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正文 本文移动端: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2016-10-18 15:38:2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海导题库 浙江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导论

海导

填kong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 溯望大/大)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 上升流 )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 牛二方程

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均匀)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1013.25hpa)。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 海 )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科氏力随纬度的 变化 )。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能量 )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半日 )潮。

1、理论上日潮汐椭球与月潮汐椭球长轴相叠时为(大/朔望大)潮。

2、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2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 20)°

3、副热带辐聚区的海水下沉形成( 次表层)层水。

4、海水对流混合不可能形成( 密度)跃层。

5、南半球地转流,观察者顺流而立,等压面倾斜方向为(右高左低)。

6、深水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

7、强大的湾流和黑潮从地理位置上讲都属于(西边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 能量)摄取消耗的平衡关)在海洋中的具体应

系。

1、地球平均半径6371KM,旋转的地球因惯性力心力影响,呈现为(梨/倒梨/椭圆)形。

2、北半球副热带到温带海区,大洋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这是由于(海流/暖流/高温水舌)的影响。

3、地球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

4、海面海压为0,在海里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1013.25 )hPa。(答对量级即可)

5、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2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20)°

6、风区中某一点,当实际风区大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过渡/成长)状态。

7、狭长半封闭海湾中的潮流形成驻波的情况下,(波节/半潮面)处潮流最大。

8、海洋中声线的传播向声速(小)的水层弯曲。

10、印度受印度季风的控制,中国东南沿海属于(东亚)季风区。

1、(麦哲伦 )因为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而被载入史册。

2、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圈层时,在某一深度遇到横波波速强烈的衰减,这一层被命名为软流圈。该软流圈位于(上地幔(60—250km)/地幔 )。

3、按海所处的位置,东海属于(边缘)海。

4、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组成单元缺失大陆隆,

发育结构为( 沟—弧—盆 )体系。

5、为使海水的盐度值与氯度脱钩而采用的新的盐度定义是海水(实用)盐度

7、青岛近海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容易形成海雾,那是由于该处海温(小于)气温的缘故。

8、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基本上受制于(E-P )。

9、海洋各种参数中,随纬度变化呈马鞍状双峰分布的是盐度;呈“W”型的,是(大洋主温跃层深度/P-E)。

10、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1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80)

11、实际海洋中的地转流流速上层大于下层,等密面与等压面的关系是(倾斜方向相反/大于)。

12、当相对水深(h/λ)大于1/20而小于1/2时,随深度增加,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长轴随深度逐渐减小的椭圆/椭圆)。

13、风区中某一点,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风浪为(定常)状态。

14、台风一般由台风眼区、眼壁和(螺旋云雨带)组成。

1、“(挑战者 )”号的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2、地球平均半径6371KM,旋转的地球因惯性力心力影响,呈现为(倒梨/椭圆)形,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

3、按海所处的位置,波罗的海属于(内)海。

4、(活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强烈

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1013.25hPa/一个大气压)。

6、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是太阳直达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之和。

7、影响太阳月辐射总量随纬度变化的原因,除了太阳高度外,还有(日照时间)。

8、低纬海区海水有净的热收入,向两极的热传送主要依靠(海流)完成。

9、北半球副热带到温带海区,大洋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这是由于(环流)因子的影响。

11、南半球地转流,观察者顺流而立,等压面倾斜方向为(左高右低)。

13、沿前进波传播方向,波浪峰前谷后的水质点发生(辐聚)。

2、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是(中央裂谷)。

3、影响海洋表层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E-P)。

5、当海水上层流速大于下层流速时,等压面与等势面相对x轴倾斜方向(相反)。

6、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天空的云量、云状以及(太阳高度)有关

9、当实际风区大于最小风区时,海面为(过渡)状态。

13、干净大洋海水,(兰)光散射率最强。

1、加勒比海属于(陆间)海。

2、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是(中央裂谷)。

3、定容比热容Cv的值比定压比热容Cp略(小)。

4、全世界海的总数为(54)个,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6、海洋与大气的感热交换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海面风速和(海气温差)。

