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满分作文 > 把一切献给党作文 正文

把一切献给党作文

2016-12-31 13:35:3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作文素材

学科: 语文 年级:高三

版本:北大附中版 期数:2339

本周教学内容:作文素材

扬州市委书记姜永荣在通运闸崩塌时组织抢险,30个小时没合眼,当地电视台播出这条消息,却无中生有地说:“姜书记在抢险中‘晕倒’三次。”警醒而又正派的姜书记对此严辞相斥,写信给广播电视局,指出这一情节完全失实,今后再不能这么干了。

[分析]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言过其实,都会影响党的形象和声誉。这样作,不仅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而且容易助长阿谀奉迎,谎报“军情”,好大喜功的浮靡不实的作风,有损领导者的威信,影响干群关系。这种作风蔓延滋长,将遗患无穷,祸国殃民。人们对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早已深恶而痛绝之。领导者的作风至关重要。

[联系实际]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说毛主席从小就不信神,不信佛。后来,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就明确指出,他小时并非不信鬼神,那么说不符合事实,应该实事求是。

1960年大跃进时期,党内浮夸风愈演愈烈,虚报粮食产量,谎报秋翻地面积,编造炼钢铁的数字,虚拟公社食堂的优点,浮夸风离间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灾难深重,教训沉痛。

[参考文题] 《贵在实事求是》《贵在真实》《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失败》

党一直在关心身患重病的高士其,通过艾思奇与他保持联系,1937年初夏的一天,艾思奇来到高士其的房间,向他辞别。

“你要到哪里去?”

“延安。”艾思奇附在他的耳根激动地说。

高士奇眼睛顿时一亮,紧紧抓住艾思奇的手,恳求与其同行,他说:“我一定要到延安,我一定能到延安。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延安去!”

艾思奇与他相约,到延安后写信给他,告诉他去延安的路线。不久,高士奇接到他的信,

于是,在“八.一三”的轰轰炮声中,踏上奔赴延安的征途。(1983年第3期《人物》田子渝《爬,也要爬到延安》)

[分析] 高士其宁愿放弃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职务,后来又放弃了安居上海的科普作家的生涯,毅然决然奔赴延安。重病在身的高士其“爬,也要爬到延安去”,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对延安向往之?是信仰是魅力。他觉得延安是中国的光明所在,全国人民都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延安,寄热望于共产党。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艰苦我不怕,我到延安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苦心孤诣追求了大半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共产主义。他一不为官,二不为钱,他以投身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洪流中去引为自豪和骄傲。

崇高的信仰与宗教崇拜及封建迷信有着本质上的天壤之别,它也不同于幻想中的希企,它是对高尚事业某种主张、主义执著地追求与献身。

[联系实际] 徐特立追求真理,在白色恐怖的1921年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同敌人殊死搏斗,有的战死疆场,有的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有的倒在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上,为了崇高的信仰前仆后继、矢志不移,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临危不惧,黄继光用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张志新至死不收回说出去的真理,吴运铎制造松械身体一残再残,把一切献给党;白求恩告别高堂老母,辞去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职务,先去西班牙,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胡志明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越南的独立、统一,终身不娶;艺术大师朱屺赡百岁入党,崇高信仰,志且弥坚。茅盾临终前写信给党中央,要求恢复党法。信仰的魅力招引着他们,给他们以坚定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题] 《信仰的魅力》《虽九死其犹未悔》《上下求索矢志不移》

美国政府告诫美国人民:“二十一世纪是亚洲人的天下”、“日本第一”、“欧洲正在崛起。”

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忘国。”

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长纳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万头攒动,“挑战者”号将执行第十次飞行任务,15秒种后突然爆炸,有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此后不久,又有900多人报名参加航天飞行。

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入欧洲市场。

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仅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然而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到北京前门一侧安营扎寨,顾客盈门,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并把快餐店开到上海,一时间掀起了“快餐旋风”。

