开腿;气,他受过,被要求严格的老员工训斥“笨死了”“不干走人”;疲惫,他领教过,夜里在飘荡着汗臭和呼噜声的群体寝室里彻夜难眠;孤独,他品尝过,没有亲人和朋友,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焦虑,他经历过,为了辞职领取工资,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当完完全全变成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分子,当所承受的体力、精神和情感压力达到极限的时刻,陈家顺反倒不困惑、不急躁了,心底变得清亮起来:“我们以干部身份去企业调查用工情况,看到的、听到的永远都是好的那个方面,但是不是群众需要的我们根本不晓得。要让农民工理解你、相信你,那你要先真正懂他们。”

此时的陈家顺终于明白农民工为什么容易患得患失、不敢相信别人,一怕被骗、二怕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三怕挣不到钱、四怕工资被拖欠。只要破解这“四怕”也就破解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难点,陈家顺给工作站定下“五不”原则:没有信誉度的企业不推荐、工资待遇低于义乌平均水平的不推荐、娱乐场所不推荐、不按月准时发放工资的企业不推荐等,其中最关键一条是没有经过实地调查了解的企业——决不推荐。

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

“卧底”归来,“农民工”这个群体在陈家顺眼中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张张对生活充满热切希望的鲜活面孔,每一名打工者都是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发芽。

“要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位置。”陈家顺探索这个方向。

他把一名叫罗昆的小伙子送到浙江四达工具有限公司时叮嘱:“这家企业收入待遇中上些,但学得着技术,年轻人学门技术容易扎下根来,给云南人争口气。”5年后,这家企业云南籍工人已达147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58岁的李朝全、马素兰夫妻俩下决心投奔陈家顺,他把老两口带到华统养殖厂时鼓励他俩:“这家企业技术要求不高,工作就干半天,管理不苛刻,拿固定工资,适合中老年人做,你们安心工作,有啥困难给我打电话,希望你俩能给家乡人做个榜样。”如今,包括8对老年夫妻在内的25名云南员工已成为受企业尊重的老职工。

面对带着不同诉求的乡亲,当过10多年教师的陈家顺从“因材施教”推衍探索“因材找岗”新法,他提出的择岗建议句句说到老百姓心坎上。在这里,人们得到了离开家乡后的第一份尊重。

3月2日9时,陈家顺坐在电话机旁为两位慕名而来的宣威人联系工作,从玩具厂、彩绘厂、袜子厂一直联系到电子厂,连续打了10余个电话联系都没有下文,他给厂方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找一个可以坐着工作的岗位”。他告诉记者:“他们两个年纪都不小了,其中一位腿还有毛病,一天工作12小时是站不下来的。”但这样细微的要求让他屡屡碰壁,他和工作站的同志锲而不舍地打电话,一定要在一天之内得到回音,这样就能帮助两人节省下一天的住宿和伙食钱。

陈家顺和同事也常常遇到不能适应环境、不断提出换岗要求的“偏执者”、“难缠精”,但他总劝导同事:“在家百样好,出门万事难。他们出门肯定经常遇到这个难、那个坎的,心里憋着气呢。我们想周到一点儿,做细一点、做实一点,把话说到位一点,效果就会更好一点。”

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要求像甘露一样一滴一滴渗透群众的心,陈家顺再也没遇上一个对他人品质疑的人,而是越来越多素昧平生的人把沾益县驻义乌劳务工作站当成了自己的家,“卧底局长”成为代表党和政府的一块“信誉品牌”。劳务输出站建立5年来,已输送上万人次、考察和联系680多家企业安排就业岗位,返乡率由最初的80%下降到5%以内,务工人员送得出来、稳得住、挣得着钱,迅速成功地打开了工作局面。

有记者不停地追问陈家顺,你记得带出人员的准确数字是多少?他“扑哧”笑了,输出数字从来不是他努力的目标,来一个走一个是负数,来一个能带走几万才是正数!假如一名打工人员平均一年能带回家1.5万元,那数万名务工人员带给家庭的、带给家乡的该是多大变化。

要证实他的话,看看农民工归家时候的笑脸就知道了。

3月7日下午,沾益县大坡乡法土村委会六组村民李国星正在家门口搬运沙石备料,今年他没有出门打工,家里要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面对眼前已经干枯得刨不动的土地,他感慨:“如果没有跟陈老师出去打了几年工,这盖新房怕是想都不敢想。”

这个连续3年除了烤烟以外其他作物全部绝收的小村庄里,今年又有六七十人跟着陈家顺走了,打工3年背回家6万元钱的李国星之前曾跟着去村民家做动员:“今年这个情况在屋头捂着肯定不行了,陈老师是个相当信得过的人,跟着他走,没得错。”

陈家顺曾自勉:“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出门那天晚上,群众跟他登上火车,兴奋不已,满天的星光下,呼啸而去的列车载着他们驶向希望的春光里……


陈家顺先进事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87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陈家顺先进事迹
相关文章
  • 陈家顺先进事迹

    陈家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学习陈家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漾濞县社会保险局李会琴近日,学习了曲靖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陈家顺同志的先进事迹,深为其精神所感动。我认为,学习陈家顺同志...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