7、海面风应力与垂直于海气界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成正比。

8、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9、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在北半球方向为(垂直于风矢量向右)。

10、副热带辐聚区的海水下沉形成(次表层水)水。

11、浅水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 椭圆)。

12、具有相同波长的界面内波与表面波相比,界面内波的传播速度比表面波(慢)。

13、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不正规半日)潮。

14、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热机),但并不完全由其决定。

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km。

2、风向为南风,若流向为100°,则风向与流向的夹角为(100)°。

3、潮间带系指(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区域。

5、海——气界面的水、气温差(tw-ta)为正时,(有利)于海面蒸发。

6、干净大洋海水,(兰)光透射率大,(兰)光散射率强。

7、于风区内某点A,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海面波浪应为(定常)状态。

8、南极绕及环流为一自西向东的强大流动,其上部为(漂流)性质,

篇二: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整理

地球科学体系

定义: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研究其某一部分学科不断深入,发展成新的相对独立学科。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不断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如此,地球科学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与地球科学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科学和测绘学。 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广义上,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30~35km;

狭义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小于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可能到达的深度,陆地30m,海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人类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场所。

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其中部分要素而原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学科,也已分出且进一步发展成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水文科学等。 地质学

定义: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等。由于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仍主要是研究岩石圈,此外,也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以下更深的部位,甚至也包括某些地外物质。

定义:是地质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成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广义的地球物理学,除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外,还包括对水圈和大气圈的研究。因为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大气科学业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于是,致力于研究地球固体部分宏观物理学现象的分支,便成为狭义的地球物理学,或直接称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定义: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也包括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大气。大大超出传统“气象学”范围,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越来越多,1960年代以来,已普遍采用“大气科学” 众多分支学科和广泛研究内容: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等。 水文科学

定义: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从陆地表面水到地下水,广义上也包括从大气中水到海洋中水,以及对水圈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自然圈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现代水文科学还重视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效应。

传统的水文科学,是按其研究对象划分分支学科的。主要有河流水文学、地下水文学和海洋水文学,通称为(普通)水文学。与之对应的是应用水文学,包括工程水文学、森林水文学等。新技术应用促进并形成一些新分支学科,如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等。

以陆地水为研究对象的陆地水文学,是水文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以海洋中的水为研究对象的海洋水文学,已归属海洋科学之中,而对大气中的水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学科。 相关学科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综合性科学。其研究对象——环境,是对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而言的,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测绘学:测定地球形状、重力场和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直到测绘各种类型的地图。它既可为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动态及其外部重力场等方面的信息,又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宝贵资料。

海洋科学

定义: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学科特点:海洋中各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人为外加影响日趋多样等构成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作为物理系统的水-汽-冰不停转变,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

研究特点:明显依赖于直接观察,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方法重要,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

学科分支:基础性分支包括物理海洋学、环境海洋学等,应用技术分支包括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管理开发分支包括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等。

1.2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18世纪以前)

意大利人哥伦布于4次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葡萄牙人伽马于1498年从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

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潮汐,瑞士人贝努利提出平衡朝理论,法国人拉瓦锡首先测定海水成分,法国人拉普拉斯首创潮汐动力理论。

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中叶)

英国人福布斯《欧洲海的自然史》、美国人莫里《海洋自然地理学》、达尔文《物种起源》分别被誉为海洋生态学、近代海洋学和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莱明合著的《海洋》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

专职研究人员增多和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也是海洋科学独立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1994 年11 月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涉及全球海洋的所有方面和问题

1.3 中国的海洋科学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海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地球的诞生与太阳诞生大致为同一时期,根据陨石年代测定,大约在45亿年之前。

地球形成后,首先发生重力引起的物质分异。尘埃撞击及放射性物质裂变产生高温,使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成为液状体,并因重力作用而导致重物质向地心聚集,在地球中心部形成以铁、镍等重金属为主的地核,其上层为橄榄岩等重岩构成的地幔,而花岗岩等较轻物质则在地球表面形成地壳。