[分析] 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一日千里,瞬息万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挑战,别无选择。工艺落后,质量欠佳,不了解市场需求动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迟早要破产,人落后,要被革职,国家落后,要受穷,挨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然而,优势不是永恒的,应抓住契机,把握时机,乘虚而入。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只有迎接挑战,机遇才可能扣你的门环。只要我们“人人厉兵秣马,个个枕戈待旦”,不失时机,锐意进取,向美国人出售航天器,向日本人销售电子产品,向荷兰人出售鲜花,向法国人推销化妆品,向瑞士销售机械手表的机会永远存在。

[联系实际] 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要卷入竞争的漩涡,今天的优势不一定是永远的优势。日本的汽车工业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工业,南朝鲜的电子工业冲击着日本的电子工业,欧共体经济的冲击波严重威胁着美国、日本面临资源贪乏的挑战,中国面临人口、能源、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等诸问题的威胁,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改革,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力争在国际竞争场上力挫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场所有能力横刀含笑迎接挑战。

向国际市场挑战,向太空挑战,向困扰我们的大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挑战,迎接挑战,才有出路,迎接挑战,才有机遇。

[参考文题] 《横刀含笑迎挑战》《去竞争的漩涡中弄潮》《挑战同机遇并存》

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去巴黎开会,会后的宣言里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原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认为:当前的社会公德水平日趋下降,渎职失责,弄虚作假,损人利已,几乎到处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主流,儒家十分重视人的自我修养,过去我们只承认阶级的伦理道德,不正视、不承认一般的伦理道德,片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属于封建性质。

江泽民曾指出:“新加坡编写儒家伦理教科书,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这种作法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深圳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陈添锡《东方风来满眼春》)

[分析]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好的东西,否则,便违背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儒家学说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不容低估,如果把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为糟粕,予以排斥的屏弃,这就等于把婴儿同污水一起倒掉,污水倒掉不足为惜,可我们不能把婴儿——儒家经典中的精华也一起倒出去,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古代的、外国的文化不能搞“一刀切”,兼收并蓄要不得,如果一律排斥也不行,须如,新世界的文化大厦是在旧世界文化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排斥与屏弃腐朽消极的东西,学习与吸取科学的、积极的东西。

[联系实际] 建国以来,我们对儒家思想虽学术上有些一分为二的态度与说法,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上还是“一律排斥”、“完全否定”的,几乎是谈儒色变,推崇孔孟的儒家言论与主张必遭批判,文革后期,林彪、“四人帮”又搞批林批孔,思想界一度极为混乱。其实,儒家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见解,关于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些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其中也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无勇也。”,“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舍生取义”等精辟的言论,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和继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新加坡华人占76%,论面积可谓“弹丸之地”,然经济起飞,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为什么全国公民彬彬有礼,交通秩序,社会公德,文化教育令人叹服呢?我年看,这不能不与新加坡在中学就开设儒家伦理课有关,每个公民从小时起就受到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社会公德怎能不好?

我们有些人身在宝山不识宝,洋人肯定的便顶礼膜拜,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怪现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真正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然而“天下文明,匹夫有责”,这有赖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参考文题] 《污水和婴儿》《墙里开花墙外香》《有眼应识荆山玉》

一位老翁和一个孩子牵一头驴子驮着货去卖。货卖出后,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叫老人徒步。他们更换了一下位置,但旁人又说老人心肠太狠,让孩子在地下走,老人急忙把孩子抱到驴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未免太残酷了,于是,一对老小下来牵着驴走。走了不远,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闲着现成的驴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好抬着驴子走了!”(节选自《唐韬杂文选》)

[分析] 一个理智的人,对别人的建议应认真分析,吸取其中的有益的、合理的部分。不可对道听途说深信不疑,照此办理。人应有自已的主见,决不可“听风就是雨”,固执不好,难道盲从就好吗?凡事应动脑想想,应做到“毋因群疑而阻独见“,应该沿着你所看见的光明前进,不要因别人的责难、非议而乱了方寸,不知所之。别人的规劝告,无论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我们都应深思慎取,如果一律”从谏如流“,非出”抬着驴子走“的笑话不可!

