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高中语文学习总结 正文

高中语文学习总结

2017-02-11 21:39:3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高中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培训总结

高中语文培训总结

彭旭红

说实在的,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我常常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也曾困惑地问自己:“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课堂上?”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繁忙琐碎,我常常在感到疲惫不堪之余,更多的是过于熟悉之后的厌烦。我不愿在繁重低效地知识重复、课文反复学习中消耗自己,于是我也曾努力地寻觅更高效、学生更喜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积累了更多的教训和经验,但大多是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感受。

正是高中语文网络培训从理念的高度给我指出了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这次远程培训共有四个模块,共22讲。这些专题涉及的问题,都是目前教学中最重要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困惑最多、最难以把握和操控的问题,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细致入微的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课例选取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分析、探讨,无论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给我们指明了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教师培训的形式应该很多,譬如:专家讲座、网络示范课、同行的交流??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限制,以其丰富、全面、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快速、立体、多样的培训形式,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航班”。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走出课堂,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生动讲解,俯视课堂,反思教学,这应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是立足于生活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再也不是向大学输送分数高的学生,而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基层语文老师,我感到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十分期待。谈谈此次培训中的一些感悟: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教材新,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二,新课程需要营造一年自由开放式的课堂。

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使理解也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从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老师在教

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不仅仅是课本,可以自由开放地把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欣赏口味与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 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四、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

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五、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难得有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自己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也许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至少不会再继续迷茫。

高中语文网络远程培训即将结束,我将满载而归。满载的是前沿的理念,是专家的嘱托,是同行的期许,是学生渴盼的双眼。感谢这趟“快速航班”,因为它让我始终铭记,语文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世界里,学生一定会张扬生命的活力;感谢这趟“快速航班”,因为它教会我用智慧、怜悯、同情、善良铸就“大爱”,让一个个灵动、鲜活的身影快乐地活跃在学习的广阔舞台上;感谢此次高中语文网络远程培训,因为让我的教学生活更加丰富而充实,专业成长的幸福体验让前方的道路更加宽敞、明亮!篇二:高中语文教学心得

我对新课改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困惑

2007年的新学期,我校开始了新课改。2008年的新学期,我拿到了新版语文教材。刚拿到新语文教材时,我心情愉快。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当初的轻松心情早已消失,我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回顾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想将自己的一些困惑,思考与收获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支持。

一、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于此不同 ,“ 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

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

篇二:优秀高中语文学习总结

有些同学语文学得并不马虎,但成绩却不理想,而有些同学语文学得并不怎么努力,成绩却很好。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很困惑,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个人以为语文要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而不能只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能只靠课本上的几遍文章。

第一、要多看书,这是每个同学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我比较喜欢看《美文》、《小说月报》等杂志,如果怕浪费钱,我们可以登陆一些好的网站看免费的文章。在这里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第二、勤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第三、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同学们最好每天写日记,写日记是平时锻炼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日记不只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不至于考试的时候没有事情可写。喜欢听歌的同学可以记些写得好的歌词,考试的时候用一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第四、勤于利用网络资源。近年来,网络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网上有海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教学风格,很可能另一个老师会对你语文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名校名师会来到我们面前。

语文成绩的提高重在平时的积累,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高考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同学们千万不能局限在课本上,要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尤其要善于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去学习,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

篇三: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听清

新县第一中学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禾云中学黄杰玲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

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

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

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

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

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

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

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

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

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

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

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

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

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

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

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

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

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

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

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

前我一直

六、语文课要上的

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

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

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

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

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

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

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

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

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

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

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

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

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

这次十天的新课改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

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

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

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

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

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

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

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

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

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

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

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

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

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

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

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

方法综合贯通,

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

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

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

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

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

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

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

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

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

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

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

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

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

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

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

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

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

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

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

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

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

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

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

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

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

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

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

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

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

升和进步。

我们能清醒地认识

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

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

提高,为敖汉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三: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

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

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

生,让他们去思考

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

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

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

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

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

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

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

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

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

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

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

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

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

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

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

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

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

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

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

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

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

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

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

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

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篇四: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

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

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

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

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

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

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

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

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

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

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

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

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

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

、对象和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

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

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

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

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

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

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

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

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

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

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

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

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当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把语文推到了课改的最前沿,似乎语文是

最简单、最可以为所欲为的学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错误。语文教学大环境的

异化和恶化,已经使不少人(甚至包括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中学的教学生态环

境让语文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常说“语、数、外”,好似语文理所当然的居于最重要的位置,

而实际上,占据学生时间最多的是数学、外语,其次是物理、化学,再其次是政治、历史,

而拥有150分的语文在中学校园里是“失宠了的正宫娘娘”,勉强维持正常的上课时间,已经


高中语文学习总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40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高中语文学习总结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学习总结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高中语文培训总结高中语文培训总结彭旭红说实在的,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我常常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也曾困惑地问自己:“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