地核可分为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地幔也可分为固态下地幔和液态上地幔。水最轻,只能浮于地壳之上。由于地球诞生之初温度相当高,故地表水几乎蒸发,至大气上层形成厚云层而覆盖地球。之后,地球失去了其诞生之初由撞击产生的热能,同时,冷却云中的水分以降水形式注入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因为溶解了当时存在于大气中的盐酸故而推断它曾是强酸性的,后与地表的玄武岩等反应溶出钙、镁、钠、钾等而中和化。

原始海洋中和后,大气中的CO2就溶于海水并与海水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其结果是海水呈pH为3-4的弱碱性。这样的一系列反应至少在最初的10亿年里一直发生,而之后的30亿年间,海水构成几乎没什么变化。

太阳系中惟独地球拥有海洋是因为地球与太阳距离适当,使得水既不蒸发、也不冰冻,刚好以水的状态得以保存。

只有在距离恒星太阳适当、表面温度在0~100℃之间的行星——地球,才形成了海洋。 太阳的热量和亮度还在不断增强,据推测,约50亿年后太阳会膨胀至吞噬掉我们的地球。 地表陆海分布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南半球占32.5%。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

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北冰洋最小、最浅、最寒冷。

南大洋: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海的位置可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指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 海岸带

4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km,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时淹没、水位降低时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分稳定型和活动型。

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和地震,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亦称陆架、大陆浅滩、陆棚。 “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与底土”。应强调它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最显著特点是坡度平缓,平均仅7’。

大陆坡: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为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坡度较陡,但不同海区差别大,平均4°17’(包括活动型大陆坡)。水深难定,200-2000m。

大陆隆:即大陆裾、大陆基,是自大陆坡麓缓慢倾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2000-5000m。大陆隆沉积物厚度巨大、贫氧状态、富含有机质,压力大,具备生成油气条件,可能是海底油气资源的远景区。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其最大特征是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造成海沟。

大洋底:处于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大洋中脊:即中央海岭,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全长65kkm、顶部水深2~3 km、高出盆地1~3 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面积占洋底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大洋盆地中的一些隆起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盆地,大洋盆地一般水深4~6km,

局部超

过6km。

海底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

魏格纳,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 年著成《海陆的起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

概要: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海底扩张模式可以表述如下: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与相邻洋底镶嵌在一起随海底扩张向同一方向移动,随着新洋底的不断生成和向两侧展宽,两侧大陆间的距离随之变大,这就是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解释。大西洋及其两侧大陆就属于这种形式。

另一种方式是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 洋底的俯冲作用导致沟-弧体系的形成,太平洋就是这种情况。洋底处在不断新生、扩展和潜没的过程中,好似一条永不止息的传送带,大约经过2 亿年洋底便可更新一遍。

洋底生成—运动—潜没的周期不超过2 亿年,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其中,大洋中脊体系的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涌升发散区,宽广的大洋盆地对应于海底扩张运动区,海沟则相当于对流的下降汇聚区。由于洋底周期性地更新,尽管海水古老,但洋底总是年轻的。因接受沉积作用时间短,总体上沉积物厚度较薄,且从中脊轴向大洋边缘呈逐渐增厚趋势。

地球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软流圈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呈现出塑性或缓慢流动的性质。因此岩石圈可以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作侧向运动。

地球表层刚性的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它被一系列构造活动带(主要是地震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面板状块体,每一个构造块体就叫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全球可划分为七个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形变;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全球地震能量的95%是通过板块边界释放的。

根据板块边界上的应力特征,参考其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及构造活动特点,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拉张、挤压和剪切三种基本类型。

驱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来自地球内部,一般认为地幔物质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原动力,它借助岩石圈底部的粘滞力带动上覆板块运移,板块被动地驮伏在对流体上发生大规模运动。 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说为一体的板块构造理论能够比较成功地解释几乎所有地质现象,特别是全球性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理。

滨海:或称近岸带环境,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和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

海洋过程受波浪、潮汐、海流等因素控制,非海洋过程受河流径流量、流速及固体载荷的性

篇三: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 理论上初一、十五为( )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 )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 )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 )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 )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 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 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 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还有人说“风大浪高”,一定是这样吗?理由何在?