[联系实际] 东汉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剪灭吕布、袁绍之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有人劝他当皇帝,他说,这是要把我放到火炉上烤。他深知,如听从这种规劝告,势必落个十恶不赦。“全国共诛之”的下场。

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凭空创立的,它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有所选择,有所屏弃。解放战争初期,有一些民主人士幻想在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另找所谓“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第三条道路”的规劝告,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参考文题] 《不因人言乱了方寸》《盲从的苦果》《千万别抬着驴子走》《风在吹而山却不动》

假烟、假酒、冒牌自行车、劣质皮鞋、纸制“皮带”、电视机爆炸、电冰箱失火,使用热水器毙命,上街购物随时可能上当,弄得人人自危,个个如惊弓之鸟。

中国医药保健品(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昌权先生最近写信给国务院领导说,消费者对中国成药存有戒心,怕写假药上当,香港的中成药势必要取代大陆的中成药,作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中成药的出口面临严重的威胁。

篇二:观后感

观后感

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历史。然而,悠长的历史总会有辉煌与落后挨打的时刻,但无论这个国家处于何种环境,只要该国的公民怀有一颗爱国、甘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心及付诸行动即可,我想这个国家一定会平稳的矗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近代中国,可以说是处于个耻辱的时期。因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等因素,我国被迫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领土、主权、国家利益遭受破坏,使我国的人民遭受耻辱与伤害。庆幸的是,我国人民在遭受法西斯帝国主义凌辱时,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出现了大批的爱国仁人志士,这也使得我国战胜了法西斯,扎根于世界之林、屹立于世界之林。也许就如哲学上所说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

如今,出现大量的爱国主义影片以及各种歌颂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侠士的诗词散文,我阅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当然也看过许多爱国主义影片,例如:书籍《红岩》、《把一切献给党》、 《闪闪红星》等,影片《小兵张嘎》、《亮剑》、《铁道游击队》、《青年刘伯承》、、、、、、、,每看完一部都有不同的感触,也有相同的感触。他们都是可歌可赞的,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民族英雄。就好比如《青年刘伯承》, 影片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辉宏激烈的战斗场面、雄浑凝重的音乐气氛,艺术地再现了刘伯承青年时代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追求真理,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之路的战斗历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情节是医生决定开刀把坏死的眼球和烂肉割掉。刘伯承不愿使用麻醉剂,因眼睛离脑子太近了,担

心麻醉剂影响脑神经。手术做完,刘伯承告诉医生:“我一直很清醒,在记着刀数,一共是72刀。”医生感动地说:你是一 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可以被称为“军神“。将刘伯承元帅光辉的一生以电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地搬上荧屏,充分展示给全国观众,”深切缅怀刘伯承元帅丰功伟绩的同时,积极弘扬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许有人会想:历史就是历史,乱世出英雄,时代造就了刘伯承元帅,同时刘伯承元帅也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但我认为无论何时,做出多么微小的事,只要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都可称为英雄,都值得人们赞仰。

反观今日之中国,虽然说经济,军事得到了质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了飞跃。但是世界格局依然动荡不安,钓鱼岛与黄岩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我国周边怀有狼子野心的国家比比皆是,总想侵占和干涉我国领土与政权。作为今天中华儿女的一分子,应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安定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劳动的开端

劳动的开端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重点: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准备: 作者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今天一起去体验一下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吧。 2、解题。(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2)作者开始劳动干的是什么?(去煤矿挑煤)(3)过渡谈话: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什么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了解原因

1.轻声朗读课文1—8自然段。根据自己的体会想想我为什么要去挑煤?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理解。

(1) 我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2) 工人劳动的条件怎样? “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3) 我劳动的身体条件怎样? “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3.感情朗读。(评价)

师:作者这么小,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可他却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第一次挑煤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 三、精读课文,体会艰难 1. 默读课文想一想: 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从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过程你体验到了什么?(板书艰难) 2. 画一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值得品位的句子。

3.说一说。从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板书:动身挑煤)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路极滑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荡晃,像是打秋千。(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路远且难走,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板书:挑煤赶路)

师: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滑”,你能体会这一步三滑的艰难吗?想一想滑极了的小路是怎样的?想一想来回晃荡的煤筐又是怎样的?请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读这段文字。

师:同学们,煤筐回来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 生:不是的,还有作者的个儿小,担子重。 师:文中有写担子重的语句吗?找出来读一读。

(3)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

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人小担子重)

师:请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哪个地方特别能说明作者挑不动煤或担子重?

师:请拿起笔来,在最能体现煤担重的词下面打上三角形。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肩上的担子能说“移来换去”吗?先移到右肩,再换到左肩。 师:说得好,请你把这种力气越来越小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读)读着,听着,我不禁想起同学们在1500米越野跑比赛中的情景,大家一起回忆,好多学生一开头也是跟得上人家的,可后来就渐渐落在后头了,当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做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赤手空拳尚且如此,何况吴运铎肩上还压着那么重的煤担,他也在赛跑,去晚了收煤站收秤关门了。再想象一下,酝酿一下,再感受一下这种无力、无助和无奈,一起读。

师:(投影)看,这就是挑着煤,走在滑极了的山道上一步三滑的吴运铎,让我们用心看,看仔细一点,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他的脚怎么了?再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他的那张脸?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师:你看看他的脸,他的眼睛,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生:他一脸愁容,他在想,我一定要把煤挑到车站,家里还等着拿米下锅呢? 师:望着他那疲惫的面容,望着他那扭曲的身影,望着他那一步三滑和来回晃荡的煤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要说真心话。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作者一步三滑的艰辛,读。

师: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在你的鼓励下,鼓足勇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为什么?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板书:跌倒山腰)

(4)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板书:空筐回家)

4.读一读。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5.悟一悟。体悟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师:作者劳累了一天,最终遍体鳞伤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心酸艰难的劳动啊!面对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是什么表现?

(1)学生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深情的朗读。

(3)这泪水里饱含着什么?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 三、拓展文本,品味坚强

1.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师: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齐读)“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

生:我觉得吴运铎挑回家的不仅仅是饥饿与劳累,还把坚强挑回来了。 (板书:坚强)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3.出示课件,介绍吴运铎生平。 师:从吴运铎的一生来看,这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更艰难的生活还在后头??(课件出示)

吴运铎(1917-1991),生于江西省萍乡县,12岁在安源煤矿当上了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机械修理和制造工作。吴运铎多次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左腿炸残,左手炸掉四个手指,右眼炸

瞎;在一次爆炸实验中,吴运铎再遭“重创”,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断,但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和死神搏斗。他是我国工兵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解放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一文就选自本书。 4.真情流露。

师:面对吴运铎童年生活的苦难,面对他第一次挑煤的辛酸,面对他一生坎坷的革命生活道路,我相信,此时此刻,你肯定有话想说,一句话,几句话,只要是你的真心话,只要是你心里流淌出来的话,请你写下来。 5.交流写话。

生: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吴运铎,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几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

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不服输的人。 6.总结。 师:《劳动的开端》写了吴运铎的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社会现实。但是他一生更是艰难而顽强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的报道,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这个名字就传遍神州大地。和他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代。当他半夜去挑煤时,我们还在甜蜜的梦乡;当他挑煤艰难赶路时我们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他带着饥饿和劳累回家时,我们正在和父母玩耍嬉戏。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21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4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原因 解除饥饿的威胁 (略写)

半夜 挑煤赶路 艰难

第一次挑煤午后 跌倒山腰 (详写) 坚强 傍晚 空筐回家第二天挑煤 咬紧牙 两脚不停(略写)


把一切献给党作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93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把一切献给党作文
相关文章
  • 把一切献给党作文

    作文素材学科:语文年级:高三版本:北大附中版期数:2339本周教学内容:作文素材扬州市委书记姜永荣在通运闸崩塌时组织抢险,30个小时没合眼,当地电视台播出这条消息,却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