4、 中国黄海和东海沿岸潮差比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潮差小许多,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5、 右图为南半球海中某点的受力分析图,

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条为其水平和铅直方向的分量。

从右上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条是海洋中的等压面。

请判断科氏力和地转流的流向。简要说明理由。

试题一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2×10=20分)(评分标准:正确表述给2分,大意相近给1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 溯望大/大)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 上升流 )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 牛二方程 )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均匀)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1013.25hpa)。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 海 )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科氏力随纬度的 变化 )。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科氏力/地转偏向力 )。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能量 )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半日 )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评分标准:正确表述给2分,大意相近给1分)

1、月球引潮力

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单位质量物体所产生的惯性力与地球引力的合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波浪传播过程中水质点并不传播,而是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运动。

3、黄道

太阳的 周年视运动。

4、浅水波

水深相对波长很小时(一般取h<?)的波动。

5、最小风时

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

6、回归潮

月球赤纬最大时,潮汐日不等现象最显著,半日周期部分最小的潮汐。

7、南极辐聚带

南极海区的低温、低盐、高溶解氧的表层水再极锋向极一侧辐聚下沉。

8、倾斜流

由外压场引起的地转流,有表层至海底,流速流向相同。

9、波群

传播方向、振幅相同,波长与周期近似的两列正弦波相叠加形成。

10、海水透明度

直径30厘米白色圆盘垂直放入海里直到刚刚看不见为止,此时圆盘位置的深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判断正确给1分,不用改错)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T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T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T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F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T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T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F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F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F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F

四、简答题(10×5=5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掌握,具体见各题)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答:(1)潮汐静力理论,太阳于太阴引起的潮汐椭球在农历十五会重叠引起天文大潮,由于海水堆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滞后到十八发生。(2)再加上钱塘江口特殊的喇叭口地形,使得大洋传入的潮水到了近岸后,能量聚集,波高递增。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1)世界大洋表层环流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型环流:

(2)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3)两大洋的西边界流异常强大,南半球较弱:(4)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洋盆西侧都有来自北方的寒流;(5)在高纬度地区配以一小型气旋式环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还有人说“风大浪高”,一定是这样吗?理由何在?

答:各自有理。(1)前者说的为风浪,(3分)后者为涌浪。(4分)风大不一定浪高,因为还要受风时风区的限制。

4、中国黄海和东海沿岸潮差比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潮差小许多,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答:(1)根据潮汐动力理论,将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沿岸与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视为长海峡,由外海传入的潮波进入这长海峡,即为科氏力作用下的前进波(开尔文波),

(2)北半球开尔文波特性,沿传播方向看,右岸潮差大于左岸。

5、右图为南半球海中某点的受力分析图,

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条为其水平和铅直方向的分量。

从右上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条是海洋中的等压面。

请判断科氏力和地转流的流向。简要说明理由。答:科氏力如图,地转流向在A点垂直于纸面向外。(5因为,地转流为科氏力与水平压强梯度力平衡时的海水

流动。科氏力在南半球为垂直于流向指向左方。(5)

试题二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日潮汐椭球与月潮汐椭球长轴相叠时为( )潮。

2、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2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

3、副热带辐聚区的海水下沉形成()层水。

4、海水对流混合不可能形成( )跃层。

5、南半球地转流,观察者顺流而立,等压面倾斜方向为( )。

6、深水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 )。

7、强大的湾流和黑潮从地理位置上讲都属于( )。

8、海洋内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 )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 )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风海流的副效应

2、赤道流

3、风浪充分成长状态

4、长波

5、天赤道

6、分点潮

7、南极辐散带

8、密度流

9、驻波

10、水色

三、判断题(1×10=10分)

1、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摩擦深度上的流向恰好与表面流向相反。

2、在南半球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指向风矢量的右方。

3、具有相同波长的界面波的传播速度比表面波快得多。

4、风浪的过渡状态只与风区有关。

5、沿着纬圈向东运动的物体(除赤道外),受科氏力作用,其运动轨道会向赤道方向偏转。

6、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峰线会产生辐聚。

7、当太阳的潮汐椭球与太阴的潮汐椭球相叠加时,会形成方照大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5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